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里仁為美、樂活地球」: SQ的生活美學敘事實踐
第一堂課 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思辨的美學力量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前言】
【「海呀!我的家」臺灣展區的敘說介紹】
【「里仁為美、樂活地球」:SQ的生活美學敘事實踐】
【幸福的熟年&SQ的自由聯想】
【參與海洋保育討論的思辨美學之旅】
【覺察力與美學力】
【傾聽每一束秋波,共享自然的喜悅】
【參考資料】
 

單元目標

1.人我關係共融的社會智能探索和覺察。
2.思辨的美學力敘說練習。
3.節氣意象之人文觀察書寫敘說。

  美是一個基本原則,觸動了人存在所有面向與作用。它讓我們向世界敞開,和他人聲氣相通,和自然水乳交融;它幫助我們盡情伸展,以臻天人合一的境界。 ~Piero Ferrucci~

前言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的心靈鑲嵌於大地萬物之中,在古代,自然同時是抵禦與崇敬的對象。隨著工業文明的進展、科技的發達,人類卻忘了與大地的神聖連結,將大地矮化為「資源」,無限度地開發消費者,造成環境及生態危機。2018年世界地球日鎖定「終結塑膠污染」為行動目標。2019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5)將海洋健康列入正式議程。科學家預估2050年,海洋中的垃圾重量可能多過魚類,其中絕大部分的垃圾是無法分解的塑膠,人類不要、丟棄的垃圾,最終又回到人類的土地身上…。

  108課綱正式上路,新課綱強調「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等三面九項的核心素養。而未來孩子不只是知識求取,更要透過生活涵養人文「素養」。核心素養中涵括的;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等。良性和諧的溝通互動與社會共好的利他情懷,正是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所闡述的SQ(Social Intelligence)強調的社會覺察與社會智能兩者不媒而合。這三面九項內涵恰與多年來光寶文教基金會一直推動倡議的;家庭教育生活美學、父母學程等不謀而合。我們認為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意是種Care,關懷、友善、慈悲、一種生活態度和秩序。不只關懷自身,更應推己及人,其實踐方式,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這期課程,我們與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攜手,聚焦於海洋減塑議題。「里仁為美、樂活地球」—SQ的生活美學敘事實踐,將以老莊的智慧,結合美國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理論,強調影響個人發展是由四個不同層次的系統共同影響;透過節氣走讀,得以深刻地認識社區,發掘共同記憶建立體驗自然與人文學習平台,啟發各地友善環境的創意行動;深入了解一次性垃圾對環境的危害,守護家人的健康,並以實際行動,創造屬於家庭與服務學習的多重意義。邀請您,一同從減塑,培養公民意識,關心我們的世界,素養,從還海洋生態一個美麗的家開始。

「里仁為美、樂活地球」: SQ的生活美學敘事實踐 ◎蔡幸容

  自從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William Stern定義Intelligence Quotient以後,IQ一直被奉為金科玉律,並且逐漸影響整個教育制度甚至是社會價值觀。回想起高中時做的各種智力測驗,拚速度之外,有時好像也拚運氣,慢慢長大之後發現,認知、分析、邏輯推理等能力固然重要,但似乎不是唯一重要,其他像是領導力、人際關係、性格態度等等,在學校時其實就有相當的影響力,進入職場,感受更是深刻。

  1995年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出版《EQ》(Emotion Intelligence)一書,提出一個探討人生成就的全新視角—「EQ」,闡述涵蓋自制力、熱忱、毅力、自我驅策力的能力,才是決定個人成功、快樂與否的關鍵。不像IQ的基因決定論,EQ不但可以學習,更可以從小加以培養。

  2006年丹尼爾.高曼更進一步,用大腦實驗的證據來解釋人的社會行為,出版《Social Intelligence》(SQ),希望讓讀者理解,在社會裡賴以成功的關鍵往往不在於IQ,而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處理。

知識、能力與態度

  十二年國教總綱裡的「核心素養」,意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尤其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以素養導向的教學,需要運用知識,體現杜威「做中學、學中做(覺)」,並藉由反思來找出答案,而不是等待老師給予固定的知識與答案。素養不是一蹴可及,我們無法預測變動快速的社會將會遭遇什麼問題,也無法預估未來的工作樣貌,那麼,要學習的是什麼?不是為了某個目的,而是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與能力。帶著解決問題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就是素養。

