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吃出健康,帶出好EQ和環境永續之愛」
第八堂課 我們可以怎麼做?~海洋優勢的永續之路

友善列印
 
【前言】
【想像彰濱:環境自覺的思考課】
【敢於想像,創造可能,海洋優勢的永續之路】
【為守護海洋/守護家庭的具體行動:榮富團隊分享】
【參考資料】
【單元目標】
  1. 認識台灣海岸資源的優勢與危機。
  2. 從島國視野檢視親職生活的實踐與綠海洋的創意發想。
  3. 透過表達性藝術創作開展地球守護行動。

前言◎周明寬(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漁人、獵人是一種專業,一個好獵人,必須是個好的生態守護者,因為他必要守護他的獵場,必要尊重他的獵物,和獵物生活在一起。清楚意識到自己從環境生態中獲得什麼好處,並帶著知恩圖報的情懷,就是「環境自覺」。

—廖鴻基《23.97的海洋哲思課》

  有人說:「人類是地球上的過客,我們的一生將在這顆星球上度過。」地球就是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因此,環境不僅是人文的載具,亦是所有生命的根基,更是承載萬物的母體。當環境破壞引發的:海洋酸化、土地沙漠化、生態失衡、物種滅絕、極端氣候不斷加劇,人類亦將面臨生存大不易的窘境。其實,環境的重要,在其根基性,當根部敗壞時,垮掉的是人與環境全盤皆歿的結局。所以,環境關懷正是環境底下所有生命的基本責任。或許有人認為台灣是個蕞爾小島,土地面積有限,陸域自然資源匱乏,這是島國無可豁免的宿命。然小有小的微美,如何更進一步充分的自我了解,並據以為發展判斷,就是所謂的「環境自覺」。當一個人能清楚自覺,受到多少周遭環境和生態系統所支援的生存及成長養分,從生存的、生活的,甚至到生命層次的多樣養分和機會,自然而然,我們會想要有所回報,想要回饋於生養我們的環境與生態。當島國子民開始關懷自然、關心海洋,台灣將不再是受人指點為海洋自覺遲緩的海島社會,我們才有機會走出「島國心態」,翻身成為體質健全,國民昂揚奮發、有情有義的海洋國家。

海洋自覺:轉身就是新生

  台灣是個島國,「海島」和「海」、「島」同樣兩個字,視角不同,格局就會不同。「海」與「島」關係絕對密切,不論從環境、生態、天候、歷史、人文、政治與經貿,台灣一直受惠於海洋,卻長期海防管制及缺乏全面性、系統性的海洋教育,甚至多數人恐海、懼海,也拒海,從未意識到自己與海洋的關係,因為無意識為海洋守護,少了那份自覺,所以將高汙染的垃圾堆置場、焚化爐、石化業的濱海工業區,以及有輻射、水溫或空氣汙染顧慮的核能、火力發電廠設在島嶼邊陲的海岸線上。此外,工業和家庭廢水排放,讓海岸景觀由乾淨變為髒污,天然海岸也因為人工水泥消波塊工程施作,種種人為開發,使得大自然長久所形成的海陸平衡受到嚴重影響,也造成海岸快速劣化的惡果。我們不應該糟蹋國際一流的海岸線,記得梅爾維爾在《白鯨記》寫到:「捕鯨船皮廓德號穿越呂宋海峽,望北看見Formosa(福爾摩莎)。」台灣的地名竟曾出現在國際知名的偉大傳奇小說中,實在教人讚嘆不已。而我們從來不把海岸線當成自家的門面,倘若我們還是用背海的思維來發展海洋,海洋環境與生態終將會因忽視而敗壞。

  事實上,過去對海的不接觸、不認識、不關懷「三不政策」,使得老天賦予的一流海洋環境與生態糟蹋到臨近枯竭與敗壞的狀態。如今要回頭修補是個大工程,需要的是政策鬆綁、法令開放、海洋公民意識喚醒,以及從中央到地方以海岸為特色及資源來發展城市與地方景觀及文化。畢竟,海島的限制已讓我們退無可退,必要以積極進取的態度,來面對海洋環境與生態日益惡化的問題。

