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目標】
- 認識海洋的功能和潮汐的特性。
- 認識瞭解臺灣海域的海底地形所形成的東西大不同。
- 透過表達性藝術創作海洋台灣的美麗圖像與詩句。
前言:海島台灣
說起台灣,你會如何描述這塊孕育我們成長的土地?高聳的大山、壯濶的山林、豐饒的物產,還有滿滿的人情味,無論從書本或是從生活,我們習慣了陸地上的種種,卻甚少提到海洋,但我們碓實是道道地地的島國子民。
台灣,是在板塊位移擠壓下所產生的島嶼,除了台灣本島外,還有121個島嶼或礁岩,組成台灣群島。別小看這些無人小島,從點連成線,再變成面,將每個小島串連起,再將海岸線往外推十二海浬,都是台灣的領海,也就是說在這個範圍內,我們擁有絕對的主權,不容他人侵犯。這倒讓我明白了前些年南海的東沙群島以及東海的釣魚台所引起的爭議,即使只是環礁,不適合居住,卻也因為「領土」所帶來的廣大經濟海域,讓國與國間充滿衝突。
現今最與生活有關的海洋活動,不外乎是漁業、海運及海洋遊樂等,若再加上政府的海防單位,我們接觸、瞭解海洋的機會也還是不多,甚至認為海洋並不重要,再加上國人腳踏實地的「特性」,靠山吃山,所以我們習慣面向陸地,而忽視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海洋。
走一段海岸線吧!可以發現還有很多值得我們認識的海洋文化。(資料節錄整理自《十六歲的海洋課》)
生活中的潮汐 ◎黃莉蓉(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台灣東部及西部的潮汐變化不同,西部受於地形的影響,尤其以台中彰化一帶,高潮與低潮的差距可以達到4公尺,有如1層樓的高度,而東部約在1公尺上下。 台灣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圖
資料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潮流既是沿岸海水因潮汐漲退之間的水平運動,在近岸海域,潮流的方向一般隨時間變化而逐漸轉換成週期性的迴轉運動,台灣海峽的潮流一般呈橢圓形迴轉,潮流漲潮時由台灣的南北兩端流向中間,退潮時流向相反,流速20~
40cm/sec。水流流動使得底層及表水層水域生物能連繫成一個食物網;表層生物所生產的能量會藉由水流帶至水底給底層生物利用,亦為濾食性生物運帶食物,而底部的有機物質則會被水流帶動成為表層生物的食物來源,另一方面也將一些廢物移走,如此一來,便使水域中的營養物質不斷循環。
台灣的海洋生態環境是一個變化多端的海域,集各項天然環境的優點於一"身",因此才能擁有如此高量及豐富物種的海洋生物類群,這麼珍貴的海洋資源卻在人類的污染及不當的捕撈下日漸殆盡,已經有許多以前常見的物種已經消失在海岸線之間,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多去認識我們身旁的海洋並且好好的珍惜它呢?
