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敘事、繪本、EQ美學
第二堂課 傳承之美:個人親職風格的探索與發展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從家庭關係裡,我們學到了什麼?】
【繪本賞析】~有時母親、有時自己】
【繪本介紹】《媽媽的畫像》
【親職澄清對話卡練習】
【節氣生活美學~通宵達旦做穀雨茶】
【資料來源】
 

單元目標

  1. 原生家庭傳承的探索與個人親職風格檢視發展。
  2. 繪本故事在親子教養的敘事語法應用。
  3. 節氣的生活美學體驗實作。

文化是一種味道,一種光線,是一種脈絡。透過文化來理解一個人,人就會從這樣的背景裡,立體起來。~黃錦敦

從家庭關係裡,我們學到了什麼? ◎蔡幸容

  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爾女士與許多家庭工作後發現,十八歲以前,原生家庭對我們人格養成的過程極具影響力。很多的觀念及對情緒、感受的處理,往往都受到原生家庭,特別是來自父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帶著出生以來一路的學習與理解,長成自己如今的模樣,舉手投足,應對言談,喜惡判斷……。等到有一天,有了自己的家庭,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有一條隱形的線,傳遞著原生家庭的種種觀念與價值。有時候,我們覺知想要不一樣,脈絡裡卻藏著解不開的印痕。

  相信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獲得許多的資源,就算是有的是挫折、擔憂……,但也是這些資源,陪著我們一路往前。看似矛盾,卻又同時存在。我想,親子間的糾結與矛盾,其實,也有很多的愛在彼此之間流動著,只是樣態不同而已。

淺談繪本《有時母親,有時自己》之敘事哲學觀點

  繪本《有時母親,有時自己》以孩子的視野,描繪母親的肖像,「我母親的愛,如鮮花一般細緻敏感,她是一整座花園。」透過植物與動物的抒情詩,展現童年的溫柔與野性,孕育出豐盛的母愛森林。母親無論是為自己或孩子而戰,她與孩子的樣貌,彼此相互對應,也相互牽制。這樣的她,有時是母親,有時是自己。

解構「母親」的單一標準

  書中的女孩與女人時而化身為狼,時而長出翅膀,互相追逐,彼此模仿,如同母親的言行牽引著我們的成長,我們誕生時的第一個哭聲,同樣也深深烙進母親的心。如詩的故事裡,描繪一個不合常規標準的母親,以往不論在文字或影像裡的母親,總像顆陀螺般為著家務與家人間轉個不停,總是不辭辛勞克勤克儉,不顧自己的需求,或者根本忘了自己的需要,被期望扮演好照顧公婆、打理家務、輔助先生、教育子女的多重角色,自我則被拋諸腦後。然而,繪本裡的母親可是百無禁忌般地呈現各式狀態,有時候讓人感到安心,更多的時候是讓她的孩子擔憂。受傷了,提著醫藥箱來的是女兒。在日夜間擺盪的心,流下擔憂淚水的也是女兒。但不論飛多高多遠,遭遇如何的凶險,依憑著母性的直覺,以及女兒對她愛,總能再次平安回家。

  世界上沒有單一的真理,真理是多元且並存的。不同的知識與真理間,只有差異沒有好壞優劣。當我們用這樣的觀點來看故事裡的母親角色,是不是就有了新的視野與不同的看見?每個母親都是不一樣的,她們可以不一樣,如同每個孩子也是獨一無二的。

辨識主流(堅強、慈愛、溫暖安定)聆聽在地(徬徨、矛盾、無助和渴望自由)

當我們可以不將母親角色刻板地框住在堅強、慈愛與溫暖安定的單一標準,於是可以看見母親也是一個普通人,她會徬徨、矛盾、無助,也渴望展翅自由。因而,母親可以像女兒,女兒像母親,彼此呵護,互相取暖,不再是某種角色定義下的母親,她可以展現動物般的野性,也內蘊著如同植物般的沉靜與細膩。   一個社會、文化常會對身處其中的人提出某種期待和標準,以做為思考與行動的準則,當然,這些期待與標準對一個人來說不盡然都是不好的,但身處其中的人若只是一味依循社會文化的期待,卻不回到自己身上去觀察自己並思辨什麼才是適合自己與真正需要的,徒然成為主流文化的複製人。繪本裡的母親,約莫是經過個人檢驗反思,才能在主流文化裡清醒的活出自己要的人生吧!

