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吃出健康,帶出好EQ和環境永續之愛

友善列印
 
【主題一】社區家長及志工培力課程介紹
【主題二】「吃出健康,帶出好EQ和環境永續之愛」第一堂
【後疫情時期反思~「從搖籃到搖籃」的探究與省思】
【帶領孩子做對選擇】
【好書閱讀推薦】

主題一 : 社區家長及志工培力課程介紹
「吃出健康,帶出好EQ和環境永續之愛」

一、課程緣起

搖籃曲      詞曲:盧雲生/呂泉生
嬰仔嬰嬰睏 一瞑大一寸 嬰仔嬰嬰惜 一瞑大一尺
搖子日落山 抱子金金看 你是我心肝 驚你受風寒
嬰仔嬰嬰睏 一瞑大一寸 嬰仔嬰嬰惜 一瞑大一尺
疼子像黃金 成子消責任 飼你到嫁嬰 我才也快活

  一曲《搖籃曲》道出長輩對於嬰孩成長的溫情、憐愛、祝福,以及父母親對於養育小孩的所承擔的責任和期勉,透過哼唱傳遞父母親的愛意,建立嬰孩與父母親親密感,如同自然四季山川大海與風的吟詠遞嬗友善恩慈。

  「家庭」是人類生活中最初接觸且重要的基本組織。對孩子來說,家庭供給生存所必須的物質及精神支持,也為日後人生觀的形成奠定基礎。對成人來說,家庭提供個人成長與發展所必須的生活經驗及機會,滿足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因此,不論社會如何發展變遷,家庭是人類所不可缺的搖籃。

  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產品的設計及製造皆以「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的思維進行,自然資源一旦經開採就注定了單向的搖籃到墳墓之路:加工、製造、使用、拋棄、污染。一個不顧及生態環境的消費和工業模式,終將反噬人類健康生存的根基。

  從過往的SARS、MERS到2019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延燒肆虐所造成的人心惶恐、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等現象,再次給人類深刻覺察儆醒:新的工業、商業設計系統或消費方式等,必須謙卑的向大自然學習,所有來自地球的天然物品最後都會分解,被重複利用與回收,幫助創造新的生命,且生生不息。好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是尊重物種多樣的生態永續為福祉,也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核心素養」生活實踐對話探究的學習契機。

  環境生態提供我們生活成長的空間,提供我們潔淨珍貴的空氣、陽光、水等基本的生存條件,和五穀雜糧蔬果魚肉等多樣美好的食物。當一個人能夠清楚自覺,受到多少周遭環境和生態系統所支援的生存及成長養分,就會清楚節制且珍惜善待有所回報,生養我們的環境與生態;吃出健康,帶出好EQ和環境永續之愛。

主題二 : 社區家長及志工培力課程介紹:
「吃出健康,帶出好EQ和環境永續之愛」

第一堂課 從搖籃到搖籃的核心素養~做對選擇就能改變

【單元目標】
1.後疫情時期的故事繪本閱讀哲思。
2.後疫情之後,經濟與環境如何平衡探究。
3.關於「星球健康」,核心素養的討論和行動。

前言
  2020年,突如其來的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人民恐慌,改變了世界的消費、醫療和產業型態,同時地球卻也獲得前所未有的緩解。有人說,這波疫情就像是地球自我啟動的保護機制,在地球傷害到達臨界點時,帶給人類深刻覺察警醒:新的工業、商業設計系統或消費方式等,必須謙卑的向大自然學習,若人類繼續不顧及生態環境的消費和工業模式,終將反噬自己健康生存的根基。好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是尊重物種多樣的生態永續為福祉,也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核心素養」生活實踐對話探究的學習契機。

「疫」樣不一樣

  生命是由自然和經驗交織而成的東西,人類的存在狀態有其生物性,也有社會性。疾病是對人類的生物挑戰,也是無數人生命中的深刻一頁,這一頁改變了他們生活的軌跡,以及對社會制度、人文價值的看法。進入21世紀,人類已遭SARS、H1N1、MERS等病毒侵襲,如今又面臨新冠肺炎的挑戰。全球產業斷鏈、經濟當機,但也因此發展出各種對策抗疫。病毒戰爭不會停歇,人類只有持續進化才能拚活路!

