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里仁為美、樂活地球」: SQ的生活美學敘事實踐
第七堂 看見故事的力量~意義的探尋與傳遞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向大自然學習.與美學同行】
【與蜂的邂逅】
【有妳的天空】
【向自然學習的樸門永續設計】
【皂化弄人】
【東台灣的廊香教堂】
【參考資料】
 

單元目標

1.自然與文學之美探究體驗。
2.認識樸門永續設計的倫理。
3.生命意義的探索與傳遞。

「不需要飄洋過海、也不用古老的歷史來炫耀或憑弔,只要在台灣這個美麗的島嶼上,做一些短距離的移動,就可能會發現台灣的細緻與遼闊。」─劉克襄自然作家

向大自然學習.與美學同行 ◎Anita

大自然向我們彰顯,我們棲居的宇宙是由和諧的秩序所維繫,大自然之美不僅喚起我們的情緒,也教導我們靈慧的和諧。
~《美,靈魂的禮物》皮耶洛.費魯奇

  「美感教育」是一種面對生活環境的態度和美感能力,也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與尊重環境的展現。因而,不單單只是技術的學習,而是學習對生活中的事物敏銳覺察,進而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可說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凝視自然的美感設計

  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在《觀看的方式》書中提到,我們只看見自己凝視的東西。「凝視」(gaze)是一種選擇的行為……我們關注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凝視的永遠是事物和我們之間的關係。而當你凝視自然,即是最貼近美的時刻。因為在自然中品味詩意,隨之慢下來感受生活,有了關係,更貼近凝視,美,俯拾皆是。「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斜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詩人袁枚此詩描述如是。日本人則在自然中覓得關於「侘寂」和「禪」的美與真理,莊子所言,道法自然亦如是。

自然與文學之美

  樹木,彷彿是來自大地的渴慕,正踮著腳尖向著天堂窺探。~泰戈爾《漂鳥集》

  詩人夏綠蒂說:夏天適合讀詩,尤其是泰戈爾的詩。泰戈爾的詩是你17歲要讀,71歲也要讀的一種東西,它適合用來潔淨靈魂、梳理你炎熱的雜緒。泰戈爾是生命中必備的浪漫主義,他的愛情廣及大自然的萬事萬物,清澈簡潔充滿生命的喜悅與溫柔。儘管再怎樣喧囂的夏天,泰戈爾的詩永遠恬靜如風寧靜動人。

  冬日裡探訪淡水巷,參天大樹以其昂然姿態,看著歲月流淌,安靜地生長於天地之間,經歷著春夏秋冬。三毛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蔭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與蜂的邂逅 ◎簡文琪

  「養蜂的工作涉及一種天天都發生的奇跡。沒有人能夠完全了解蜜蜂那結構緊密的群體生活、高超的溝通技巧,以及卓越的工作習性。上天給予蜜蜂「本能上的智慧」,豐富了自然,照顧了大地。」—養蜂人

緣起

  為了搭配減塑課程的進行,團隊計畫要製作蜂蠟布以取代保鮮膜的使用,於是我們在因緣際會下來到了養蜂場,找尋製作蜂蠟布的材料—蜂蠟。風和日麗的早晨,來到寧靜的山區,離市區不遠的路程,竟有種遠離塵囂的清新空氣,沿著緊鄰社區的小徑走入農場,路邊的花草植物吸引著我和孩子,像個從都市初到叢林的人類,佇足的好奇每個生命。踏入農場的第一幕,站立在眼前的老榕樹,枝椏硬挺的歡迎客人的來訪,當我仰望及讚嘆榕樹的優美時,身旁的女兒早已不見蹤影,再回神她已在榕樹下的吊床搖晃,享受舒適且童趣的時光。

桶邊蜜的宴請

  農場的腹地廣闊,座落在農場裡有三棟建築物,一是農場主人的住家,另一棟是存放蜂蜜的貯存室,最後一個就是招待客人的蜂蜜展示場。農場的主人精神奕奕地向我們問早後,熱情的招呼我們到展示場喝他現泡的蜂蜜檸檬,只見主人拽著大大的鐵桶猛搖晃,然後動作純熟且俐落的將鐵桶內的液體到如大壺中,笑著說:「請用〝牧蜂桶邊蜜〞。」疑惑的我這時豁然開朗,原來這大大的桶子是用來盛裝蜂蜜的大鐵桶,在蜂蜜分裝成罐之後,殘留在桶邊的蜂蜜一樣珍貴,半點都不能浪費,也成了宴請貴賓的最佳飲品。微熱的天氣,喝上一杯酸甜的「桶邊檸檬蜂蜜」,人間享受。

