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光寶文教基金會
大海的塑囚特展,台灣展區「海呀!我的家」
光寶移展專輯

友善列印
 
【關於「大海的塑囚特展」看海洋不可承受之重】
【台灣展區「海呀!我的家」光寶移展計畫緣起】
【「海呀!我的家」臺灣展區的敘說介紹】
【參考資料】
 

關於「大海的塑囚特展」看海洋不可承受之重 ◎國立科學教育館

  海洋廢棄物污染嚴重,聯合國世界海洋會議更指出「每分鐘都有幾乎一噸的垃圾被倒進海洋,人類如果不再採取行動,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會比魚還多。」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特別選在世界地球日前(2019/04/20),自瑞士蘇黎世設計博物館(Museum für Gestaltung Zürich)跨海引進的《大海的塑囚》”Out to Sea? The Plastic Garbage Project”特展,透過科學與藝術角度一一剖析全球海廢問題,並邀請大眾在細看海洋垃圾污染演變的同時,亦能檢視自身的生活習慣,以期突破海廢污染之困境。

  科教館館長陳雪玉表示:滿腹塑膠垃圾的鯨豚,以及被漁網纏身的海龜,儼然成為海洋垃圾問題的代言人,但其實位居食物鏈頂端的人們不可置身事外,因為塑膠垃圾最終會進入人類的餐盤,且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研究指出,每一平方公里的海洋已經都有塑膠顆粒了,這正是今日塑膠危機最長遠的影響。科教館期待藉由展覽帶領觀眾重新檢視也正視生活中塑膠濫用的問題,並能從己身做起落實減塑甚至零廢棄的行動。

  《大海的塑囚》特展自瑞士飄洋渡海而來,已陸續至法國、義大利、德國、丹麥、突尼西亞、澳洲、北非及香港等地展出,科教館是在臺灣的第一站也是唯一的一站!展覽的主軸和展品中的海洋廢棄物是由各個海洋(尤其是夏威夷海洋)的塑膠漂浮物組成,展覽主要訴說著海洋廢棄物問題的背景,及其對海洋、動物和人類的致命影響;也介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塑膠,更詳實地闡述了其用途、健康危害等問題;同時展覽更指出要解決塑膠危機的方案,即是再生(recovery)、減少(reduction)、再利用(reuse)和回收(recycling),更重要的是鼓勵參觀者能即刻採取行動!

  臺灣是一座海島國家,身為海洋子民的我們,更不可能置海洋污染的問題於外,策展人蘇珮婷小姐表示,策展臺灣在地「海呀!我的家」,透過家中起居空間的規劃,連結廢棄物和生活之間的關係,反思我們取之於自然而又回歸於自然的是什麼呢?同時,邀請觀眾一起試想當我們的家在2050年被塑膠製品包覆與侵蝕,如同海洋生物的家充滿著廢棄物般,你我該如何應對?在還來得及挽救的現在,我們除了減少或拒絕使用塑膠袋、吸管等一次性產品,還有哪些是可以做、應該知道,或是需要關心的?

台灣展區「海呀!我的家」光寶移展計畫緣起 ◎光寶文教基金會

  地球危機從氣候變遷到物種滅絕,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正在且持續面臨著人類過度使用的壓力。2018年世界地球日鎖定「終結塑膠污染」為行動目標。2019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5)將海洋健康列入正式議程。研究指出,海洋吸收了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高達80%,然而有91%的塑膠未進入回收系統,每年有800萬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塑膠污染正在扼殺我們的星球、海洋和魚類,塑膠微粒殘留影響食魚人類的身體健康。科學家預估2050年,海洋中的垃圾重量可能多過魚類;而且絕大部分的塑膠無法分解,將繼續存在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以上。

  《不塑過日子》一書指出,德國每人每年平均使用45個塑膠袋,台灣卻高達782個,塑膠汙染生態環境所造成的浩劫和不可承受之重,一直是社區認輔家庭教育資源管理推動不可或缺的一環;除了推動綠色旅程同時也鼓勵社區家庭減少或拒絕使用塑膠等一次性產品以減少垃圾量。透過「海呀!我的家」台灣展區移展計畫,認識日常生活常用的塑膠殘留健康危害、微型塑膠或生質塑膠等問題,透過展覽和體驗學習方案設計,讓民眾在參觀展覽的同時能夠更加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性,讓下一代擁有良好的生存環境與空間;更是光寶企業社會責任走入社區家庭倡議的行動重點。

