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里仁為美、樂活地球」: SQ的生活美學敘事實踐
第二堂課 里仁為美~找到生命感動的所在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里仁為美】
【Ubuntu-我是因為我們是】
【立秋‧獨享一枝荷】
【小暑時節的減塑生活練習】
【成為不塑之客,一點也不難】
【參考資料】
 

單元目標

1.認識理解社會智能的內涵。
2.一次性垃圾的社會智能探索與覺察。
3. SQ的生活美學實踐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

里仁為美 ◎Wendy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人為群居的動物,也因為群居的特性讓人類在生存的淘汰賽中脫穎而出,既然為群居,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為其重要。「社區」是人類群體的最基層單元,也是具體而微的社會縮影,因以資本主義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模式,為全球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但同時也造成了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倘若社區鄰里間的居民對於個人的社會智能(SQ)能有所提升,那麼從個人做起,對生活的社區多一點參與感,多一點歸屬感,更多一點責任感,相信蝴蝶效應所引發的共好也會影響到大環境的變化。在老子《道德經》中說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哲學以「道」為基礎,但精神卻在「自然」,而天、地、人都要效法「道」,但「道」並不是毫無規律,為所欲為,必須要以「自然」為法。你準備好了為家庭、為社區、為環境做些改變了嗎?

生態系統觀

  關於愛地球的環保觀念,在基礎教育中都一直有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宣導。小四的女兒喜歡跟著我上市場買菜,在市場熙來人往中穿梭,看看一些新奇的南北貨,聽聽一些婆婆媽媽和攤販間的對話,偶爾買買自己喜歡的玩意兒,這是她和媽媽之間快樂的獨處時光。每每上市場回家,總是有無數個塑膠袋一層又一層的包裝,尤其是肉類或是魚類,因為擔心液狀物體流出,更是謹慎小心的套了許多層。回想娘家的媽媽上菜市場時,又是鍋子又是盤子的帶出去,年輕時的我總覺得為何要這麼麻煩,用鍋子裝肉羹、用盤子裝鵝肉,這樣好攜帶嗎?媽媽總是不嫌麻煩的說:「安ㄟ咖健康啦!」

  生活中我們常常在「方便」與「正確」之間做選擇,一次性垃圾的消費習慣的確已經為我們的生態系統造成傷害,過度依賴一次性商品,讓人們的生活裡充滿塑膠的危害:每天洗臉的洗面乳、烹飪使用的鹽、海魚、甚至飲用水,都有塑膠微粒。外帶的咖啡、飲料,用的是有塑膠鍍膜的紙杯。平價購入的服飾,不少有化學藥劑和染劑。

  所有的大事都從小處著手方可得到累積的成果,你我都是生態系統中最基礎的單位,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開始。那天又和女兒一起上市場買魚,這次我們可是有備而來,我們帶了……鍋子,購買前女兒提醒老闆我們要裝在鍋子裡,老闆看了女兒一眼並說:「215元算整數200元就好!」不知怎麼的,我看見老闆眼中的肯定,也看到女兒眼中的小確幸,而我心中也響起了英雄的號角聲,心中觸發了小小的感動,感覺為地球盡了一點……心力。

Ubuntu-我是因為我們是 ◎蔡幸容

  與美相遇的秘訣在於學會「無所為」—別想要它長存不朽,別壓抑伴隨而來的情緒,別做任何解釋來曲解,別用預先界定的金科玉律來框限,更別把自己的美感加諸於他人。我們只需站在它面前,不做手腳增減任何一分,讓美原原本本毫無阻礙地進入我們的內在。~Piero Ferrucci~

  人類學家Jean-Pierre向非洲部落的孩子們提議玩個遊戲。他在樹旁放了一籃糖果,孩子們則站在100米外。他告訴孩子們,誰先跑到樹旁誰就贏得那籃禮物。當Jean-Pierre說開始,他發現孩子們握著彼此的手一起奔跑,然後坐下來享受他們的糖果。他問孩子們為什麼要這樣奔跑,孩子說:Ubuntu,如果其他人都很難過,一個人怎麼能高興呢?