牧蜂與節氣

  在享受高級的飲品招待中,主人娓娓道來養蜂的過程及經驗。春天百花齊放,最是適合蜜蜂採花的時節,農場主人說:「春分前就必須確保所有的蜂群已經處於最健康成熟的狀態,這樣的蜂群才有能力採收花蜜,然後回巢釀蜜。」「每年的清明時節荔枝花開,正是採收荔枝蜜的好時機,立夏時,龍眼花接著綻放,大眾接受度高的龍眼蜜是否有豐碩的收成,就必須好好的把握黃金時期。」主人語重心長的說:「過了大暑之後就沒有花了,蜜蜂因每日採蜜15小時左右,並以21公里的時速飛行,牠的壽命就只有六個星期,在這短暫的採蜜期間,蜂群的體能及淘汰率都受到考驗,因此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有了好的機會卻沒有能力完成,也是白費工。」我聚精會神地聽著農場主人的故事,原本以為依節氣過日子的生活,僅存在於古時的農耕,在現代科技的發展迅速,有更多取代的方式來協助,但從主人的言語中,句句節氣,順應自然,了解大地的運行以經營自身的產業,並與蜂共生,創造出自己的機會,這樣的感動打破了我的既定結構,讓神經迴路又有了新的連結及不一樣的建構—原來節氣就是生活。

大自然與蜂共生

  在自然界,靠動物授粉的植物比例相當高,而蜜蜂是這群授粉部隊中最有效率的。倘若蜜蜂真的從地球上消失,有很多植物勢必面臨絕種的命運。植物開花需要昆蟲協助授粉方可有機會結果,也才有繁殖下一代的機會,因此果農和蜂農之間就會形成共生效應,在果樹開花時,果農就會知會蜂農可以移動蜂箱,讓蜜蜂到花兒盛開的地方採蜜,相對的也直接或間接地讓果樹有授粉的機會。但這群採蜜大隊對於農藥相當的敏感,近年來也因為農藥致意的使用,讓蜂群的數量銳減,當然可以生成的蜂蜜也大量減少,因此市面上則有許多「假蜜」的販售,這對生產者及消費者都帶來很大的衝擊。「你的每一次消費,都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多了解一些,多關心一點,從行為及選擇上開始改變,我們也可以更友善的與大自然共生。

故事的力量

  對我來說,這是農場主人的故事,對農人與蜂來說,這是他們的日常,但卻讓我深深感動。當你對一個工作投入,往往看到的已經不是結果的呈現,而是過程的付出及回饋,當你與大自然站在同一條線上時,更能感受到環境目前所受到的種種威脅,河川、雨林、冰層、海洋、大氣…..,無一不與我們息息相關,但卻往往卻因看不見而不在乎。感謝有許多的故事正在這土地上發生,也因為他們的努力,讓許多的不在乎被看見,希望這群飛舞的精靈,帶給我們更多的能量與智慧,讓故事的力量延續。

有妳的天空 ◎花媽

  因為備課,經常拿著手機東拍西瞧,從來都不知道這樣的身影也影響了孩子!

  立冬的傍晚,趕著做飯給全家人補冬,女兒突然大喊:媽媽~快來看,今天的黃昏好特別!(因為腦袋裡還裝著補冬的食材,所以沒有很熱情的回應)隔下了一會兒,女兒又喚了一次:媽~真的啦,是有花媽的天空,妳快點來啦!
這下子真的有趣了!"有花媽的天空"?!?!?!帶著好奇和不知道來到窗台,母女果然是最知道的彼此的,我一看,果然有個"花媽"在黃昏的畫布裡!女兒驕傲的說:我說的沒錯吧!今天的黃昏超可愛的,可以多拍幾張,搞不好妳上課會用到……。

  呦~原來小孩也默默的關心著媽媽每週燒腦的教案與講義呢!如同《美,靈魂的禮物》書中所提:「美感不僅喚起我們的情感,也打開心靈視野,幫助我們以不同角度思考,做出更開朗豁達的決定…。」再次回到廚房準備料理時,輕快而愉悅的嘴角,反映了書上的文字。