活動主旨目標

  台灣塑膠及一次性用品的垃圾產量驚人,送入焚化爐產生戴奧辛、送入掩埋場掩埋則千年不化,更有許多塑膠殘片及微粒存在河川、海洋系統,造成更多生物的危害。期望透過展覽和體驗學習方案設計,認識全球海廢問題,邀請社會大眾、學童、家長等共同來檢視自身的生活習慣,並推動社區家庭學校減塑行動,讓塑膠使用減量,保護環境,也降低自己及家人的健康風險,突破塑膠及一次性用品的垃圾污染之困境。

「海呀!我的家」臺灣展區的敘說介紹 ◎tipus

  臺灣四面環海,受到洋流和季風的影響,在夏天,容易收到黑潮從東南亞帶上來的大量海廢,冬天,在東北季風的強力吹送下,經常又有北面漂來的垃圾。進入「海呀!我的家」臺灣展區,科教館打造了入口意象的:玄關、客廳、遊戲間、浴室、餐廳以及書房,真實呈現塑膠充斥我們生活的樣貌。其中餐桌上的臺灣小吃以及披薩等,都是由打撈自臺灣東部海岸、墾丁海邊的海洋廢棄物打造而成,看似美味的刈包、小籠包、芒果冰,皆由塑膠及保麗龍等不易腐壞的一次性廢棄物製作而成,海洋裡的生物們無法辨識這些東西,就是這樣默默的把這些塑膠製品當作食物吃下肚……。

入口意象區:「海洋」全球暖化的愛心樹、森林海

  想像,漫遊浸泡在藍色無垠的森林海中,迎面而來的是繽紛的珊瑚礁和無數可愛的海洋居民,這裡被稱為「生命之母」,扮演著吸收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高達80%)。從入口意象區的:水母、海豚、鮪魚、烏龜、螃蟹、海馬、蝠魟和鯨豚開始,重新認識聆聽對這片森林海。

  1. 水母在海裡漂浮的模樣與塑膠袋幾乎如出一轍,而肉食性的革龜剛好也以水母為主食…。
  2. 擱淺鯨豚的胃充滿著塑膠垃圾而所聞,據通報記錄統計,近年來在台灣平均約每四天就有一頭鯨豚擱淺,研究發現擱淺鯨豚中,是以肺炎和慢性心臟病為死因之首。
  3. 鮪魚為大型魚類,生長週期長且位於海洋食物鏈上層,故體內容易累積如甲基汞等重金屬。食藥署點名孕婦和六歲以下孩童,最好別吃這類大型魚類。
  4. 海龜沒有味覺、視力也不好,水裡的東西都吃,吃下塑膠後無法消化,最後因衰弱和飢餓而死亡。鼻孔插著吸管流血的畫面震驚全世界,台灣於2019年七月成為世界首例禁用塑膠吸管政策的國家。
  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估計,每年有10萬隻海洋哺乳類動物,因塑膠汙染而死亡。海鳥、鯨豚、魚蝦貝類,分不出垃圾和食物,誤食的悲劇隨時在各處上演。
  6. 海馬為珊瑚礁生態系的代表性物種之一,珊瑚礁一旦受到垃圾汙染,生病機率基增二十倍以上。
  7. 微塑膠在海裡會吸附多氯聯苯、DDT等POPs(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傷害生物的健康,濾食性的螃蟹往往成為攝食到微塑膠的第一波受害者。
  8. 蝠魟體長可達7公尺,相當於一輛19人的小巴士,性情溫和,牙齒細小,以底棲浮游生物和小魚為食,因生活習性及外型,在記錄中,相當容易被海廢魚網所纏繞。

玄關區:

  玄關是室內與室外間的區塊,也是讓住家內部享有隱密阻隔的緩衝地帶。「大海也是我的家」敘說著: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過度開發與汙染阻絕了我們親近海洋和與之互動的機會可能。根據內政部營建署調查,人工海岸線的比例接近45%,掩埋場、漁港、消波塊、渡假村等,都逐漸入侵天然海岸線。如果我們無法親近,又如何認識理解和彼此照顧守護呢?藝術家楊芳宜利用塑膠帶編織而成巨大的網,呈現塑膠被大量生產與手作細膩的衝突,表達塑膠的過度依賴正侵噬著人類與自然的互動……。

客廳區:

  海洋垃圾,就是「海洋廢棄物」,簡稱「海廢」(marine debris)。包羅萬象的海洋垃圾品項中,以「塑膠」為最大宗。在客廳區的牆壁上說明:全球的五大環流及海廢問題的源頭。環流像是洗衣機裡的渦流,它會不斷把周遭漂流的垃圾拉進來,就成了海洋垃圾區塊。「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位於夏威夷和美國加州之間,是目前地表最大的垃圾區塊,與太平洋的另一端日本外海的「西垃圾帶」(Western Garbage Patch),與之遙遙相對。

