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目標
- 透過課程探索童年被照顧的經驗與型塑教養態度的關聯。
- 藉由繪本故事探討親職的教養態度與氛圍的影響。
- 節氣的生活美學與五感開發的體驗實踐。
探索理解童年經驗對個人價值觀的形塑與影響
家庭是影響個人最早也最深遠的團體,其影響包括人格、語言發展、甚至價值觀。而幼年與其主要照顧者有強烈依附關係時,會從他們身上學到其親密行為及特有的價值觀、態度和信念;因此,價值觀的傳遞就由上一代透過親子依附行為的互動而傳遞到下一代。子女們常藉由觀察重要他人並與其互動,在不知覺中經由潛意識的內化學習到自我的價值(蔡秋雄,2002)。 我們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除了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外,還包括著我們的主要照顧者、師長親友、甚至是當下的大環境等等,這些成長環境的在地聲音、文化脈絡都深深的陪伴著一個孩子一路走著,無論是情緒狀態、性格養成、思考模式、待人接物、行事風格也都深受這樣童年經驗的影響,且是長長久久的。敘事治療看重文化、社區及家庭對於孩童的影響,認為經由「脈絡性理解」可以透過更大的系統和脈絡來理解一個人。藉著表達性藝術媒材的應用書寫,具體清楚知道自己是有選擇且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
《完美小孩》繪本故事在敘事和親子教養的探討 ◎佟麗贏
|
作者:艾可菲
譯者:賴羽青
繪者:馬修莫德
出版社:格林文化 |
孩子王超市裡應有盡有,不只有衣服、糖果、玩具,還為不同需求的爸媽準備了各種尺寸及類型的小孩,有雙胞胎、音樂天才、數學天才,甚至連完美的小孩都有。這一天,杜先生和杜太太到超市,買了一個聰明、負責任、有禮貌、愛整潔又安靜的「完美小孩」。剛開始他們都非常滿意,直到有一天,完美小孩開始要求父母像他一樣完美……
解構單一標準的內在狀態
有時候,當親子關係有衝突,或者孩子與你的期待有落差時,忍不住覺得,為什麼家裡這隻這麼難搞?為什麼說了這麼多遍,他(她)都聽不懂,或者不願意配合?為何這麼番?當內在只有一種固著的單一標準時,所有的不一樣都成了不完美。就像繪本中的父母,內在已有完美的標準規格時,孩子的表現不同於規格時---不完美就出現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沒有人會完全符合標準,所以打破有標準的這個框架,讓每個人都活得像自己,讓每個人都能從錯誤中學習與成長,而且遵循自己的速度,雖然不符合主流,但可以一直朝著美好的方向前進即可。
我猜想大家都知道人不完美(理性上),但面對孩子犯錯時,很容易糾葛於應該或正確,於是聚焦在事件上,而忘了觀照整個人。錦敦老師說,「如果我們持續澆灌『人』這個層次,讓一個孩子內在擁有被滋潤的心靈,那麼在生活中即使遭遇困難,也就不會真正的迷失、走了歪路。」真實比完美更美好,讓我們再一次向內觀看,試著梳理我們的相信,讓我們的相信更清楚更有彈性,溫柔而堅定地向前行。 當事人是他自己生命的主人與專家 繪本中的父母,在孩子表現不如預期時,帶他到商店想把他修理好,原來爸媽不能接受小布的不完美;就好像現代的父母,因為全球化與轉變迅速,所以擔心孩子缺乏競爭力,期待孩子樣樣精通,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於是安排學習多樣才藝或技能,孩子因此多了許多的壓力與挫折。儘管原本的出發點是美好的,但文武全才到底是少數,而父母的愛倒成了揠苗助長的推手。孩子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他需要我們的照顧與支持引導,但他是自己生命的掌舵者。
繪本最後,小布要求店員,你可否幫我安排一個有完美父母的家庭。弔詭又諷刺的幫助我們看見,有時候不完美的父母,卻對孩子堅持著高標準,而孩子都看在眼裡。親子關係的經營需要雙方合作,父母和孩子都會犯錯,我們都不需要要求完美,我們需要的是在愛裡成長,彼此互相包容。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親子關係也是,期待在這場漫長的跑道上,我們最終跑往彼此嚮往的道路上,豐盛而甜美。
延伸活動:【親職澄清對話卡練習】探看孩子的價值 ◎Jasmine
(情境卡3) 以孩子的角度,寫出他從生活中接收到生活照顧者所看重的價值觀/重視的是什麼?
