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目標】
- 認知食魚教育的意義與影響。
- 覺察食魚教育對於永續海洋資源的重要性。
- 理解水下生物永續生存的慢魚運動。
人世間倘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人的慎重將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學問,而是「吃」。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
前言◎周明寬(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你會吃魚嗎?」「你吃對魚嗎?」…你還在疑問:怎麼有人會問如此粗淺、愚昧的問題。我們是生長在海島國家子民,台灣每人每年的平均捕魚量和食魚量,在國際間都是名列前茅的,甚至超出全球平均值很多。
魚,是海洋提供給人類的珍稀資源,我們把高營養和優質蛋白質來源的魚類,稱為「海產」或「海鮮」,來形容海味的鮮美。老天給台灣一流的魚類資源,大洋性巡游魚類及陸棚底棲魚類,再加上珊瑚礁魚類,魚種多樣,魚源豐富;但,那是過去二、三十年前的光景,現在台灣東北部沿近岸海域的魚種從一百三十多種銳減到只剩二、三十種,漁獲量也不到以往的十分之一,當海洋悲歌奏起,海島區域不再有魚可吃,卻要從其他國家進口魚產,這不是笑話,是活生生的現實正在發生。
台灣不能只有「海鮮文化」,而沒有「海洋文化」,這是國際間嘲笑我們只會用「腸胃型思維」來對待海洋,即便我們每人每年平均吃掉35公斤的魚,恐怕沒太多人懂得吃魚,而且還能分辨出餐桌上的海鮮是巡游性、還是底棲性的魚類?可千萬不能單以新鮮度和價位高來判別海鮮的好壞,若能進一步思考並在意,該魚是否瀕危、捕撈方式是否友善海洋環境、是否遠從國外進口以致「以鄰為壑」或「食物里程」太遠而顯得太不環保等等。
面對現在「出海抓無魚」的時代,挑選水產品,還得再加上一條「環保永續」,才能算跟上時代潮流的真正「好魚」。所以,食魚教育不僅讓我們了解魚類的基本生態常識,認識並食用可永續利用的漁業管理捕撈或養殖的水產品,才能讓我們「年年有魚」。
食魚教育的重要意義與影響 ◎周明寬(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海鮮,造成海洋魚類資源步入枯竭,過度捕撈即簡稱「過漁」,台灣沿近海多種野生魚類都有過漁壓力。再加上海洋汙染、氣候暖化與生態棲地被嚴重破壞等等,部分魚種已瀕臨滅絕,如此趕盡殺絕的結果將加速海洋生態失衡,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教授就提出警告,台灣沿近海漁業資源持續枯竭的後果,就是2048年我們將成為無魚之島。
當前面對魚類將離開我們而去,海洋不再有魚的窘境,政府有必要加強規劃可永續利用的漁業政策,以及培養國人的正確的食魚教育,此乃刻不容緩。絕不是不斷從國外進口水產品,滿足國人口腹之慾,而讓台灣的海產自給率僅不到10%,甚而衍生海鮮食品安全及投藥保鮮的疑慮。如果我們不懂的識魚、選魚,如何能成為一個聰明的海鮮消費者,甚至影響著台灣海域的未來和漁業發展。有鑒於食魚教育也是食育的一環,家庭和生活是推動海洋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可是現在多數家長普遍不具備教導海洋知識的能力,而且漁業捕撈方式比以往更加複雜,所以,你必須了解你吃的魚從何而來,是否為「永續漁法」方式捕撈,是否為海洋生態位階低的魚種,選擇「吃小不吃大」的巡游性魚類可避免攝取海鮮所殘留的重金屬和藥物,不要讓餐桌成為人與海最陌生的距離。
湧升海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承堉與宜蘭的岳明國小合作「食魚教育進校園」的計劃,猶如大航海般探索食魚教育的新航道,歷經七個月的推動,一路充滿挑戰卻都以驚喜收場,也得到很大的收穫與迴響。食魚教育在校園的推動,不僅在傳授學童認識海洋生物的外觀、型體、生理、棲地、生態、資源,以及生產、管理、銷售、烹飪、食用方式,更結合音樂、美勞、文學和遊戲等方式,形成以素養為導向的全方位學習典範,深值擴大推廣。
全方位學習的食魚教育,旨在運用看、聽、觸、味、想、寫、畫、動等教學步驟,讓孩童從小學起,懂魚也吃魚,不會被魚刺卡住而拒魚於千里之外,好魚慢食的習慣是需要從小培養,誠如岳明國小黃校長所說:「只要老師不怕,魚刺就卡不住食魚教育」了!
