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目標
- 藉由活動和繪本認識焦慮和恐懼情緒。
- 藉由課程認識理解神經系統,進而理解情緒所引發生理反應。
- 藉由和身體對話傾聽心裡的聲音,進而調整個人信念及因應方式。
前言
人體的神經系統分成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兩大系統,中樞神經分為腦和脊髓;另一個周圍神經系統則一為體性神經,一為自律神經。體性神經是大腦管得到的神經,例如:肚子餓了,我們會找東西吃,要吃什麼?這是意志可以控制的。自律神經則是大腦管不到的神經,又稱為為自主神經,又分成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主要管轄我們的五臟六腑。當接受到外來刺激,或者來自於身體內部的情報時,自律神經會自動作出反應。例如,寒流來襲,被淋雨冷得直打哆嗦,身體不由自主顫抖起雞皮疙瘩,我們無法控制身體要不要顫抖,也不能命令雞皮疙瘩不要出現;肚子餓了,腸子咕咕的叫,我們無法控制身體讓腸子停止蠕動不要咕咕叫,這些反應都是自律神經的作用。
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對於身體的作用,可以想像一個是加油、一個是煞車。人體大部分的內臟器官都接受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當身體衝鋒陷陣或逃跑,交感神經會被激發,增加腎腺上素和皮質醇分泌,釋出肝醣,增加心跳速度、呼吸變快、流汗量增加並降低腸胃與免疫系統的作用。待事件結束後,副交感神經開始發揮作用,它會讓心跳減速、呼吸變緩慢,恢復腸胃系統作用。自主神經系統的生理功能就是應付外在環境的變化及壓力。許多查不出原因的身體不適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致。你知道身體會說話嗎?你知道當我們心口不一時,身體卻像糾察隊般跳出來誠實的告訴你;身體永遠比心理誠實,藏在身體裡的情緒地圖,早已一條一條的刻好印記,等你拿解藥找出口了。
心跳的聲音─恐懼 ◎吳佳螢
「我們等一下要選一位小朋友代表畢業生上台致詞」,在其中的我心跳得好快好快,僅管是縣長獎的榮譽,但依舊抵不過心中抗拒上台的恐懼。所以我故意頭低低眼睛不看老師,走著歪七扭八的路讓老師不要選上我。這是兒時印象深刻的一個畫面。前些日女兒說著自己因抽中畢委會委員,不得已必須要經常上台報告一些事情,她說著自己每當下課要請班上同學留下來聽她上台報告學校事務時有多緊張多害怕,總是快言快語後就趕快下台了。女兒問著:「媽,妳常常上課要上台一定都不會緊張不害怕吧!」於是,我跟她說了我前面兒時的故事,也說著:「我從小就害怕上台,即使到了現在,不論是要上台前或輪到講話前我依舊會緊張,雖然長期經驗和訓練下讓害怕變少了,但身體不會騙人,麥克風快過來前的心跳怦怦跳得兇,震到快要跳出來!」當看著《最可怕的一天》繪本裡小女孩害怕上台的心情,一點都不陌生,完全感同深受。