情境卡3的練習,我是和國三的兒子一起進行的,我們在紙張上分別寫出各自挑選出的五張價值卡,並進行核對。當答案揭曉時,讓我有些意外的驚喜。因為我以兒子的角度所選擇的五張價值卡:「重視家庭/和家人親密」、「身體健康」、「認識自己的獨特與價值」、「快樂開心/身心放鬆」、「活得自在/活得自由」,竟然有四張價值卡和兒子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身體健康」,兒子選擇的是「創造力」。
當我帶著好奇詢問兒子,為什麼選擇這五張價值卡時,他非常沉穩的說:「從我懂事以來,就看見媽媽一直很努力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從來不會委屈自己,遷就別人,而且很努力經營我們的家,也很關心我和妹妹,我覺得這樣子的媽媽每天都很快樂也很積極,我喜歡這樣的感覺,也希望可以像媽媽一樣。我所選擇的這五個價值,就是媽媽一直很努力在生活中實踐的價值呀!」
透過這樣的練習,讓我對親職關係有了不同的看見,原來當我「準備好自己」,讓孩子與「這樣的母親」互動時,可以創造出獨特的環境氛圍與親子互動模式,用自己喜歡與擅長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生命影響生命」,我很開心自己正在努力的實踐中,當我陪伴著孩子,同時也向孩子學習。
繪本《不要一直催我啦!》探看敘事的哲學觀 ◎周明寬
|
作者:益田米莉
繪者:平澤一平
譯者:米雅
出版社:三之三文化 |
現代的父母總是以符合社會與文化的期待和標準來要求孩子,通常在那些成敗、輸贏、對錯的主流標準下,孩子的聲音不會被重視,也容易被淹沒。繪本《不要一直催我啦!》正是以孩子的視角,孩子的想望為前提,替孩子發出內心的吶喊,展現孩子純真的渴望。 繪本的主角是艘小船,其實作者是以小船隱喻小孩,但小船的表情並不開心,不開心的原因就是小船說的:「不要一直催我快一點、快一點啦!」是誰在催小船快一點呢?當然是大人的聲音。大人用自我的期待及社會文化的主流標準,一昧地框限或催促小孩,而小孩為了取悅父母或重要他人對自己的期待,只能死命地妥協,但他如果達不到那個理想時,孩子很有可能產生氣餒或自我憎恨的心理狀態。一旦這樣的挫折感被內化,就形成敘事治療所說的「問題故事」,而這樣的「問題故事」讓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給自己套上了無形的枷鎖。
敘事治療看重的是我們在聆聽孩子的敘說時,要讓自己擁有不帶成見、不給評價、不被主流建構綁死的狀態,也就是說:「準備一個解構單一標準的內在狀態」。唯有把這樣的內在狀態帶進對話裡,接納與尊重才會自然地發生,孩子才能建立自己的觀點與選擇,就像小船說:「每個人的順序本來就不一樣。」這是屬於小船自己的聲音,在敘事治療稱之為當事人在地性的聲音。
面對孩子時,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如始終一種保持不帶成見(not knowing)和好奇的態度,才能邀請孩子說出他內心真正的渴望。「有時候慢慢來,有時候休息一下。」小船平靜的說,「有時候靜止不動。」當然這些話語可能會挑戰大人的極限,而且大人的容忍度都是有限的,當孩子想「放慢」或「靜止」時,身為大人的你,會用什麼方式和姿態來跟孩子溝通呢?其實,就像《陪一顆心長大》這本書中,心理師黃錦敦送給所有父母的話:「給孩子學習的空間,陪孩子成為他自己的主人。」
接著我們來觀察小船的內在感受,「被人家比來比去,就覺得好緊張呀!」「一緊張,就會全身發冷。」「一緊張,就覺得自己好渺小。」「眼前一片黑暗,好難過呀!」有些大人在讀到這段文字時,都不禁流下慚愧、懺悔的眼淚。孩子小小的身軀,盡然要承受來自如此巨大的壓力和非理性的要求。孩子內在的恐懼、焦慮不安的情緒,都來自於大腦中杏仁核的原始反應,而杏仁核旁邊就是掌管記憶的海馬迴,童年的創傷經驗也都會儲藏在海馬迴,影響他的人生風格。敘事治癒也認為一個活在問題故事的人,最大的影響就是會用有問題的方式來看待自己。人怎麼說故事,就怎麼定義自己,只說問題故事的孩子,自然就形塑「有問題的自我認同」。
