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目標
1.認識藝術與美感的素養。
2.節氣美學的感知與體驗。
3.自然美感的手作藝術。 美感來自「人」能夠運用其感官,去體驗、知覺各種「人事物」形式、內涵中所存有的特質,而讓人產生愉悅、幸福、舒適、激賞、嚮往、崇敬、省思等「經驗」,甚而以符號或作品去表現其經驗與意義。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
旅行中,移動的視覺饗宴,充滿著無限的想像和驚喜。只要靜靜的聆賞,隨著時間游移的光線,沒有一刻是相同的,直抵人心最深邃的連結觸動和貼近⋯⋯。謝謝健康敏銳的五感,讓我能夠去體驗、去知覺人事物中所存有的特質,讓內在產生愉悅、幸福、舒適、激賞、嚮往、崇敬、省思等經驗,並以熟悉的書寫和影像表達。歲次己亥年立冬日,故鄉花東款款行,雲山水落羽松的晨曦凝視時光。
美感即生活 ◎蔡幸容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內容中揭示:美感教育的意涵是培育美感素養的實踐作為,美感素養乃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進行賞析、建構與分享的態度、能力。因此,美感教育需引領學習者覺察美、探索美、感受美、認識美及實踐美,敏銳其身心靈多元感知的學習方法、機會與環境。
美感教育是一種多元的人文教育,來自生活的潛移默化,可透過發現、探索、體驗的歷程,從人與自己、人與社區/社會/社群、以及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互動中培養「發覺美」、「探索美」、「感受美」、「認識美」及「實踐美」的知能,進而讓學生產生能信心而應用於生活之中。是以「美感的培養」應從幼扎根,以學生為主體,學校課程教學為核心,開啟美與人文的內涵,並以「生活美感」為主要範疇,包括校園空間美感的體驗與創造等,以增進學生對生活周遭的理解與審美判斷力。
課程設計透過教師的專業引導,在累積、深化、拓展、永續的審美原則下,發展出整體的設計、創新與跨域合作的可能性,從點、線到面整體規劃、公私跨域合作與國際連結,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進而提升國民的美感素養。(摘自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
美感就是Care!
「美感教育」不單是技術的學習,表現在具體的藝術作品上,而是一種對生活中的每件事物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也就是108課綱所說的美感素養教育,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在生活中閱讀並感知美 ◎周明寬
手裡捧讀著《感覺十書-蔣勳談美》,書中流暢優美的文字,引領著我的心緒思潮流淌,時而激昂共鳴,時而掩卷沉思。就如同生活中的一首樂曲、一首詩、一部小說、一齣戲劇、一幅畫,幫助你我打開視野,敲擊著心靈的戶樞,誠如大師所說:「它像是不斷剝開的洋蔥,一層一層打開我們的視覺、聽覺,打開我們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官記憶,打開我們生命裡全部的心靈經驗。」
蔣勳老師認為使一個人親近藝術的,其實是一些身體深處揮之不去的感覺記憶。像是透過「感官」所獲得的美感經驗:打開視覺、開啟聽覺、用全部的身體去感覺氣味、重量、質地、形狀、色彩;要從自己豐沛的感覺中去體驗「藝術」。
