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敘事、繪本、EQ美學
第四堂課 關係醒覺:我喜歡當什麼樣的父母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前言】
【繪本賞析】
【關係醒覺~原來愛一直都在】
【親職澄清對話卡練習】
【接納親職角色的不完美】
【節氣美學深呼吸~立夏得穗,遍地映藍】
【資料來源】
 

單元目標

  1. 打開生命的共鳴箱,敘事的聆聽與回應練習。
  2. 繪本故事在親子教養敘事語法的應用。
  3. 節氣的生活美學與五感開發的體驗實踐。

世界上沒有單一的真理,真理是多元且並存的。不同的知識與真理間,只有差異沒有好壞優劣。~黃錦敦

【前言】◎吳佳螢、游靜如

  我們的學科裡沒有一門科目是「如何當好父母」,也沒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成為好父母,這個家庭必修學分都是在你我成為父母後才學習而來。當孩子走進我們的生命中,生活就不再只有自己或夫妻二人,從寶貝呱呱落地的那一刻,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你除了你,在父母角色的賦予後,一生的責任從此就掛上了。你想成為什麼樣的父母呢?或者喜歡當什麼樣的父母呢?在原生家庭長大與自己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當中有什麼故事呢?打開生命的共鳴箱,我們一起來敘說和聆聽⋯⋯。 其實,所有生命樣貌的呈現都是個人當下選擇的結果。我們想要成為的父母樣貌,皆由現在的我選擇開始,並將之實踐在生活關係應對中,就能成為擁有自己親職風格的父母,無須與他人一樣。

【繪本賞析】你還愛我嗎?  ◎蔡幸容

作者: 艾爾哈特.迪特爾Erhard Dietl
繪者: 來茵哈特.彌希爾Reinhard Michl
譯者: 王豪傑
出版:大穎出版

愛需要學習

  母愛與父愛是大自然為人類物種傳承所做的設定,但並非所有的女性及男性都有一樣的變化,是因人而異的。在人類社會演化的過程中,照顧與教養,已非單純生理變化的父愛與母愛可以面對的。愛是一種能力,愛是一種行動,愛需要學習,愛才得以自由。

繪本教會我的敘事哲學觀

  繪本一開始呈現小熊全家和樂溫馨玩耍、烤魚、說故事的畫面,翻頁後卻是小熊經常摀著雙耳經歷熊爸和熊媽拍桌丟餐盤的大聲爭吵的畫面,當時小熊心中一定感到十分害怕、無助,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他了?後來,熊爸和熊媽還是決定分開了。雖然單獨和爸爸或媽媽在一起時也都很開心,但是小熊還是擔心,爸爸和媽媽會不會不像以前那麼愛他了?

  歷經熊爸和熊媽身邊各自找到新伴侶的小熊,加深了爸爸媽媽真的不再像以前那麼愛他的疑慮與擔心。因此,小熊常常問爸爸和媽媽,你還愛我嗎?故事雖走向圓滿的結局,但過程中,小熊從抗拒到了解、慢慢接受,小熊慢慢了解大人也有自己的煩惱。爸爸媽媽吵架並不代表他們不再愛他,一家人不能再像以前住在一起,但他還是可以感受父母不變的愛,重新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

準備一個「解開(解構)單一標準」的內在狀態

  敘事治療中所談的「解開(解構)單一標準」,指的是我們在聽當事人的故事時,要讓自己擁有不帶成見、不給評價、不被主流建構綁死的狀態(黃錦敦,2018)。繪本故事裡,原本和樂場景突然轉到熊爸熊媽大吵的畫面,小熊痛苦難耐,居中寫了一封請爸媽不要再吵架的信,迎來卻只是短暫的和平,最後熊爸熊媽還是走向分離。雖然不知道熊爸熊媽爭吵的理由,為了孩子能有完整家庭,夫或妻勉強忍耐的妥協;也許誰有了新歡,無端找碴;也許因為了解所以求分開;夫妻爭吵理由百百種。放諸其他的事件,能否以不帶成見、不給評價的姿態,好好的聆聽,給出善解呢?