【繪本賞析】~有時母親、有時自己  ◎游靜如

文/史帝芬 塞凡
圖/艾曼紐 伍達赫
出版/字畝文化

  《有時母親、有時自己》是一本以孩子的角度來探看母親這個角色,這本繪本除了少少又具詩意的文字外,繪者大膽和豐富無比所展現的每一跨頁圖,令人驚嘆和震撼,圖像符號的繁複和內含的隱喻,提供讀者保有個別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永遠有多種意義或多元的解釋。但文字裡依稀感受到這位母親有許多力量在心裡拉扯著,是矛盾、複雜的;有不安、困惑的,這些情緒感受都在圖畫的表情和文字中釋放出來。任何一位母親都能從中找到共鳴之處…

繪本在敘事語法的應用

  繪本一開頭寫著:「我的母親,有顆擺盪於日與夜的心。」這句話使我感受到這位母親內心日夜的糾結和衝突,深深吸引著為母多年的我,容許自己帶著好奇和不知道的心,想要聆聽這個孩子要說自己母親的故事。

辨識主流、聆聽在地

  這位內心藏有一匹狼的母親,深刻覺察並聆聽到自己的內在渴望(在地聲音),經過一番拉扯,有了一段的出走。之後她選擇回來,因她深深感受到母親的身分,是無可取代的、對女兒的愛是從出生就烙刺在心,這一生永遠朝向女兒,不會忘。敘事哲學觀裡:當事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當事人在主流和在地的價值期待中擺盪時,別人提供的答案,有時並不能為她帶來幫助,左右兩方似真理立場的拉拒,反而給當事人帶來更多困擾。藉著陪伴、對話,不批評、不給答案,回到當事人的最初渴望,探索當中珍貴的畫面,找到現階段最適合的決定,是陪伴者的著力所在。

  過去,母親這個角色,常被歌頌的是慈愛、犧牲、奉獻、無我的形象(主流文化),久之,這個形象變成女性身為母親時的自我要求,因此當母親想做自己時,總有著不小的罪惡感。愈是用「偉大」歌頌母親,可能預表有愈多的女性要犧牲自己的聲音,隱埋自己活在文化期待裡。

主流和在地並存

  隨著時代潮流的開放和轉變,現代的女性有更多自主的權力與空間,也是作者對媽媽們的鼓勵:「妳可以有時母親,有時自己!」,這兩個角色是可並存、不衝突的。如何在所處的身分和獨特的自我之間,找到平衡,活出自己prefer的生活樣貌更是重要。不固著於社會文化或家庭的期待,隱忍自己,忘了自我,直到空巢期後卻不知如何為自己而活;但若過度的單單只是聆聽在地,卻遺忘忽略了應盡的責任,完全不在意社會文化,也可能形成另一場災難。

  每個母親都是無法取代,獨一無二的,值得活出自己的光彩和樣貌!

親職澄清對話卡練習:

1.想著妳的母親或是主要照顧者,在養育照顧你的過程中,讓你印象溫暖深刻的三個畫面。請寫下這三個畫面,並一個、一個畫面輪流慢慢說。說完這三個畫面後,從價值卡中,挑出你認為此三個畫面中,傳遞的價值是什麼?

個人親職風格檢視發展:

1.在教養兒女的過程中,是否有時看見母親的影子?你喜歡這樣的影子嗎?
2.是怎樣的母親,在親子互動中,讓女兒覺得”活該被刺”?
3.在感受到家庭枷鎖和想要追尋自我的衝突時,是哪些珍貴的畫面支持著你繼續朝向兒女?