旅行,對我而言,是一種追求新感受、新體驗的生活方式,也是提煉自己生活品味的建立。退休後的這些年,曾去過歐洲旅遊,不同的國家、異國的美食、經典的教堂和壁畫、美麗的巴洛克式建築,每經歷一座不同的城市,領略不同的文化,相信我對美的感受力和審美能力就越往前跨出一步。深刻感受到蔣勳老師所說的:唯有不斷地出走,不斷重新出發,才能保有活潑、健康而且年輕的生命力,也才能感受到真正創造的快樂,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我喜歡東部海岸,喜歡花東壯闊的山海,給人無限的舒暢與寧靜感受。池上的美,似乎筆墨難以形容。春天的池上,被蔣勳形容成一個搽了香粉的新妝女子嫵媚動人。仲夏的池上,有著閃爍璀璨的星空與蛙蟲和鳴。秋初的池上,大波池上盛開的蓮花與群鴨爭艷。入冬後的池上,大片荒蕪的田地,顯得格外冷清野悍。誦讀池上的四季風光,恰似傾聽土地的心跳,觀賞一幅幅天光雲影的水墨和自然田野的彩妝,美不勝收。
池上很詩意,這裡充滿了山水自然的聲音,正是人間讀也讀不完了的詩句。蔣勳曾在池上的春天雨聲中,聽到了自己內在的聲音。這正應驗了一句話:「美,從內心去找。」
手作的溫度及記憶 ◎簡文琪
手感是一種感覺的時尚,一種呼應現代人內心需求的新經濟模式,是一種減法美學,給人單純的幸福。
—台灣設計教父,陳俊良
初秋之際,無意間看見電視美食節目介紹「豆簽絲瓜」,回憶的思緒線牽動著兒時的點滴。我生長在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在我小學階段,媽媽必須協助自家的工作,所以部分的照顧就由阿嬤來分擔。印象中,當時阿嬤的身體狀況並不是太好,但她都會堅持要料理三餐給家人享用。有天她正在廚房煮菜時,心血來潮的對我說:「文琪啊!阿嬤來教你煮菜,今天煮豆簽絲瓜。」從絲瓜刨皮、老薑切絲、下鍋爆香翻炒、加水悶煮、鹽巴味素調味到起鍋上桌,娓娓道來、細細耐心教導,握著我手拿鍋鏟的手的掌心溫度,讓人安心也暖心…,這是我學會自己下廚烹煮的第一道菜,也是阿嬤教我的最後一道菜。今日,有點微微的涼,煮了一碗豆簽絲瓜,入口時想著阿嬤的話:女孩子家要學會做菜,等嫁人以後,才可以讓一家同心,一家團圓…。
時代的潮流改變,現今的飲食文化已隨著生活作息的時間而有了很大的不同,也因為工作的忙碌而尋找更便利的飲食取代方式,而回家吃飯似乎變成是件奢侈的享受,在家做飯似乎也變成特定節日的獻禮。相信在每個人的記憶中一定有個懷念的味道,當這樣的味道呈現在眼前時,吃的不是食物的美味,吃的是記憶中的美好,記憶中的溫度,更是記憶中的那份連結—愛。
手感經濟的內涵
當大量生產的科技產業發展到一個極致,人會有反璞歸真的想望。如果人不再只是追求吃飽穿暖,展現、證明個人風格的創意設計就會開始被需求。手感產品大受歡迎,暗示台灣正要進入一個新的消費時代,一個追求個性的年代。
手感,必須從需求出發。在這新的消費型態出現後,所追求的不再是機械製作出來的制式產品,更需要的是少些鋼性多些柔性的人性化商品,所使用的原料是更原始,對這的地求更友善的材質,從新找回屬於自我的溫度。
手感,是一種減法美學。對於過去單純的復古生活,我們要學習的是那份簡單及滿足,用以退為進的溫柔流動,展現最簡約、最精華的美感。滿則溢,適當減法是為接納。減法美學釋放對自我的探索,讓人們回歸對基本需要的思索,空白≠虛無,反而正是真實所在。
手感,是給人單純的幸福。人在大量製造的時代裡生活久了,情感的需求容易被忽視、被遺忘,如果人長期缺乏情感的滿足,就會脆弱、易怒,我們之所以對母親親手織的毛衣念念不忘、愛不釋手,是因為裡面有母親的溫暖記憶,讓我們有繼續往前的動力,手感經濟其實也就是一種感情經濟、感情效應。
怪美的 ◎辛蕙雯
美術課是女兒學業之外一門可調劑身心、放鬆悠遊於自我創作的才藝課。五年來累積大量而豐富的作品,暑假動手整理的時候,對這些一堂又一堂帶回家堆放的平面或立體美術作品,挪東移西,想要好好收納擺放,但礙於空間有限,我跟女兒說明居家空間的關係,我想要取捨她的作品,並邀她一同加入挑選行列。我們花了一番工夫,將作品一回一回取出,在客廳地板上一字攤開,像個鑑賞家般品頭論足,仔細斟酌,看看哪件能雀屏中選,再次入大堂之室。