  Ubuntu在他們的語言中意味著–我是因為我們是。說明了人類無法孤立的存在,需要與其他人相互聯繫,一個人無法成為所有人,卻因其他人而成為這樣的自己。

  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表示:「旅行者會在一個國家的村莊停下來,他不必去索要食物或飲水。當他停下來,人們就會招待他供給他食物。這是Ubuntu概念中的一個面向,但Ubuntu並非意味著人們不應該豐富自己。問題是:你是否打算這樣做,以使周圍的社區能夠改善?」我想,這是一種可以改變我們的微觀和宏觀世界的,善的哲學。

立秋‧獨享一枝荷 ◎歐憶陵

「生活令你發出微笑,一半在你臉上綻放,另一半在別人臉上浮現。」~西藏諺語

立秋麗秋,另一種情人

  數著節氣計算日子,總覺得時間感似乎變得快了許多,好像才大暑,一眨眼已入立秋。立秋一到,夏日已過。但空氣中仍留有小暑、大暑相連的熱氣盤旋,故仍感受到累積的熱度,讓人無一絲涼意。但若稍稍留意,會發現許多樹,已添有幾葉轉黃,或是染紅的葉子掛在枝頭,招手輕聲說著秋的腳步。

  國曆八月八日父親節,前一日恰為農曆七夕情人節。忙碌的暑假工作暫告一個段落,沒有刻意,剛好有空,與弟弟與弟媳相約去探望那我們已90好幾的阿公、阿嬤。其實每次去探望他們並沒有特別為他們做些什麼,就是陪著他們一同吃個午餐,然後餐後一起喝個下午茶。咖啡一定要喝阿公親手煮的。93歲的阿公,煮咖啡有著一定的堅持,會先問,幾個人要喝啊?稍算一下,然後移動腳步去廚房煮水、準備杯子,再依人數決定用大的或是小的咖啡壺,他可不用咖啡機,是用虹吸式的煮咖啡。如果有換新的咖啡豆,他總會再介紹一下,咖啡豆是誰買的。準備好後,點燃酒精燈,看著受熱,緩緩上升的水與咖啡,溫溫的上下翻攪混合滾煮,再俐落的用木匙攪拌幾下,眼睛則盯著牆上的大鐘默數著秒數,然後熟練的移開酒精燈蓋上燈蓋熄火。每次看著他為我們煮著咖啡,我總能感受到自己臉上佩服的微笑。煮完後,他臉上也會出現一種對自己滿意的笑容,霎那間,祖孫兩總會相視而笑。不知那笑,是我的,還是阿公的。

  打開我為他們準備的點心,精美的點心,果不出其然的擄獲了他們的笑容與讚嘆,也帶他們回到了那年的想念。今天的午茶後,很不一樣,兩老可愛的等著,因為弟媳準備為他們剪髮。搬了張板凳,就在家中客廳剪起頭髮,邊剪我們邊聊天說笑,而我也順便幫有糖尿病的阿嬤泡腳剪腳趾甲。弟弟打趣說:「阿嬤妳今天做整套喔!」老人家笑得更燦爛了。

契合的消失

  祖孫關係,或許因為角色責任的不同,一般而言似乎較親子關係,更容易讓人有契合的情緒經驗。所謂契合,這樣的關聯中有三個重要的要素:相互關注、分享正向感受與協調一致的非語言互動(SQ:52)。當關係中這三要素存在時,會產生一種讓人如沐春風,彼此在友善氣氛中,並能感受到對方的溫暖、體諒與真誠的感受,無論時間多麼短暫,都彌足珍貴。但這樣的珍貴在這科技掛帥的年代,可能逐漸式微。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帶來立即的溝通速率與無疆界的聯繫,彷彿零距離。或許,可以藉由科技相互關注、分享正向感受,但我們無法透過科技去感受彼此的溫暖、體諒及真誠的感受,且遺失了非語言互動的訊息。科技不斷入侵我們的日常生活,對人性似乎造成出乎意料的後果:社會自閉症(social autism) (SQ:24~25)。