總之,食魚教育可從七個面向來促進海洋生態永續。包括:
- 提升對環境的認識及關心;
- 培養消費在地魚產品的習慣;
- 支持在地農業,維護糧食安全;
- 維護消費者的健康;
- 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當個有覺知的消費者;
- 促進有效的漁業管理;
- 協助海洋永續的利用。
唯有正確的海洋食魚教育,向下扎根,培養更多的有責任感的海洋公民,島嶼的未來才會有希望,漁業的發展才能再現曙光。
尊重萬物養成節奏的慢魚運動 ◎周明寬(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慢魚(Slow Fish)運動起源於海鮮王國義大利,並且擴散到歐洲、美國、加拿大、北非及加勒比海諸國。一開始的理念是來自以「慢食」Slow Food的概念為出發,為了要能讓每個人每天都能有美食的享受,並恢復人們長期以來與地球和與其食物的連結,鼓勵並建議人們可以從選擇Good、Clean、Fair Fish的「慢魚」行動方式來實踐。
所謂慢魚(Slow Fish)精神,就是懂魚、知魚,吃在地當季魚,慢慢吃魚。
倡議慢魚運動,必先從消費者的食魚教育著手,縮短消費者與漁民之間的距離,讓更多人知道魚是從哪裡來的、怎麼被捕撈上來的、漁夫是怎樣的人、海洋的環境如何,又該如何去食用海鮮。透過消費者能有正確的海鮮選購認知來買對魚、吃當季且適量的魚(所謂的「適量的吃」是指能否讓海洋資源有足夠的時間恢復其再生力)。
最後,透過消費者的行動來監督並影響上游的捕撈漁業可以秉持著尊重及友善環境的漁法來進行對適當體型及適當數量的魚類「慢漁」捕撈方式 (如右圖) 來達到海洋資源永續。
慢魚運動教人們懂魚、知魚、吃在地、吃當季、會說魚的故事、學會慢慢吃魚,希望人們能品嚐新鮮無毒的海鮮,又能共同保護全球海洋生物及生態,永續利用大海提供給我們的資源。
「吃對魚」,是台灣身為海島子民應有的態度,堅持吃台灣在地生產魚類,並且把每一條魚吃到極致,才能拯救岌岌可危的海洋資源。只要多在乎一點,從認識你家附近菜市場的魚開始,分辨海鮮的鮮度、產地、季節,甚而從一條魚的生產履歷,來挑對正港的台灣魚,懂吃、懂得料理,就不會吃錯魚。
慢慢吃魚,是在維護海洋生態。避開繁殖巔峰期間捕撈,不但肉質細嫩肥美,更可以讓魚安心產卵、孵育後代,兼具生態永續。
選擇成魚食用,除了肉質風味較好之外,也能讓牠們持續繁衍下一代,海洋資源才能永不匱乏,方能千秋萬代年年有魚。
台灣在地環團推出的「海鮮選購指南」是以台灣魚類資料庫為統計來源,綜合採取多項指標製作而成,將台灣常見魚類分為「建議食用」、「想清楚再食用」與「避免食用」三大類。為了改變台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的窘境,大家可以參照「台灣海鮮指南」與「永續海鮮食譜」來食用海鮮,期望能在海洋資源枯竭之前扭轉困局,也讓台灣百姓真正吃「懂」海鮮,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洋國家。
魚你靠近《大家來逛魚市場》◎Jasmine(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有台灣是座海島,多樣的海岸地形與洋流環繞,孕育出台灣多元而豐富的海洋生態。充滿活力與生命力的海洋魚群是上天餽贈給島國子民最幸福的滋味,在市場上常看得到各類海鮮,餐桌上也能吃到豐富的海鮮,但對於家鄉的海域、漁業和海產我們卻是一無所知?繪本《大家來逛魚市場》不但介紹了台灣在不同季節會出現的不同漁獲種類,更帶領著讀者來到台南欣賞將軍漁港港區的漁船、台南的漁村景象;重現漁民們群聚進行魚貨拍賣,喊價聲四起、人聲鼎沸的熱鬧情境;還有沿岸的內海有各式各樣的蚵架,家家戶戶忙碌的剝蚵等傳統產業的面貌;最後讓讀者們透過精細的魚類圖鑑,認識書裡頭出現過的每一條魚。
在生活中除了藉由海洋教育的相關繪本共讀,增加孩子對海洋的認識與瞭解之外,實地帶著孩子參觀、訪問漁市場,更是最佳的海洋教育實踐。趁著周末假期帶著孩子來到宜蘭頭城的大溪漁港,鄰近龜山島漁場的大溪漁港,漁產豐富種類多元,主要以捕撈龜山島附近的海底棲息魚類為主,漁船每天清晨天還未亮便出發,到下午約兩點過後返回。當漁船進港時,可以看見各式各樣新鮮的漁貨被漁民們搬運到港岸上整理,並進行叫賣。從叫價、比手勢、殺價到成交賣出,吆喝聲不斷的精采全程,讓大溪漁港充斥著樸實的漁民風情。
大溪漁港主要漁貨以「金鉤蝦」為主,其他最多的就是紅目鰱、鰻魚、硬尾魚(藍圓鰺)、白帶魚,肉魚(肉鯽仔)、白腹仔、赤章、小管、螃蟹等。讓孩子實地走訪漁港,瞭解漁港的運作方式、漁獲的來源;還可以藉由觀察漁貨、訪問漁民,認識更多平時少見的魚類、海產。這天剛好看見孩子最喜愛的當季新鮮肉魚,因此帶著孩子詢價購買,學習如何挑選海鮮,回到家當然要帶著孩子動手料理今天購買到的新鮮肉魚了,肉魚一定要煎的外酥內嫩,焦焦香香的非常美味,配飯好好吃喔!