黑死病 14世紀1347~1351 2012
歐洲 中東
H1N1新型流感(西班牙大流感) 1918 2013
豬、鳥禽 美國 MERS-CoV
AIDS 1981 駱駝
黑猩猩、猿猴 非洲 Ebola virus disease, EVD伊波拉病毒疾病
SARS 2003 果蝠、黑猩猩、猴、羚羊、豪豬
蝙蝠、果子狸 中國廣東 Zika 茲卡病毒
西非 2015 蚊子
COVID-19

中南美洲、烏干達

蝙蝠、穿山甲

中國武漢 2019至今  

活動方式:
1.請將病毒名稱、流行時間、盛行地區及傳染媒介等項目進行配對。
2.從社會、經濟、教育探究:「疫情對人類的生活、工作 的改變影響有哪些?」請以心智圖呈現。
3.為了防疫,對於生活有什麼改變呢?
4.從整個生態系統觀〈氣候變遷〉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重大的恐慌和災難? 請心智圖呈現。

後疫情時期反思~「從搖籃到搖籃」的探究與省思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追求經濟成長為目標,生產端的產品設計及製造皆以單向的「從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進行:加工、製造、使用、拋棄、污染;經濟起飛、經濟水準提升,消費者不再將堪用的家電或物品將之維修,而是直接丟棄,購置新產品;快時尚流行引領大家追求最新的產品,退流行的商品則棄如敝屣。商品的原料雖然皆取之於大自然,用完或丟棄之後,卻無法轉化為土地的一部分,反而變成垃圾汙染我們的生態與環境。

  在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下,經濟發展凌駕於一切事情之上。生活在這個看似富裕的世代,我們在物質生活上很富足,滿街的便利商店、便利的外送服務,相較祖父母、父母那一輩的辛勞,我們衣食不缺;同時,一把大火或財團為了營利,我們就可能少去一片森林資源、許多物種因氣候面遷而滅絕、高緯度國家的冰山正一點一滴消失、氣候因全球暖化而亂了套,我們生活得富有,卻也過得很貧脊。

故事繪本閱讀哲思:《呼叫!地球需要你》

翻開繪本《呼叫!地球需要你》之前……
你知道每天丟掉的垃圾,都去哪裡嗎?
你知道每一年我們每人平均製造一公噸的廢棄物,相當於一隻小河馬的重量嗎?
買了卻不玩的機器人、隨手丟棄的餅乾包裝袋,要很久很久很久以後才能分解!
我們居住的地球一點一滴被垃圾淹沒了……
以前地球上有那麼多垃圾嗎?
如果我想減少一點垃圾可以怎麼做?
環境守護,其實離我們很近……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每個人都是小小管理員。
環保,我們也可以盡一分心力,
只要付出一點努力,就能為這顆美麗星球帶來改變。

孩子喜歡聽故事,甚至大人和樂齡長者都喜歡。因為故事能表現出世界上各種不同的風貌,為他年幼的腦袋放近了多元的想像,為不熟悉的世界、新鮮事物增添更多的視窗、好奇、探究的生活對話主題。~~tipus

  透過每天說故事的方式,或者是透過讓孩子講述自己的故事,就能夠增強他們整合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能力。重整記憶,練得越多,記憶也越強大。
當我們在一起進行各種活動的時候,幫助孩子講述他們的經驗,尤其是盡可能將那些值得珍視的時刻(與家人相處的時光、重要的友情和成長的重大節點等)帶入他們的外顯記憶,這些經驗就會變得更加清晰,更有影響力。

  過去的科學家認為在嬰兒關鍵期後,大腦結構往往不發生變化。1992年Richard J. Davidson提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是指重複性的經驗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也就是說,大腦通過加強或削弱神經元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的連接,大腦的結構可以發生改變。因此,父母親、師長和環境周遭的成長和發展、停滯和衰退,都會影響孩子的腦部發育和人格發展。


帶領孩子做對選擇 ◎洪翠枝

  一日孩子見我把用過的塑膠袋回收清洗後曬乾,孩子問塑膠袋髒了,丟掉就好,你何苦這麼麻煩還把它重新整理,這樣不是浪費很多時間嗎?我說:不浪費,你知道你再不為地球做些什麼,地球就要毀滅了嗎?孩子答:那有這麼嚴重,只是用個塑膠袋而己。

  生在便利的E世代,任何事來說可能都是理所當然,很少去考慮事情的前因後果。這世界給你什麼你就接受什麼。但你們知道世界已稍稍的發生變化了嗎?孩子答:我每天那麼忙,光自己的事都忙不完了,怎麼還會知道這世界有什麼在稍稍變化呢?我說:目前全世界海洋垃圾充斥,再不解決,到了2050年你將會没有魚吃,你没魚吃事小,生態失衡才是茲事體大呢!孩子答:有這麼嚴重嗎?你做這樣的事就能救地球了嗎?許多事情應從政策面著手才會有好的成效不是嗎?你看政府也有發行禁止使用一次性垃圾啊!結果使用半年後卻發生了COVID-19(新冠肺炎)一切從頭來過。我說:孩子啊!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我們可以「選擇」想要的未來

