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里仁為美、樂活地球」: SQ的生活美學敘事實踐
第三堂 樂活地球~同理心的力量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LOHAS-人與地球的幸福關鍵字】
【青鳥的幸福】
【SQ的生活美學繪本敘說手作】
【塑膠「微」機-海洋食物鏈的悲歌】
【持續地減塑採買實驗】
【為小松鼠找個家】
【巷弄慢步的月月走讀】
【走讀在地】
【參考資料】
 

單元目標

1.認識理解樂活(LOHAS)的精神與定義。
2.思辨的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素養。
3.SQ的生活美學繪本手作。

我如何在生活中創造美?答案一點也不難。讓心帶領我們走,別去聽讓人氣餒的內在聲音和外在聲音。通常我們需要先下苦工鑽研和努力,但之後就能夠用自己的方式,開始回應美發出的撩人呼喚。 ~Piero Ferrucci~

LOHAS-人與地球的幸福關鍵字 ◎蔡幸容

  LOHAS是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意思是以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的型態過生活。LOHAS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1998年美國社會學家保羅.雷(Paul H. Ray)的書籍《文化創造: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The Cultural Creatives: How 50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World),書中對LOHAS族的定義為「一群人在做消費決策時,會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境責任。」樂活族的特色是身體力行他們關心的環保議題,除了消費對健康有益、保護環境的商品,也鼓勵大家改變消費態度。在做消費決策時,會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境責任。
  
  LOHAS中,H(Health)指的是「健康的飲食、生活、身心靈的探索與個人成長。」而S(Sustainability)指的是「生態永續的精神」,例如可重複使用的能源,或是有機、可回收的產品。

   木村麻紀在《全球樂活潮》序言中說道:「LOHAS的魅力不只是注重環保和生態,也在於其蘊含的寧靜革命潛力,帶領我們從只顧自己人的快樂與存活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型社會過渡到在永續的地球環境下讓所有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社會。」書中提到熱愛樂活的特質如下:

  • 熱愛自然,非常擔心自然遭受破壞。
  • 希望能創造較好而不是較新的生活。
  • 如果有助於環保或防止地球暖化,願意多付稅金或購買較昂貴的商品。
  • 擔心世界上的暴力或女性、兒童受虐的問題。
  • 認為施政或政府支出的重點應該放在兒童教育和健康、地區再造和創造永續的地球環境上。
  • 對未來的看法較樂觀,不相信媒體所傳播的憤世疾俗或悲觀的論調。
  • 擔心大企業會為了提高利益而採取合理化措施、破壞環境或剝削開發中國家。
  • 不喜歡重視功利、擁有奢侈品,或是在這方面花大錢的現代文化。
  • 喜歡陌生地方的人民,也喜歡體驗、學習與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

   總而言之,樂活一族無需為環保而過著嚴謹的生活,而是以「為地球著想」為出發點,選擇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且舒適、健康的生活態度。

思辨的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素養

  澄藍的海下面,覆蓋著地球80%的生物,海浪推動水流,供給氧氣、營養與能量,平衡氣候,孕育地球的生命。海洋,是生態系統中最外層的宏觀系統。人類對海洋資源持續的過度攫取,加以塑膠製品的濫用,全球的海廢問題日益嚴重,更甚者,已然經由食物鏈影響人類的生活環境與飲食健康。

  十二年國教總綱核心素養面向社會參與項目之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意為「具備道德實踐的素養,從個人小我到社會公民,循序漸進,養成社會責任感及公民意識,主動關注公共議題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關懷自然生態與人類永續發展,而展現知善、樂善與行善的品德。」

  上述的樂活生活是以「為地球著想」為出發點,108課綱內涵關懷自然生態與人類永續發展,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始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呢?英國著名自然科學節目主持人大衛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說海洋的再生能力非凡,只要我們給予她機會,此刻行動還來得及。」海洋如是,相信大地之母更是如此,只要我們開始行動。

青鳥的幸福 ◎歐憶陵

  位於台北市捷運麟光站一間特別的書店,書店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他結束的時間,這家取名「青鳥」的書店,就只開180天。其實,他並沒有賣書,但有下午茶,並提供一個可以閱讀、展演、講座、音樂會的空間。因為知道書店終會消逝,所以所有與書店有交集的人和事都會成為一個畫面、一段記憶、一個過去與台北城裡的一頁風景。因著他的一定會消失,書店中提出一個經常讓人需要對話與思考的問題:如果早已知道事物都是有限或是會消失,我們該如何去面對日常?…遊走空間中,讀著高掛的手寫文案,咀嚼著他想傳遞的提醒。