  雖然台灣不過蕞爾小島,卻能在全球海運界上展現國際格局,而且名列前茅。除了台灣人才濟濟,經營團隊努力不懈外,最大的基礎,在於台灣擁有非常適合發展海運的海洋地理位置,這是既有的優勢。未來如果更加重視與發展海洋經濟上的價值,包括海洋深層水的應用、海底礦產資源的開發、甲烷冰的運用,以及海水溫差、潮差、洋流發電等等,都是非常值得開創的海洋綠能。當然這些需要更多年輕一代的海洋專業投入,有朝一日,這些海洋專業有可能成為全球的頂尖專業。

  海島的機會在海洋,台灣的機會,在轉過頭來面向開闊的海洋。

潮間帶的愛與死 ◎游靜如(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彰濱海岸潮間帶是台灣第一大潮間帶,具有豐富的多樣化生態,如今卻面臨了它的美麗與哀愁。

  經濟部工業局2018年在彰濱工業區的崙尾東區施設太陽能光電板,預計將成為全球最大離岸太陽能發電廠,面積相當於12座大安森林公園。生態專家憂心,光電專區設在潮間帶灘地,一旦陽光遭大面積太陽能板遮蔽,潮間帶環境承載力失衡,生態恐難以恢復。光電專區選址潮間帶灘地問題很大;潮間帶環境嚴苛,除了有漲退潮,鹽分侵蝕度高,高溫高鹽日曬,都會大大縮短使用壽命;加上浮筒式底部是塑膠材質,分解也會產生塑膠微粒,進入食物鏈。

  1636年荷蘭人畫的台灣古圖,中間一條大河是濁水溪,濁水溪以南的雲嘉南屬於潟湖海域,濁水溪以北的彰化海岸是全台灣最大的一處潮間泥灘地。3、4百年前這張古地圖很精準的呈現台灣西海岸的地形地貌,而且每一段的海岸線都是獨一無二,無法互相替代。

  台灣多樣的地質運動造成台灣海岸環境的多樣性,彰化海岸就是在大河沖刷淤積所形成的濁水溪口三角洲,氾濫的沖刷與堆積孕育出富饒的彰化、雲林成為台灣的穀倉和魚米之鄉,廣大的潮間泥灘地提供水鳥的食物來源,且提供淺海養殖漁撈之產業環境。

  海岸環境、產業經濟和自然生態三者互動密切相關,當海岸環境消失,其他二者必定消失。而鳥類生態更是反應海岸環境品質的好壞,做為產業經濟收穫的指標,曾經有3,000隻的大杓鷸、佔全遷徙線1/10的數量在彰化海岸度冬,顯見彰化海岸足以提供這些大型鷸鴴科鳥類的能量來源,這是台灣其他海岸無可替代的功能和價值。

  過去戒嚴關係,讓台灣人遠離海洋、海岸,造成對海洋的認知嚴重斷層,失去了海島國家的價值和尊嚴。如今對彰化海岸的廣大泥灘地的價值認知,居然是,不開發實在太可惜!所以20年前規劃了3,000公頃的彰濱工業區,20年來的開發,不僅潮間帶消失、高壓電塔的林立、風力發電機組羅列、西濱快速道路切割,使北彰化的彰化海岸環境變成工業化、棲地品質劣化的海岸線。

  這次南彰化海岸從漢寶溼地一直到芳苑、大城海岸,列入國際級重要溼地的代表性意義就是保存彰化、甚至是台灣僅存最後一段自然的泥質潮間灘地。泥灘地具有高生產力和高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不僅吸引國際上成千上萬過境度冬候鳥,也是養育彰化沿海養殖牡蠣、文蛤產業的基礎,更是保護彰化陸地不受到海浪侵蝕的天然消波塊。來彰化海岸走走,體驗簡單樸實是最真實的感動,廣大泥灘地是生命的喜悅,用大家的力量一起守護台灣最後一片的原始泥質灘地。
(資料來源:https://e-info.org.tw/node/51619環境資訊中心 蔡嘉陽)

想像彰濱:環境自覺的思考課 ◎周明寬(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廖鴻基老師在他的新書《23.97的海洋哲思課》提到一段「想像彰濱」的章節,希望激發閱讀者的我們無窮的想像力與創意,加以「永續開發、綠色經營」的概念,如何重新調整對環境生態較為友善的發展模式。以下是書中提供一些彰化海岸的基本條件和一些發展的可能性觀點,拋磚引玉,點到為止。

一、廢水:
  彰濱的上游環境,是寬廣的中彰平原,人口密度高,工、商、農業發達。彰濱承受來自上游的汙染壓力有工業廢水,農業廢水和家庭廢水。想像如何攔截及過濾這三種廢水,對彰濱生態一定有很大的幫助。關於上遊的汙染源,我們一起來想像如何改善?