向自然學習的樸門永續設計 ◎周明寬

  「樸門永續設計」這個詞,或許在你耳裡十分陌生,但「改變世界,從自己開始!」這句話,你或許在各種媒體或社群網路上曾有耳聞。「樸門」(Permaculture)於一九七零年代,及源於澳洲的塔司馬尼亞島,是由比爾.墨立森與大衛.洪葛蘭兩人共同發起的全球永續生活運動。樸門發想的原點,就是模擬自然。墨立森認為藉由向自然學習,人類可以創造並改善自己的生存系統。他觀察自然界動植物間的互動與依存的關係,發現促使生態系具有韌性的關鍵因素是系統中成員的互動關係。這樣的韌性,使得生態系統能夠在各種外力因素的變化之下(例如氣候),仍能維持某種程度的穩定性。也就是說,生態系中成員的多樣性愈高,就愈有抵抗力與韌性。

  墨立森曾說:「樸門永續設計的哲學是與自然合作,而非與自然對抗;是透過長期且縝密的觀察,而非缺乏思考的行動;是關心環境系統的所有功能,而非只是一味要求生產;是讓環境系統展現他們自身的演替。」

  樸門的精神即是「師法自然」,其呼籲的三項倫理「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及十五個樸門設計原則,是將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所有的文化匯集成大成的細繩。當我們不斷編織新繩製作一個文化之籃的時候,原則也可能隨之演化。籃子編得愈強韌愈完整,我們就愈能留住五個重要的元素:能源、水、土壤、生物多樣性以及傳統智慧。我們這一代的終極目標,就是修復並強化這個籃子,以讓我們成就可再生性的永續世界。

  樸門永續設計概念如同編織的線,將人類生活需求的眾多面向編織在一起,成為一個面,而無論是商業、法律、家庭管理、農業等所有的領域都能夠適用。因此舉凡自己修復土壤、生產食物、經營社區支持農業、研發對地球友善的適切科技、營造自然建築、組織社區貨幣系統、消費與勞動合作社、以物易物的社區經濟制度等,都是在創造理想中的永續生活模式。

  現今的世界雖深陷在依賴化石燃料和塑膠製品撐起的經濟掛帥社會當中,人類面對無盡的空虛、憂鬱、污染及不快樂的生活模式,我們不容忽視環境與經濟共同發長的議題,運用樸門的哲學「把問題當成正面的資源、在問題中尋找答案」,相信每個人都能夠以自己的力量與創意,加入轉型運動的行列。你就是台灣能否轉型成永續社會的關鍵人物!

皂化弄人 ◎辛蕙雯

  石化產品充斥的環境下,要擺脫石化產品對身體的影響,手工皂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手工皂是使用天然油脂與鹼液,人工製作而成的肥皂,經固化、熟成程序後可用來清潔洗滌。近代環保意識抬高,如何對待人體、環境、地球生態的生活方式也逐年受到重視,手工皂皂化反應產出的甘油,具有滋潤保濕肌膚的洗感,是普遍擁戴者在第一次使用手工皂時經常會有「一見鍾情」的共同認同經驗。與合成洗劑相比,單純無添加香精、色素的手工皂,使用後排入河川,於24小時內可自然分解,不易造成海洋生物的傷害及環境負擔。

  我的手工皂啟蒙者-Jason老師是一位有故事的人,也許是老師樸實誠懇的待人方式,或者愛家愛地球,與大家共好的形象表現,除了打皂技術面的教導之外,擁有台大化工博士背景的他,樂於分享食安、身體保健及原料分析,我喜歡這樣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上課傳授,從Jason老師身上獲得許多寶貴的知識,不知不覺跟隨老師學習了兩年之久,日常生活中也跟著老師的提醒,善用我們習知的化學知識,利用天然無毒的材料,製作無毒好用的日用品,取代市售炫麗卻不健康的日用品,尤其能夠減少對地球負荷的日常選擇,讓自己更加喜樂過日子。

  「面對如猛獸般的工業化社會劇毒,我們選擇自己在2012年開始建造方舟」,這是我學習做手工皂的Jason老師在臉書所經營的工作室粉絲頁上一段介紹文字。Jason老師原是一名工程師經理,終年忙碌於工作,長時日早出晚歸、國外出差開會的生活作息,在一次回家與幼子互動中,驚覺兒子竟不認得他,陌生的父子情感令他省思許久,在與妻子促膝深談後,毅然決然放下高薪、令人欣羨的職位,返家跟著愛玩皂的妻子建立手工皂事業。學做皂不難,化工是Jason老師的專業,他知道如何做出穩定質優的皂,他們賣的皂秉持著天然無毒、友善環境的信念,提供各種綠色生活的作法和資訊,扮演綠色生活實踐的推動者。

  Jason老師回歸家庭後,與妻子靠著販賣手工皂與自耕蔬果,維持一家四口的生計,他陪著妻子實踐她返樸歸真的心願,在新店的山上買下一塊小小的地,種菜養雞,多半的時間則投入陪伴一雙桌球好手的兒子,帶著球隊在台灣各地到處征戰,並且培育出球技一流的桌球國手!

