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里仁為美、樂活地球」: SQ的生活美學敘事實踐
第六堂課 自然的觀察筆記~我的美感練習簿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自然觀察筆記】
【自然世界中的自我與他者】
【東方文學之美】
【另一種影像敘事】
【夜裡,探訪大自然】
【秋日午后的閱讀】
【節氣的生活美學】
【減塑之美的交響曲】
【參考資料】
 

單元目標

1.生活美學的人我關係。
2.心智與美的探究。
3.自然美感的創意手作。

「我們己經忘記先祖曾經知悉與熟習的事物――某些處世態度、某些知覺,同理與認同非人生命體的能力,對神秘事物的尊重,以及大自然中龐大依存關係的謙遜。」─心理學家若夫.梅茲納

自然觀察筆記 ◎Antia

在觀察中學習

  身處高科技世代,許多事物的發明,逐漸讓我們習慣在快速方便獲得許多事物而忘了自然界裡所供給的美好。以人定勝天之姿,恣意掠奪,已然忘卻人類並非優於自然或獨立於自然,遑論希冀主宰或濫用自然資源。過度消費帶來的耗損地球資源與製造大量垃圾,無形中也正在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  
  當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物種無聲的吶喊,是否也試著謙卑的、悄然的,以全身心自在的觀察大自然裡的美好事物,有的時候,認識動植物,不一定要強記它的名字,如果可以從觀察中,瞭解它的特徵,觀察它的特點,有一天,當因緣俱足知道了它的名字,也許會有一種「神交已久」的讚嘆。

大自然是無窮的教材~培養觀察力、專注力、表達力

  觀察自然,不一定要去很遠的地方,自家陽台、後院、學校、隔壁小公園,打開五感進行自然觀察,就蘊藏著許多值得探索的新奇事物。

  視覺--眼看:植物看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鳥類看羽毛腳頭胸腹,看完局部看整體。
  聽覺--耳聽:閉上眼睛,通過聲音辨別方向遠近。
  嗅覺--鼻聞:撿落葉搓碎聞,不同葉子不同氣味。
  觸覺--手摸:有刺的、粗糙的、光滑的、軟綿綿的,都可以用手摸出來,打開觸覺需勇氣。
  味覺--嘴嘗:野果放入嘴裡之前要知道是否有毒,野外蘑菇不輕易入口,野菜葉子可試試。

  平日裡走在住家社區、路過公園的時候,綠化植物就當是眼前一片綠意而已,很少去留意,也不覺得有什麼特別。更多的時候,晨間醒來的鳥鳴可能也不會留意。何不開始留心觀察,就從家門打開。

沒有一種草叫雜草

  電影《植物圖鑑》充滿著花草的芬芳與暖胃的料理,關於花語,花的樣貌,還有關於自然與人的關係,植物所能帶來的能量,是一部有香氣的作品。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文字是:「沒有一種草叫做雜草,每種植物都有它的名字。」我們通常稱呼那些不是我們種的,不是我們需要的植物為雜草,但當我們認識與了解之後,原本被我們喚為雜草,就不再是雜草,而是有名字的植物,只是我們不認識而已。

   如同Whole Earth自然學校的創始人廣瀨敏通所言,「聽過的事,你會忘記;看過的事,你會想起;體驗過的事,你會理解;自己發現的事,你會有所感受;只有通過親自體驗,並且自己留意和發現,人才會擁有那份真實的感受,也只有自己體驗了才永遠不會忘記。」

自然美感的觀察與創作 ◎Antia

  一個人要與「自己深層的自我」調和,需要的不僅是一趟探索內在的旅程,也需要和外在世界的環境和諧共存。
  
~詹姆斯‧希爾曼

陽光斜斜的午后
  那個下午,陽光斜斜的,落在樹林中的小徑上,於是遐想在母親體內暖和柔軟的記憶。所以,慢慢把步伐放輕鬆,踩在彷若軟墊的小路,就好像這林蔭裡的,這泥土地上的,正透過腳底跟你溝通。於是身體裡的每個細胞都醒過來了,就連那些經年累月都在沉睡中的,也都被喚醒了。