  天下雜誌39週年特別報導,重新思考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經濟不應再是掠奪式、無限發展的思維,而人類的健康,其實更仰賴了環境的健康。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可以「選擇」多帶一個環保袋在身上、可以「選擇」不拿塑膠袋……等。守護自己,以及台灣的未來,需要我們一起付出行動。疫情的盡頭,行動開始。我們是感受到氣候變遷之苦的第一代,也是能夠採取行動補救的最後一代。

  每個人都很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要扮演,每個人都可以有所作為--珍古德。

  以這句話作為我們現在開始行動的起點,或是已經開始的,把它當成持續行動的激勵,改變從你開使做對選擇生活就會變的更加美好。透過天下39期特別報導的40個小提案,重覆使用、購買前思考想要與需要、自備環保餐具等都是很好的方式來關心我們的環境,從生活中覺察與感受、進自己的一份心力來守護、愛我們的地球。

資料參考:天下39周年特別報導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0731?template=fashion

結語

  廖鴻基說:「一個好獵人,必須是個好的生態守護者,因為他們和獵物生活在一起…。清楚意識到自己從生態環境中獲得甚麼好處,並帶著知恩圖報的情懷,這是”環境自覺”」。但時代巨輪滾動,被輾壓的不只是環境,還有人心。目前的臺灣教育無論在「食」的議題上,或「農」的課題上,均面臨嚴重的斷裂,人民與土地的距離遙遠、與生長土地的連結不再緊密,對生長的環境漠不關心、對於食農與每日飲食的選擇議題顯得事不關己和輕忽;更何況是海洋⋯。

  台灣的布農族人認為:「山是爸爸,河是媽媽。」飲食的每一口,都是大地父母親豐美的恩賜,也是作物跟自然環境互動的風土結晶,最美的人文風景演繹所在。農業不只是糧食生產,也是延續生態環境、農藝文化的實踐。

  不論是工作繁忙的成年人、在學海中浮沉的學生,還是天真年幼的孩童,都是守護地球重要的一份力量,透過「廢棄物7R綠行動」,親子們可以試著在生活中堅持著做一些小小的改變,嘗試實施「從搖籃到搖籃的零廢棄生活」,不僅能大大的減輕地球的負擔,也能保護我們自身的健康。

家庭親子分享:關於星球健康的一頁書製作

  在第一課程中,藉由活動及影片,了解工業革命以後惡性循環的消費資本經濟正在快速影響著地球、生態,然而2020的新冠疫情讓人類停下腳步,卻治癒地球,像是是近30萬隻海龜回到印度沙灘上產卵;新冠肺炎重災區的中國、義大利,原本灰矇矇的天空變得清澈。人類過度的發展、浪費,帶給地球巨大的影響,透過一頁書的親子創作,親子一同思考及尋找與地球共好共存的永續的方式。

一頁書製作方式:

好書閱讀推薦

《身土不二,從吃開始:尋找善待人與土地的好食物》
作者:寫寫字採編學堂
出版社:遠流

內容簡介
  「身土不二」源於中國的佛典。主要的意思是:我們和環境沒有分別,每個人都是環境的一部分,同時也被環境滋養。如我們吃的食物,每一口飯菜的背後就像一個密密麻麻的網,從食物的源頭連結許多人、事、物的付出。正在吃的我們,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吃?以及如何回饋這片土地?其實是很重要的事。因為我們和環境,是共生共存的。

  近代日本與韓國都曾以「身土不二」作為支持本土生產食物的口號。在台灣,也有一些友善農場或採用良善食材的店家,運用它來表達自身態度。台灣推動有機友善耕作的經驗已超過三十年,若從種植起就思考與環境友善共存,以公平合理的價格銷售,並且照顧消費者健康,就是「身土不二」的生活實踐。

  有一群人的工作與生產食物有關,他們理解:農業的目的不是大量生產,而是滋養生命。於是分別在種植、銷售與料理各領域,為生產出真實、多元、友善的食物而努力。這本書以花蓮的實踐者為例,分享對食物與土地的想法,可以說是「與食物最相關者」的共同心聲:請大家一起來關心「吃」這件事吧!我們越瞭解食物的來源,就越能善用選擇食物的權利。也可以透過吃,來拉近人際間的關係、重新連結與土地的感情。資料引用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7600

參考資料:

  1. 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群譯(2010)。生態心理學(主編:西奧多‧羅斯扎Theodore Roszak等)。台北:荒野保護協會
  2. 謝維玲譯,(2020)。呼叫!地球需要你  你的小小行動可以為家園帶來改變.垃圾減量 X 重複利用 X 回收再生(原著: 菲利浦.邦廷 Philip Bunting)。台北:水滴
  3. 天下39周年特別報導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0731?template=fashion
  4. 《身土不二,從吃開始:尋找善待人與土地的好食物》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