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愛料理:食育、EQ和環境永續的八堂課」課程緣起
漢字的「食」,是人+良,意為人吃了好的食物,身心自然就會健康。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速食文化快速崛起,大大侵蝕著現代人和孩童的身心健康。消費和糧食浪費助長了全球暖化、氣候危機和許多生態環境、公共衛生等問題。人民的健康是國家發展重要的資產,也是風土飲食、環境永續的基礎和希望,光寶文教基金會邀請您一同參與─「因愛料理:食育 、EQ和環境永續」系列課程,培養孩子食育力的榮耀感,攜手實踐地球公民應有食農品格及環境永續素養。
第六堂 身土不二的風土飲食
節氣是土地的心跳,季節遞嬗的彩妝師。
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節氣的脈動,讓人帶著詩意的語言,
回到生活裡,活出自己歡喜的樣貌。 ~tipus
活動目標
- 節氣意象之人文觀察與風土飲食。
- 風土飲食的五感開發和表達。
- 家之味的風土飲食故事。
前言:節氣美學的共感時光
只有蔬果才能表現季節的節奏感。蔬果生長寄歲月,寄土地,寄自然;人亦同。~焦桐《蔬果歲時記》
立夏時節,充滿著酸香甜,如紅寶石般的楊梅紅了!粉嫩帶著淺紅的甜桃,散發出柔嫩多汁的香氣;微酸爆汁的紅肉李,結實纍纍;慰藉著疫情中的苦悶,也增添了豐盛的生活和富足。
土地是所有農作、所有生命的母親,只有蔬果才能表現季節的節奏感。蔬果生長寄歲月,寄土地,寄自然;人也是如此。節氣提醒的是自然秩序,在自然多變且疫情嚴峻的此刻,深刻的思考著,每個人都是環境的一部分,同時也被環境滋養著,若從種植開始,就思考與環境友善共存,以公平合理的價格銷售,並且照顧消費者健康,就是「身土不二」的生活實踐。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經由長期觀察太陽的周年運動,而總結出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亦被稱為「太陽曆」。作為農耕社會生產的生活時間指南,形成於黃河流域,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並為多數民族所共享。
「風土」一詞,在中國春秋時期《國語·周語上》指:一個地方獨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俗。「風土」和近年來法文所談的「Terroir」,寓意同為深遠,談的不僅是食物,還有文化、環境永續。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凸顯出「愈在地愈國際」賴以生存的腳下風土,是地方與世界溝通的國際語言。
暖身活動:二十四節氣,紅橙黃綠藍靛紫,果實色對對碰
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水果,釋迦、鳳梨、芒果、文旦、葡萄、香蕉、木瓜,經過不斷地品種改良,水果的品種越來越多,除了保持原有的品種特色外,還將缺點全部改進,讓大家有更多的選擇,台灣水果真是物超所值啊!在這眾多水果當中,你最喜歡哪些水果呢,請寫下春夏秋冬各一種你最喜歡的水果!它們的產地是在哪裡呢?有哪些水果是只有特定縣市或地區才有呢?
(二十四節氣,紅橙黃綠藍靛紫,果實色對對碰)
每年冬天,是台灣柑橘的季節,大部分的柑橘,有著橘黃明亮的外表,相似卻各有特色的香氣,果肉多汁、甜中帶酸、酸中帶甜,「果米」是他們共有的特徵,也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你認識哪些柑橘水果名字呢?
▲影片欣賞: 翰林版國小自然五上「二十四節氣」教學影片
【活動一】風土飲食的五感開發和觀察
書名:《菜園裡的美味大餐:春夏&秋冬》
作者:鈴木桃
譯者:黃惠綺
繪者:鈴木桃
出版社:台灣東方 |
|
▲ 繪本導讀
番茄、小黃瓜、南瓜、青椒、玉米、毛豆和蘆筍,這些都是春夏時節常見也常吃的蔬菜,你知道它們原本的樣子嗎?生長在哪裡?怎麼生長的?可以做出什麼樣的好吃料理呢?胡蘿蔔、白蘿蔔、地瓜、馬鈴薯、菠菜、高麗菜和洋蔥,這些都是秋冬時節常見也常吃的蔬菜,你知道它們原本的樣子嗎?生長在哪裡?怎麼生長的?可以做出什麼樣的好吃料理呢?