  另一張說明,台灣的海洋廢棄物產生為:陸地產生來源,日常生活廢棄物、工業製造廢棄物、掩埋廢棄物和海岸地區丟棄行為。異國漂流為:黑潮洋流及南海海流之東南亞海漂物,中國沿岸流之東北亞海漂物。海洋來源則有:漁業廢棄物、海上養殖業廢棄物和商船貨物廢棄物。小茶几上的螢幕則播放關於減塑和海廢汙染影響海洋生物生態,和食用魚類影響健康等影片。

書房區:

  容易記的7種塑膠材質,口訣分別是:1、2號不重複、3號不微波、4號低耐熱、5號使用較安全、6號遠離熱酸鹼、7號類多應慎選。說明如下:在塑膠容器上印有1、2號不要重複用,像保特瓶就是。3號如PVC的保鮮膜,不耐高溫,不可以微波,很容易釋出塑化劑。4號低耐熱,但耐腐蝕、耐酸鹼,像PE保鮮膜,建議只包裹住容器外部不要跟食物有接觸。

  5號最安全,像保鮮盒、布丁盒,既耐高溫,又耐酸鹼、碰撞及化學物質,耐熱溫度達100至140度,民眾最好選此材質使用。6號是PS材質,要遠離熱酸鹼,像市面上的養樂多瓶、保麗龍就是6號材質,溶解出聚苯乙烯,長期食用容易致癌。7號種類較多,像嬰兒奶瓶及美耐皿器具等,可以在買回來時,用熱水燒半小時,就可將甲醛釋出。

  減塑之外,重塑也很重要。塑膠回收重塑再利用的應用多元,其中最常見的寶特瓶的PET材質,經過再生處理後,可以製成衣服、假髮等。又譬如,兩個回收的大罐牛奶瓶罐,可以再生製成一支洗髮精瓶器,其製造的碳排只有同容量塑膠瓶的1/4。白色牆壁和書桌上分別展示轉廢為用,讓物物循環、生生不息。「零廢棄、全循環」是21世紀環境問題最為務實的解方。

遊戲間:

  遊戲是兒童的天賦和本能,也是兒童生活中的主要活動。兒童從遊戲中學習,也透過「玩」學習到人際互動中最早的能力與技巧,遊戲有助於天賦潛能的發展。根據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的觀察統計,90%兒童玩具為塑料製成,平均使用壽命卻僅有6個月,有80%的玩具最終會進入垃圾掩埋場、焚化爐或海洋,成為全球生態大問題。

  塑膠製作過程中所使用的添加物,如塑化劑(其中最被大量使用的是鄰苯二甲酸脂類的聚合物,簡稱PAEs、雙酚A(BPA)),或重金屬超標等均可造成安全上的疑慮。現場展示了薄殼塗料玩具,提醒家長朋友們注意重金屬鉛、塑化劑超標。金屬線益智玩具則須注意重金屬鋇鉛超標。全軟質塑膠玩具、螢光鮮豔玩具(塑化劑超標)。尤其是丟棄的塑膠玩具經焚燒後,會製造戴奧辛等空氣污染。玩具中的金屬零件和廢電池,會破壞土地和水源。

  塑化劑屬於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PAEs)之化學物質,因具有類似人體荷爾蒙之作用,會干擾原本的內分泌系統平衡。另外,環境常見的化學物質除雙酚A,因結構類似雌性激素,含雙酚A的塑膠製品常因刮痕、磨損,在高溫加熱、酸鹼、酒精、微波處理或強力清潔劑等作用下,能導致雙酚A釋出,污染食物或飲料進入人體。此外,美耐皿餐為台灣餐飲業常見之餐具,是外食族群經常會接觸使用之餐具。研究發現美耐皿餐具遇到高溫、酸等作用,會釋出三聚氰胺,增加外食者的慢性三聚氰胺暴露風險。

  台灣常見的環境及食安危害化學物質,包括:環境荷爾蒙汙染物(例如:塑化劑、雙酚A(BPA)、壬基苯酚類化合物(NP))、重金屬、農藥、丙烯酰胺以及三聚氰等,以食品容器、兒童玩具、農產品、建材等形式,環繞在我們的食、衣、住、行上,稍有不慎就會誤食,尤其對易感性族群包括孕婦及其子代、兒童的健康有巨大影響。因此,父母親如何為孩子選購安全無虞的玩具,是必需學習和注意的常識。

廊道區:

  廊道區映入眼簾的是荒野協會2018台灣ICC淨灘行動,海洋廢棄物排名和恆春半島微型塑膠實空分佈圖及海生館救援海龜排遺中海廢棄物分析和各種回收塑膠粒成品。包裝薄膜,免洗餐具,包裝袋:塑膠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們廣泛地使用,也讓塑膠製品限制了生活的模樣。荒野協會指出,今年是台灣推行擴大限塑政策的第一年,淨灘公民科學的大數據已證明,限塑政策的推動真的可以讓台灣海岸的垃圾逐年減少。