  這種感覺舒服極了,所以,你打開你的耳朵。
  樹葉沙沙的聲音,忽遠忽近雀鳥鳴唱的聲音,或者,你再聽聽,草葉間蟲鳴的聲音,夠幸運的話,也許能聽見童稚驚呼的唱和。這樹林間,發出聲響的,還有你聽不見聲響的,正隨著你心底的音符,飄散出一曲輕快、美妙的旋律。
  
  所以,你打開每個感覺細胞。
  
   風正輕輕地拂過你的臉頰,陽光暖暖地落下來,你深呼吸,深深的吸了一口帶著花朵香草葉香泥土香如泉水般甘甜的滋味,於是你伸展你的雙臂,那甘甜就跟著你的脈絡舒暢你的每吋肌膚,就好像你正彎下腰來,掬起清涼的溪水一般。
  所以,你打開你的眼睛。

  山巒層層疊疊,天藍藍白雲飄飄,於是你就想爬上那朵雲,在天空好好看看這裡的一切。這幽美的山中景色,變成縮小的模型,真的有一條山的那頭蜿蜒而來的溪水,於是你爬上的那朵雲,變成大大的一片綠葉,緩緩緩緩地飄落在那條清澈的小溪上,這樣抬頭一望,高聳的神木彷彿就長向藍天裡,而你,就變成迷濛山嵐中的畫景了。

   你輕快的走著,感到無比的寧靜,所以你第一次聽見心中的聲音,你聽見他們與這幽靜的交流。你就在這裡,用你的耳朵,用你的眼睛,用你全部的感覺,清楚的知道了。

自然世界中的自我與他者 ◎周明寬

  台灣原住民各族在入山前及進入山林後都會有入山的祭拜儀式,燒木材狼煙升起,意思就是告訴祖先後代子孫來到祖居地,是一種溝通方式,族人深信神靈在人的四周。

  從南安遊客中心進入瓦拉米步道,有一段自清代時期就橫貫台灣東西部的「八通關古道」。入山前,領隊帶著眾人行入山前的儀式,在地上擺著菸、八分滿紙杯的米酒、幾顆檳榔,這是為了與山、與祖靈對話而設下的簡單宴席。山裡有著各種的山勢地形、山谷、峭壁、溪澗、窪地,森林也是各種野生動物和植物的家。入山儀式讓人知道大自然中除了我以外,此刻的森林還有許多的靈魂生命存在,我願意謙恭地與他們打聲招呼,並尋求他們的庇祐!

  自然世界何其奧秘深廣,人類依賴動植物和山川天地提供生命所需與生活指引,在古早的醫術中,所遵循的正是環境互惠的脈絡來治療,別無他巧。近年來「生態文化」的興起,其特點在於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觀察現實事物,解釋現實社會,處理現實問題,運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態學的研究途徑和基本觀點,建立科學的生態思維理論。通過認識和實踐,形成經濟學和生態學相結合的生態化理論,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態保護的色彩。

  心理學家認為個體自我兼具人為性與自然性。根據生態心理學的觀點,要使深層自我適應於集體潛意識和原我,就等於是適應於有機與無機的自然世界。人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且個體自我與外在人文和地理環境密不可分,不斷經由互動建立自我與外在環境的關係。在追求「好的自我」的同時,又不能忽略「好的自我」必須建立在「好環境」這個前提之上。自二十世紀以來,世界潮流呼籲空間美感、推動環境保護,或許就是「個體自我」追求良好生活環境的表現吧!