(資料節錄整理自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https://www.nmmba.gov.tw/cp.aspx?n=FB3CFDAAC4B7DED7&s=04189B9BB5F535C5_)
生命的延續需要健康的海洋 ◎蔡幸容(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地球上大約有97%的水存在於海洋中,廣大的海洋和海水穩定的特性,提供孕育生命的良好環境,最原始的生命在海洋中歷經漫長的演化過程,從簡單到複雜,從少數到多樣,一直到大約4億多年前才開始拓展到陸地上。時至今日,海洋和陸地都擁有豐富多樣的生命。從生命的發展史來看,地球是人類的母親,而海洋無疑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母親。
海洋是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海洋是全球氣候最主要的調節力量,因為有海洋的調節作用,地球才有適合生命生存發展的溫和氣候;海洋也提供豐富的食物、礦物、能量等各種資源,維繫人類社會發展,並且在物質循環及能量傳遞上扮演關鍵功能,維持地球生態系的平衡與健全。因此,地球上所有生命和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都與海洋密不可分。
守護海洋就是守護我們的未來
臺灣四面環海,我們的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我們呼吸的空氣和飲用的水源大多來自海洋,臺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更與海洋密不可分。從更大的地理尺度來看,臺灣位於全球最大陸地與最大海洋的交界區,而且介於熱帶至亞熱帶之間,周圍海域包括東海、南海及黑潮等三大海洋生態系統,擁有複雜的海洋環境和豐富多樣的海洋資源,使臺灣海域成為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健康和豐富的海洋使臺灣成為福爾摩沙寶島,也成就了臺灣的經濟發展奇蹟。
然而,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大幅增加,使大氣中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快速增加,造成全球暖化,同時也導致海洋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形成海洋酸化現象。全球暖化與海洋酸化,改變了海洋環境,進而影響到海洋生態系統的運作,甚至衝擊到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另一方面,大量科技化和商業化的海洋捕撈漁業,已使得全球海洋絕大部分的漁業資源遭受過度捕撈的威脅而日益枯竭,甚至走入瀕危或滅絕的命運。加上人類排放大量廢棄物和污染物進入海洋,不但改變海洋環境,也使得生態系失去平衡。尤其是塑膠垃圾,由於不易被分解而長期存在,經由食物鏈而累積,隨著食用海鮮進入人體。所有人為活動對海洋造成的傷害,最終可能都會回到人類身上,危及人類的健康和福祉。
因此聯合國呼籲全球各界一起來維護海洋的健康,因為守護海洋就是守護我們的未來。有健康的海洋,才有健康的地球,希望喚起社會大眾重視塑膠垃圾對海洋的嚴重危害,減少使用塑膠,減量垃圾排放,恢復海洋和地球的健康。
(資料節錄整理自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4681.html)
認識台灣海域的海底地形與海岸景觀 ◎周明寬(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台灣沿近海地形,高低劇烈起伏,海床錯綜複雜,深淺差異懸殊,是台灣沿近海環境的最大特色。
以台灣沿近海的「深淺線」來說明(如下圖):第一道,自台灣東北角的三貂角東北向伸出去,連接到「北方三島」: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這道東北向伸出的「東北深淺線」,這道線以北、以西,為深度較淺的大陸棚海域,靠北邊的是「東海大陸棚」,往南一點接「台灣海峽大陸棚」。該深淺線以東、以南,是較深的海槽、島弧和海盆,主要有「沖繩海槽」、「花東海盆」,兩者間界隔的是連接到日本的「琉球火山島弧」。
