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緣起
2014年在基金會認輔團隊策劃下,以企業員工子女為服務對象,首次於光寶科技內湖總部為他們舉辦為期三天的夏令營活動,這也是基金會首次嘗試服務「內部客戶」;並於2016及2017年分別新增中和及新竹場次。藉由營隊活動讓內部客戶內部利害關係人(即員工),對自己所屬企業基金會所從事的社會公益活動及其內容能有認識了解,也將推動課程活動方案回饋分享予企業員工子女,增進員工家庭的幸福力及對於企業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今年(2020)因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將第七屆夏令營活動移師至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邀請員工帶領其子女,參觀體驗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全新的「Tinkering 敲敲打打動手樂工作坊」六大主題創意手做活動,增進員工子女科學的親密對話和連結;同時藉由體驗活動將基金會長期推廣之「食育教育」帶給員工及其子女,讓員工認識友善食材會幫助第二個大腦(腹腦)有更好的吸收,選擇正確的飲食方式能調整人的情緒、促進學習、人際關係和提升專注力,同時也是減碳、護健康的行動綠生活實踐。期盼藉由食育與社區教育的扎根,培養孩子做一個有意識的生活者和理性消費者,與環境永續共生。
二、活動設計理念
「家庭」是人類生活中最初接觸且重要的基本組織。對孩子來說,家庭供給生存所必須的物質及精神支持,也為日後人生觀的形成奠定基礎。對成人來說,家庭提供個人成長與發展所必須的生活經驗及機會,滿足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因此,不論社會如何發展變遷,家庭是人類所不可缺的搖籃。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因為不知道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同時也不知道所設計出來的產品,因為無法分解而造成地球環境很大的負擔和傷害,自然資源一旦經開採就注定了單向的「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之路:加工、製造、使用、拋棄、無法分解、污染。一個不顧及生態環境的消費和工業模式,終將反噬人類健康生存的根基。
從過往的SARS、MERS到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延燒肆虐,所造成的人心惶恐、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等現象,再次給人類深刻警醒:重新思考新的工業、商業設計系統或消費方式等,必須謙卑的向大自然學習,所有來自地球的天然物品最後都會分解,被重複利用與回收,幫助創造新的生命,且生生不息。好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是尊重物種多樣的生態永續為福祉,也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核心素養」生活實踐對話探究的學習契機。
研究證實:飲食會改變我們的情緒、直覺和大腦健康;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本活動將結合基金會長期推動的「食育教育」、「腦科學EQ美學」及「環境守護」為三大主題做為闖關遊戲,透過活動讓親子了解大腦、飲食、消化系統與環境永續之間的重要關係連結;帶領員工及其子女家庭共享食在健康好EQ的生活,並且與環境永續共生共榮及帶得走的思辨和品格力。
108年課綱強調「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三面九項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了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強調學習不局限於學科知識及技能,應讓學習與生活結合,這與光寶文教基金會,多年來一直推動倡議的親職課程概念相符。本活動對應SDG3健康與福址、SDG4教育品質、SDG14海洋生態。希望藉由體驗學習活動,鼓勵親子透過對話探究,尋找方案、展現行動、解決問題,培養孩子邏輯思考的能力,並擴展孩子對食育、情緒及環境守護的覺知感受力和更高的參與行動,展現「全球觀點、在地行動」的視野與行動力。