親近自然,療癒生命

  臺灣這座美麗的島嶼,有著覆蓋率占國土總面積60%的森林,我們從所居住的城市,開車一至兩個小時就可以抵達高海拔的原始林區,可以在森林裡享受充滿芬多精和負離子的森林浴。森林能提供木材資源,造福人民,而且森林也能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優美的綠色環境、空氣新鮮,能改善人們神經功能,調整代謝過程,提高人們的免疫力,有利於人們健康,陶冶人們情操。親近自然,即是親近美。

  美學大師蔣勳曾說:「有些時候覺得許多美學的理論與知識,不管怎麼分析、怎麼談論,也許真的不如把一個人帶到盛放在春天的花樹底下,讓他在花裡感覺到生命從誕生、綻放、燦爛到凋謝的過程。」他甚至相信,當一個孩子站在花或樹木的前面,那孩子定會懂得許許多多的生命,如同《聖經》所說:「所羅門王最富有的時候,所有的財富加起來,其實比不上一朵野地裡的百合花。」

  許多藝術治療運用的媒材均是取材自大自然,像是樹木、花草、石頭、海鹽等等,藉由讓成員身體感官接觸大自然資源而進一步觸動其更多的內在知覺。誠如吳明富教授在《藝樹園丁―失落與悲傷藝術治療》一書所說:「樹木之於我,總是有安撫靜心、排憂解勞的作用。」

東方文學之美 ◎簡文琪

  早在《詩經》中,中國古人與自然景物的親近關係即有體現。興起於魏晉南北朝的山水詩則直接透出「天人合一」之境。詩人心懷敬畏、欣賞並讚美自然,同時漸漸地領悟生命的真諦。─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在沉浸於自然的洗禮中,往往可以讓人對身、心、靈更能深沉的思考,也更能對人生有不一樣的體認,當仕途的坎坷帶來精神的寂寥,當遠離鄉親、面對挫折失意時,一種回歸意識便在詩人的心中油然而生,而且隨歲月流逝變得愈加強烈。古代的詩人也在與自然融合的情境下,返璞歸真,完成了許多流芳傳世的作品。

東方「侘寂」之美

  不完整的形式和有缺陷的事物都更能表達精神。
  因為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將注意力轉向形式本身而忽視內部的真實。
  —鈴木大拙

  古老的日本美學「侘寂」(Wabi Sabi)也在在的表現出東方簡約之美。侘寂跟佛家的禪宗很有關係。它提出了美學的概念,著重重新欣賞自然和生活中的細節,所以也被稱為「物質的禪」。侘寂最早見於日本鎌倉和室町時代的山林隱士,他們把生活中物質的欠缺視為培養精神滿足的條件,昇華了貧窮和枯槁。把侘寂思想發揚光大的是日本戰國時代的茶道宗師千利休,傳說他曾讓弟子先挑選茶碗,而自己則拿起剩下來無人問津的器具,把它命名為「木守」,取其秋天最後一顆果實之意。一個粗糙拙劣、鈾色剝落的陶碗,或許從外形上不太討好,但卻與使用者之間存在著獨一無二的情感連接;千利休透過日常的茶道為侘寂思想定調,為不少日本文化生活帶來了方向。

擁抱破損的一切

所有東西都有裂縫,這就是光線進入的途徑。~ Leonard Cohen

  「昨日大雨打落了花台的花草樹木,所以今日我就隨手帶來了這些花材,完成盤飾….」一位花藝老師在分享時這麼說著,當天她完成了一個不完美的完美。沒有人是完美的,不論是你或我。接受自己有缺陷的同時,包容別人的過失也十分重要,寬厚地諒解他人的處境,可以為我們打開溝通的大門。

節氣之美分享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
  冉冉歲將宴,物皆復本源。

  ─白居易 〈歲晚〉

  「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霜降一到,西風急奏秋天的尾聲,萬物漸漸進入休息的狀態,霜降氣肅,萬物待冬藏。

  那日與銀葉板根的種子初相遇,深深地被這可愛的果實吸引,在這秋末的季節,果實掉落滿地,為下一代的孵育做好準備。抬頭望著銀葉板根,透過陽光的照射,葉子的背面閃閃發亮,隨著微風吹徐,海浪般地舞動,波光粼粼。銀葉板根本種為熱帶海岸紅樹林的樹種之一,果實內具纖維質含大量空氣,木質化而質輕,可藉海水漂送傳播各處,故稱海漂植物。霜降是個令人容易思念的季節,希望想念的祝福,可以透過這海漂的種子,飄送到遠方…一切平安。