資料來源:科技部海洋學門資料庫
第二道為「西南深淺線」,這道線自台灣西南部高雄,西南向沿伸出海。其以西、以南,為淺平的大陸棚海域,主要是北邊的「台灣海峽大陸棚」,以及「南海大陸棚」。這道線以東、以南,為較深的海盆、海槽,分別是「南中國海海盆」和「南縱海槽」,兩者界隔的是「呂宋火山島弧」。
台灣位居東亞陸棚邊緣,台灣本島西側,為「台灣海峽大陸棚」,平均深度約100公尺,東側偏南為「花東海盆」,平均深度達五千公尺。這道欲台灣北邊「琉球火山島弧」和南邊「呂宋火山島弧」為主拉起的深淺線,連著台灣本島,切開一邊淺一邊深,有深有淺,深淺差異懸殊的台灣沿近海環境。
台灣沿近海海床地形,除大陸棚、海盆、海槽,還有許多道海脊、海底峽谷、島弧等,可謂錯綜複雜。
相對於深邃、清貧、開放的東部海域,西部台灣海峽這一側,形勢相對閉鎖,加上沿岸許多大河浥注,將大量的泥沙沖下海,海峽水色藍中偏青,有機質及藻類含量豐富,水質肥沃,海洋生產力高,非常適合底棲形魚蝦蟹貝繁衍。每年冬季,大批水鳥南下避寒,相對於東部沿岸僅在河口可見少數水鳥,絕大部分選擇西部潮間帶做為冬季棲所,可見台灣海峽沿海高生產力的肥沃程度。中國沿岸流,由北而南,算較為低溫的海流,與南方上來較為溫暖的黑潮支流,或南中國海海流交會於海峽南部,形成澎湖群島南方一片好漁場。當然也因為台灣海峽水域相對閉鎖,海水若遭污染後,與大海的對流、稀釋作用較為不易,再加上台灣大城市以及主要人口均集中在西部這一側,濱海工業區及許多工廠也密集在此,因而家庭廢水、工業廢水大量注入海中,造成海水優養化及嚴重污染問題。
有句話深刻地提醒我們:「經濟之奇蹟可以經由努力創造而獲得,但天然景觀及生態資源,則非人力所能創造,恐一時之破壞,即足以造成永久之遺憾…。」
【繪本欣賞】最美的海洋 ◎周明寬(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親海、愛海、知海—閱讀《最美的海洋:需要我們一起來保護》
翻開小樹文化出版的《最美的海洋:需要我們一起來保護》繪本,第一個感覺是繪本裡描繪的海洋世界竟是如此的繽紛、多彩而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這裡面的海域生動且美麗,全是我從未去過的世界最美的風景,從澳洲的大堡礁、北極圈、法國西部的阿卡雄灣、印度與孟加拉之間的蘇達班紅樹林、南美洲附近的科隆群島、一望無際的大洋(我唯一曾去過的就是緊鄰台灣東部的太平洋吧!)、馬里亞納海溝、吉里巴斯群島到加州巨大海藻林,透過繪本的引領,讓我們有機會觀察及探索全球的十大海域,甚至從不同角度去觀看顯微鏡下的海洋世界,真正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藉由一本海洋環境繪本的共讀,幫助孩子去建立豐富的海洋知識及正確的環保概念,以及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美學美感程度的提升,真是太值得去做的事。不是說素養要從小扎根,對海洋知識的素養也要趁早學習與培養,方能形塑孩子寬闊的眼界與思維。面對深不可測的海洋,時而畏怯,時而充滿驚喜,海洋是很多動物和微小生物的家,如何友善海洋是我們要共同重視與實踐的課題。但是,如今因為環境污染以及全球暖化,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生態系失去平衡。 法國插畫家愛曼汀.湯瑪士(Amandine Thomas)透過大開、美麗又細緻的插畫,帶領孩子去認識 10 個海洋生態系,了解 10大海洋所面臨的危機,同時認識超過 100種海洋生物及各種海洋知識,並探索我們可以如何保護海洋的 10種小方法。我非常喜歡書中針對每個海洋生態系,都有對應的「動動腦,猜猜看!」和「想一想,這句話正確嗎?」,藉由各個面向出發問孩子問題,從遊戲互動過程中,引導孩子去思考並提出自己的想法,激發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繪本也提供了我們可以參與的海洋保護行動。例如:
- 節約能源,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
- 隨手關燈,或在冬天時調低暖氣溫度。
- 購買節能家電,選擇使用綠色能源。
- 友善消費,降低能源消耗、減少垃圾量。
- 表達我們想要保護海洋的意願,發揮影響力。
- 改變我們日常交通習慣,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騎腳踏車。