辨識主流,聆聽在地

  傳統中國社會主流價值對於夫妻關係存在勸和不勸離的觀念,單親家庭的孩子也多被貼上有狀況的標籤,即使孩子跟著再婚的一方,依然會被歸類於邊緣化。繪本最後寫出的美好結局,熊爸熊媽挺過主流的評價,各自的新伴侶也展現視小熊如己出的愛護,四個大人透過思考社會文化的期待以及他們內在想要的生活方式,小熊也充分表達渴望被愛的需求,於是我們看到五人同船的美好畫面。也讓我們開啟新的視野,去重新審視家庭與家人的概念,思考住在一起與不住在一起的狀況,似乎不影響親緣的依託與愛的傳達。

關係醒覺~原來愛一直都在 ◎歐憶陵

當年我也曾是小熊

  一隻年紀還很小的小熊,經常經歷熊爸爸和熊媽媽毫不留情的大聲吵架‥‥,他不知道為什麼爸爸、媽媽要這麼不客氣地惡言相向‥‥。看著書中的場景,透過小熊的表情,彷彿穿越時空,能感受小熊的害怕、無助的心情。那共鳴來自,曾經我也是小熊。   印象中的父母親其實感情不算不好,雖會爭執,但也會和好,只是他們發生爭執的原因我從未真正的知道。印象中,國中時期,有一次母親到學校找老師談話,至今仍不清楚母親為什麼會找導師談話。只記得當天下午導師找我在走廊說話,說的內容大部份我都忘記了,只記得她用平常如果我們班考試考差時,瞪我們的大眼睛,對我溫柔語重心長的說:「‥‥‥當人家姐姐,能做的就是當弟弟們的榜樣,好好唸書。」依稀記得,我只有一直點頭。回想這段早已被歲月磨到痕跡淡化的往事,勾動當年夾在父母中間,見他們惡言相向、大打出手但卻無法做任何事,只能奪門跑到公園,坐著哭泣的自己。回想那眼淚,該是無助與無解。帶著這無解,一直到自己長大。

心中無法諒解大熊

  一直到高中畢業前,其實父母親都維持著同住的模式,我住校只有週末回家並未覺察家裡有何不同,直到畢業時,那段突然間的變化,我們搬家而父親不再與我們同住,就剩下母親與我們三個孩子。或許是孩子的直覺,我從未多問母親原因,而母親忙於生活也從未對我說明。某天,跟父親在阿嬤家碰面,好一陣子未曾碰面的父女,見到父親有種熟悉卻陌生的感受。當天說話凝重的氛圍,至今清晰嗅見,更難忘的是父女倆不知道說了什麼,我生氣大聲對著父親說:「都是你,把我家搞成這樣,你是甚麼爸爸‥‥。」父親被激怒了,站在我的面前高舉著手,阿嬤見狀,擋在前面說著:「你敢打她!」那一秒,父親像洩氣的皮球放下他的手。對父親無法諒解的心情,一直到進入婚姻,成為母親,直到他離開人間,我慢慢懂得,也越發清楚,每一段感情、每一份「關係」微妙變化,有時無法言說。

愛,從未遠離

  每個人踏上自己的旅程,都是需要費力的。我的父親也是一樣,雖然當年他決定「離婚」,一個在我的成長的年代,不是多數人接受的決定。曾經,自私的我跟著主流價值一樣的撻伐。未曾好奇,或關心在面對事業上失意的父親他的選擇與決定。這些年有機會回顧整理與父親的關係,讓自己看見,一直努力讓自己事業再次漲潮的父親,在事業稍有起色時,從不曾忘記給他最寶貝的女兒,捎來他能給予的祝福。原來,他對我的愛,未因為他任何形式的離開而遠離,那愛一直都在。

敘事,理解的愛

  或許是因為整理故事後發現父親對我的愛,但我相信那是一種選擇。屬於我自己的選擇,那選擇是一種屬於「在地」關心的,不是外面說了什麼,而是關心個人自己的聲音。其實,父母婚姻失和的問題,在當前的社會早已司空見慣了;但以前的父母遭逢婚姻亮紅燈之際,總覺得是一件醜事不可外揚。藉由這本《你還愛我嗎?》繪本提供我們一個思考取向,在生活中我們是否也總希望致力為孩子營造美好善良的生活環境,任何不夠健康、不夠光明、黑暗…等等負面影響議題,不該出現在孩子面前?而這樣是否就能讓孩子遠離所有悲傷與陰暗?是否就能讓孩子擁有純淨完美的心思?而得以快樂健全?或許,陪伴面對生活中的困境,那些,才是大人可以著手努力的方向。練習站在自己的位置,為自己的生命做出一種選擇。

