「*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吃出健康,帶出好EQ和環境永續之愛」
第六堂課 藍色的呼喚~深邃美麗的黑潮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延伸閱讀:黑潮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傾聽,每一束波濤】
【《旗魚王》繪本賞析與海洋生態、環境的省思】
【團隊分享】
【參考資料】
【單元目標】
  1. 認識黑潮洋流的特質及其功能。
  2. 藉由課程設計延伸走一段海岸聽浪讀浪的五感體驗。
  3. 透過符號的運用與溝通表達性藝術創作。

唯有接觸,才有機會進一步去認識;也唯有進一步認識,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去關懷。~廖鴻基

海上的高速公路—黑潮

  黑潮是太平洋的一支暖流,是全球第二大的洋流。黑潮源於東太平洋的北赤道洋流,當北赤道洋流由東向西流,碰到菲律賓呂宋島後開始分流,沿臺灣東岸終年向北流動的就是我們所稱的「黑潮」,而繞過臺灣南部進入臺灣海峽的黑潮支流則是先人們俗稱的「黑水溝」。

黑潮很黑嗎?
  黑潮的水並不黑,只是因為黑潮水雜質少,清澈透明,可以看到水下40公尺深的地方。所以每當太陽照射到黑潮海面時,大部分光線都被海水吸收了,僅剩下被反射回來的藍光,所以,比起周遭的海水它的色澤顯得較深,因此有了「黑潮」的稱號。

黑潮的影響
  黑潮的流速相當的快,流速約為每秒1至2公尺,而厚度約在500到1000公尺,寬度約200多公里,就像高速公路一樣,魚兒搭上黑潮的高速公路就能快速便捷的回家,因為黑潮附近的海域聚集了很多的要回家的海洋生物,所以吸引鯨魚、海豚到這邊來覓食,這也使得我們有機會在這裡看到鯨魚和海豚。

  黑潮是台灣附近的主要洋流,但冬季時,因為季風等因素台灣海峽會有另一股中國沿岸流流經,這個洋流的方向是由北向南,而後在台灣的西南沿海與黑潮的支流相遇,在這裡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漁場。

  黑潮是生命的精華帶,它從赤道輸送過來的溫暖海流,不僅是孕育眾多生命的能量來源,也是許多海陸生物賴以流通的管道。例如,台灣東部海域的飛魚、鬼頭刀、黑鮪、旗魚、曼波魚、鯨鯊和鯨豚,都是隨著黑潮而來;臺灣東北部、彭佳嶼至釣魚臺海域之間的豐富漁產,都是受黑潮所賜。台灣由於有這些洋流的流經與交會,而使得海洋生物種相當豐富,讓漁夫有豐沛的漁量可打撈,我們因此才有新鮮和多元的海產可以食用。

(文字圖片資料節錄整理自"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完整介紹】

延伸閱讀:黑潮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資料來源: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2IZ.htm

【摯愛黑潮】

(A)2016年,廖鴻基乘坐著無動力的膠筏,乘著黑潮在海上漂流了5天5夜。
(黑潮101漂流計畫提供/何小孟攝)
(B)在海上時,廖鴻基的竹筏上只有一個冰桶和一片遮陽的帆布,他就在這裡寫下自己的漂流心情。
(黑潮101漂流計畫提供/張皓然攝)


  生命歷程亦如海洋般流動的廖鴻基,像是周而復始的海浪,在陸地與海洋之間來回。年過60歲的廖鴻基,面對海洋,卻永遠像個充滿好奇的少年。多年來他進行了各式各樣的海上探險,包括隨著遠洋漁船在漫漫汪洋中航行數月、以獨木舟划行環島,或是乘著無動力膠筏,順著黑潮從台東「北漂」100公里。既是流浪,也像是探索人和海洋之間關係的極限。

  「她有時是溫柔的母親,有時是個嚴厲的導師,或是默默陪伴我的朋友,總是在我期待時給予回應。或許可以這麼說:人世間的生命,是母親給我的;但我的第二個生命,是海洋給我的。」

(本文摘錄自遠見雜誌《50後的心境,要像大海!海洋作家廖鴻基:容納一切的海洋,讓心更寬廣了

傾聽,每一束波濤 ◎孔柳燕(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台灣四周環海,要到海邊其實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每每到了海邊,首先感受到的是一陣陣吹拂的海風,微風吹拂的不止是你我,也吹動了海浪盡情地拍打著海岸。當我們漫步在海邊,腳丫子踩著不同地質的海岸,有著不同的感覺,軟軟的、癢癢的、溫溫的、刺刺的、硬硬的、涼涼的;閉上眼睛安靜仔細的聆聽,除了風聲,還有海浪拍打著海岸的聲音,海浪帶著石頭滾動的聲音,海浪一波又一波互相擊發的聲音。