好幾幅作品,女兒幾乎忘了曾經畫過它們,也好幾樣作品,女兒講了創作時發生的趣事或當時的心境。女兒在學畫初期,老師常常反應她求好心切,動手做時總是推敲再三,一旦下筆畫錯了,她會非常在意糾結而影響上課心情,美術班的老師們透過不同課程的練習幫助她接受”不完美”,也細心觀察到女兒擁有很特別的創作意念,她將腦中構思的畫面,總是很努力向老師表達她想要做出來的樣子,老師會盡量引導她嚐試用她想的到的方式去表現她要的東西,有幾個令人驚豔的作品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
每週三下午去接女兒下課,她會喜孜孜拉著我要我猜猜哪個作品是她做的,這可令我傷腦筋,因為她現在的作品愈來愈與過往的風格不同,偶有一些”怪美”的驚世之作,她接受了與她認定的”不好看”一同共融,單純沈浸這段藝術揮灑時光,接受自己作品有喜歡和不喜歡的地方,但都是她好好認真做完的作品。就如同這幅「我吃拉麵的時候」。
「美」雖然是一種感受,但「美」其實是有道理可循的。當您感覺一件物品、一個畫面很美,可能是它的「色彩」「比例」「質感」「結構」「構造」或「構成」讓您的視覺感受舒適愉悅,我們稱這六個名詞為「美感構面」。
大暑,瓊麻的手感溫度 ◎Jasmine
在大暑的節氣,來到齊東詩舍,參與了一場別具意義的「半島、瓊麻與編織」活動。今日的講師是來自恆春半島的瓊麻女兒~王美又(柚子)老師,有著黝黑的膚色、宏亮純樸的聲調以及幽默風趣言談的她,讓人一眼就留下深刻的印象。
聽著她娓娓敘說著屬於自己的故事,才知道臺灣在3、40年代,瓊麻曾經是半島民生經濟主要來源,一句「抽絲起大樓」道出了瓊麻綠金的風華。而她的童年記憶就是跟著白手起家的父親,開著貨車四處收購瓊麻,這樣的景況直到尼龍興起,瓊麻被取代,麻業才日趨式微。然而那段童年與瓊麻相伴的記憶,像是瓊麻上的尖刺,一根根插入心坎裡,夾雜汗水、淚水、苦水的滋味,讓她怎麼都忘不了。
因為對家鄉與瓊麻深厚的情感,她決定返回恆春故鄉,經營「藝欣手作坊」,蒐集種子結合瓊麻編織,巧妙串起生態、工藝、故事,讓作品更有溫度,成為充滿在地溫度的伴手禮。即使爸爸搖頭,認為瓊麻時代已經過去,但柚子老師卻在瓊麻編織中找到了智慧與勇氣,十指不曾停歇,透過繩與線讓瓊麻展現不同的生命,也藉由編織紀錄恆春的過去,盼著有那麼一日,能夠翻轉半島的現在和未來。從謀生到創作,柚子老師投入編、織、結、染等領域,對她而言,創作除了可以填飽肚子,更是說故事的起點,而今天在座的我也因為這個動人的生命故事,感受到恆春半島獨有的美麗。
在手作的過程中,反覆看著作品在經與緯的交錯間慢慢形成,讓我有機會靜下心來慢慢去感受作品的質感和細節。扎手的瓊麻是半島的原生種,一如半島女兒~柚子老師生命力的堅韌,唯有突破表象的磨難,內在的質地和美麗才會慢慢浮現。手作是一種人文,也是人們對生活的專注,傳達著人對自然的情感。感謝柚子老師帶來的瓊麻編織課程,不僅讓我體驗到手作的美感,更認識到瓊麻是質樸又環保的材質。重環保、愛地球,讓我們一起來編織幸福的未來。
手做藝術與內在連結之對話 ◎洪翠枝
手感是對生活有深刻的體驗,提出一種生活的主張。用深度的技藝設計產品,可以幫助加深對生命的體驗。
~~李仁芳教授(政大科管所)
透過手感的創作,可以發現手做的樂趣,也可以從中感受自我的存在。在功利主義,消費市場的競爭下,許多業者無不磨拳擦掌,鼓勵消費者盡量消費,以獲得最大利益。在琳琅滿目產品之中,消費者容易失去判斷的心,不小心過度消費,就會造成生態浩劫。