學習敘事實踐的教養者,會讓孩子知道,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與專家。因為讓孩子的聲音重新被看見,讓他拿回自己的發聲權,這對孩子的人格養成和自體的完整性至關重要。身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我們不做主流文化的複製人,學會聆聽和用愛陪伴孩子,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有的會做這個,不會做那個;有的不會做這個,會做那個。」說像小船內心的想法「不要再責問我:為什麼你不會呢?」小船不想被拉扯,不想被壓抑,它只想用他的速度慢慢地前進。
此刻,教養者如能給出繪本中的「好啊,你就慢慢走吧!」「我不會笑你的。」「我會等你的。」如此溫暖又帶有力量的話語,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充滿。心理師黃錦敦也認為:「這樣的溫柔對待並不會寵壞孩子,反而是原則不清、對情緒冷漠才會讓一個孩子越來越困難。」
最喜歡繪本的結尾,「好啊!我們一起向前走吧!」人生其實都在彼此陪伴的過程當中成長茁壯的,當不斷被一些話語激勵、安慰,才有辦法一步一步往前走。如果你是一位願意放慢腳步等孩子的那個人,我相信你的孩子會感到被愛與幸福的。
延伸活動:親職澄清對話卡練習:
- 在目前陪伴孩子成長過程裡,最想留給孩子的三個畫面是什麼?請簡單寫下或畫下?如:坐在餐桌上喝茶喝、咖啡、吃點心天南地北閒聊;每次回家或離家前的擁抱;專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 請寫下這三個畫面,並一個、一個畫面輪流慢慢說。也說說到目前為止,有甚麼樣的時刻或是經驗是接近這個畫面的。
- 說完這三個畫面後,從價值卡中,挑出你認為此三個畫面中,想傳遞給孩子的價值是什麼?
- 再從姿態卡中挑出這三個畫面中,想要擁有傳遞的姿態又是什麼?
關於親職教養價值與姿態的表達性藝術媒材應用練習
繪本《布魯卡的日記》 ◎游靜如
|
作者:齊米雷絲卡
譯者:林蔚昀
出版社:字畝文化 |
布魯卡是個喜歡用書寫來記錄生活的女孩,二戰期間孤兒之家200個兒童的故事和秘密都記在她7本的日記裡,每個住在孤兒之家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布魯卡是怎麼寫下她所看見……。
故事中敍事哲學觀的看見
故事怎麼說,人就怎麼生活
當一個人怎麼看待自己,定義自己,在敘事治療裡稱之為「自我認同」(self-identity)。在孤兒之家的生活,布魯卡成功的以敘事的角度詮釋這句話。從繪本裡所記載的生活片段中並沒有讓我感受到貧苦、可憐、悲情,反倒是藉由一個個主角簡短的事件書寫,看到每個孩子的獨特面,是有趣的,是符合季節的、是尊重個人的,是彼此接納的,是幸福的,又帶點微微的心酸。
營造敘事的氛圍
敘事的氛圍是要讓人成為自己生命的中心,能夠為自己想要的命狀態發聲與實踐。(黃錦敦《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P27)
營造孤兒之家氛圍最重要的靈魂人物是醫師先生(柯札克)。醫師先生是位神父,一個未婚、從未當過爸爸的他,領受了從上帝而來的獨特眼光和不止息的愛,以他的言教和身教天天引導著這群孩子,在物資缺乏的戰爭時代如何能給孩子過甚麼樣的生活。 醫師先生喜愛閱讀、對生命的尊重、用心聆聽並陪伴孩子,也願意等待孩子改變。他面對孤兒之家孩子的耐心和愛心,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赤裸裸、活生生的活在孩子面前,也被孩子檢驗。因為大人和小孩一樣重要,有了平等地位,對話的氛圍就敞開了。
個人自己生命的主人或專家
醫師先生對孩子的尊重和接納(可以選擇吃多少、禱告意願、抽屜的隱私權、要改變什麼行為等),都不是定好的單一標準,而是讓孩子擁有主權,去實踐想要的生命樣貌,強迫來的改變並不能持久。這是敘事裡很重要的觀點和態度。