  海浪的聲波大約12赫茲,和人類平靜時的腦波頻率接近,因此當我們閉上雙眼,靜靜聆聽大海的波濤時,我們的腦波便會與海浪聲產生共鳴,而達到身心穩定的效果。所以18世紀便有研究發現,時常聽海浪聲,會影響大腦前額葉皮質層的發展,也會影響內分泌系統,產生更多腦內啡,增加幸福感,尤其當停留在沙灘時,會吸收海浪釋放的負離子,調節快樂荷爾蒙和皮質醇,能夠平衡內心焦慮的情緒,得到平靜,所以看海聽海踏浪真的能夠適時改變我們的心情。

來一段不一樣的海岸線
  台灣的地理位置相當獨特,處在太平洋與台灣海峽的交匯處,親潮、黑潮的主流與支流就在基隆外海匯集,形成一股明顯的「換潮帶」;往西向淡水的海域望過去,海水呈現灰藍色,而往東宜蘭方向的海水,卻呈現深藍色,這樣的景象如果沒有坐船從海上回望,很難感受到這大自然的奧妙。

  搭船出海,不再只是釣魚、補魚,而是從海上回過頭來認識我們所生長的福爾摩沙,例如各地相繼推出的「藍色公路」,便讓大家更有機會瞭解當地的地形地貌、海底世界與洋流等等。走訪海洋,不僅能夠把眼界從「海鮮文化」擴展成「海洋文化」,也更能提醒大家正視目前海洋所面臨的種種考驗。

  走一段海岸線吧!從靜靜聆聽開始,緩緩踩著、細細體會著…再一次認識海洋,認識福爾摩沙。

(資料來源:漁業推廣392期、十六歲的海洋課/廖鴻基/蔚藍文化)

走一段海岸 ◎Anita Tsai(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海島臺灣,顧名思義,四面環海。有心往海的方向,並不遠。搭乘汽車、火車都能發現不同的風景,而那些景致總是一晃即逝,或者,未曾留下痕跡。即使不諳水性,依然可以在不同的海岸邊有許多不同的遊樂與體驗。如果靠近些、駐留更多時間呢?

聽一段半邊花
  傳說以前有一位海岸部落的原住民公主,有一天她的情人要出海捕魚,兩人分離時,公主順手摘了一朵花分為兩半,當作兩人愛的信物,沒想到情人一去不復返,公主傷心欲絕,最後在海邊香消玉殞,族人在公主去世的地方,發現一種開著半邊花的植物,於是認為那就是公主的化身。

  開著半邊花的植物名為草海桐,第一次注意正值結果期,渾圓飽滿如白玉珍珠,吸引我去查了名稱。後來得見花朵樣態,看起來像一把展開的摺扇,也有人說像孔雀開屏,草海桐紫、白相間的半邊花,倒像是迎著海風翩翩起舞的模樣。

再一段傳說~七星潭
  七星潭其實不是一個潭,而是一個海灣,據說是因為花蓮機場一帶,早年有七個零星湖泊散佈,所以取名為七星潭。如果在佈滿星星的夜晚造訪,在沙灘上仰望星空,當看到由七顆星所組成的北斗七星時,或許可意會名稱由來的另一種浪漫。

  聽了草海桐的愛情故事之後,迎著強風緩步走向礫石沙灘,浪潮拍打在鵝卵石上,適合坐在岸邊靜靜的聽海歌唱。偶爾還有花蓮機場起飛的戰鬥機呼嘯而過。若不是天邊雲層暗黑襲來,大海之歌未曾重複,那麼豐富,如此療癒,真想坐著坐著,等待星星點燈。

  那日,藍天、白雲、漸層海面與遊人,交織如畫。

《旗魚王》繪本賞析與海洋生態、環境的省思 ◎周明寬(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這是一個發生在台灣東部海域討海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駕駛順福貳號漁船的鏢魚手順伯和他的孫子黑仔,順福貳號是一艘鏢魚船,每年入冬前,會到黑潮上去找尋旗魚的蹤跡。此時,風強浪大,正是旗魚最喜愛出沒的季節。

  順伯是少數堅持用古老鏢魚技法的漁人,這種漁法的漁獲量當然無法跟現代圍網、流剌網等新式捕撈漁法相比,而且一隻重達28公斤的鏢槍,操作上是要點手勁和技巧的。鏢旗魚可以說是大海競技場裡人與魚的單身肉搏,在討海人的心底,總期待鏢獲一尾受到眾人目光欣羨的大魚。風光的漁人豐收上岸後,會接受人群的讚譽,而這一場又一場的海上與旗魚爭鬥的故事在碼頭上會被鏢獲旗魚的討海人一再渲染。鏢旗魚原本就是一場含雜著激情、幻滅和空虛的討海行為,人們有多少機會和多少能力向大海索求一條碩美的大魚,猶未可知。