  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倡議EQ的重要性後。有感於社會快速變化,體認到某些價值出現崩解的前兆,且我們逐漸喪失了原本游刃於關係、系統間所具備的能力。故從原本關心個人的能力,轉向人際關係中的能力,進而倡議提醒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附圖一)的重要性。而從腦科學論證,我們的腦的確是「社會的腦」,社會互動是會影響大腦,我們與他人連接的方式,具有難以想像的重要性。

擴大系統的SQ

  全球化早已是個事實,系統間串連影響的程度,超過我們可以意料的範疇。 從今年8月25的亞馬遜河雨林大火,我們該更有感受。地球之肺亞馬遜雨林遭大火吞噬,大團濃煙從翠綠森林中升起,火舌舔拭過後,大地一片焦黑。而這股濃煙一路飄到2735公里外的聖保羅。由於煙霧及灰燼遮蔽太陽光,正午的聖保羅天空一片漆黑。大火濃煙從巴西一路擴散,往東部大西洋海岸長驅直入,覆蓋幾乎半個國土,甚至溢散到鄰國祕魯、玻利維亞及巴拉圭。火勢以破紀錄的速度延燒,大到連衛星都可從太空清楚看見濃煙。

  我們不可能獨立存在於這個時代,在好好耕耘與自己的社會連結時,得思考與更大或與不同的系統間做聯繫。詩人奧登,有鑒於因仇恨引發敵對,曾直言不諱的寫下:「我們必須彼此相愛,否則死路一條。」似乎也提醒我們,二十一世紀最關鍵的挑戰是在於如何擴大「我們」的範圍(SQ:377)。好讓一枝荷的芬芳,不會獨享。

社會自閉症(social autism)使用數位話產品時,沉浸於想像世界,很容易忽略旁人的存在。

小暑時節的減塑生活練習 ◎Jasmine

  吃是必須的,減塑也是可行的。我的減塑生活第一步,就從減少塑膠製品做起,讓自己更有意識地選擇對自己友善的生活方式。 小暑時節,捨棄了使用多年的塑膠桶米甕,我在鶯歌老街上買了兩只心儀的陶瓷米甕,一只自己使用,一只送給婆婆使用。不管是陶甕或木桶,這些我眼中質感遠超過塑膠的夢幻逸品,卻是婆婆口中不如今日社會「富裕」的年代,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用品。我的記憶一下子回到了童年,端著大碗公去巷口買豆腐、拿著空瓶子去柑仔店買醬油;買魚時店家用姑婆芋或芭蕉的葉片包裹,肉類則用麻繩綑綁,而購買好的物品則裝在藤簍裡。我突然覺得自己出生在一個經濟起飛、物質氾濫、卻未必比過去「富裕」的年代。

在塑膠出現以前的生活~與自然共生

  在塑膠出現以前,那些我從小記憶中常見的、已被塑膠取代的生活用品多不勝數,有用芒草或槺榔葉製作的掃帚,畚箕則用「鐵皮」製成。防水塑膠布出現之前,稻子收成後的稻梗,會編織成草片,蓋在尚未曬乾的稻穀上防雨。水桶有木製也有鋁製,木製的櫃子、箱子主要購自鎮上的五金行。媽媽會到布店剪布回來做衣服,農具壞了外公會拿到打鐵舖修理。而不再需要的玻璃、金屬會有人來收購。

  在這樣的生活方式與形態下,被認為是「垃圾」的東西,是家裡打掃後的塵土、菜屑、木屑、稻草。塵土和菜屑埋在一塊較溼無法耕作的地作為堆肥;木屑、稻草則會變成廚房大灶裡的薪材。生活日用,取之於自然,也回歸於自然。當農業社會轉型至工業社會,石化工業領著塑膠攻佔生活角落時,傳統手工藝也逐漸退出舞台,那些作為材料、長久以來與人類關係密切的植物,日漸被遺忘。

