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目標】
1.能分辨自己平時攝取的食物等是否健康營養。
2.認識紅、黃、綠燈食物分類的方法及選擇。
3.能檢討自己的飲食習慣,並提出改善方法,守護身體和環境健康。
「食物就是我們的良藥。」~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
前言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本。食物是人們賴以維生的必需,也是風土滋味的展示、是各國文化體驗的核心,是家庭與人際間連結的親密活動,也是拉近人與農業、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的連結。
飲食是生命的根基,我們的每一口飲食都餵養著我們的身軀,也影響著身體的健康。吃,真的可以很簡單,但卻輕忽不得!我們每一天的陪伴、照顧、教養孩子,都是為了孩子健康獨立那天在做準備,家庭的食育教育可以怎麼做?有沒有可能,從我們每天的購物選擇開始,就能帶來改變呢?如何從對飲食的認知、日常習慣的培養、在地食材的推廣,到飲食文化的延續都是食育教育終身學習的基本內涵,一點都不輸給五育。沒有了健康,一切都是空談,守護家人的健康飲食和對生態環境的友善,如今更顯為重要。
吃出健康,帶來好EQ和學習力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2年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小學童」調查結果顯示,國小學童的過重、肥胖、腰圍過大及慢性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與代謝症候群)有增長的趨勢,這和飲食內容中的營養失衡、以及零食、飲料與點心攝取增加息息相關⋯⋯。飲食是生命的根基;我們的每一口飲食都餵養著我們的身軀,也影響著身體的健康。
近代基因解碼技術發現,人體腸道內住了上百萬億個細菌,有如森林,統稱「腸道微菌叢」。有了它,人體才能進行上千種機能,從消化到免疫,甚至還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左右情緒。紀錄片《不可思議的腸道菌》的研究人員發現,像是肥胖,如何儲存脂肪,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性疾病,都可能受到腸道微菌叢影響。研究證實,飲食會改變我們的情緒、直覺和大腦健康;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研究者以常見的添加物「乳化劑E433和E466」進行的老鼠實驗,結果發現,老鼠體內的微菌叢變得很少,而且腸道屏障被破壞,引發發炎反應,長久下來可能會導致慢性疾病。乳化劑是很常見的食品添加劑,舉凡好吃的麵包、蛋糕、冰淇淋,似乎總少不了乳化劑。在二十世紀中之後,肥胖、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等,似乎成了現代人精緻飲食下的煩惱。非遺傳因素(例如飲食)被認為是誘發代謝症候群,或是腸道炎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漢字:人+良=食。由此可知,吃當地、當季友善土地的食材,早睡早起吃自己家庭做的早餐,用良好的飲食習慣守護健康與生態環境,並且對於食物有感受力,對於食物供給者與製造者感恩,都是日常家庭飲食所帶出來的人文底蘊。隨著工業化及購買的便利性,這些人文正逐漸的式微⋯。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飲食習慣和記憶,約在12歲左右形成;如何吃?如何選擇食物?在在影響著他一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如何從對飲食的認知、日常習慣的培養、在地食材的推廣,到飲食文化的延續都是食育教育終身學習的基本內涵。期待透過活潑有趣的方案設計活動,與社區民眾家庭交流,針對食育做了對話交流;並如何振興發揚傳統的飲食文化優勢,守護家人的健康和對生態環境的友善。
暖身活動:你的傷腦筋飲食指數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因飲食習慣改變,甜飲攝取有日益增加的趨勢,主要攝取頻率較高的族群為7-44歲之國人。隨處可見的手搖飲料店,以珍珠奶茶聞名全球的飲料店林立,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一天攝取的砂糖含量最好在25公克以下,以一杯全糖的珍珠奶茶來說,糖份的含量約等於有15顆方糖(一顆方糖約等於4公克),若以一個60公斤的成人來說,需要慢跑80分鐘才能消耗熱量。已有文獻指出甜飲料攝取可能與肥胖、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相關。許多孩子都喜歡吃甜食、喝飲料,除了造成蛀牙等口腔疾病外,近來有研究指出,習慣吃高糖食物的兒童,較易患有代謝疾病,且情緒較不穩定,長期下來還會影響學習及記憶力。
除了甜食以外,飲食習慣改變,生活的便利性,使我們有更多選擇性,然而,當我們在不知如何辨識和選擇,任意自由選購喜歡的食物來吃,卻不知所吃進的食品深深影響著我們身心健康,更何況是孩子呢?根據研究,孩子的飲食習慣和記憶的神經迴路,約在12歲時養成,然而神經迴路要形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我們反覆練習,神經區域間的連結發展成穩定的迴路,這即是「習慣的養成」。
在《大腦營養學》一書中提及,飲食會改變我們的情緒、感官知覺和大腦健康。我們日常習慣攝取的食物有多少會讓你「傷腦筋」呢?測測看自己的傷腦筋飲食指數吧!