我們應重新反思,反璞歸真,停止無止境消費欲望,重新覺察探就,生活中用品需求是想要還是需要?如果是想要,是否可停看聽多想一下,不要被慾望牽著走;如果是需要是否有更簡單的或是替代方式可取得。手做一是一種得不錯的思考模式。藉由手做可以療癒心靈,也可增加成就感,還可以達到減塑的功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當我們開始思考如何運用社會智能(SQ)在生活裡,我們就會多一分的幸福感,想要幸福,就要有執行力,做一點是一點,幸福可以自己尋找,可以透過手做找到幸福,也可以透過手做與自己的內在連結與對話,最重要的是要有執行力將會獲得不一樣的人生體悟。
(1)清晨的光線拍照最是唯美,中大湖映照著校舍與南洋肯氏杉,怎麼拍都美。~~小佟圖文
(2)不怕生的松鼠,在眼前隨意行走,我定著拍牠輕盈爬樹的優雅與美麗。~~小佟圖文
(3)和先生光腳踩踏草地的校園草坪,秋日的朝陽輕柔灑落,微風葉落,是大美是享受。~~小佟圖文
(4)晚開的曇花,在寒露時節更顯珍貴。淡雅的香氣是曇花除花型,最迷人的魅力所在。~~小佟圖文
美的療癒 ◎小橘子、游靜如
|
一段相知相惜的緣份,織起對小葉欖仁的迷戀。
一個上天安排的偶遇,驚見生命精靈閃閃亮光。
片片鮮綠的嫩葉,給予內心小小孩無限的希望與勇氣,
株株橫立的荊棘,無法阻擋想找尋自我的渴望與決心。 |
每個人都喜歡美的事物,欣賞美是人的天生本能,也是人的基本需求。越常接受美的洗禮,活得就越快樂!美,能讓消沉的我們恢復信心,使我們從困頓中振作,陪伴我們走過人生旅途,滋養我們的心靈,並引領找到生命的意義。
什麼是美?對母親而言,孩子熟睡的臉龐是美;對孩子來說,媽媽慈愛的微笑至美;就熱戀的情侶,彼此是世間最美的禮物;而家中之一角綠意、大自然的花花草草亦處處蘊藏無限美感!
曾有段日子,內心充滿困頓,某夜漫步街道,一棵閃閃發亮的小葉欖仁就矗立在我眼前,透著光的綠給予了我無限的希望與勇氣,也憶起與好友共賞小葉欖仁的珍貴時光,心靈溫暖而富足,友善、溫暖和感恩擴大了我對美的感受!
美可以在和地方、以各種的形式出現,好些音樂家,如韋瓦第的「木管協奏曲」、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都是從日常的鳥啼聲中得到靈感而譜出美的樂章,聆聽一曲,如置身於大自然,讓身心靈在剎那間完全被療癒。
美可以無限量的被複製,透過建築、閱讀、繪畫、攝影....,我們都各自有一套療癒的儀式,在心靈孤寂、迷失、煩躁、受傷時,走進某個地方、或某本書或某段音樂裡,從中找到美默默運作所產生的力量,來療癒當下的自己。療癒意味著找回自己,從外在的紛擾中走向內心,返抵核心,在失序紛亂中再度找回和諧、喜悅和寧靜,再次啟動自我新生的潛能。
從匆忙的生活秩序中抽身離開,走進一個未知的空間,單純的欣賞建築師設計的美,細細品嚐他所傳達的意境與美感,暫時遺忘身後待處理的事,讓自己當下置身於此,與美相遇。
參考資料:
1.教育部(民107年)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108-112年)。取自
2.劉還月的避秦山(2016年5月11日)失落的瓊麻歲月,僅存的編繩人生──認識瓊麻及瓊麻產業,
兼介恆春半島最後的編繩工廠【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3.閻紀宇譯(2007)。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原著:丹尼爾.高曼)。台北:時報文化
4.吳昭怡等(2006)。手感經濟〔感覺的時尚〕。台北:天下雜誌。
5.廖婉如譯(2011)。美,靈魂的禮物(原著:Piero Ferrucci)。台北:心靈工坊
6.蔣勳(2017)感覺十書:蔣勳談美。聯經出版。
7.蔣勳(2016)池上日記。有鹿文化。
8.洪震宇(2010)劉伯樂繪。旅人的食材曆。遠流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