二、潮間帶泥灘地的運用:
  彰濱擁有寬廣平坦的潮間帶泥灘地,加上潮差大,濕地有其自然淨化作用,除了提供牡蠣養殖,以及小規模漁業採集外,也提供人們親海體驗的場所,除此以外,是否還有其它運用的可能?想像的方向可以是以肥沃的泥灘地,高生產力的水質,海濱生態豐富,如何進一步運用

  1. 教育資源,潮間帶體驗。若能以簡單的人為設施,退潮後形成「人為潮池」,留住更多豐富的潮間帶生態,形成天然潮間帶展示館的功能,可提供展示、遊憩及戶外教學。
  2. 海水肥沃,潮間帶淺海養殖除了牡蠣、除了過去經濟產業為主的養殖外,是否嘗試產業、環境、生態三贏的養殖模式。譬如,根據資料,一顆牡蠣每天過濾大約30-50加侖的海水,可大量過濾人工肥料與殺蟲劑造成的氮汙染。以這概念來延伸為複合式養殖,以藻類來吸引貝類附著,因海水肥沃,應該能很快且有效地恢復彰濱海洋原始生態,增加生命系統的初級生產力,種植的藻類同時提供我們食物或飼料,或生質燃料等資源。
三、綠能:
  要改善燃煤發電帶來的汙染,以及核電可能發生的高危險,綠能的發展是個轉機。彰濱被看見除了風能強項外,還有因為潮差大,而擁有豐富的潮汐能。
  1. 潮汐能:滿潮時留住海水,退潮時讓這些海水推動渦輪機葉片,產生電能。
  2. 風能:陸域及海域風車外,大面積的文蛤池或可嘗試小型風車發電。
  若以SWTO分析的四個面向來擘劃彰濱海岸的人文想像的未來,你會如何發揮想像力,為地方創生投入一份心力,這也是營造地球公民的機會與使命。

優勢(S)
Strengths
劣勢(W)
Weaknesses
機會(O)
Opportunities
SO策略
應用內部優勢
爭取外部機會
WO策略
應用外部機會
克服內部劣勢
威脅(T)
Threats
ST策略
應用內部優勢
避開外部威脅
WT策略
減少內部劣勢
迴避外部威脅

敢於想像,創造可能,海洋優勢的永續之路 ◎Jasmine(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未來一定是這樣嗎?大人說的話都是真的嗎?打破想像的框架,給你無限的未來!鼓勵人們跳出傳統的思考框架,以新眼光看問題,獨闢蹊徑,反轉僵化的頭腦。

  《未來是這樣嗎?不一定喔!》故事一開始爸爸說今天是晴天,結果卻下雨了。接下來,繪本中主人翁的哥哥分享說未來將有很多亂七八糟的悲慘事情發生,例如飢荒、戰亂、外星人來襲等,這時奶奶的登場像盞明燈,引導徬徨的孫女轉換視點,未來不一定會很糟,卻有著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包括幸福開心的事情等。她開始思考答案不只一個,選擇權操之在己,因為任何人都不是先知,無法預知未來。

請把台灣轉90度,我們在地球最好的地方

   這是一個特殊的年代,也是歷年來最失落的一代,全球失業年輕人有7,500 萬人,比上一代在同個年齡是3倍的失業率。大眾媒體不斷渲染負面消息,低薪、失業、買不起房,讓年輕人自嘲身處台灣「鬼島」,不僅看不到國際新聞,也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更嚴重的問題是,在心態上故步自封,不懂得主動吸取資訊所造成的資訊落差,一味羨慕其他國家的發展,卻忘了自己獨有的優勢與競爭力。

