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吃出健康,帶出好EQ和環境永續之愛」
第四堂 食物金三角~食在友善自然

友善列印
 
【前言】
【從產地到餐桌】
【從惜食到零廢棄的永續綠生活】
【繪本分享~關於塑膠你想做什麼?】
【剩食手作繪本分享~啊!我們不該被丟棄】
【參考資料】
【單元目標】
1.透過遊戲了解身體所需的六大類食物,並強化健康飲食觀念及良好健康生活型態的養成。
2.覺察省思「剩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品格教育、公民素養的關連。
3.藉由活動思辨飲食與環境中7R的關聯性。

前言◎光寶文教基金會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將國人的健康飲食分成6大類,正確的飲食習慣及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與健康息息相關。為幫助孩子建構概念,我們以童謠─小星星朗朗上口的曲調,將6大類食物營養知識與攝取量編寫成歌詞,可搭配簡單樂器及動作,在唱動之間加強孩子對6大類食物的印象以及均衡飲食的重要性。

食物金字塔:教你吃出健康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水果及蔬菜攝取不足,造成全球約14%人口因胃腸道癌症死亡,11%人口因缺血性心臟病死亡及9%人口因中風死亡,而攝取足量的蔬菜及水果,可以預防如心臟疾病、癌症、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國民健康署2013-201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飲食型態普遍未達均衡飲食,尤其蔬菜水果吃太少,蛋白質與澱粉常攝取過量。每一類營養成分對人體都有功能性的幫助,相對的若是某些特定營養種類長時間攝取不足,身體健康則會受到影響,也會提高疾病發生的機會。

  那如何吃才能達到六大類食物營養均衡呢?依照國健署建議的每日飲食指南,位於金字塔頂層的油、鹽、糖等要吃最少,每日油脂(不飽和脂肪)約3-7茶匙、堅果種子類一湯匙;其次,第三層的乳品類每日至少一杯半、豆魚蛋肉類每日約3-8份,一份約三根手指頭的量。再來第二層的蔬菜每天至少吃三份、水果至少二份,一份約一個拳頭大,要吃到適當比例。最底層是全穀雜糧類,也包括根莖類蔬菜如玉米、地瓜、山藥、南瓜等,每日攝取量以1.5-4碗為宜。

  六大類飲食指南,是攝取生理所需營養素的飲食基準建議,每人體質或需求不同,所攝取的份數即會有差異,此外,營養專家有不同飲食攝取建議,多吃蔬果和全穀類食物,兩者比例一樣多。少吃紅肉、馬鈴薯和精製穀類食物,以植物性脂肪取代動物性脂肪,必要時可進食維他命補充劑,適量飲用酒精飲料,保持理想體重和每日持續做適量運動。

  不管是哪種飲食建議,其目的應該是為了延長壽命和預防疾病。基本上,所有營養專家都建議多吃蔬果,蔬果、豆類裡的神奇維生素與纖維素是健康的大功臣,食用蔬果和雜糧等食物的益處,包括減少異常的生理渴望、維持荷爾蒙的平衡、預防糖尿病、增強免疫系統、延緩血糖上升速度、預防靜脈曲張和預防痔瘡與便秘。

實際動手操作食物類別與份數類別的圖片排序,可以強化大腦迴路!

從產地到餐桌

不同階段的食物浪費

  世界的一方因攝取過多造成有肥胖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另一端則面臨饑荒的生存危機。世界糧食問題錯綜複雜,落後國家仍有飢荒,先進國家浪費的食物並無法救贖世界飢荒問題,食物浪費帶來環境惡果卻是所有人必須共同面對。食物浪費不單只是在餐桌上而已,而是要追溯至產地。

  從種下種子到發芽、結果,需要大地的滋養、水、人力等資源來生產,倘若浪費了食物,等同浪費所有環境與社會資源,且更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量,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研究顯示,2011年全球食物浪費所產生的碳排放高達44億公噸,相等於全球第三高碳排放國家,僅次中國及美國。另一方面,FAO也指出食物浪費造成的碳排放相等於一年人為8%的碳排放。

  食材是經過多少重重關卡的歷程才會被端到餐桌上,將視野放大到整個食物供應鏈,從生產、儲存包裝、加工運輸、販售批發,到每間餐廳和家戶餐桌,每個環節其實都有食物被浪費,可能因賣相不佳或碰撞腐敗而損失、採購數量過多,食物放到腐壞,最後都只能通通丟棄。台灣超過五成的食物浪費均集中在餐廳及消費者的階段。2011年聯合利華調查更發現,大台北地區的餐飲業一年浪費食材的金額更高達18億元,其中9成食材被浪費的原因為採購過量。

  食物從產地到餐桌,途中有許多食物被浪費的原因,以下四階段,您覺得在不同階段的食物浪費分別有哪些原因呢?