【親職澄清對話卡練習】我喜歡當什麼樣的父母 ◎洪翠枝

愛來自母性

  有一種愛來自於天性,無法選擇,無法放棄。有時愛會斷了線,但深深呼吸愛會再次被找回來,生活之中總有些艱難的時刻,仍然為人父母著總會選擇不放棄,繼續愛著孩子。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之中好好學習愛著、並自我調整,做個自己喜好的父母、並照顧自己多一點,我喜歡當怎樣的父母?我今年50歲,喜歡當一個可以放手,心境自由的父母,我知道那很難,但總是放一個希望在眼前,有了希望才有改變的可能,雖然這希望足以讓我追求一輩子,但我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實踐。

  在當父母的過程總是有許多該學要學的,因為孩子讓我重新學習,現在的我是個24歲的母親,有點熟又不會太熟,唉!就是半生不熟啦!即然是半生不熟就要好好看顧,別讓它酸了才好,細心看護才會有好的品質。 承認自己不是完美(就是半生不熟)的母親,但在做母親的過程(如同食物烹調過程)裡盡量完整。只要我足夠坦誠和努力,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朝向自己徧好母親的樣貌前進。

親子的精心時刻

  生命本是相互影響,生活中日常的發生,總有一些價值和姿態於無形裡之中影響著孩子,通常不會有太多的覺察,都是等到有機會,忽喚彼此的通關密語時,才真正得以看到自己的狀態如何影響著對方。

  在這說說與兒子的互動之中有些驚喜的看見,上大學的兒子總是很忙,經常是凌晨一丶二點才能聽到兒子開門的聲音。夜半裡總是睡睡醒醒,待兒子回到家中才能安心入睡。我都淸楚兒子在做什麼,但做為母親的我總還是有些放心不下,為兒子擔心,在生活裡也不斷地提醒自己該放手相信孩子,但總是有個母親的職責在前面不小心又出手了。

  今日母子倆有個小約會,讓我們有機會好好説。這時我發現原來我會運用好好說的姿態來對待兒子,這時我也才發覺我的好意提醒,對兒子來説就是溺愛,原來兒子願意承擔自然後果,只是我心疼兒子,捨不得讓兒子承擔,但兒子如此提醒著我,該是放手讓兒子回到主人的位子,為自己負責。

  原來在生活裡我與你父親常説要有責仼感,已然放在你心中重要的價值裡了,我還一直看待你就是一個小孩子,其實你已漸漸長成自己偏好的樣子。 從兒子口中聽到,兒子的許多同學都被父母綁架,以孝順之名將他們層層綑綁,使得他們無法實踐他們的理想。兒子覺得我們家三個小孩子很自由都可活出自己的樣貌,各自獨特與擁有在地性,沒有讓父母的「應該」綑綁著你們,讓你們用自己的偏好活著。我聽了好欣慰,多年來總是不斷調整與學習如何做個適當旳母親,雖然偶而還是會凸搥,但大致上看來是我們都喜愛的。

  透過與孩子敍說的過程發現自己好像真的有順著孩子的自然天賦前進著,而不是刻意去塑造一個父母喜歡的孩子樣。願意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光,而不是依著父母的藍圖打造著,好感謝兒子願意如此真誠地與我分享,讓我知道他們的人生到目前為止都是順著自己的味道走,且没有走味啊!

接納親職角色的不完美 ◎周明寬

  「我不是完美的父親」的聲音,會時時在我的腦中浮現。這裡有一個記憶清晰的畫面,是二女兒在三歲的時候,太太在醫院生產,當天晚上女兒吵著要去醫院看媽媽,我告訴她:「太晚了,不行去看媽媽。」女兒不接受我的答案,所以她哭鬧不停,我就用手打她的屁股。她哭得更大聲,似乎是向我抗議,我情緒控制不住,就把孩子關在漆黑的庫房,之後就聽到她的尖叫。她當時一定嚇壊了,而我是個什麼樣的父親?我正用恐懼的手段來控制孩子嗎?我只會用權威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嗎?我真是個失職的父親啊!而一個只會對孩子犯錯的大人,如何懂得尊重孩子?