   《未來是這樣嗎?不一定喔!》請把台灣轉90度,打開眼界,換個角度看台灣,我們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只要勇敢伸出手,機會就掌握在手中。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以海島與海洋為比喻,「我們,不是活在海島,而是活在海洋。」一句話,重新開啟了台灣年輕世代的「眼界」。台灣與生俱來的多元包容、冒險進取的海洋性格,這些特質一直都在,只是被蒙蔽住了。

   台灣未來的機會在哪裡?在2014年「30青年創新論壇」中,簡立峰運用了4個比喻,一針見血點出台灣當下的問題。

  • 眼中只看見海島,看不到海洋。
  • 台灣四面環海,原本應該是寬廣的「海洋性格」,可是偏偏自限於如豆目光的「海島性格」。即使站在台灣第一高樓101,我們選擇眼見的觀音山,卻看不見3小時之外的北京、上海、首爾、東京。
  • 機會明明在眼前,卻不願意伸手。
  • 我們明明在世界最好的地方,但是很多人抱怨沒機會。有人認為台灣彈丸之地,沒什麼市場,但如果一旦你敢把台灣地圖轉一下90度,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以及即將高速發展的東南亞市場,機會都在台灣觸手可及的地方。
  • 身處機會颱風眼,卻跨不出去感受風暴。
  • 台灣最大的創業優勢,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還有完整的供應鏈,能夠快速整合各項資源。但是我們卻一直說沒有機會,明明跨出一步就能感受到機會風暴的威力,但始終沒有跨出第一步。
  • 沒有從失敗中記取教訓。
  • 台灣人眼界不夠長遠,也常忘記記取教訓;台灣是全世界海島國家裡游泳死亡率最高、死亡人數最多的,夏威夷一年只有2個人,香港也沒幾個人,台灣一年平均1,000多人,每年都會重複不斷在發生,問題不在於我們是海島還是海洋,在於我們不懂得記取教訓,我們不懂得其實我們就是一個海洋民族,我們的機會早就在那裡。

我們不是活在海島,是活在海洋
   不要覺得被島限制,你可以被解放,你可以游向海洋,這是所有台灣人現在需要做的事情,我們絕不是活在一個海島裡,我們應該活在海洋裡。喚醒我們的海洋性格,開放包容廣泛的吸收新知、正面思考,善用網路的特質消弭資訊落差,與世界接軌,接收來自世界的資訊或者來自台灣正面的資訊。你永遠要看到,你的競爭力在哪裡?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麼樣?

開創親職教養的嶄新視野
   大人所謂的常識或是價值觀對孩子而言常是無意義的枷鎖,而負面思考會陰鬱了我們的身心,真正對孩子而言重要的是,應該以合理懷疑的精神找出自己理想的答案,用自由的想像力去開創出自己無限可能的未來。當我們陷入 all or nothing 這種不全寧無的思考僵局時,與其孤注一擲,不如從多角度俯瞰整體,尤其在精神疲憊時,更能開創嶄新的視野。親職教育不應只侷限在家庭,而該試著拉大教養的視野,從自身、家庭到整體生態環境,將它有意識的融入親職生活的實踐。

為守護海洋/守護家庭的具體行動:榮富團隊分享


翻轉幸福
選擇善良與原則面對自己的人生
為家人的健康
為海洋的永續
為地球的美麗
從心開始改變

改變
改變不會自動發生
如果我不改變
一切都不會改變
地球因為海洋而美麗
從前不識海,不懂愛惜
而今識得海,要懂珍惜

參考資料:

  1. 廖鴻基(2019)。十六歲的海洋課。台北:蔚藍文化。
  2. 廖鴻基(2020)。23.97的海洋哲思課。台北:幼獅文化。
  3. 吉竹伸介(2019) (文、圖),許婷婷 (譯)。《未來是這樣嗎?不一定喔!》。台北市:三采。
  4. 地球公民基金會 我們海在一起 https://www.cet-taiwan.org/publication/issue/content/2397
  5. 天下雜誌 看見海岸、在地行動 落實永續海岸管理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5830
  6. 洪嘉蓮(2014)。你看到的是海島,還是海洋呢?https://www.gvm.com.tw/article/52785。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