情緒分類中「懼」有緊張、驚慌、憂慮、恐怖、害怕、恐懼、懼怕、擔心、焦慮、恐慌等不同程度的情緒感受。然而每個人恐懼的點皆不同,甚至在某些時候會認為它是絆腳石,例如對於陌生的新環境或未嚐試過的新事物若存著恐懼心理,就會是阻礙我們勇往前進的因素。雖然恐懼未必讓人喜歡,但這個原始情緒卻和生氣一樣,都是我們重要的保命情緒,它讓我們在遇到危險時隨即啟動戰或逃來保護自己以求生存。就像動物在面臨威脅時,多半有瞪大的雙眼、更敏銳的聽力、快速的心跳、變淺促的呼吸等這些不不由自主地生理反應,接著不管選擇積極逃命或趁著腎上腺素飆升的瞬間轉身迎戰,都是出於為了確保物種存續而演化的本能。
神經科學怎麼說
從神經科學角度來說,恐懼是當我們接收到內外在刺激訊息而非常快速地被傳送到杏仁核產生來的情緒,是器官和內臟的神經衝動傳導到中樞神經系統的感覺。例如在夜深人靜時聽到一個奇怪的聲音,這訊息會經由視丘傳送到杏仁核和大腦皮質,接著到海馬迴去幫忙判斷這聲音是不是曾經聽過或者和危險有關,如果是的話,杏仁核就會發出警訊,刺激大腦各部主導一連串和恐懼有關的生理變化以及情緒反應,像害怕的表情、心跳加速、肌肉僵硬等等生理變化。所以恐懼是人類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一種原始情緒,進化生物學家認為,這類自發的反應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的神經系統上,並將這個自我防衛基因傳遞給下一代。它也是學習與記憶的產物,它會被記憶在大腦裡,當下次再遇到相同的情形大腦就會使你提高警覺做好反抗或逃跑的準備。
這讓我想起了一次小團輔活動中,放了一首名曲讓大家遊戲活動,沒想到其中一位孩子當場臉色大變,摀著耳朵害怕的大叫,隨即衝到教室外發著抖的縮坐在地上,我緊張的跟了出去安撫孩子的情緒後,問了他才得知,原來在一次偷玩了叔叔手機裡的電玩遊戲時,不小心看到一個殺人廣告正是以這首曲子為背景音樂。這就是當海馬迴核對出現交集時,同時也會連結喚起來了當時恐懼的記憶。
身體比心理誠實 ◎小佟
一直以來,都知道光寶講師的工作是我所熱愛的。雖然剛開始進入時,充滿了不安與疑惑,一方面沒有自信能勝任,一方面又充滿了期待,這一路走來的跌跌撞撞,就好像打開一個情緒萬花筒,繽紛晦暗參雜其中。 剛接的前半年,我得了帶狀泡疹,醫生說,通常是免疫力下降的時候好發,問我是不是沒有睡好或壓力太大?那時,隱隱約約地知道,原來享受激發潛能的同時,壓力也悄悄的進入我的日常了。隨著時光的流轉,一年一年的課程研習、閱讀與分享,豐富了我的生命與生活,只是莫名的焦慮也如影隨形的侵門踏戶,在樂觀與正向的盔甲下,一點點的侵蝕我的身體,而我仍仰著頭,帶著笑臉走在陽光下,不知照顧心理與心靈的同時,身體也同樣的需要關照與覺察。
與優雅說再見
去年,在課堂上,突然覺得胃有點不舒服,判斷應該可以忍到下課再處理,沒想到一瞬間全身冒冷汗,身體輕飄飄的,學員們很快就發現我臉色慘白,關心的圍了上來。那當下我頭腦清楚,決定要趕快走到保健室休息,才發現我無法掌控我的身體,在眼前世界由清楚轉向昏暗時,我不得不就安全考量,直接躺在地上,儘管身上穿著裙子,也顧不得優雅與否,大剌剌地躺在人來人往的走廊上;耳裡傳來的吵雜聲,漸漸的越飄越遠,心裡由不安轉為恐懼,不禁擔心會不會回不了家了?