改變從減塑、減一次性垃圾開始

  廣泛使用的塑膠製品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且讓我們想想,在某個層面上塑膠製品是否箝制了我們生活的樣貌?塑膠提供了方便,卻無法分解,不僅污染環境,也影響生物與人類健康。我們又想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環境?解決塑膠污染問題,回收並不足以解決問題。衡量能力可及的方式,從源頭減「塑」,進而擴及珍惜地球資源。

不要放棄對環境的愛

  賴桑種樹,吳晟種樹,吳金樹推動「山貓森林計畫」……,如同吳晟說的:「這不是革命,是一種態度。」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離開榕樹下的乘涼、嬉鬧、甚至是被大人拿著藤條在後面追打?從什麼時候開始,觀星賞螢要到遙遠的山上?不妨停下腳步回想一下,現在我們正在做、準備做、將要做的事,對未來的影響是什麼?這樣的思考,正是公民意識的展現,也正是我們需要傳遞給下一代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幸福的熟年&SQ的自由聯想 ◎tipus

  停車,被一條窄巷給考倒,看見五六部車和一群人安靜的在後面等候著。試了三四次就是無法搞定。頓時,大腦過敏、手忙腳亂,心跳加速,汗流浹背,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互作用著……。突然之間,跑出一位騎腳踏車的女士,不疾不徐的指揮著我,一氣呵成停好,如雷的掌聲響起。然後,聽到一位阿桑說:情有可原,是一位歐巴桑⋯⋯。原來,歐巴桑也可以如此被優雅溫暖的包容對待;再次感受到這塊土地友善動人的風景,和渾厚人文的底蘊。

  腦際頓時浮現丹尼爾.高曼的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那是一個人與他人建立和諧共融關係的潛在能力。深度的感受到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幸福感重要的來源,也是人類生存最佳狀態的核心特質。感謝騎腳踏車女士及時援手協助和同理,那是人我互動至美的觸動。原來,人際關係的滿足感,以及生命意義的追求等,就是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也是物質與精神平衡的生活實踐。 幸福的熟年SQ的自由聯想,感謝SQ的持續共學,讓人保有赤子之心,開發快樂腦,追求持續成長的動力,許自己幸福熟年獨有的健康美好時光。

參與海洋保育討論的思辨美學之旅 ◎珮瑩

  盛夏時節,有機會聽了一場有關保護海洋的講座,由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林勝吉老師主講,二個半小時無冷場。從台灣的海洋地理環境切入,介紹海洋生物的獨特性,再帶入環境保育的議題,聽完後意猶未盡,還想知道更多相關議題。

  當天讓我印象深刻且在心中迴盪不已的是其中一項活動,分組討論全球重要議題的排序,議題包括了環境教育、解決飢荒、解決國際衝突、種族平等、文化多樣性等15大項,每組要選出最重要的三項排序,有一位組員堅持解決飢荒是最重要的議題,尊重多數決,最後此項議題並未列入前三名。課後,我很好奇的問他為何如此堅決?他說,這是一項預期可做到的議題,比之其它的項目要容易達成,近程目標達成才可以繼續往更大的目標著手,當時聽的糊里糊塗,只依稀覺得以他企業目標取向的背景,會有這樣的堅持也不奇怪。

  回家和女兒一起觀看哈佛的公開課程,麥克‧桑德爾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透過特定的公共議題,對談雙方會在不斷地提問中,思考與修正自己對議題的概念,没有對錯,只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重新翻看《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社會建構論認為知識是由個人與文化建構,原則上,這樣的知識建構過程沒有止境。所以不可能有絕對的知識,所有的知識都跟情境有關而且會隨著情境改變。當大腦中知識經過聯繫與鎖定,串成一條條迴路時,我好像又打開了一扇往外的門,門外的世界是人們心裡的一座座秘密花園,我無意窺探,卻知道在這些花園中所隱藏的寶藏與力量。

覺察力與美學力 ◎簡文琪

  朋友的孩子對畫畫相當有興趣且頗具天分,所以提出國小畢業後想要讀美術班,但孩子的爸爸認為藝術沒有前途,並且畫畫的用具、色彩原料及學習的費用都高,家裡的經濟負擔會有壓力…。孩子的美術老師得知此事後,在一個課後的機會與孩子的家長見面,她問孩子的父母說:「請問會畫畫的孩子,未來可以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這個問題為人父母的我們有曾想過嗎?答案寥寥無幾,還是…無限可能。