另一種影像敘事 ◎tipus

  在希臘文裡,"Photo"的意思是光,"Graphein"則是書寫、作畫之意。攝影者就是用光作畫的人,用光和影反覆書寫世界的人。」~文溫德斯/德國當代電影大師

清晨,陽光自厚重的雲層露臉,
光影的深秋,空靈明淨,
心跟著節氣飽滿恬適了起來……。
深秋如金,天光乍亮,
雲山水的落羽松散發著微微金黃的妝,
迎接己亥年立冬日短暫的晨曦。--tipus

  休,是人依靠著樹木,森林療法相信;人親近樹木森林會獲得健康。

  歡喜這樣安靜的看著樹,讀著它的千姿百態,聆聽它與風、與雲的呢喃低語。
瞇著眼睛凝視著樹縫間灑落的光芒;樹的靜美為我的內在注入了孩童般的活力和喜悅;也提供了我沉思與靈性的休憩所在。

  穹蒼下的閱讀與舒展,深秋的樹美得不可思議,叫人難以挪開雙眼;也教導我們葉落只是為了來年的再生。

  就是愛看樹,安靜脈脈地看著它讀著它。另一種影像敘事閱讀,在秋光明媚的山林~看樹讀樹也聽樹⋯。

夜裡,探訪大自然 ◎辛蕙雯

  2015年秋天,在新店花園新城山區的夜間探索活動,是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與自然共處經驗。

  我們成一縱列聽從指示,安靜地徐行走著,除了將路上須注意的地方輕聲傳話給後方夥伴外,只聽得見一群人接踵而來的腳步聲。那段路我不確定有多長,走在暗夜,總覺得走了好久。循入小徑,微光中,覺察到右方是山壁,左方是山谷,自己正走在一條泥土步道上,黑暗讓我感到一絲恐懼,雖然我前後都有人,但不熟悉的地方、未知的方向,我無法確定會不會遇上什麼蟲蛇?會不會被凸起的石塊或木頭絆倒,會不會掉下一條毛毛蟲在我頭上,還是蜘蛛網剛好粘上我的眼睛,更多擔心是,我怕一個閃神、一個踩空,我就會摔下幽谷,死掉或重傷…。

  終究害怕會衍生出勇氣和警覺心,我安然走到定點,指導者安排我們每個人相隔一公尺遠的距離,獨自佇立感受黑夜。我們都站著不動,盯著面前的黑谷和山下遠方夜景,前幾分鐘,我在整合周圍環境資訊,瞳孔也忙著適應眼前的黑,努力收集微弱的光線,四周的景象於是漸漸清晰起來。

  我看得見樹枝被風吹過搖曳的姿態、天空中幾片雲在追逐著、有幾顆星點綴夜空,有一兩隻蛾恣意飛舞著、還有兩隻螢火蟲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追視牠們好一陣子,卻看不到其它螢光蟲,莫非牠們兩個出來私會?草叢間有小小生物跳躍嬉戲其中,鳥鳴是最明顯最放肆的聲響,但我沒有辨別種類的能力,只能膚淺判斷,這幾隻鳥叫聲一樣,應該是同一夥的吧?

  這樣靜默不交談的獨處時刻,五感自然而然被打開來,好奇妙的感覺,心很沈靜、思緒格外清明,彷彿我前一天還在忙著的事都成了很久以前的事,就這樣感受著、享受著…。

  翌日晨間,我們又來到相同的地點駐足,咦~這真的是昨晚夜觀的地方嗎?我似乎對不上任何一點,感覺大相逕庭,昨日的桃花源悄然消失了,但前一晚與自然的對話已留在心上。

秋日午后的閱讀 ◎珮瑩

雨天聽雨,下雪日觀雪,夏天體驗酷暑,冬天領受刺骨寒風…。無論什麼樣的日子,盡情玩味其中就好。茶道就是教導人這樣的「生存之道」。─森下典子在《日日好日。茶道教我的幸福15味》