傷腦筋飲食指數
傷腦筋
飲食內容 |
舉例 |
頻率 / 得分
無/0;偶爾/1;常吃/2 |
任何形式的糖 |
砂糖、果糖、黑糖、高果糖玉米糖漿(市售飲料、手搖杯)、糖果、含糖巧克力、甜點 |
|
人工甜味劑
(代糖、Diet) |
阿斯巴甜、糖精、蔗糖素 |
|
精製麵粉產品 |
麵條、麵包、饅頭、糕餅、蛋糕、餅乾 |
|
所有加工食品 |
泡麵、火鍋加工料、香腸、培根、火腿 |
|
反式脂肪 |
酥油(大部分糕餅含有)、乳瑪琳(人造奶油)、油炸食品(炸雞排、鹹酥雞等)、氫化油、氧化油、黑心油 |
|
食品化學添加物 |
人工色素、人工香料、防腐劑、味精、膨鬆劑、漂白劑 |
|
全脂乳製品 |
全脂牛奶、拿鐵 |
|
紅肉 |
牛肉、羊肉、豬肉 |
|
飽和脂肪 |
奶油、牛油、豬、豬皮、雞皮 |
|
低纖 |
每天吃不到五份蔬果
(一份為一個拳頭大小) |
|
傷腦筋飲食指數 _______ / 20 |
計分標準:
0~3分:好腦筋;4~10分:有點傷腦筋;11~14分:非常傷腦筋;15分以上:超級傷腦筋。 |
主活動:食物紅綠燈,你吃對了嗎?
食慾哪裡來 ◎歐憶陵(光寶文教基金會/講師)
食慾是如何啟動的?食慾的產生跟我們的大腦運作有密切的關係,人的食慾是受一連串生理機轉與荷爾蒙調控,大腦內的下視丘負責控制體內平衡與內分泌活動。他有兩對與攝取食物行為有關的神經核:飢餓中樞與飽食中樞。當肚子餓,胃會分泌飢餓素告知飢餓中樞,飢餓中樞就會分泌促食素誘發食慾想吃東西。想吃東西時,就促發渴望,此時就會啟動大腦的海馬迴、腦島、基底核等區塊,他們主掌管記憶、獎賞與情緒。事實上,不單只有食物,對任何事物的渴望,大腦的運作機制是一樣的(味全TV:食慾的由來,2014)。
食物紅綠燈
「飲食紅綠燈」是一個利用交通號誌的意象來為我們在飲食選擇上做參考,以「紅燈停,綠燈行,黃燈要小心」的概念表示應多選擇綠燈食物,避開紅燈食物。
※綠燈食物: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可促進身體健康,是每天必須選擇的食物。例如新鮮天然的蔬菜、水果及米飯、饅頭、蒸蛋、低脂奶、瘦肉,和橄欖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油等。
※黃燈食物: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但糖、油脂或鹽分含量過高,是必須限量的食物,例如鹹蛋、炒飯、炸雞、糖醋排骨、漢堡、披薩、水果罐頭等。
※紅燈食物:只提供熱量、糖、油脂和鹽分,其他必需的營養素含量很少,是盡量避口的食物,例如汽水、可樂、炸薯條、巧克力、奶油蛋糕等,但是平日最好還是保持安全距離。
家庭是孩子培養飲食習慣的起點,如何在五花八門講究創新的各種美食下,選擇對身體有益的食物或食品,在在考驗我們智慧和挑戰我們個人的喜好。如何吃出健康,認識大腦與食慾的關係,並與生活連結,透過我們認知與文化素養的養成,讓「食在健康」的果實從身體展現出來,透過食物紅綠燈的飲食分類辨別,在飲食選擇上更有依循,可以試試分析自己三餐的飲食燈號,也可以與家人一起討論以下早、午、晚餐的飲食抉擇分別屬於哪一燈號喔!