【繪本介紹】《媽媽的畫像》 ◎吳佳螢

作者/劉智娟
繪者/攝影者/劉智娟
譯者/蘇懿禎
出版社/台灣東方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你心目中的母親是什麼樣子? 也許真實的她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 我正在畫媽媽,媽媽是什麼樣子呢? 有人正在畫美英,美英是什麼樣子呢? 在媽媽熟悉的樣貌中,有著美英陌生的身影。 媽媽乾裂雙脣上的大紅脣膏,是美英源源不絕的紅色熱情。 媽媽的手歷經風霜,美英則是閃閃發光。 在我認識的媽媽背後,或許存在著連我都無法想像的美英……

《媽媽的畫像》在敘事語法的應用練習

  從小到大,不論是學校或是在我的美術教學裡,請孩子們畫自己的媽媽這個主題幾乎是年年都會有。繪本作者在畫了媽媽後才發現,相較於她為媽媽畫的畫像,媽媽更喜歡的是另一幅他人為她畫的樣子。身為孩子的她透過繪本左右兩頁的對照,探尋著她眼裡生活中的媽媽和另一個她有點陌生不同於日常的媽媽。有可能作者還無法完全理解媽媽在「角色身份」與「自我」之間擺盪的掙扎,也未必能清楚媽媽究竟放棄了多少自己的夢想渴望以成就家庭和子女的人生,但透過這樣的閱讀讓我們有機會可以看見或發現,平時習以為常看慣的媽媽不只是媽媽,她也有一個想站在自己人生舞台當主角的機會,而不單單只是家庭裡的配角。

  繪本中每翻開一個跨頁,左邊刻劃了作者熟悉的媽媽,是單色較暗灰的色調;右邊是多彩多姿、天馬行空,活躍於外在世界的美英。作者熟悉的那個媽媽即是大世界主流標準下多數人認定媽媽的模樣~常常獨自在家、在梳妝鏡前為乾裂的嘴唇補口紅,為家人虔誠禱告、在沙發看電視看到睡著、留在家人們已離席的飯桌獨自吃著剩菜、穿著塑膠拖鞋露出褲頭上的一節肉彎著做家事、看著時鐘等著先生或孩子回家⋯⋯這個對母親形容的單一標準其實也或許是身為媽媽的我們,早已潛移默化的就認定了自己本來就該是犧牲奉獻的角色,許多的渴望和需求都得暫時隱藏起來,一旦太形於外家裡沒有顧好就容易被責怪或是自責起來。

  如果有機會翻轉媽媽的角色,妳會想怎麼做,可以按照比例來分配的有時母親有時自己嗎?我想這得先解構許多人的觀念和價值開始,不容易,但絕對有機會。作者用想像力也放下她原有對媽媽的認知,用不知道和好奇的態度賦予媽媽美英一切可能的夢幻與自由:美英可以愉悅地與他人共舞、可以出航冒險去、可以坐在雲端接收天使捎來的包裹、可以把自己妝點光亮用熱情享受喜愛的世界。媽媽被隱喻成一隻在花間的蝴蝶可以從容自在四處飛舞,美英的眼睛閃爍著媽媽沒有的自信神采。

  再深入細看,每頁左邊的畫面質樸堅毅但永遠都在框框裡,右邊則有部份細節延伸出了邊界,花俏生動又開朗,尤其是到了其中一頁美英的腳跨出了框線,意謂著她決定聆聽自己的在地聲音,勇敢的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我想身為孩子的作者應該感受了母親一生的辛勞,用另個面向找出屬於美英可以閃亮美麗的支線故事。

  這些不是要否定媽媽原來的價值,而是在享受閱讀這繪本每頁的插畫時,對於作者的巧妙心思下反覆看著都會有新發現。這不單為媽媽角色創造出一個新視野,也在某個空間裡,放掉媽媽那個理所當然的樣貌,把掌握生命主人的專家還給媽媽,給出無限的自由和美好。

【親職澄清對話卡練習】

原生家庭的禮物----傳承的力量  ◎楊麗嘉

  在成長期間,每個孩子都好像永遠在肚子餓的狀態,爸爸知道我們很需要食物,所以晚上下班回來,都會帶著食物回家,因此每天躺在床上等待父親回來,就成了一件很幸福的事。

  有一天二姐說了想吃蔥花麵包,結果隔天爸爸買了一大串回來,我們三人好高興的猛吃,接著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第十天我們一點都吃不下了,二姐才告訴爸爸不要再買了,此後才沒有蔥花麵包。