  早年初學瑜珈和太極時,老師都曾經告訴過我,瑜珈和太極都需要長時間的淬鍊和沉浸其中,現代人開始入門都有一定的年紀,於是要先學會外在的形,才能夠用心體會到其中的意,基本功則看個人的投入程度。剛開始被師父壓著練功,會覺得好辛苦,總想著能和其它的人一般多學一些,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大約師父是早就看出我投機的心裡,存心要磨練我的心性,一年下來一套拳硬是只教了我1/3,後來因故不再學拳,但自己練習日復一日也漸漸地體會出一些意境。

  後來碰到的瑜珈老師也這樣教我,他們都要我將心回到身體,細細地體會每一個動作所引發的肌肉,更細緻地去體察心念上的微細變化,曾經掙扎過,懷疑自己到底有没有慧根?但也就是這樣不斷地反覆地進步退步。二月前,瑜珈老師和我兩個人對坐著,突然間我們像是心領神會,他說,妳能夠感受到哪一股流動的力量?我眼中泛著淚笑著,大大地笑了,想起師父最初告訴我的話,妳最需要的老師是時間!

節氣的生活美學 ◎小佟

  仰望那碧澄澄、空靜靜的碧空深處,有什麼在等待著?「霜降」的淨空,正等待著季節的旋變。此外,霜降向人寒,一道寒意、開啟一道記憶;霜降,也是勾人思憶親友的想念季節,古人將這一情懷寄予「履霜」一詞。《禮記.祭義》記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 鄭玄註:「為感時念親也」。

減塑之美的交響曲 ◎小橘子

  自從明瞭塑膠的危害,邁向減塑之路後,我開始觀察家中有那些塑膠物品是在汰換時,可以改用非塑膠製品。

  塑膠飯匙
  塑膠飯匙,是我汰換的第一個物品。為什麼是塑膠飯匙?因為幾乎每天都要用,而且平時是被放置在烘碗機中。
  我們都知道塑膠加熱易釋放出人體有害物質,而我家這個食物用具,每天都被烘乾近一小時,真是越想越可怕啊!因此,在  至彎腰市集特地買布棉棉的同時,也買了隻竹製飯匙,來守護全家人的健康。

  布棉棉
  每個女性青春期至停經,大約有45年,一生共會用掉1萬7千片衛生棉,但是現在用的拋棄式衛生棉就算等500年也不見得能分解。而且,為了保存方便,常於製作過程中添加化學成分,長期接觸肌膚易形成過敏;此外,廣告標榜「防滲露」的塑膠材質,會使肌膚無法透氣,細菌就會在窒悶的環境中增生,容易造成陰部感染。

  基於以上種種因素,我決定嘗試使用布衛生棉。剛開始,因為怕外露,所以老想跑洗手間確認,但是較適應後,發覺真的比較舒適透氣!使用布棉棉,還有一個與拋棄式衛生棉不同的地方是要額外花時間浸泡手洗,說實話,是比較麻煩,可是當想到肚子充滿塑膠的鬼頭刀和信天翁,想要為地球盡一份力的心就油然而生!

  習慣,是可以改變的,為未來稍微犧牲一點便利性,是值得的!

參考資料:
1.廖婉如譯(2011)。美,靈魂的禮物(原著:Piero Ferrucci)。台北:心靈工坊。
2.涂月華(2018)不塑過日子:家裡零垃圾的極簡生活練習。幸福文化。
3.郝冰,王西敏譯 (2014)失去山林的孩子(原著:Richard Louv)。野人。
4.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群(譯)(2017)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原著:Theodore Roszak, Mary E. Gomes, Allen D. Kanner)。心靈工坊。
5. 胡海國(2012)活著:精神的體驗與分析。精神健康基金會。
6.吳明富、黃傳永(2013)。藝樹園丁:失落與悲傷藝術治療。張老師文化。
7.生態文化。取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7%94%9F%E6%80%81%E6%96%87%E5%8C%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