三、活動紀實
這次活動進行分為早上和下午兩部分,早上是利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三樓的動手樂設施,讓親子透過動手作發揮創意共同完成作品。下午則是在館內的一樓大廳進行基金會長期推動的社區教育主題活動,透過體驗闖關活動寓教於樂並成為環境永續的守護實踐者。
(一)科教館Tinkering動手樂工作坊:親子發揮創意一起動手做、說故事
Tinkering,是一種學習的途徑,方式包含遊戲與詢問、自我定向調查、個人表達、合作,以及科學、藝術與科技的整合。在體驗的過程中,不斷思考且嘗試錯誤,而家長或引導者,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何將心比心,對待每一個不同的想法,更要鼓勵探索、實踐以及冒險,要提問而不是單單給答案。這個場設總共有六個單元:塗鴉機、彈珠機、連鎖反應、快樂城市、風管飛行器、光影遊戲。
- 快樂城市:運用材料(瓦礫紙、紙張、膠帶、回收材料等素材)在桌上建築設計出理想中的城市,思考一個城市需要有什麼設施建設,讓城市能永續發展。從構思、規劃、實際操作到實踐,每一家庭一起動手完成專屬且獨一無二的快樂城市。
- 塗鴉機:運用材料(紙杯、甜筒杯、回收物、膠帶)組合(馬達、電池、熱融膠段、彩色筆等素材)成為一個機器人;當馬達轉動時,會產生旋轉、震動的運動,畫出獨特有趣的圖案。在一次次調整後,每一台手創塗鴉機在紙上畫出獨特的線條,也看見家長和孩子成就感的笑靨。
- 風管飛行器:運用材料(杯子蛋糕紙、甜筒杯、膠帶、紙張等素材)組合後放入風管飄行,觀察調整外型設計,讓飛行軌跡更有趣或飄更久。這個單元吸引了許多年幼的親子,在放入風管飄行時,每個人都手足舞蹈著。
- 光影遊戲:每組負責佈置一個半透明屏幕,運用多元的材料(四色光源、人偶、馬達、多種裝飾物等素材)觀察光源與裝飾物之間如何配置,才能達到想要呈現的風格,最後全體一起分享,來為自己做成的作品說個故事。
- 彈珠機:在一個木板上,運用多種材料來架設彈珠軌道,彼此討論合作,想辦法讓彈珠順利滾到終點。看見許多親子不斷地討論嘗試,確保彈珠不會滾出去並且更富創思,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和對話主題,讓人感動不已。
- 連鎖反應:運用多種素材(骨牌、彈珠、馬達、玩具等)設計機關,讓連鎖反應由起點銜接到終點。小組成員必需討論、嘗試錯誤,並隨時修正方式,一起完成承先啟後的任務。十幾組家庭共同攜手創作的連鎖反應,每一機關都動用不少巧思與創作,最後作品再一起呈現為活動帶來高潮。
(二)基金會闖關活動:親子共學體驗
1.「食育教育」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因飲食習慣改變,甜飲料攝取有日益增加的趨勢,主要攝取頻率較高的族群為7-44歲之國人。目前已有文獻指出,甜飲料攝取可能與肥胖、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此問題值得重視。飲食是生命的根基;我們的每一口飲食都餵養著我們的身軀,也影響著身體的健康。
「食育教育」有三個活動同步進行:「食物紅綠燈」、「健康拼紛樂」、「跟著米粒去旅行」。透過「食物紅綠燈」舉牌遊戲,將「紅燈停、綠燈行、黃燈要小心」的概念運用在食物的選擇上,希望能讓孩子們透過食物挑選的遊戲,思考食物對人體的好與壞,讓親子共同檢視日常的飲食習慣;守護健康、守護愛。
在「健康拼紛樂」大人小孩一起透過拼圖認識六大營養素的類別與份量,理解攝取足夠的份量才能維持身體機能,強化健康和學習。食物需要經過消化系統消化吸收,才能成為身體的能量來源,你知道肚子裡有哪些消化系統嗎?「跟著米粒去旅行」則是透過消化系統的拼圖過程,理解食物在消化過後,透過吸收影響著大腦與身心健康。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飲食習慣和記憶,約在12歲左右形成;如何吃?如何選擇食物?在在影響著他一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英文俗諺說的「You Are What You Eat.」看見親子透過活潑有趣的方案設計活動,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並願意透過飲食照護彼此的身心,對於食物供給者與製造者感恩,一起守護家人的健康和對生態環境的友善永續,絕對是父母親送給孩子最有意義的健康禮物!