  在討海的過程裡,漁人都曾滴過血、流過汗,即使經歷生死交關的纒鬥與奮戰,無論最後這條旗魚上不上來,至少漁人都曾擁有一場海上傳奇故事可以敘說。

  故事的結尾,順伯心頭的落寞與內心對話,正提醒著世人:面對破紀錄的大旗魚,面對日益枯竭的漁場,面對新生的小旗魚,是最大的收穫抑或是最大的失落呢?值得人類好好地去省思與對待。

  作者李如青曾在花蓮外海賞鯨的歸途中,發現近海漁撈作業的漁船,當日漁獲量怎麼那麼少,這花蓮外海有美麗深邃的黑潮經過,偌大的漁場,漁獲竟單薄至此,我們的海洋資源已然枯竭,真叫人神傷。

  在黑仔的眼裡可以為著小旗魚的生命感動著,當人類發現地球是有限的,我們才知道珍惜與尊重是需要學習的;有些時候,有些事情,選擇放棄遠比堅持到底,是需要更大的智慧與勇氣。

  佛家有句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個高貴的靈魂,必須有慈悲的胸懷,凡事萬物,都應該網開一面。

  目前我國漁業署推動符合WTO規範所允許綠色補貼之休漁獎勵,藉以養護漁業資源,及減少高油價對漁業造成衝擊;並逐步針對特定經濟性魚種訂定禁漁期、禁漁區、漁船總船數、作業海域及總容許漁獲量之限制,推動漁業資源管理。期使海洋資源生生不息,漁業及生態永續共存。

  黑潮為台灣帶來豐沛的海洋資源,而身處富饒之地的我們,更應珍惜且滿懷敬意地善用這可貴的海洋資源,海洋永續不應是口號,全民的意識與行動要一起參與才行。

佳句賞析:

  • 有些時刻、有些事情,選擇放棄遠比堅持到底還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氣。
  •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人的心。
  • 漁夫面對有生以來最大的對手,一隻巨大的旗魚王,從搏鬥的過程中,人和魚卻成了莫逆之交。
  • 一滴小雨,落在葉梢上,它還是水滴;落入大海,它就成為海洋。
  • 當你願意擁抱這個世界,你,就擁有這個世界。

【團隊分享】

許家妹/頂溪
走一段台灣海岸線:金山石門老梅
海洋幫助地球調節溫度,帶來豐富魚貨,提供海底植物行光合作用,讓人類有物資,交通,和觀光產業發展,然而廢棄物,污染物進入海洋,讓生態失去平衡。一直在省思,希望減少什麼,來幫助地球。
10/24帶著孩子看看大海,享受海風,為大海做點什麼。。。
也許是一種自我安慰,一種補償,一種寄託,一種震撼,一種期許。
海好美,好藍。。。。

Vera Chang/頂溪
11月4日 ·
走一段台灣海岸線:基隆和平島公園
奇石之美,浪濤之聲,島國之子,親海於心。
這次,帶孩子來海邊,不再只是玩沙看小魚,幫他預約一場導覽,讓他聽聽在地故事、人文風情,也讓他尋找地層上的生痕化石,感受一下千萬年來的生命躍動。

Merina Hsieh/文湖
海邊是我們家每年夏天必去的行程,以前去都只顧著玩水,自從參加認輔課,透過秀貞老師的海洋課程和閱讀廖鴻基老師所寫的「十六歲的海洋課」之後,感覺對海洋有更深的連結,這幾次每每到海邊時,都會多帶一本書,靜靜的待上一下午,吹著海風 ,聽著浪聲,感受著課程與書中敘述的每個氛圍,同時也在心中重新解讀人生中每個選擇,如同書中所說的「當我們做了選擇,那就是生命成長的決心」。
P.S 第一次陪孩子走一段海岸線 - 台南漁光島

參考資料:

  1. 李如青(2012)。旗魚王。台北:聯經。
  2. 廖鴻基(2010)。飛魚.百合。台北:有鹿文化
  3. 廖鴻基(1998)。漂流監獄。台北:晨星
  4. 廖鴻基(2018)。黑潮漂流。台北:有鹿文化
  5. 廖鴻基(2019)。十六歲的海洋課。台北:蔚藍文化
  6. 黃佳琳(2013)。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台北:經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