從產地到餐桌不同階段
生產階段 | 加工階段 | 銷售通路階段 | 家戶階段
※※※※食物浪費原因※※※※
各種因素
造成外觀損傷
蟲害 搶種特定作物
而產量過剩
指定規格
(大小或形狀)
運輸過程中
因碰撞腐爛
擺盤精美 供應份量過大 錯估用餐數量 採購過量 忽略保存期限

打開剩食潘朵拉

有錢的國家覺得食物丟掉是沒有關係的,因為我買得起;可是吃不夠的地方,就變成長期飢餓的問題。

  社企流對剩食的定義為食物損失以及食物浪費的總稱。食物損失為「不能變成商品,過不了關的食物」,食物在進入市場前,因管理或技術的限制,造成數量減少或品質降低,一般發生在食物供應鏈的生產、收成期後、加工與分配階段。食物浪費是指「變成商品,卻沒被食用的食物」,品質好且適合消費的食物在進入市場後,無論腐壞與否,被丟棄而未被消費,一般發生於食物供應鏈的零售與消費階段。

  食物浪費問題隨著全球飢餓、資源分配不均、氣候暖化越趨嚴重,成為近年國際焦點議題。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2011年統計,全球一年食物浪費高達13億噸,佔每年食物生產總量3分之1。但全世界每天卻有超過8.2億人口,無法滿足基本的飲食需求。而台灣社會也漸漸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據台灣大學農經系教授徐世勳研究團隊於2016年首次以亞太糧損資料庫推算顯示,台灣一年糧食總損耗至少373萬噸,相當於全台每人平均年損耗158公斤,大約每個台灣人每天浪費1個便當的食物。

  根據環保署數據,保守推估,台灣平均每人一年的廚餘量約96公斤,與歐美並列,同為浪費大國,比中日韓平均多20%,更是南亞、東南亞的8.7倍,中南部非洲的16倍。這個量有多大呢,試想台灣島上一天的廚餘量 6100噸,可以裝進約300輛的卡車。

  而這,其實只是家戶產出的廚餘,從產地到餐桌,還有許多台灣人看不見的浪費。透過遊戲及說明讓我們對於「食物」的旅程有更加的認識,也從看不見的浪費中好好的省思尊重食物的方法。全世界都推倡剩食搶救運動,在日本也開啟「食育教育」、南韓的廚餘開始要收費,東亞各國全面啟動食物不浪費運動。台灣的後端食物浪費模式與歐美大國相同,可是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實在沒有任何浪費的本錢。台灣也需要再一次的「良食」革命,就讓我們從食物的選擇開始:取適量、吃當季,用在地,物盡其用。若不及早改善台灣食物浪費的情況或習慣,他日終有可能影響我國的糧食供應安全。

從惜食到零廢棄的永續綠生活 ◎周明寬(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採買是家庭主婦每天必做的事,就連我這「一家之煮」的廚男,也幾乎是三天兩頭跑一趟傳統市場或黃昏市集,但總不免會偶爾就近去一下附近的超市。同樣的消費行為,我會意識到是否無意間取用了不少的塑膠袋,而自從學習如何減塑過生活,似乎多拿一個塑膠袋就增添一分罪惡感般的難受。畢竟零廢棄和極簡生活是要靠每天每刻不停地一點一滴學習開始,思考如何能多做一點環保、少製造一點垃圾,愛地球多一點、愛自己也多一點。將這樣的信念轉化為行動,尤其在知曉海洋已被嚴重的污染,以致連食用鹽裡都含有塑膠微粒的今天,我們真應該好好覺醒,想想到底我們為下一代預約了怎麼樣的一個未來?