  美學大師蔣勳曾說:「美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的確,美是一種態度、是品味的展現、是生活的哲學,孩子懂得美,才會感受世界的善良美麗,才會用他們獨特的視野,看見璀璨生命裡的長度與寬度。當孩子在畫畫的同時,他的觀察力也同步的啟動,若不是對周遭環境感知的敏銳,若不是對線條輪廓及色彩調配的洞悉,若不是對自己自信的展現,怎會有如此多的佳作呈現在我們眼前呢!而這些能力透過美學的題材而應用在生活或是工作中,無形的就提升了與他人的競爭力。

  龍應台曾說:「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要孩子透過一張畫來欣賞風景,或是置身在風景中去觀賞,這兩種絕對是全然不同的感受!大地每天從日出日落的容顏幻化,或是隨著四季更迭展現不同的面貌,從欣賞樹葉上的晶瑩、叢林間的光影,到聆聽夜晚蟲鳴流水聲、觀察動物的曲線跳動,這些都是簡單又單純的驚喜,從自然間就可以輕易獲得的好寶藏,也是孩子可靜心領略的美。

海洋功能的聯想與思辨美學力 ◎珮瑩

  人類一直生活在陸地上,除了相關海洋專業領域研究或工作者,我們對海洋的認識比陸地來得薄弱匱乏。尤其是台灣四面環海,從基於生存目的的捕魚活動、海祭信仰,到海上的各種娛樂方式,都是我們親近海洋的方式,從這些過程中,我們漸漸發現不應該單方面從海洋獲取資源或消費享受,應該也要思考到海洋的永續與發展。因此,如果要清楚知道人類該如何與海洋共處,可以先從了解海洋的重要性著手:

從海洋的功能來看:

  1. 海洋占地球總面積71%,是地球主要自然地理區域,給人類的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海洋以其占地球大量面積及98%的水體(沒有海洋,陸地上的2%的水體也不會存在)和其吸熱放熱特質,透過海洋與大氣的相互作用,不僅控制著氣候的狀態,且是全球溫度調解器。
  2. 海洋吸收4/5的太陽能,海洋植物透過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每年生產360億公噸氧氣,大氣中70%的氧氣是海洋產生的。
  3. 另外海洋也吸收二氧化碳,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比大氣中的含量高60倍。海洋每年蒸發出淡水44億立方千米,以降雨的形式返回陸地和海洋。
  4. 海洋也是礦產的重要來源。據現在不完全的统計,海洋石油有1,350億噸,天然氣140萬億立方米。海洋礦產資源要比陸地上蘊藏的資源多40至100倍。
  5.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能量。海洋能資源潛力相當大,其中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海流能、潮流能等。
  6. 海洋裡有22萬多種生物,它給全球提供了22%的蛋白質,是人類的食物資源。漁業相關產業支撐了全球百分之八,約5億4千萬人的生計。海洋是交通的要道,為人類從事海上交通,提供了經濟便捷的運輸途徑。

海洋污染破壞海洋生態系統:

  海洋面積遼闊,儲水量巨大,長期以來是地球上最穩定的生態系統。陸地依附著海洋,海洋如同母親般照顧著整個生態系統,當母親受到傷害,不再擁有照顧的能力,我們很難想像如幼兒般的陸地要如何單獨生存。然而近幾十年,隨著世界工業的發展,海洋的污染日趨嚴重,使局部海域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並有繼續擴展的趨勢。從近十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們對待海洋的方式已嚴重破壞了彼此間的依存關係,顯而易見的是:

  1. 海洋污染直接後果是海水的混濁,將嚴重影響海洋植物,如浮游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
  2. 此外,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也將使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加速溫室效應。
  3. 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富含有機物排入海水達到一定程度後,極易發生某一種或某幾種浮游生物的爆發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影響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災害性海洋生態異常現象(赤潮),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
  4. 更可怕的是被稱為「塑膠沙子」的塑膠分解物。由於我們使用的大多數塑膠製品並不能在自然環境中直接降解,其平均壽命會超過幾乎都是百年以上。隨著時間,它們會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碎塊,而分子結構卻沒有任何改變。這些「塑膠沙子」表面上看起來與海洋動物的食物極為相似,一旦被吞食將無法消化、難以排泄,將導致魚類和海鳥因營養不良而死亡(在中途島信天翁和鬼頭刀魚的影片中,我們可以得到例證)。而人類食用魚類,這些微塑膠粒又回到食物鏈的頂端為人類所食用⋯⋯。

