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因愛料理:食育、EQ和環境永續的八堂課」
第八堂 里山生活的願景:環境與美學的感知生活

友善列印
 
【緣起】
【活動目的】
【前言】
【活動一】
【活動二】
【活動三】
【活動四】
【Ending】
【回家延伸活動】
【學習單下載】
【參考書目】

「因愛料理:食育、EQ和環境永續的八堂課」課程緣起

  漢字的「食」,是人+良,意為人吃了好的食物,身心自然就會健康。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速食文化快速崛起,大大侵蝕著現代人和孩童的身心健康。消費和糧食浪費助長了全球暖化、氣候危機和許多生態環境、公共衛生等問題。人民的健康是國家發展重要的資產,也是風土飲食、環境永續的基礎和希望,光寶文教基金會邀請您一同參與─「因愛料理:食育 、EQ和環境永續」系列課程,培養孩子食育力的榮耀感,攜手實踐地球公民應有食農品格及環境永續素養。

第八堂 里山生活的願景:環境與美學的感知生活

地球,並不是我們從前人繼承而來,而是我們向孩子們借來暫用的。
We do not inherit the earth from our ancestors,we borrow it from our children.

--美國原住民諺語

活動目標

  1. 認識了解里山倡議的願景和台灣的里山社區。
  2. 疫情和缺水缺電,經濟與環境平衡之行動落實─以伏流水及以色列的水資源行動做探究傳遞。
  3. 感恩與祝福:美學感知生活的無限可能提案。

前言:節氣美學的共感時光

  2019聯合國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中指出,因全球人口增長、社會經濟發展和消費模式改變等影響,至2050年全世界用水需求將增加20%至30%。然而,一年中至少有一個月的時間,將會有超過20億人生活在缺水的環境之中,約有40億人遭受嚴重缺水之苦。隨著對水的需求增加以及氣候變遷的影響加劇,人們對水的需求壓力程度將持續增加。 全球正面臨缺水議題,臺灣2020年也面臨半世紀以來的缺水危機,我們透過不同面向討論來瞭解臺灣所面對到的缺水議題,並以他山之石之案例來做為用水資源之參考典範。
資料引用: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暖身活動】天下掉下來的真的是禮物嗎?

  台灣年降雨量十分充沛,每人每年實際分配到可利用水量卻很少,只及世界平均值的1/6,但2019年國人每日自來水生活用水量284公升:

  1. 你知道每個人一天大約的用水量及比例是多少嗎?(盥洗沐浴、廁所、廚房、洗衣、其他用水)
    參考資料:經濟部水利署
  2. 2019 年國人每人每日用水量約為 280 公升,在行政院訂定的台灣永續發展目標中,2030 年國人每人每日用水量應減少幾公升為佳?
    參考資料: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台灣永續發展目標》、甜甜圈星球:永續新生活的 100 個行動永續素養大調查

【活動一】生活議題探討~疫情、缺水、缺電

  里山,是一種生活的願景與盼望,而2020年至今,全球受到covid19的疫情肆虐,臺灣在2021年更面臨缺水與缺電的議題,隨著環境變遷,人類面對環境議題的挑戰更顯嚴峻,人類不可能戰勝大自然,最好的方式是與之共處。

先從大家最有感的疫情思考
  1. 疫情之前,你的生活樣貌是什麼?
  2. 疫情之後,自己與家人的生活有哪些改變及影響?面對這些改變,你有哪些情緒感受?

  除此之外,臺灣同時在防疫期間面臨到缺水、缺電議題與危機,是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乾旱危機,許多水庫的蓄水量不到20%,有些甚至低於10%,重創民生與經濟….,水資源是很珍貴,但我們是有足夠的降雨量,可是為什麼還會缺水呢?而台灣的水都用到哪裡去了? 根據水利署統計,台灣用水分為農業用水、工業用水與生活用水三大類,其中,農業用水占七成、民眾的生活用水占二成,工業用水占一成。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年來降雨最少,5縣市陷缺水危機 7張圖看台灣為什麼缺水?

影片賞析及小組討論
  1. 地球?其實是水球?-地球日談水資源|科學大爆炸2
  2. 小組分組以心智圖討論:這次臺灣缺水有哪些地區以及看見政府有哪些因應政策、臺灣缺水的可能原因、缺水對社會,生態與生活的影響。
  3. 缺電的影響、缺電對生活、生態、社會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活動二】他山之石借鏡與思考~關於「伏流水」及沙漠國家以色列的水資源行動故事

  除了看見臺灣面臨的現況與狀況之外,探索更多可能性也許可以有助於減緩臺灣缺水的危機,以下從以色列案例與伏流水做分享:

【關於以色列省水的故事】
  以色列有句俗諺「haval al kol tipa」(每滴水都很重要),以色列位處沙漠地區,過去曾面臨相當嚴重的乾旱及缺水問題,但在政府積極施行水資源管理政策與相關技術的發展下,以色列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水資源大國,其推行策略彙整如下:

  1. 水權歸於國家
  2. 引起媒體與民眾關注
  3. 建立節水文化
  4. 增加水源:如:海水淡化、淨化廢水用以灌溉、雨水蒐集再利用、雨雲種子的使用以提高降雨、管線檢漏、降低蒸發散機會、種植耐旱作物與使用滴灌灌溉方式
  5. 提高水價:提高水價並減少政府補貼,使用者將支付其實際用量
  6. 水稅用以水資源投資
  7. 立監管機構:國家水資源分配由公正的監管機構實施,而非政治家
  8. 鼓勵創新作為:政策鼓勵企業及私人部門的創新作為與彼此合作
  9. 用水管理全國統一
  10. 建立未來計畫
  11. 測量監控:在50年前,以色列法律已明確規範,流至任何地點的水(住家、企業、農田)都需通過水錶,因此,已收集相當大量的資料庫,用以分析與預測用水趨勢,並提供水源探索、發展及建立相關設施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12. 立即且實際的行動:全球面臨缺水危機,以色列以實際的行動,解決水問題並成為各國效仿對象,如去年7月加州面臨嚴重乾旱,以色列提供加州政府協助,以解決缺水問題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什麼是伏流水?】

  「日人烏居信平於1923年日治時期興建,利用地下堰體收集地下伏流水,80多年來一直以地下堰方式取用林邊溪地下水,一年平均出水量3,000萬噸,對當地農業灌溉有很大貢獻,符合環保、生態及節能的規劃設計原則,表現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典範。是台灣水利工程上極具價值的設施;原貌保存完整,灌溉功能尚存。」

參考資料:伏流水/臺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研究中心
缺水不只是老天不下雨 台灣每人用水量全球第2/中央通訊社
李根政/百年大旱的省思:以伏流水取代興建大水庫/報導者2

討論與分享

  透過影片及文章,討論分享,生活中有以有哪些方式來珍惜水資源,有哪些方法或方式可以用於減緩或解決臺灣缺水議題?在能力所及範圍之內,我們生活可以如何因應與調整,缺水與缺電所帶來的挑戰?

【活動三】里山生活的願景

  「里山」不是一座山,也非特定區域,「里山」一詞源自日文,發音為satoyama,是一種人與環境交互互動,希望找到環境與人和諧共生的生活模式。簡單而言,意指環繞在村落周遭的山、林、川和草原,經由人類適當的耕耘,提供動、植物多樣性的棲地,達到社會面、環境面以及生產面三贏的局面。讓子孫世代「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同時不破壞在地生態,達到兼顧生物多樣性與資源永續利用的願景,是一種「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相輔相成的方式。


「慢活・悠遊・里山趣特展」里山意象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8年4月24日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人類的開發造成了棲地的破碎化,使重要的生態系彼此隔絕、生物的基因庫變小,有些物種更可能因侷限的棲地遭破壞而就此消失。 健康的棲地才能承載多樣的物種,為了讓不同族群的基因可以交流、增加基因多樣性、維持族群的健康,政府也推動不同的計畫,讓保育的同時也能兼顧人的需求,推翻以往直接徵收或限制原地主使用的方式,以聆聽當地,輔導當地,協助轉型,也推動綠色保育標章,讓農友與里山一步步邁向雙贏局面。 以下提供林務局整理有里山精神的11處社區,分布於台灣各地及離島,在了解里山的概念,請選定下列一地點,若是用「里山」的生活模式,妳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環境可能會是怎麼模樣呢?試著寫下或畫畫看:
各點資訊參考:台灣里山地圖 全台走透透

討論與分享

曾經探訪過圖中哪一個里山地點嗎?
在里山地圖中,分享你對於哪一個里山地點印象深刻,其人文生活或地景樣貌讓你觸動的地方有哪些?

【活動四】繪本分享《小班做飯糰》

  故事從介紹小班一家人居住在周圍盡是物種豐富的東北角田間綠地講起,藉由做飯糰的契機,引導孩子懂得分享及感謝,家長也可以帶領孩子,共讀時一同觀察豐富的自然生態及景觀風貌,找看看各種不同的昆蟲、動物以及當地特有種分別出現在哪些頁面呢?除了享受飯糰DIY的樂趣外,更加入水梯田的友善耕作,期盼透過此書讓孩子感受大自然美好,懂得知足感恩、友善對待我們的母親——大地。

小班做飯糰
作者:許增巧
繪者:許增巧
出版社:幼獅文化
出版日期:2020/11/10

討論與分享

   在書中,你看見了什麼?書中哪些行動與里山生活模式有關?

【Ending】里山生活的實踐

  如果可以,妳願意以里山生活方式生活嗎?在現有的生活狀態下,妳願意做哪些調整,與自然和諧共生?

討論與分享
  1. 邀請夥伴分享八堂課的反思回饋,並以一句話寫下對環境生態的感恩與祝福。
  2. 大組分享。

回家延伸活動

  書寫/畫下對環境生態的感恩與祝福,並寫下可以在環境中實踐的一件事,以及在疫情中,我們可以做哪些事情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學習單下載

參考資料

光寶文教基金會邀請您共創美好的家庭親子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