作者表示;希望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可以知道這個食物的背景,比方說種它的人、生產這個食物的人,或者至少知道食物原來是什麼樣子。現在日本愈來愈多人,尤其是小孩,不知道食物原來的樣子。
有時候我們去超市看到魚,比較大的魚會切塊,就以為是那種魚是這樣的形狀,因為他們沒有看過實際的魚,也可能沒看相關的書。菜園也是,實際看過菜園的大人可能也很少了,所以小孩就更不知道了,希望藉此讓大家對蔬菜有興趣,然後實際再去了解。
比方說,吃南瓜、喝南瓜濃湯時,可能不曉得這是什麼,看了這本書,就知道南瓜長什麼樣子,然後到市場可以看到它完整的形狀,再延伸到種南瓜的人,與這些食材有關的知識,也就是希望大家對食物或生產它的人,能懷有感謝的心情。
▲ 討論與分享
- 左側橘色的蔬菜,它們來自於哪裡呢?哪些是臺灣原生種?
- 哪些蔬菜是春夏出產?哪些是秋冬盛產?請形容它們成長的樣貌。
- 有哪些蔬菜是馬偕博士帶來的呢?
- 小團體、大團體分享
好書推薦閱讀:
書名:
《餐桌上的味覺練習:哪些美食把你的舌頭變笨了?
觸、看、聞、聽,找回你的美味鑑別力!》
作者:石井克枝、賈克‧貝呂塞、坂井信之、 田尻泉
原文作者:Jacques Puisais
譯者:李貞慧
出版社:大是文化 |
|
為什麼人吃完甜的就想吃鹹的?為什麼吃蕎麥麵呼嚕呼嚕用吸的比較香?為什麼桌巾顏色可以改變紅酒的味道;環境或擺盤換了,同一道料理的味道竟然跟著變了。原來,影響味覺的不是只有本身的味道,你的嗅覺、視覺、聽覺、觸覺,都會改變你吃東西的感受。本書作者之一賈克‧貝呂塞是全球「味覺教育」發起人,歷時五十餘年。他說,味覺教育,是能夠找到適當的詞彙,再以過往的經驗和記憶,表現自己的感受。
不只食物本身會影響味道,你周遭的環境、人、產地等也會改變你的味覺。每個食物,都有它的故事,每個食物,都是啟發我們味覺的大師!用五感感受,並且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了解自己的開始。要用言辭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必須認真面對自己;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不是對事物做出解釋,因為這些感受只有你自己知道。學習味覺,運用五感正視食物,才能真正長大。
風土飲食:《達魯瑪克的家學與小米學》動畫片
台灣具有豐富多元的族群與人文,不論是從唐山過台灣的閩漢人,還是島內原本就存在落腳的平埔族與高山原住民,在海拔的各個緯度,都可以看到各族群的腳印足跡。食物不只是食物,它照護了人的身體並提供精神與力量的泉源,而食物記憶的背後更有著「人」在特定的時空中與食物相遇的動人的篇章。期待透過動畫片閱讀拉近彼此的距離,認識和理解,以欣賞的視野看見族群豐富動人的人文敘事。不說故事,不聽故事,我們怎麼能認識彼此呢?