2.「腦科學EQ美學」
大腦雖然只佔我們人體重量的2%,卻是我們體內功能最重要的器官,有數以億計的神經元互相連結,讓我們擁有學習的能力、迅速的反應以及能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我們一舉一動都依賴大腦的運行。而我們大腦皮質的厚度在2-6mm之間,不要小看這薄薄的一層組織,人類大部分的心智活動,從視覺、聽覺功能,到語言、思考、記憶、決策等高層次的認知功能,都和這裡息息相關。
人的一生中,幼年時期花許多時間在遊戲上,到了成年,人還是需要並喜歡遊戲,遊戲對孩童的發展是重要的。地球演化65億年來,有許多的物種並存,人類因為懂得思和感受,有別於其他生物而存活至今;思考像一座花園「用進廢退」,幸福來自身體,美好的感受可以強化免疫系統,甚至能提升智能,問體解決能力比較強且好。因為,正面的感覺會讓腦內的神經連結生長,快樂就是伴隨著這些新的連結出現的,這也正是人類的優勢。
透過活潑有趣的「跳房子」、「丟沙包」、「氣球畫我的大腦皮質」、「轉動方塊」體驗活動,讓親子從中理解大腦的構造、認識大腦的運作,開發孩子肢體、感覺統合和大腦,如果將「跳房子」對照大腦的功能說明,首先,登高一呼的「快來玩跳房子」,顳葉處理這項聽覺訊息,頂葉將訊息統整,經由額葉做出判斷,決定再戰一回。接著,枕葉處理視覺刺激,要在哪個地方玩呢?頂葉再次綜合大家的意見,地點選好之後,開始畫房子,不論是基礎動作、感覺,對於空間處理以及身體平衡與協調,整個腦子在我們未察覺的狀態下,忙碌的厲害。從開始協調遊戲規則、訂出先後順序、尋覓最佳合作石塊、進行遊戲,在每一次的投擲與跳躍移動,都需要大腦各個區域同時發揮功能,合作無間,遊戲才能順利進行。孩子亦可以從中學習如何與人合作、互動、處理衝突,也體驗到修正錯誤、累積失敗經驗和忍受挫折等寶貴歷程,孕育往後所需的人格特質和態度。
隨著大腦科學的進步,更進一步證明,不論是遊戲或是動手做都有助於大腦神經連結,增進感覺統合能力,且能舒緩緊張焦慮的心情。遊戲不僅是兒童的專利,在成人的世界中,也可以藉由遊戲來調整對現實生活的種種不安。對於遊戲行為的本身,不論大人或是小孩,偶有競賽的壓力感,整體而言,是愉悅活動,是一種學習也可以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而透過有趣又富有挑戰性的遊戲活動,讓親子除了共享美好互動的時光之外,也能在遊戲過程中認識自己的大腦需要消化處理好多訊息,我們可以透過飲食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好好照顧自己的大腦。
3.「環境守護」
研究指出,海洋吸收了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高達80%,91%的塑膠未進入回收系統,每年有800萬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塑膠污染正在扼殺我們的星球、侵害我們的海洋和魚類的塑膠微粒殘留影響食魚人類的身體健康。科學家預估2050年,海洋中的垃圾重量可能多過魚類;而且絕大部分的塑膠無法分解,將繼續存在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以上。
因此在「海洋的功能」單元,我們選擇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五大功能,並製作海洋功能的翻翻板,讓孩子可以動手翻,在翻閱之後,接續講解海洋功能的相關知識,透過生動的口號教學及相對應的動作,藉由節奏遊戲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記憶海洋功能,並且深刻體認它與生活的休戚與共及節制友善的消費行為。
魚你靠近單元
臺灣海岸線總長度約1,566公里,西為臺灣海峽,東臨太平洋,南接巴士海峽,北面東海,配合著溫暖的黑潮與西南季風,和大陸沿岸的冷水團流經後,帶來了許多不同海洋生物。你知道台灣四周有哪些魚種嗎?透過活潑有趣的釣魚活動,讓親子認識台灣沿海的魚類,並且思考永續海鮮食堂:3選3減3不9原則,不只吃對魚,還要在食魚的過程中,培養食魚的人文素養,讓食魚的同時也能守護海洋。
垃圾在我家、減塑7R綠行動
地球是我們向子孫借來的,當我們漠不關心這些議題,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地球仍舊會被數以百萬噸的塑膠垃圾淹沒、持續汙染。在「垃圾在我家」和「減塑7R綠行動」單元,藉由活動看見親子對於塑膠垃圾需要上百年才會裂解,感到訝異和同理心,甚至還會殘留在我們土地中,污染我們的水土環境等都超級有感覺,也透過遊戲承諾每個人以身體力行,養成生活習慣,一個小小舉動,都能為我們地球出一份心力。
四、結語: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生活
環境是人文的載具,是生命的根基,是故事的舞台,是萬物的母體。人類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做的任何選擇不單只是影響我們的生活,更會連帶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如何讓孩子對環境議題主動關心、展開行動,透過遊戲的體驗活動,提升孩子對環境議題的覺知與敏銳度,在面對抉擇時,孩子就會開始有意識的做選擇。環境生態提供我們生活成長的空間,提供我們潔淨珍貴的空氣、陽光、水等基本的生存條件,和五穀雜糧蔬果魚肉等多樣美好的食物。當一個人能夠清楚自覺,受到多少周遭環境和生態系統所支援的生存及成長養分,就會清楚節制且珍惜善待有所回報,生養我們的環境與生態;創造傳遞從搖籃到搖籃的零廢棄環境永續綠生活。謝謝企業同仁踴躍的參與,謝謝活動過程部門同仁的協助,謝謝暑期的實習生和社區認輔講師的投入。謝謝、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