  由以上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全球海洋環境的變化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如何移除已經累積的廢棄物不但是重點,也應該強調預防、減少與管理廢棄物的重要性。

  教育、溝通與公民參與是在各國行動方案以及各種政策制定裡,一再被強調的部分。我們期待政府推動政策與發佈行動方案,包括清楚的一次性製品減塑時程表,停止塑膠製品對環境和海洋生物的危害。除了政府的政策推進,改變生活習慣,無疑是生在地球的每個人的責任。

傾聽每一束秋波,共享自然的喜悅 ◎tipus

每日我都有幸,與自然的千姿百態交流,日無虛度。── 卡佛

  寒露時節的天空、村落、濕地和河岸熱鬧了起來。坐在金山清水濕地,和賞鳥的旅人望著離家六千里,意外在台灣短暫停留,獨自流浪的小白鶴,看見人與友善農地和諧共生的悸動。過境的候鳥在水美豐足的地方過冬作客,為白露的島嶼增添迷人的景緻;無論是廢棄的魚塭濕地,總能看見各種候鳥動人的覓食畫面,美得令人屏息讚嘆。

  傾聽每一束秋波,用節氣感知生活的律動,讓心和五感緩慢移動轉換,從觸覺到記憶。時而乍見,落雨松悄悄地變裝,時而撫觸兀自盛開的雛菊,細細感知晝短夜長逐漸靠近的氣息,讓視覺、聽覺、觸覺順著心流走,恣意地放鬆放空,感受自然豐饒的生態,共享自然的喜悅。

  閱讀10月份張老師月刊「節氣深呼吸」單元,回望,沉澱、靜心、凝視再次與自己對話也與節氣深深的連結,一抹微笑和滿足充滿著內在;感謝天地靜好,領受大地生息無盡的恩賜,感謝百工百業讓我的生活安適。

心腦練習的幸福方程式

  美國生物人類學家、神經心理學家,目前為羅格斯大學教授的海倫‧費雪(Helen Fisher)利用大腦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記錄人們的大腦活動,發現幸福深深根植於人類大腦的結構組成和化學機制之中。

  《不斷幸福論:導論》指出:科學家認為腹側被蓋區是愉悅系統或是報償迴路,(獎勵作用與行為刺激的主要來源)的一部分。當一個行動產生愉悅的時候,能夠刺激腹側被蓋區;讓人開心有能量的神經傳導物質同時也被促發分泌出來。幸福方程式:必須在與生活方式產生交替作用之後,才會發揮作用效果。透過天地運行的節氣,生活的閱讀書寫和感知的練習,人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幸福能力。

  義大利精神科醫師法瓦(Giovanni Fava)鼓勵他的患者培養與充分享受更多的美好感受,並記錄下生活裡的美好時刻。其所提出的「快感治療法」和「幸福日記」會讓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讓自己愉快的事物上,於是人會逐漸發現,生活比想像中的狀況來得愉快,並且發現到是什麼事物會讓他們過得比較好,並由此產生愉悅滿足。

  「滿足」好比一幅由許多幸福時刻拼成的拼布,只要能覺察到每一個當下的幸福時光,並且因快樂的瞬間寫在白紙黑字上,腦子就有更多的機會討論快樂美好的時光。原來,在最低落沮喪情緒與不滿的心情中,依然有美好的時刻。

參考資料:

1.閻紀宇(譯)(2007)。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原作者:丹尼爾.高曼)。時報文化,台北。
2.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群譯(2010)。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原作者:西奧多.羅斯札克、瑪麗.鞏姆絲、艾倫.肯納)。荒野保護協會,台北。
3.廖婉如(譯)(2011)。美,靈魂的禮物(皮耶洛.費魯奇)。心靈工坊,台北。
4.30年拿20億種樹!台灣樹王賴桑全送地球(2015年4月12日)。取自TVBS官網
5.READMOO編輯團隊(2017年6月7日)。「種樹的男人」吳晟:這不是革命,是一種態度。取自閱讀最前線
6.陳淑芬(2019年6月17日)。吳金樹護石虎 15年買10林地。取自中時電子報
7.陳素幸(譯)(2004)。《不斷幸福論》(原作者:柯萊恩 Klein Stefan)。大塊文化,台北。
8.科學證實大腦主宰了你的幸福感!日常生活多做這4件事有助提升幸福感(2018年2月8日)。取自風傳媒
9.黃昭連技士(2012)。「永續海洋 永續漁業」江英智副署長演講紀實。臺大農業推廣通訊雙月刊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