- 用行動支持海洋保護組織。
- 減少、修復、回收、再利用,降低製造垃圾的機會。
結語:台灣不能只有零碎的海洋教育 ◎周明寬(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今年五月我參加了《男人與他的海》紀實電影的海上賞鯨活動,這趟「航行體驗」令我印象深刻。除了凌晨三點起床,五點登船出航外,最大的亮點是我搭船航行在黑潮洋流之上,近距離的與瓶鼻海豚、飛旋海豚接觸,甚至這些海洋親善大使與我四目相接之際,內心雀躍之情,久久不已。其實,乘坐多羅滿賞鯨船出航,是我心中熱切的渴望,何況這次航行還有我深深崇拜的廖鴻基老師與紀錄片導演黃俊嘉同行及解說,「在場」真是偉大的力量,由於一切的感受來得那麼真切、直接,再四面汪洋的海上尋找鯨豚的蹤跡,是十分有趣的,可是我隨時也感受到洋流的威力,海面的波動,船身的起伏,稍一不慎就可能摔個踉蹌。一旦聽聞廣播左舷11點鐘方向有海豚身影,大伙無不相擁爭睹,這樣的奇遇記,可謂驚奇又美麗。三個小時的海上旅程,除了迎接晨曦、找尋鯨豚,我們更從東部海面的視角仰望「清水斷崖」,這裡是東部主要的斷層海岸,遠眺因板塊推擠,塑造的台灣山脈的隆起面,雄偉壯闊,在晨光的照耀下,山與海對峙的壯麗詩篇,以及海岸呈現的多層次的藍色驚艷,唯有實際親臨接觸,方能在心裡留下深刻記憶與對海濃厚的情義。
誠如廖鴻基老師提出的呼籲,談海洋教育,不能老是停在教室、留在陸地上談海洋,總要安排學生「走一段海岸」及「航行體驗」等戶外課程,才能讓學生感受更真實的海。
親海淨海不獨行 ◎游靜如(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從小在浴缸裡感受到水壓的不適,我和水之間有了平行線,我不游泳,不愛酷熱的豔陽和黏膩的海風,加上原生家庭不曾親山下海因素,外加曾在海灘上險遭不測,親海下海從不會是我休閒的首選。
身在台灣、住在台灣已超過半百,小時只知台灣四面環海,雖常住在這島國中,25歲前親海的經驗極少,對它的了解多半是在地圖上和測驗卷上,我和它~台灣~真的好陌生。今年疫情關係,在備課的同時,我刻意打破我的慣性喜好,非常刻意地走入親(進)海也清(淨)海的行動,想要和它重建關係。
【團隊分享】A-Ling Chen / 三峽 2020.11.12 今天共學單元名稱「海洋台灣~親近海洋~認識海洋 」我們是第三組,家中寶貝都是低年級的小朋友。老師給的題材自由發揮創作桌遊,所以當然要用簡單、快速、明暸的方式呈現。瞧~第三組媽媽們在一定的時間內一起合作完成一件事,是多麼開心和滿足。每一個人都像一本書,每本書都有不同的故事,而且是獨特的。特別愛聽課堂上同學們的分享,大家都有自己的長處自己的經驗。只要用心,便會發現生活裡有許多美好與驚奇。快樂,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是去喜歡自己做的事。很多事情只要改變心情就能改變事情。很喜歡一句話 :「與智者同行,與善者同頻。」我們會期待且珍惜每週四同學相聚時光。
謝謝光寶集團及趙凡誼老師跟三峽國小,讓我們這群媽媽們有機會一起共學成長。真的,所有的資源不會平白無故跑到我們身邊,謝謝願意付出的人及懂得分享的人,所以會好好珍惜。
【第三組組員】
美華 十月 思婷 敏慈 慧玲
王麗玲/錦和
2020.11.4第五堂:
台灣海洋「親近海洋,認識海洋」
各小組動手做一做“海洋桌遊”
Stacy Hsiao/文湖
上學期與認輔夥伴們參加人生第一次的淨灘活動,著實讓我體驗了一場震撼教育,我們以為美麗的海灘居然躺著許許多多人類製造的垃圾,吸管、寶特瓶、蓋、塑膠袋、還有許多保麗龍等物品,原來電視上的海洋污染離我們那麼近,而且還是一直重複上演怎麼清也清不完的海廢…
現在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減塑,也希望有機會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淨灘
參考資料:
- 李旻諭譯(2020)。最美的海洋:需要我們一起來保護(原著:愛曼汀.湯瑪士Amandine Thomas)。台北:小樹文化
- 廖鴻基(2019)。十六歲的海洋課。台北:蔚藍文化
- 吳智雄、顏智英編著(2013)。生命、海洋、相遇—詩文精選。台北:五南圖書
- 尹萍著(1993)。海洋台灣。台北:天下雜誌
- 台灣網路科教館;科學研習月刊48-4;海洋環境與海洋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