項目 |
燈號 |
項目 |
燈號 |
鮮乳 |
|
蔥油餅 |
|
洋芋片 |
|
蛋餅 |
|
全麥饅頭 |
|
水煮蛋 |
|
清蒸魚 |
|
非全麥吐司 |
|
薯條 |
|
奶茶 |
|
繪本分享~Earth地球叔叔教我的事:做對選擇就能改變
作者:藤原宏宣
原文作者:藤原ひろのぶ
譯者:詹慕如
繪者:法生(ほう)
出版社:小熊出版
出版日期:2019/04/17
地球叔叔誕生已經46億年,人類200多萬年前的才出現,透過地球叔叔的視角,我們看到人類在農業社會之前,資源都是取之於大地,資源的循環可以達到平衡。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後,我們大規模取用地球資源,取用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製造塑膠製品,大大地改變了我們的地表,還污染了河川與海洋。此外,商業改變了我們的消費行為,便利及便宜導向的生活方式,商品中添加的化學物質除了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甚至也會對我們的環境帶來破壞。
從以前到現在,科技的進步雖然讓我們社會變得快速又方便,但是我們大自然被人類予取予求、遭受越來越多的破壞與污染。生活中出現放很久都不會壞的麵包、飯糰,人工調味的飲料製品越來越多,汙染河川和海洋的洗潔劑推陳出新,生活帶來的便利卻也讓我們失去與土地的連結與關懷,假設你為家中採買生活食物或用品(調味料、飲料、油、牙膏、除臭劑、零嘴……等),你會如何選購、判斷與條件標準是什麼呢?
結語:家的飲食健康守護宣言
家,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治國必先齊其家,安定家庭的民生(食、衣、住、行、育、樂),才有穩定的社會。地球生態系就是我們生活與生存的地方,食是我們維持生理基本所需,依據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理論(Hierarchy of Needs),滿足生理基本所需之後,才會繼續往其他層次發展。若我們吃得不健康、吃得不對,可能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心理。
藝術家優席夫說:「食物是愛,是大地餵養我們的禮物。」為了守護家人的健康與生態環境,關於「食」的層面,我們可以多做一點什麼?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實踐的行動寫在五根手指,同時在掌心簽上姓名,將願景寫下,以行動為證,一同為我們的家庭與地球健康盡一份心力,並將這份愛傳遞下去。
實踐分享:文湖團隊
正確飲食習慣: 國民飲食指標12項原則
- 飲食應依『每日飲食指南』的食物分類與建議份量,適當選擇搭配。特別注意應吃到足夠量的蔬菜、水果、全穀、豆類、堅果種子及乳製品。
- 了解自己的健康體重和熱量需求,適量飲食,以維持體重在正常範圍內。
- 維持多活動的生活習慣,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或是75 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
- 三餐應以全穀雜糧為主食,提供各式各樣的植化素成分,對人體健康具有保護作用。
- 多蔬食少紅肉,多粗食少精製,精緻加工食品熱量高且營養價值低。
- 飲食多樣化,選擇當季在地食材。
- 購買食物或點餐時注意份量,避免吃太多或浪費食物。
- 盡量少吃油炸和其他高脂高糖食物,避免含糖飲料
- 口味清淡、不吃太鹹、少吃醃漬品、沾醬酌量。
- 若飲酒,男性不宜超過2 杯/ 日( 每杯酒精10 公克),女性不宜超過1 杯/ 日。但孕期絕不可飲酒。
- 選擇來源標示清楚,且衛生安全的食物。
參考資料:
- 文/藤原宏宣(2019)圖文/法生。《地球叔叔教我的事:做對選擇就能改變》。
- 小熊出版。 張立人(2017)《大腦營養學全書:減輕發炎、平衡荷爾蒙、優化腸腦連結的抗老化聖經》。商周出版。
-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2-105年成果報告。衛福部。
- 味全TV:食慾的由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d-FDEW7sk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3&pid=8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