坐上救護車,內在的恐慌是強烈的。雖然最後透過一系列檢查,得知應該是自律神經失調(醫生說,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身體發出警訊告訴你啦),不是生理器官上的生病。可是因為那感受太鮮明,有好一陣子,我對於獨自出門總是有些擔心。 因此,我決定要好好關照自己的身體,對於生活的安排,心態的調適(怕跟不上,想盡力做到最好),試著重新找一個平衡。我不再只以認知決定是否承接太多,而是學著覺察身體的回應,調整飲食,並且花時間操練我的身體,善待我頭腦與靈魂的居所。
運動是最好的投資與保養
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約翰.瑞提醫師,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舉出各項實證研究,主張運動不只能鍛鍊肌肉,還能直接鍛鍊大腦,改造心智,穩定情緒,增進學習力。身體只要動起來,就可以增長腦細胞,排除諸如焦慮、憂鬱、過動、成癮等困擾,還能減緩老化、預防老人失智症!運動可以對心理健康和認知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雖然我知道,運動的重點,在於塑造和調節大腦,鍛鍊肌肉和調節心肺機能只是附加效益。但看見日漸輕盈與神清氣爽的自己,仍是喜悅的。運動,可以使大腦產生三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
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可以穩定情緒、增加幸福感、克制衝動、提升自尊心、增加注意力與警覺心等。運動,也可以促進「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蛋白質的生成,以滋養腦細胞,刺激海馬回神經元的新生與連結。運動在我想照顧自己身體的同時,也照顧了我的身心靈,生活仍免不了焦慮與壓力,但我找到了屬於我的因應之道,運動是我最好的投資與保養。
圖片來源:http://www.taiwanscientific.com.tw/WhatIsANS.html
發現情緒的身體地圖 ◎周明寬
從小到大,我們的身體裡不知收藏了多少情緒記憶,尤其在事件發生時情緒愈高漲,感受越強烈,記憶也越發清晰。至於經歷恐懼、驚嚇和興奮的記憶,更令許多人一生都無法抹滅。這些經驗會記錄在我們全身,因為大腦底部的杏仁核(面臨重大危險時會處於高度戒備)、迷走神經(從大腦直達位於腎臟上方的腎上腺)、腎上腺(在緊急狀況下會釋放荷爾蒙,發出「戰或逃」的訊息)、全身各重大器官,以及神經系統會互相聯繫,使我們全身都感受到這些經驗。有了這個訊息迴路,再加上幾乎通達全身所有內臟的迷走神經,鮮明的記憶不但儲存在大腦,也烙印在身體的各部位。
那一年,我九歲。母親喚我去巷口的雜貨店買瓶醬油,給了我十元,我高興地握緊了這十元,奔去了巷口的雜貨店,買了醬油,老闆找給了我五角,我手裡提著醬油,眼睛卻緊盯著櫃子上的糖果罐,嚥了一下口水,我將找的五角錢買了糖果。可是我不敢回家,直等到吃完了糖果後,才悄悄地回家。一進門,就撞見父親坐在家裡,心想該完蛋了。母親看著我問:「找的錢呢?」我抿著嘴,心裡噗咚噗咚地跳,用微弱到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剛才找的錢,掉水溝裡。」此刻,我早已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冒汗。母親還沒說話,父親就扯著嗓門吼出兩個字:「說謊!」我的身體不自覺地颤抖一下。 父親指著我問:「你說錢呢?」我再一次回答:「剛才找的錢,掉水溝裡。」父親擰著我的手,拉著我往巷口的雜貨店走去。
心裡覺得大難臨頭的我,感覺自己的謊言即將被揭穿,身體癱軟的如同待宰的羔羊,當事實從雜貨店老闆口中說出:「剛找那小孩的五角錢,他買了糖果了。」這彷如一句宣判聲「罪有應得」,這話撩起了父親心中的怒火,拽我的手更加使勁,硬將我往家裡拖。 我口裡不停地認錯求饒,但父親始終充耳不聞,拖進家門口,將我的雙手綁上,我心裡恐懼到自己會被打死,「爸,我錯了。」「媽,我錯了」縱然我聲嘶力竭一聲聲哭喊著,那無情的棍子一鞭一鞭地撕裂著我的身體。