肉魚非養殖、也不靠進口,都是在台灣海峽的深、近海域捕獲,賣相雖比不上白鯧,卻物美價廉,屬於大眾化的食用魚。白鯧是近海漁獲,捕撈方式多為底拖網。近年來,在大量捕撈的壓力下,數量銳減,目前市面上的白鯧多屬於進口。白鯧越捕越少,市場需求卻不斷增加,所以每逢過年白鯧價格飆漲的新聞就會不斷出現。從衛生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顯示,肉魚、鯧魚是近親魚種,肉魚鉀含量高,對心血管有保護功能,鈉含量則比白鯧低,可說是高鉀又不鹹。在鈣的含量上,雖然肉魚的鈣含量不算太凸出,但仍是白鯧的兩倍,鐵質、維生素A、B群的含量上,肉魚也是略勝一籌。當我們對餐桌上的魚類了解的愈多,就能夠以符合營養價值且兼具海鮮永續的原則來挑選海產,捨棄價格昂貴的白鯧,用其他的魚類來替代。因為漁產得來不易,享用海鮮的時候,我們都有責任去認識盤子裡的食物,並以崇敬之心感謝大海的賜予,吃出海島人該有的海鮮文化。
【因愛料理】為家人烹煮一道魚料理
◎Christine Maio/光寶認輔志工
我廚藝不精沒有什麼創意料理,只是覺台灣鯛發展的很好,一掃過去吳郭魚的養殖土味,所做出的好吃營養方便料理分享!倒是有天看料理之王節目裡提到北海鱈魚香絲入菜,好奇下煮成湯麵,湯裡有些鮮味,口感像魚板,有趣極了,下次再試看其他的方式處理!
料理名稱:鯛片嫩蛋
材料:鯛魚片、蛋三顆、蔥綠、蒜頭、薑、米酒、鹽、白胡椒、蝦頭熬湯底。
做法:
- 蒜泥、薑泥、蝦頭加熱拌炒,加400CC水熬成湯底,瀝出湯汁冷卻。
- 在冷湯汁裡打三顆蛋,攪拌均勻.
- 魚片加鹽、胡椒、米酒抓醃,捲鋪在蒸盤裡,倒入蛋液,入電鍋蒸約15~20分鐘,灑上熱油燙過的蔥綠即可上桌。
@Livia Lin/光寶認輔志工
週日趁兒子下午上課時間,我們帶著小冰箱出門,勘查無耳茶壺山和黃金神社遺址,順便尋覓漁獲去~
剝皮魚…潮境附近海釣的漁獲,賴先生本身是「航海家海釣船」的幹部,今天天氣不好,所以自己在附近海釣(其實是外勞釣的);賴先生說他海釣這麼久,今年剝皮魚特別多且特別大尾⋯可能是疫情關係,大陸漁船無法拖網捕撈(因為大量漁獲時需靠岸外國港口),導致大量剝皮魚回游到潮境澳底沿岸(海釣居多)和宜蘭一帶(定置網)。
剝皮魚,常聽,但我不會烹煮⋯但看到「現撈」⋯絕對不能錯過!賴先生建議2吃⋯⋯頭(沒肉):薑絲魚湯,喝膠質/身體:乾煎或紅燒。剝皮魚,真的要剝皮⋯否則太硬無法吃😄
剝皮魚是一種溫暖性近底層魚類,主要分布于我國東、南、黃、渤海,朝鮮和日本,也見于南非。不僅產量高,而且魚汛比較集中,其主要汛期在2月上旬至5月下旬。目前以我國東海的產量為最多,最高年產量已達25萬噸左右,已成為我國僅次于帶魚的第二位的海洋經濟魚類品種。
- 中文學名:剝皮魚
- 拉丁學名:綠鰭馬面魨
- 別稱:豬油、皮匠魚、面包魚、燒燒角
- 類別:溫暖性近底層魚類
- 分布:我國東、南、黃、渤海,朝鮮和日本,也見于南非
(資料來源:華人百科)
龍虎斑湯
父親是來自大家常聽到的『龍膽石斑』,母親則是來自石斑魚中高貴的『老虎石斑』,經人工孵育出來的新品種:『龍虎斑』,承接了龍膽石斑長得快速的優點,遺傳老虎斑肉質細緻,鮮甜的口感,優生出這尾肉質Q彈不老硬,油脂豐富的『龍虎斑」。來自宜蘭養殖,適合清蒸、煮湯。
參考資料:
- 文:朱秀芳/圖:張燈睿(2012)。大家來逛魚市場。台北:台南縣政府暨青林國際出版。
- 廖鴻基(2019)。十六歲的海洋課。台北:蔚藍文化。
- 挪亞方舟文化創意工作室著(2014)。史上最完整魚類海鮮圖鑑。台北:和平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