  談到惜食,除了計畫性採購、食材先進先出、注意保存期限外,我會去黃昏市場採購即期品的蔬果或超市貨架上接近保存期限的魚肉,這不單純是撙節支出的考量,如同作家番紅花在她的《廚房小情歌》書中提到:「採買即期品,是道德的、是趣味的。」如果這些快到期的食物還是可食之物,它們依然具有滋養、維繫人類生命的功能,而只因「賞味期限」逼近就被放棄的命運,最終只能去到廚餘桶嗎?如果我們能搭公車,多走幾步路,帶著探險的趣味精神,拯救下可食的食材,不僅節省荷包,更珍惜食物的存在。所以,考慮購買即期品,也是一條惜食、愛地球的可行之路。

  事實上,這個世界沒有不能用的垃圾或不需要的東西,通常是你不知道如何利用或嫌它占據了太多位置,這是人的局限產生了無用之物。回到自己的內心,心才是你最需要安撫與照顧的地方。為自己內在與外在找到一個平衡點,減少外在認同的困惑,讓自己生活與物品一起成為零廢棄生活。以下是減塑7R的意涵:

  • 拒絕(Refuse):拒絕成為一個垃圾製造者(如贈品、廣告傳單),拒絕不必要的消費行為,拒絕在消費時製造垃圾。
  • 減少(Reduce):食材天然化,減少化學添加物,減少加工品或半成品。先減塑後無塑。
  • 重複使用(Reuse):選擇非塑膠的耐用材質,找尋合適的代替品,取代一次性的消耗用品。
  • 修繕與修理(Repair):修繕DIY,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
  • 分解(Rot):在家就可以處理掉廚餘以及可以被大自然分解的廢棄物。
  • 資源回收(Recycle):做好垃圾分類,回收可再生或再利用的資源。
  • 重新思考(Rethink):省思自身周遭,是否打破既有框架、突破現有習慣?


繪本分享~關於塑膠你想做什麼?

作者:Katie Daynes
譯者:蔡佳玲
繪者:Shelly Laslo
出版社:禾流文創 出版日期:2020/09/01

它在生活裡,它隨處可見。
它很受歡迎,也很受抵制,
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
請先了解它~塑膠

  自塑膠被發明以來,被應用的層面超乎想像,生活中沒有它還真不行,但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隨著環保概念的提倡,減塑、限塑等全球化的活動如火如荼的展開。你有想過塑膠怎麼來的嗎?塑膠怎麼發明的?為什麼要用塑膠包裝?塑膠有什麼功能?塑膠在地球上多久以後才會消失?關於塑膠的大小問題,都在這本書中找得到!

  身為大人除了實行減塑,以身作則外,也可以藉由故事繪本分享,來傳遞有關塑膠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這本《關於塑膠你想做什麼?》幫助解答60個有關塑膠的知識,讓孩子也能為地球做些有意義的事。我們不能再說塑膠不關我的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拒買和拒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我們也可以發起公民行動,要求政府立法禁止使用塑膠袋或塑膠包裝,甚至學習歐盟等國家徵收塑膠瓶押瓶費,以增加塑膠瓶回收量及養成隨手做環保的良好習慣與態度。


飲食實踐分享

  在為家人準備所有餐食,不單只是填飽肚子,還有情感連結、以均衡飲食來守護健康。家庭的食育養成如同營養師一般,協助孩子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並踏出對自己健康負責的第一步,關鍵期在你可以陪在他身邊的時刻。這陪伴是值得的,會成為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部份回憶,而這些習慣的養成也將伴隨他成長。

  家庭中的食育教育除了正確飲食習慣養成以外,當季當令、不剩食,從家庭採買、規劃採購的計畫也是食育教育其中一環,更是環境守護、減少碳足跡、能源浪費的一個行動,即使這行動看似很微小,但若從每一個家庭中的食育教育改善,這翻轉的力量也很龐大,讓孩子從小開始做,在生活中培育素養,進而能開始影響身邊的人,也照顧好地球,這是十分迫切的啊!

圖為榮富國小認輔團隊志工分享實踐均衡飲食料理

剩食手作繪本分享~啊!我們不該被丟棄
◎光寶文教基金會實習生/鄒杰修、程永同、王佳薇、廖真如、胡雅芯、陳甄、邱子嫣、邱冬琪、邱依庭

  
透過多媒材的藝術創作,可以讓孩子經由手作的創作過程當中,看見這些被丟棄蔬果的故事,瞭解食物到達餐桌前,需要經過層層關卡,而一路上有許多食材因為不同原因而被丟棄。以淺顯易懂的故事內容,讓孩子願意惜食、以更感恩的態度看待餐桌上的飲食。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 Katie Daynes(2019)插畫家 Shelly Laslo。關於塑膠你想做什麼?禾流文創出版。
  3. 台灣剩食之旅(2013)。天下雜誌製作
  4. 社企流
  5. 讓惜食成為一種生活的選擇。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