  
推開書店大門,仰望著頭頂,掛著一隻隻高低錯落的紙鶴,該是象徵著青鳥,讓人憶起百年不衰關於《青鳥》的隱喻故事。故事大意是,在個寒冷冬夜裡,一對貧困的兄妹,羨慕著鄰居孩子有豐富的耶誕禮物,而他們,什麼都沒有。突然間,一位醜陋的巫婆出現,希望兄妹倆能幫助她,尋找傳說中能使人幸福的青鳥,治癒她女兒的病。巫婆給了倆兄妹一顆神奇的鑽石,讓世上所有的物品被賦予可以說話的能力,並且陪伴着尋覓的旅程。兄妹倆經歷許多地方,也捉住過許多青鳥,但青鳥在途中不是飛走、變色就是死去。最後時間不多,他們捉住最後一隻青鳥,趕路回家的門前,卻再度變成一隻紅鳥。於是兄妹倆只得帶回一只空鳥籠。小兄妹沮喪的回家,抬頭一看,家中平凡無奇的小鳥,竟變成了青鳥;他們慷慨將青鳥送給生病的女孩,女孩看到青鳥,病立即好轉。童畫中的青鳥,指的該是人們所追求的東西,得到牠等同得到幸福。我們一直為了追求自己所謂的幸福,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奮鬥。人們追求著的幸福是什麼呢?或許如青鳥一樣,沒有明確的形態,也難以具體把握。這故事提醒著人們:幸福不必遠求,就在身旁;讓別人幸福,自己也會幸福。

環境的青鳥

  我們懂得讓別人幸福,自己也會幸福,除了因為認知上的學習,或許與大腦結構亦有著相關性。隨著腦科學進步,得知人類腦部先天建構一套回應系統,讓我們可以感同身受的能力,顯然涉及腦中鏡像神經元的運作,我們越能體會感受別人感受,就越會想幫助對方(SQ:82~83)。事實上,遠在腦科學不明的年代,孟子就說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來同理心與同情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在現今社會中,冷漠與無感,似乎逐漸取代這原本擁有的能力。社會心理學界學者做了許多實驗探討後,做了一個簡單的解釋:「或許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阻礙我們幫助別人,讓我們與需要幫助的人保持距離(SQ:90)。」有學者指出,現代的社會距離與虛擬距離對人類生活造成反常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導致同理心消失,利他精神也不如從前。對人如此,更遑論對其他生態系中的物種。

   時代的演進,讓我們的生活越發進步、便利。不需打水,水龍頭一開就有乾淨水可用,不需徒步,搭乘便利交通工具就能天涯海角,不需遠行,就能與十萬八千哩遠的親友分享訊息。總總生活上的便利,為我們帶來所謂的幸福,也讓我們面臨不同的問題。一直以來我們找尋的,會不會只是人類狹隘的幸福?而忽略了其他與我們共存於環境的他者?

SQ的生活美學繪本敘說手作 ◎簡文琪

消失的漂泊者

  這一天,小天和阿信在睽違了一年的各自飛行漂泊後,又回到了這熟悉的土地。小天一眼就認出了阿信,雖然在外歷經風霜的流浪一整年,但曾經有過的深刻記憶,讓彼此的想念因時間而更加深刻,有些西方的老水手說我們是去世的水手轉世,遊蕩在大洋上,尋覓前世漂泊的靈魂,以及探望朋友,而現在阿信最想念的也就是小天這位摯友了。這一次阿信準備好要為自己的下一代努力,她和小天致力呵護腳邊的這顆「蛋」,經由雙方輪流照顧後,小寶寶破殼而出,這可是他們倆期待多年的成果啊!喜悅之情難以言喻。

  阿信展開雙翼,為哺育孩子而到海上找尋食物,也補充多日來流失的精力。嗷嗷待哺的雛鳥發出迫切的啾啾啾聲,彷彿已多日沒有進食般的飢餓。這次換小天展翅飛天,在海上滑翔了一圈,帶回許多的山珍海味,滿足寶寶的胃,但今天孩子很不一樣,躺在窩裡抽蓄著,沒有激進的催促聲,僅感覺到緩緩的呼吸…越來越慢…越來越慢…。

   「飛行是最具體的尋找自我。」那天小天和阿信又各自起飛了,沒有擁抱也沒有道別,就這樣輕輕地走了,逆風飄舉,順風滑翔,撐起了漂泊者的流浪生涯。

   故事中的雛鳥發生什麼事了?我們似乎知道,但小天和阿信或許還百思不得其解。據估計,每年有超過八百萬噸塑膠進入海裡,導致海洋生態系統數十億美元的損失,殺害一百多萬隻海鳥、十萬多隻海洋哺乳動物及無法計算的魚類。太平洋的「中途島」上,生活著地球上體型最大的海鳥信天翁,許多幼鳥來不及長大、展開第一次飛行前便已奄奄一息,或是離開世界,只因小小身軀塞滿了塑膠垃圾。這些令人遺憾的新聞呈現了海洋悲慘的現實。