  問老師是否眷戀過往身份與富足生活?老師一笑置之,但我心裡明白,這不是選擇題,這是老師心中順序排列過的答案,他的相機鏡頭下有相依相偎的同心妻子與比賽場上兒子們揮拍的英姿,我看見了一個在生命裡轉彎、甘之如飴,並且堅持信念的故事。

東台灣的廊香教堂 ◎歐憶陵

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

  今年正巧是自己認輔服務滿15年,經常有機會遇到新進的夥伴好奇的問:「怎麼能服務這麼久?」而這最初的想法,讓自己持續服務15年。簡單卻也理由充足,因為這學校是孩子的母校,這土地是我的國家,能為這片土地上的人盡點力做點小事,想著都讓自己充滿著歸屬與意義感。但這塊土地上,曾經有過許多不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但卻將自己奉獻給這美麗的島,憶起白冷會修士們的故事。

  又是好久以前,因為看了《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跟著總監與夥伴們走了一趟台東之旅,去看看那被譽為「台灣的廊香教堂」:公東教堂。此教堂於2017年,被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WMF)評選「世界30棟重要現代建築」其中之一,也是台灣唯一入選的建築物。這座隱藏在台東公東高工校園頂樓的天主教教堂,建於1958年,1960年落成啟用,至今已有近60年歷史。由當時天主教百冷會神父錫質平籌創、瑞士建築師達興登設計,利用清水模概念建成「諾亞方舟」造型,是世界較早的清水模建築之一。

  這棟4層樓建築,也是昔日培育花東青年一技之長的殿堂。外觀是清水模質樸的建築,但當大門從兩側緩緩推開,映入眼簾的是斜面屋頂間的空隙,陽光自天井間灑入,引進自然光線,投射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像上。牆面一整排運用彩色玻璃,鑲崁於噴上粗面水泥的牆面上,傳遞關於耶穌的故事。當陽光穿透彩色玻璃,倒映出彩色琉璃光影,卻為這莊嚴教堂增添亮色與魔幻美感。但這座東台灣美麗教堂的背後,卻有著一群在20世紀50年代,跨越半個地球奉獻一生瑞士白冷會傳教士的故事。

生命意義的美感

  全盛時期,東海岸有近五十位白冷會士在此服務,他們建醫院、學校、智障中心,默默做著他們認為該做與能做的事,為這片土地上,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臺東人們付出全部。這群半世紀前來的瑞士修道人,成長於西方,最後長眠在這塊土地,化成海岸山脈的一部分,並成為祖靈的一份子。
以前總好奇著,除了堅強的信仰之外,這群遠渡重洋的神職人員,是懷抱著種什麼樣的心情?努力奉獻包括自己的生命與全部的愛給這群與他們沒有任何關係的人與土地。隨著年紀漸長,似乎能懂得,有種愛、有種美,真的可以跨越種族、國界、…..,那是一種心靈充滿善真,與一種無可名狀的大美,撐著他們。只為了心中所相信的意義,在有限的生命中,為有緣交會的人付出所能給予的一切。

  相較於自己15年志願服務的付出,充其量較像樸門永續概念核心精神之一的:分享多餘,願意分享我多餘的精力與時間為這土地盡一份心力。相較於這群白冷會士真是難望項背、瞠乎其後。感恩這群素昧平生,遠渡重洋的瑞士傳教士為這片土地的付出,讓我們看到有一種這因善所流露的美,是如此的無私與令人動容。並用生命教育提醒著我們,人生的意義,不在獲得而在於有能力付出。

參考資料

1.皮耶洛.費魯奇(2011)。美,靈魂的禮物(廖婉如譯)。心靈工坊,台北。
2.孟磊、江慧儀(2011)。向大自然學設計。新自然主義,台北。
3.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取自
4.蔡玟君(2017年05月27日)。台灣唯一世界重要建築!台東公東教堂。ETtoday旅遊雲
5.何飛鵬社長的筆記本。取自
6.公東教堂維基百科。取自
7.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協會。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