  在一場心靈成長的敘事工作坊裡,我跟同組的夥伴分享這段經驗,她聽出我內在有很深的羞愧,她問我:「你有跟你的孩子分享這個故事嗎?」我說:「我沒有。」我不是不想說,只是這樣的「往事重現」,卻會喚起我童年創傷回憶。我必須先自我醒覺,我不會再重複這樣的傷害。我不想將被害者轉換成加害者的故事一再重演,我想向女兒道歉,想好好地跟女兒和解,即使女兒不記得這件事,但畢竟它發生過,我不想讓它成為心中的遺憾。其實說出來,真正的目的是想跟自己和解,去原諒那個曾經犯錯的父親,他是不完美的。

  如果有機會重來一次,我會試著去理解女兒,也會讓女兒也試著理解我。我會問:「妳現在很想去看媽媽,是嗎?」「妳現在很也想去看妹妹,是嗎?」「可是媽媽和妹妹現在都很累,她們也要睡覺是嗎?」「妳現在可以去準備一個禮物,我們明天早上去看媽媽和妹妹時送給她,好嗎?」這樣的互動就不會只有責罵和體罰了,多了貼近孩子的想法和幫助孩子處理失落、難過的情緒。大人要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孩子才有一個學習的榜樣。

  不要再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話,真正該重視的是尊重與同在的互動方式,在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時,雙方就必須在互動的當下同在和彼此尊重。唯有如此,方能和孩子間架起溝通的橋樑,同時核對彼此內心的想法與評斷,即便意見不同,如果能以好奇和不知道(開放)的心去詢問與傾聽,才不致讓關係斷裂,對嗎?

  生命的故事版本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生命本身就在教導我們。若能領悟到生命其實是個有智慧的導師,而且願意將更高層次的我顯現給我們,那麼我們在生活上和教養子女的方式上都會做出重大改變。

親職澄清對話卡練習:

  1. 在成為親職的這段時間內,最喜歡自己當(爸爸、媽媽、照顧者)的經驗有那三段?妳會想到什麼畫面?說說那個畫面的故事。
  2. 說完這三個畫面後,從價值卡中,挑出認為此三個畫面中,最想傳遞給孩子的價值是什麼?
  3. 再從姿態卡中挑出這三個畫面中,想要擁有傳遞的姿態又是什麼?

節氣美學深呼吸~立夏得穗,遍地映藍 ◎Jasmine

  綠樹濃陰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立夏,為夏季之首日,「立」是開始,「夏」是大的意思,「立夏」就是代表著春天播種、種植的作物長大了。「立夏」正式預告夏天來了,不過距離真正酷熱的暑日還是有一段時間。

  每年的「立夏」時節大約是國曆五月初,而台灣的國曆五、六月正值冷暖鋒交接並在台灣的上空停留,因而帶來豐沛的雨水,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也就是所謂的梅雨季節。隨著梅雨季節的到來,青蛙開始大量求偶繁殖,正是拜訪青蛙的好時機。

  蛙類是相當害羞的動物,也是偽裝隱身的佼佼者,平時牠們會安靜地躲在石縫、草根或是樹上,即便睜大眼睛好好來個地毯式搜索,想要找到牠們就近觀察,仍舊是難度極高的大挑戰。但只要到了繁殖季節,牠們就會大量群聚在水域附近,努力鳴唱出宏亮壯闊的求偶叫聲,此時,只需要聽聲辨位,循著聲音的方向,就有機會找到牠們的可愛身影。

  立夏、梅雨,喜愛大雨的白頷樹蛙,興奮的唱著「搭、搭、搭」,回應雨聲的「滴、滴、滴」。趁著假期帶著孩子走入山林、田埂、溪邊賞蛙去,欣賞一場熱鬧非凡的蛙鳴音樂盛會。

【資料來源】

1.文/艾爾哈特‧迪特爾(2008)。圖/來茵哈特‧彌希爾。譯/王豪傑。《你還愛我嗎?》。大穎。
2.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2018)。黃錦敦。張老師文化。
3.親職澄清對話卡(2015)。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