浴室區:

  浴室區以藍色球展示了「柔珠」對海洋的汙染。在洗髮乳、沐浴乳、洗面乳、香皂類、磨砂膏、牙膏,常添加塑膠微粒,廠商訴求去角質、清除毛孔髒污,稱之為「柔珠」。不過,塑膠微粒的粒徑約在0.01mm至1mm之間,消費者使用後,污水處理設備無法過濾這些塑膠微粒,這些塑膠微粒隨著水體進入下水道,附著於環境中,成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台灣、美國、韓國今年(2019年)7月1日起管制,加拿大、法國明年元月1日起管制。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為了讓香味持久,有些沐浴乳、保養品、香水、化妝品裡,都有可能添加用以「鄰苯二甲酸酯」,它算是一種環境荷爾蒙,長期使用、小劑量慢性累積也可能造成危害。此外,鄰苯二甲酸酯類也容易造成兒童過敏及成人發生代謝症候群,例如肥胖。為了把「天然」成分長期封存,或是加強液體的保存期限,肥皂及沐浴乳中更少不了各種防腐劑。這些色素、香料、防腐劑都可能引發人體過敏。因此購買沐浴用品時,應避免使用含有這些防腐劑的產品。

餐廳區:

  餐廳區展示了以塑膠製品做成的食物,人們用「塑」成癮的後果同樣危及自身。此外,生活中大量塑膠製品,許多用於食器或與人體貼身接觸,例如盛裝熱湯的塑膠袋、塑膠杯、美耐皿碗公等,一旦遇到高溫、酸性或油脂類的食物,就有可能溶出塑化劑或其他毒素,直接影響健康。

  燃燒PVC塑膠產生的戴奧辛等毒素,也被證實與肝、肺、胃癌及淋巴癌有關,並影響免疫系統功能,甚至改變細胞基因的活性而遺害下一代,因此被稱為世紀之毒。戴奧辛透過空氣飄移,沉降到土壤或水底,被動植物吸收,再透過食物鏈轉移,最後蓄積在人體,在人體中的半衰期約為7~8年。此外,土壤一旦遭戴奧辛污染,極不容易清除,估計半衰期約為25~100年。濫用塑膠不但影響環境,惡果也終究回到人類己身,因此,無毒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要減少塑膠使用。民以食為生,餐桌是實踐減塑生活最直接的所在。

出口區:

為了您我唯一的地球,從現在開始,優先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物品。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提供生活上的減塑9招如下:

  1. 攜帶可重複使用的袋子。
  2. 攜帶可重複使用的水瓶。
  3. 攜帶自己的杯子:為了能有效盛裝這些高溫液體,杯內會塗上一層薄薄的聚乙烯塑膠,這層塑料難以與紙杯分離,因此增加了回收困難度,也提高回收成本,再利用也因為純度不高,無法獲益。臺灣每年丟棄的紙杯高達15億個,最後廢棄紙杯只能到垃圾掩埋場,或是進入水系與大海,成為塑膠污染源。
  4. 將您的餐點裝進可重複使用的容器裡:外帶一份便當,從餐盒、免洗筷、塑膠袋到橡皮筋,都是一次性的包裝與用具,使用不鏽鋼的餐具或可重複的天然蜂蠟保鮮膜,就可以減少一次性垃圾。
  5. 向一次性的塑膠吸管與餐具說「不」!
  6. 別再使用塑膠製的袋子。
  7. 在店內「慢食」:選擇一家咖啡店或餐廳享用餐點,在忙碌的一天裡短暫休息並好好享用一份餐點,會宛如再次充飽電力,為您帶來振奮的精神。
  8. 將剩下的食材儲存在玻璃瓶裡:使用塑膠容器儲存食材,特別是食材本身若是酸性、高溫或需冷凍,都會提高塑膠毒素滲入食材的風險。用玻璃容器儲存食物是非常安全的選項。
  9. 與您的朋友分享這些減塑生活的妙招:減少使用塑膠製品,某種程度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革新。這些減塑妙招值得與您我身邊的家人及朋友交流分享,啟發更多人加入減塑,踏入無塑生活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1.綠色和平組織
2.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
3.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婦女與嬰幼兒易感族群生殖生長發育之 健康危害評估專題系列研討會 (Ⅲ)
4.康健雜誌 第227期。2017/10/01 · 作者 /林慧淳
5.Greenpeace 愛您所愛的地球:生活上的減塑9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