影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20052196670399
以「自然之子」自稱的達魯瑪克人,生活中的每一草葉、每一花果、每一鳥獸,是祖靈賜予,部落族人從小跟著「aoaoko」(黑翅細蟴)學習專注敏捷,向「twabolo」(台灣獼猴)學習相親相愛,向「hinabang」(環頸雉)學習時尚穿搭,向達魯瑪克的生態系學習成為擁抱萬物的「cekelre ki Taroamk taothebethebane」(家人)。
在短短近2分鐘的動畫短片,種籽設計置入達魯瑪克重要的兩項主題。《達魯瑪克小米學》從傳統食物「abay」(阿粨)出發,透過一顆金黃色的小米歲時祭儀,預見和人類一同共享大地餐桌的里山動物多樣性,祖先野菜採集和利用的智慧,在在傳達了達魯瑪克分享、謙卑、聆聽、傳承、勇敢的守護精神。《達魯瑪克的家學》傳遞的則是達魯瑪克特有的家庭哲學。
資料引用來源:生活誌
【活動二】敘說家之味的風土飲食故事
即使在最繁忙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家鄉的美食。~Carlo Petrini 風土飲食牽引出家的生活印記,在飲食中找到彼此對待的方式。飲食是常民話家常的生活所在,藉此分享彼此的生活觀點和感情連繫;使我們有機會停下腳步來,和家人好好品嘗一頓飯,珍視生命中所擁有的事物,並照顧眼前的人。
活動流程:
- 帶領者示範朗讀家之味書寫文。
- 對話討論每個認印象中的風土飲食家之味。
- 關於「家之味的傳統節日飲食」顏色的自由連想法。 說明:看到顏色,我們會根據過去的飲食經驗,自由想其他的食物,並加以形容表達,進而擴展自己的表達能力。聯想,帶給我們許多的可能性,可以加深對彼此的理解。
- 兩兩分享、大團體分享。
小暑,來自巴吉魯(Pacilo)的鄉愁滋味 ◎tipus
小暑的七月天; Pacilo橙黃的果
在國境之東
聲聲召喚、召喚 鄉愁的滋味湧動
長得如同欖仁樹的枝幹,有著如扇子般的肥厚葉片,在溽暑之後,結出粒粒橙黃色的果子,它是「麵包樹」在阿美族語稱Pacilo。在花蓮的郊區、田野或庭院田埂都有它的芳蹤,傳說;它是花蓮的樹,只為花蓮及夏天生長。
麵包果是許多花蓮人的最愛,也是離家遊子對家鄉美味最深的想念,在盛產期的暑假時節裡,我們會因著它的召喚而歸返,恣意的滿足味蕾的渴望,一種家的味道、鄉的記憶。燒一鍋滾燙的水,放入小魚乾熬煮出味後,再放入巴吉魯和綠色蔬菜一起燉煮,烹調簡單卻呈現出食物的真滋味;一股特殊的清甜味道,承載著對故鄉花蓮無比的懷念與思念。
在小暑的時節,巴吉魯(Pacilo)的橙色在腦海中不斷湧動,那是對親朋好友故舊的思念,對季節遞嬗的想念。巴吉魯(Pacilo)讓我在記憶中遊走,在鄉愁中盪漾;那是遊子的風土飲食之味。
Ending:關於風土的敬畏之心
洪震宇在《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如下描述敘說:阿美族每天跳進大海,像開冰箱現拿食材,裝滿魚簍就不再抓,從不囤積食物。卡那卡那富族的河神祭,不是祝禱收穫滿滿,而是「不要向河索取太多,拿我們需要的就好。」布農族常圍聚吃飯,「我們喜歡的不只是吃,而是在一起的感覺。」
文化是生活的軌跡,對於風土的敬畏之心,帶著詩意的語言,以一句話來表達,你會怎麼敘說呢?
回家延伸活動
設計兩天一夜/三天兩夜的風土飲食知性之旅
學習單下載
參考資料
- 焦桐(2016)。《蔬果歲時記》。台北:二魚文化
- 石井克枝, 賈克‧貝呂塞, 坂井信之, 田尻泉(2018)。譯者: 李貞慧。《餐桌上的味覺練習:哪些美食把你的舌頭變笨了?觸、看、聞、聽,找回你的美味鑑別力!》台北:大是文化
- 洪震宇(2014)。《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台北:遠流出版。
- 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2013)。《達魯瑪克的家學與小米學》動畫片。台北市:生活誌
- 翰林多媒體。國小自然五上「二十四節氣」教學影片播放。
光寶文教基金會邀請您共創美好的家庭親子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