這傷痕即使經過了47年,它依舊躲藏在我身體裡最幽暗的角落,有時隱隱作痛。 如今,我試著用情緒對話卡找出這張情緒地圖想告訴我什麼?我讓自己深呼吸幾次後,嘗試平靜下來,再從情緒卡裡挑出「懷疑」、「恐懼」、「罪惡感」、「受傷」、「難過」、「討厭」六張卡片。我一次拿起一張情緒詞彙,然後閉起眼睛感受這樣的心情若存放在身體裡的某個部位,那會是在那裡?「恐懼」、「難過」時,感覺在心裡,觸碰身體的心臟部位,試著感受它要傳達的訊息,像是「恐懼時,自己被無情的責打,內心感到死了一樣的恐懼。」「難過時,絲毫沒有獲得半點被愛,好難過啊!」另外,面對「罪惡感」、「討厭」的感受時,我觸摸著頭部,試著感受它要傳達的訊息,像是「當罪惡感來臨時,我知道犯了錯不可原諒,我也不原諒自己啊!」「內心產生討厭的感覺時,我開始恨父親,也開始討厭這個家。」接著我感受「受傷」、「懷疑」,觸碰身體的全身,再次感受遍體鱗傷,也試著感受它要傳達的訊息,像是「受傷時,全身好痛喔!心裡更痛!」「懷疑時,我想我是不被受關愛的那個孤單的孩子,這世上還有人會疼我嗎?」
當看著自己完成情緒的身體地圖,這張人形圖恰似敘說著我童年的創傷經歷,那個懵懂的年紀所犯下的錯,成為自己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不原諒自己說謊」成了終身不可違背的信條,每遇到相同情境時,不自覺地情緒爆發,對說謊的行為會大聲斥責,然而,對偶犯小錯的孩子,內心又懷著寬容的心,彷彿補償自己當年沒有人可以被原諒、被同情的遭遇。
大人不曾犯錯嗎?日本作家河合隼雄曾說:「大人唯有凝視自己內在的『惡』,才有辦法面對孩子的『惡』。」孩子說謊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但如何看待孩子說謊的動機和內在的含義,河合先生提醒我們從「除惡務盡」的嚴厲與焦慮中稍稍脫身,並蹲下身來,以更深刻的眼光重新認識身邊的小孩。
學習,創造了我們的大腦! ◎柯昭儀
在改變行為或情緒所需要的改造過程中,神經元是要角。腦的改變源自最小單位:神經元。從生理上來看,學習發生在大腦神經元的突觸,突觸以化學物質與電流互相交換資訊,被刺激的神經元會促動鄰近神經元活化,連環效應下引發百萬個彼此連接的細胞同步活動,即建構了人類心智活動的基礎,當某一神經元再次啟動,而較少依賴其他神經元時,表示該神經元已產生學習,而神經元間的連結越密切,學習自然愈有成效。 大腦與學習是一個正回饋的關係;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會再回頭改變大腦,這個正回饋作用持續發生,也不因大腦成熟而停止。研究顯示學習能讓大腦的神經元製造新的連結,神經元的連結密度、連結的方式則攸關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大腦解密手冊》以倫敦計程車司機「熟能生巧」的實例來說明;倫敦的司機們為了取得倫敦黑色計程車的駕駛執照,必須熟記很多地點,也要清楚這些地點之間最直接的路線,所以他們的海馬迴體積比一般民眾大,而經驗豐富的計程車司機,他們的海馬迴體積又來的更大。
下課後一小時雖會喪失65%的神經連結,但藉由溫故知新的過程可提升腦神經的連結、配合每週四次的流汗運動可以增進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充足睡眠來可以整理記憶,輕鬆、愉悅的心情才能學得快,記得牢。大腦的可塑性主要來自於神經元之間連結的改變,與神經突觸的形成與消失有關,神經纖維的髓鞘化(影響神經傳導性質)也對大腦功能的發展很重要。就算是中風病人的復健,目前也認為是依靠殘餘的神經元形成新的神經迴路,來彌補喪失區域的神經功能。
本文摘錄自:101/03/31謝豐舟教授在臺大應力所國際演講廳所主講之「第七期探索講座《大腦、演化與學習》學習:一門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與機器學習的新科學」的演講內容
圖片引用:精神健康基金會─腦的美麗境界
參考資料:
1.林暉鈞譯(2016)。《孩子與惡》(原著:河合隼雄)。心靈工坊。
2.自律神經功能http://www.taiwanscientific.com.tw/WhatIsANS.html
3.徐仕美(譯)(2016)。大腦解密手冊(原著:David Eagleman)。台北:遠見天下。
4.曹中瑋(2013)。《當下,與情緒相遇:與情緒哀樂共舞,情緒是什麼?有甚麼用?》張老師文化出版。
5.CASE科學報:https://case.ntu.edu.tw/blog/?p=10935
6.廖和敏(譯)(2004)。《身體的情緒地圖》(原著:克莉絲汀‧寇威爾)。心靈工坊。
7.圖‧文/湯姆牛(2012)。《最可怕的一天》。小天下出版。 8.精神健康基金會─腦的美麗境界。 http://www.brainlohas.org/%E8%85%A6%E7%9A%84%E7%BE%8E%E9%BA%97%E5%A2%83%E7%95%8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