   身為地球的每一分子,均有公平的求生機會,人類並無特權將所有都納入是「我的」,思辨的能力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知識、素養及道德感慢慢累積而成,有了這些前驅物的累積,身為地球公民方能更正確的判斷是非,做正確的選擇及決定。生活中的每一次消費都在為這地球的美好做選擇,健康的樂活生活不僅僅對自己的身心靈照顧到了,對家人、對社會、對大環境都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希望從小處的一點點改變,而讓未來有大大的希望。

塑膠「微」機-海洋食物鏈的悲歌 ◎周明寬

  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海洋中的塑膠垃圾保守統計,佔全球海洋垃圾的6到8成,每年至少有800-900萬噸塑膠垃圾進到大海,而人們的日常生活很難離開塑膠,一次性塑膠垃圾嚴重到已氾濫成災,但對於微塑膠,人們瞭解卻仍然太少,微塑膠已經從浮游生物,到貝類、魚蝦,一點一滴的從海洋生態系的最底層,透過食物鏈回到餐桌,慢慢入侵我們的生活。

  國際間將直徑或長度小於5公釐的塑膠碎片,統稱為微塑膠(Micro plastic)。微塑膠又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初級微塑膠,例如被廣泛使用在美妝與清潔用品中的塑膠柔珠,被製造出來時,尺寸就已經小於5公釐。另外一類次級微塑膠,是體積較大的塑膠製品,在海中長年浸泡、風化之後,逐漸裂解成為微小的塑膠碎片。而遍佈海中的微塑膠,對海洋生態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衝擊?當人們吃海鮮,有可能也把微塑膠吃下肚嗎?
海域中的塑膠微粒形成有許多來源,主要是各種人造塑膠用品如保麗龍、塑膠袋、寶特瓶、塑膠包裝紙、瓶蓋、吸管、塑膠飲料杯及各種人造纖維產品,經過光照導致脆化或是外力造成斷裂,進而不斷破碎形成。各式塑膠製品或塑膠原料、衣物纖維等,也可能經由都會下水道、農業灌溉渠道、河川逕流等途徑流入海洋。

  環保署2018年9月公布國內塑膠微粒含量首次調查結果,包括海水、自來水、海灘與貝類在內,大部分的樣品中都含有塑膠微粒,自來水中檢出塑膠皆為纖維狀,每公升為0至6根,遠低於瓶裝水的檢出量;海水中的微型塑膠數量為每1000公升有1000至1萬8500個,沙灘砂礫則是每公斤26至2400個,養殖及野生貝類為每公克0.2至5.2個。在養殖與野生貝類的調查上,淡菜、牡蠣、扇貝、蛤類都有發現塑膠微粒,由於貝類以濾食的方式進食,所以含有塑膠微粒以纖維狀為主,材質以PP、PE、PET、Nylon,就佔了92.7%。這些塑膠微粒恐經過食物鏈,最終回到人體,但實際的健康風險評估與安全容許標準,目前世界各國都還沒具體研究出爐。然而,直徑小於130微米的塑膠微粒「有可能進入人體組織並引發局部免疫反應」。

持續地減塑採買實驗 ◎珮瑩

  減秋涼微雨, 來到285小市場妹妹的菜舖,依然有很多採買的婆婆媽媽們擠在結帳台前,眼尖看到牆旁邊除了塑膠菜籃,又多了一些藤籃,我當然選擇最適合擺放蔬果的藤籃,開心的選了想要的蔬菜,等到人潮較少時才過去秤重,妹妹分類著放入袋中,並笑著說,哇!今天擺放的顏色組合更漂亮了,我回答,是啊!這樣看起來更好吃了!
離開菜鋪轉到隔壁攤位買豆腐豆干,老闆等著我拿出自家的盒子,熟練的將它們整齊地放進盒子裡,還幫我蓋上盒蓋,又給了我一個甜甜價!