  從過去的「草木生活」到現在的「塑化生活」背後,牽扯的其實已不只是塑膠或石油化學工業的單一問題,還糾葛了從農業轉型至工商業社會後「物」的生產網絡複雜化;資本主義消費模式衍生的資源氾濫與浪費;為了扶植工業而犧牲農業的產業結構不均等等諸多問題。

  在生活中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革新。從源頭減量,回到相對簡約單純的生活,也是人人可實踐的減塑行動。其實減塑生活最重要的是「不勉強」,只要從日常生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才能走得長遠、做得快樂,甚至也可以很時尚。減塑生活是一種反璞歸真;是對萬物的友善與同理心;更是SQ的生活美學實踐。

成為不塑之客,一點也不難 ◎周明寬

  減塑救地球已成全民環保意識抬頭的今天,儘管推廣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免洗餐具、塑膠袋等,但一次性塑膠製品的產量仍不斷攀升,台灣每年生產45億支寶特瓶,每人每年使用高達782個塑膠袋,而這些大量生產的塑膠製品數百年後仍不會被微生物分解,即便使用者的我們離開世界後,還會繼續存在在世界上。 要減塑與減少垃圾食物,應從源頭減量做起,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的消費行為與習慣,同時我們也必須想辦法改變企業的商業模式與政府的物質管理政策,最後進而轉變全球的經濟制度。但改變自己,總是最簡單,也最根本的第一步。根據非必要不買的原則,我們可以反思並具體實踐以下減塑或簡單生活的行動,比如說:

  • 自帶重複使用的購物袋,不拿塑膠袋。
  • 自帶餐具,不拿免洗餐具。
  • 自帶水杯,不買瓶裝水或瓶裝飲料。
  • 不買垃圾食品(通常也是過度包裝產品),如餅乾、糖果等。
  • 不買垃圾產品,如含塑膠微粒的個人衛生用品。
  • 把要保存的食物放在碗裡頭,拿盤子蓋起來,或者放在小鍋子或保鮮盒裡,而不使用保鮮膜。
  • 陪小孩玩遊戲,或教小孩用天然材質(粘土、竹子、紙張)製作玩具,或到玩具圖書館或跟親友借玩具,但不買玩具。  拒絕購買以PVC等對環境危害大的塑膠材質製成的產品。
  • 購買使用壽命長、材質安全(毒性低、可回收、生物分解或無害處理)的產品,如:勃肯鞋、竹製或瓷磚地板、PE或PP水管。
  • 儘量買二手物品。

不塑之客的「7R」原則

  • 拒絕(Refuse):拒絕成為一個垃圾製造者(如贈品、廣告傳單),拒絕不必要的消費行為,拒絕在消費時製造垃圾。
  • 減少(Reduce):食材天然化,減少化學添加物,減少加工品或半成品。先開始減少使用塑膠,再慢慢做到無塑生活。
  • 重複使用(Reuse):選擇非塑膠的耐用材質,找尋合適的代替品,取代一次性的消耗用品。
  • 修繕與修理(Repair):修繕DIY,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
  • 分解(Rot):在家就可以處理掉廚餘以及可以被大自然分解的廢棄物。
  • 資源回收(Recycle):回收可再生或再利用的資源,同時做好垃圾分類。
  • 重新思考(Rethink):省思自身周遭,是否打破既有框架、突破現有習慣。例如:思量清潔劑、洗衣精等使用的必要性,思考挑選衣物的材質,思考為環境永續播撒種子。

參考資料:

1.閻紀宇(譯)(2007)。SQ–I –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原著:丹尼爾.高曼)。台北:時報文化。
2.廖婉如(譯)(2011)。美,靈魂的禮物(原著:皮耶洛.費魯奇)。台北:心靈工坊。
3.Jean-Pierre Hallet . Ubuntu – I am because we are . Dioniso Punk . Retrieved from
4.Earth Tribe Radio (2018 Sep 25).Ubuntu. I am because we are. We are all connected and how living this can heal our world! Earth Tribe Radio. Retrieved from
5.涂月華(2018)。《不塑過日子-家裡零垃圾的極簡生活練習》。台北:幸福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