視野轉移~人≠問題 醫師先生在生活裡大量運用加號和減號,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包括好的鼓勵和不公的指控),看的就是一個人的全貌,聽的是個人的在地聲音,標籤的使用,讓處罰不至忽略全面而失衡。年幼的海因馬,因愛吐口水、搗亂他人遊戲、戳壞螞蟻窩,被兒童法庭審理。布魯卡的筆下寫著:海因馬並不是壞孩子,他還年幼、人生就過得很辛苦。這種不以外在行為做定論、把人和問題分開看(問題≠人),跨越了「應該與正常」、跨越了「主流的標準」,醫師先生看見每個孩子獨特與美好之處,正是敘事的視野,這豈是孩子所容易有的,更是我們成人所欠缺要學習的。
繪本結尾寫著:「醫師先生是我們最重要的人,我們也是他最重要的人。」因為戰事,這些失去父母陪伴和照顧的孩子,一腳踏入孤兒之家,在這裡他們與醫師先生相遇,這段經驗讓彼此成為對方(除了父母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醫師先生對人事物的看法信念及姿態,相信都將成為滋養這群孩子生命,一生受用的甘甜美蜜。在那戰亂、物質缺乏的時代,無意是一樁最美麗的祝福。
延伸活動:親職澄清對話卡練習:
◎請好好的想一想,在你的童年經驗中,影響你最大的三個價值是什麼?請在價值卡中選出三張來,也說說這些價值讓你連結到童年哪些畫面或故事?
陪自己的一顆心長大 ◎tipus
生命,一定有遺漏;成長,不免有傷口;關係,總是有起落;遺漏了,當資源有機會到位的時候,就可以好好的把那個被遺漏的自己帶回家。-《陪一顆心長大的;把遺漏的自己帶回家》
在週六、日的工作坊中,說了一段塵封已久的家庭故事,一段童年經濟環境窘困,母親無法釋放壓力將情緒轉嫁到兒女身上的故事,代間傳承的影響曾經困擾著我的婚姻和親子關係生活,還好遇見了「自我探索覺察」課程的澆灌滋潤,讓我花很長的一段時間學習照顧自己、修復關係,並能夠重新得力,迎接珍貴有限的生命時光。因此,時時提醒自己:『請相信愛,即使它只給你帶來悲傷。不要關上你的心窗。』無論環境如何,只要不停留在問題點過久把自己困助,一但走上共學的資源之路,就有機會可以好好的把那個被遺漏的自己帶回家;如同雨過天晴的天空。生活、生命之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此同時,幸福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幸福是可以自己創造積極努力的。
節氣裡的傳承之美:「立夏補老父,穀雨補老母」 ◎周明寬
時序已來到春夏交替之際,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 春已暮,夏將至,土膏脈動,雨生百穀。桑樹、茶葉、青梅成熟肥碩,杜丹盛開,農忙勤作,漁民祈求魚蝦豐收,原來這些都是春天最後的心跳。
台語俗諺:「立夏補老父,穀雨補老母」,中華文化是以孝親至上,出嫁的女兒要在穀雨這天送禮給母親;立夏當天,也要帶豬腳、麵線回娘家孝敬父親。如今,父母節都學西洋流行,何況雞鴨魚肉哪天吃不到,食補雖好,不如動補更好。
抓住春天的尾巴,乘著花容盛景尚在,不妨邀母親與家人出門旅行。大溪花海正百花爭艷,奼紫嫣紅美景當前。走累了,大溪老街上遠近知名的豆花店,喝上一碗黑糖薑汁豆花,清涼又解渴。肚子餓了,就帶家人嚐一嚐「源古本舖」的在地客家料理,可以吃出幸福滋味。
跟最在乎的家人歡樂出遊,是人間至樂,也是該及時把握的精心時刻。
【資料來源】
1.蔡秋雄 (2002):《婆媳過招下為人子 (夫) 者之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文/艾可菲。譯/賴羽青。繪/馬修莫德(2016)。《完美小孩》。格林文化出版。
3.文/益田米莉。譯/米雅。繪/平澤一平(2015)。《不要一直催我啦!》。三之三出版。
4.文/齊米雷絲卡。譯/林蔚昀(2018)。《布魯卡的日記: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字畝文化出版。
5.黃錦敦(2012)。《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兒童.遊戲.敘事治療》。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6.黃士鈞、黃錦敦(2014)。《陪一顆心長大:從心理諮商到養兒育女》。方智出版。
7.親職澄清對話卡(2015)。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