   真的很感謝他們願意配合我的減塑實驗,在採買的過程中,除了要完成自己的目標,也要考慮到是否會影響到對方工作,通常我會在人少的時候才秤重,盡量不給他們添麻煩。

  我相信,彼此互相的體諒,定能夠產生更多善的循環,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為小松鼠找個家 ◎辛蕙雯

  星期日下午,我們來到了位在社子的福安河濱公園,
今天是特地帶著紙筆,親子要合力做一份「為小松鼠找個家」的普查問卷。

   我們參與了荒野保護協會推廣公園生態化的計畫,用最簡單的方式支持荒野北五親子團的調查問卷和紀錄部份。他們將彙整每一份問卷和記錄,去跟政府相關單位談,以期推動城市生態化,讓大台北地區擁有更多的生態公園。

  因為是有目的而來,我和先生引領著女兒慢步走了一圈福安公園,來運動的人不少,一邊是青少年在籃球場鬥牛較勁,一邊是老人們樹下談笑賽棋,河堤岸是熙來攘往的單車騎士,也有二三人,偷偷越過欄杆釣起魚來…。

  一棵老榕樹下,由我一題一題唸題目,讓女兒與先生觀察後作答。題目是以小松鼠的眼光來看待這座公園是否適合居住,題目設計得很童趣,孩子和大人的看待角度不同,討論過程中,能發覺孩子單純又富理想化的思維。

  做完了問卷,小妮子終於可以自由奔跑,又見她撿拾地上的長長短短樹枝,當成寶貝似地,來問我能不能帶回家,孩子天生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回到家,她在樹枝上綁了一條長線,當成釣竿,學起釣魚人釣起魚了,呵呵!

  孩子具有良善軟柔心靈性,父母無需充當專家,我們可以藉由引導兒童親身接觸他們生活所處的一花、一草、一石、一葉、小生命……,欣賞大自然萬物豐富多樣的面貌,給他們自由探索的權利去發現自然、學習自然,從自然體驗中獲得啟示,逐步具備自然觀察家的特質和能力,進而培養對生命的尊重及感恩惜福的情操,那麼他將看重自己與他人,不教而善。

巷弄慢步的月月走讀 ◎Little Orange

~以家為圓心,到學校或自己生活周遭為取景範圍,
拍下能代表某一時刻 心境的角落並書寫~

秘密花園

   當我生氣、悲傷難過時,除了會找信任的朋友傾吐心事,讓情緒有個出口;也會尋求大自然的撫慰,讓大地之母療育傷口。我有座屬於我自己獨一無二的心靈花園。那是與好友相識的所在;是紓解壓力的處所;更是紓發憤怒哀傷種種情緒的秘境。

心靈小丘

  那兒有一座小山丘,平整的大石頭是天然的座椅,微風不時輕輕吹拂,啾啾鳥語、唧唧蟲鳴不絕於耳,坐在石椅上遠眺朗朗藍天、悠悠白雲,及蔥蔥鬱鬱的大小樹叢,靜心冥想,所有壓力、煩惱不知不覺消失地無影無蹤。

凝視生命

  隨著季節輪替,凝視的遠方轉換著不同色調。欒樹此季正美,色彩豐富,變化無窮,是一年中最耀眼的時節。金黃色細星狀小花才剛開滿樹梢,轉眼間滿地的黃金雨及掛在樹梢似千萬個小燈籠的紅色蒴果…,彷彿生命的起伏轉折,各有不同風貌。
我很幸福,有著彷彿人間仙境般的小小天地容我紓壓靜心、回想初衷、觀看理想、構築生命藍圖,活出自己故事裡的春天!

走讀在地  ◎花媽

  寒露時節,涼風徐徐,走讀步道,偶遇採果人,是自家種的苦茶籽,聽農家說著如何分辯如何製油如何養身如何推廣,再次起身前詢問大哥:是否方便拍照留下長智識的相見?大哥採了新鮮的苦茶籽放在掌心..是記憶中農人的手,是餐桌上的苦茶油雞湯的故事。

參考資料:
1.廖婉如譯(2011)。美,靈魂的禮物(原著:皮耶洛.費魯奇)。心靈工坊,台北。
2.樂活族。取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8%82%E6%B4%BB%E6%97%8F
3.http://www.lib.nthu.edu.tw/research/holding_recommend/970304/index.html
4.李毓昭譯(2007)。全球樂活潮(原著:木村麻紀)。晨星,台北。
5.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取自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6732
6.海洋。取自綠色和平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E6%B5%B7%E6%B4%8B/
7.閻紀宇譯(2007)。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原著:丹尼爾.高曼)。台北:時報文化
8.黃之揚(2019年5月)。Re-think 黃之揚:我要當環保擺渡人。udn倡議家。取自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1817/3782901

9.永續性。取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F%E6%8C%81%E7%BA%8C%E6%80%A7
10.吳明益、張卉君、陳冠榮著(2019)。黑潮島航-一群海人的藍色的曠野巡禮。網路與書出版。
11.陳怡如(2009)。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樂活族之日常生活資訊行為(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5d3g7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