  這畫面一直深烙在心上,因為父親的形象是嚴肅的。但是這是他能表達愛的方式,所以在嚴肅之外,我看到父親對於我們的照顧及關愛,這是很重要的證明,我「知道自己是被愛的」,也相對應出姿態卡「付出」「珍借」。

  後來在自己的家庭中,我會記得為晚回家的家人,準備熱騰騰的食物,並加上自己的陪伴,聊聊今天所發生的日常或不平常;也在一早天未亮,就準備著早餐,讓家人充滿活力的開始一天的生活,每每看著心滿意足的家人,我也就安心了,因為我將愛的感受傳遞了。
(1)請在價值卡中挑選出你原生家庭最看重的三個價值。<情境卡8>
(2)在姿態卡中挑選出你成長過程中,受原生家庭影響最多的五種姿態。<情境卡9>

  在生命中一定有深植心中的畫面,這些價值與姿態,在生命中是以何種樣貌呈現,那是什麼故事,請慢慢敘說,並挑選出所代表的價值卡。原生家庭所傳承的價值與姿態對你現在的家庭有沒有異同處,如果能夠調整,你會做哪些調整或改變,讓這個價值或姿態更貼近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你與原生家庭照顧者相處的過程,像一道湯,有時淡、有時酸、有時甜、有時鹹,你會說這段經驗為你的人生增添了什麼樣的獨特味道?

【親職卡-情境卡8】回家延伸的家庭活動和探索書寫

1.挑出你原生家庭看重的前五張價值卡。
2.接著挑出你教養你的孩子,想放在前頭的五個價值。
3.說說這其中的同異。你傳承了什麼?修正或改變了什麼?
4.為什麼想要有這樣的改變?

節氣生活美學~通宵達旦做穀雨茶 ◎蔡幸容

  滿心期待地和夥伴們上山,在南港茶山百年余氏古宅,準備通宵達旦做穀雨茶。首先,曾老師說我們這泡茶是百年難得,因年前茶樹覆上百年來的一場雪,正值茶樹休眠期的冬季,皚皚白雪正好加添春茶的甘醇清香。我們在葉面露水乾燥之後的艷陽下採摘,一芯二葉是標準,但我們這些新手,採來真是手眼不協調,加上不時要遭遇知名與不知名的六腳昆蟲。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採茶熱情依然不減,趕在雲掩陽光前,回到古宅進行日光萎凋,將採齋的茶葉均勻平舖在竹篩上曝曬。期間進行機器採摘茶葉的摘撿,捨去老葉與粗枝。大約20分鐘之後,輕柔的以雙手捧起茶葉翻動,隨後移進室內萎凋。

  室內萎凋過程冗長,由靜置,然後翻攪、鋪平,再靜置,重複約三、四次。接著將三篩茶葉併成兩篩,再將兩篩併成一篩。靜置是讓茶葉水分蒸發並進行發酵,輕柔翻攪則是讓葉面的水分充分流動,散發水份釋出香氣、進行發酵。過程中,室內的花香愈來愈濃。

  午夜兩點的揉捻是體力與耐力的考驗,彷彿與掌中的茶葉進行一場對話,以逆時針方向用力揉捻,方向不能改變,重複揉捻、解開、揉捻、解開,將茶葉揉成條狀。接著烘乾脫水,攤涼後再進行靜置。此時天際慢慢明亮,裝袋前挑去茶梗保留茶葉的動作,我們沒做,辛苦的成果,連茶梗也捨不得了。

  通過親身體驗,品嘗了手工與機器採摘茶葉的分別,也體會農家一分耕耘卻不見得有一分收穫的景況,曾老師在整個製茶過程的堅持,還有夥伴們在過程中的相伴與扶持,因為明白了辛勞,所以無比的感謝。感謝曾老師賢伉儷促成此行,感謝同行的每個人,謝謝自己,也謝謝天。

【資料來源】

1.文/史帝芬‧塞凡(2017)。圖/艾曼紐‧伍達赫。譯/周伶芝。《有時母親、有時自己》。字畝文化。
2.圖‧文/劉智娟(2017)。譯/蘇懿禎。《媽媽的畫像》。台灣東方。
3.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2018)。黃錦敦。張老師文化。
4.親職澄清對話卡(2015)。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