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遊戲,不只是遊戲:玩出EQ,樂在生活美學」
第二堂課 大腦中的GPS~當感性與理性相遇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繪本導讀】
【談黑暗力量─憤怒】
【情緒反應雙路徑】
【大腦中的GPS~當感性與理性相遇】
【情緒辨、辯、變】
【撕紙體驗 情緒紓發】
【參考資料】
 

單元目標

  1. 探索重要的保命情緒─生氣並認識情緒的積極功能。
  2. 認識情緒的生理機制和運作的雙路徑。
  3. 藉由課程引領家庭親子互動的系統取向循環式問句五花瓣練習。

前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發明後,人們開車、駕駛飛機、甚至在都市中行走的能力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GPS發明之前,我們如何定位導航呢?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哺乳類的大腦使用了一套和GPS十分類似的精密追蹤系統,以引導我們在空間中穿梭行動。

  2014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美國科學家約翰歐基夫(John O’Keefe)以及挪威科學家夫婦梅-布里特穆瑟(May-Britt Moser)和愛德華穆瑟(Edvard Moser)共同獲獎。他們的成就在於解開大腦中特定細胞會跟我們所處的環境中的各個地點有特定對應關係,如同這些細胞在腦中組成了屬於每個人的 GPS 定位系統,讓我們不會迷路,也解開了科學家百年來對於大腦是怎麼認路的謎團。

  參與GPS功能的細胞有兩類:海馬區的位置細胞(負責構建空間地圖)和內嗅皮層的網格細胞(負責定位與導航)。位置細胞與網格細胞相互合作,組成一條完成的神經迴路。這一迴路系統構成負責而精細的定位體系,即「GPS」。

  大腦中的GPS會根據我們過去的位置、經過的時間等各種訊息,來判斷我們現在的位置以及前進的目標方位。大腦通常毫不費力就可進行這些運算,所以我們幾乎不會意識到這個認知歷程,但知道自己身在何處、要去何方,是一種生存的關鍵能力。要是沒有這種認知能力,人類與其他動物都無法找到食物或繁衍後代,事實上,所有的個體以及整個物種都會因此滅亡。~簡文琪

  大腦中的GPS因個人的神經迴路系統建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何在腦中建構更完整的空間地圖,如何創造更多元性的傳導迴路,則有賴於不斷的有意識更新系統,加強神經連結的脈絡,讓記憶、定位、導航更加的精確。


 《摘錄至SCIENTIEIC AMERICAN生命科學》《摘錄至─科技新報2014》

【繪本導讀】《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 ◎還真

  菲菲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她的姐姐搶走了她的玩具,菲菲非常非常的生氣,她踢打、尖叫,想把所有的東西都砸碎,於是她跑出家,不斷地跑啊跑!跑累了,也哭累了。她看看石頭、看看大樹又看看動物,她聽見了鳥叫聲,她爬上樹,感到微風吹拂,看到流水浪花,廣大的世界安慰了菲菲,然後菲菲回到家裡,每個人都很開心地歡迎她。

從菲菲的故事~看見情緒的生理機制 ◎Jasmine

  菲菲噴張的鼻孔、藍色深不見底卻又像有水氣從中蒸發般的眼睛、以黃棕兩色交錯直洩而下的頭髮、直翹的辮子以及火紅色的背景,一看就感覺到那股躍然於紙上的生氣與憤怒。我們都知道什麼是生氣,我們也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不論是只有一點點的煩惱或是完全爆發的憤怒,生氣是一種完全正常、而且有時候健康的人類情緒。但是當生氣脫離控制的時候,可能帶來工作上、人際關係上、甚至是整體生活品質的問題。生氣,會讓你感到無法招架也無力控制,甚而帶來傷害。

什麼是生氣與憤怒?

  生氣是一種情緒狀態,它的強度會有所變化,從輕微的憤怒到強烈的激動暴怒。根據心理學博士Charles Spielberger的研究,生氣就像其他的情緒,往往伴隨著生理上的改變,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會變得呼吸急促、血壓上升、心跳加快、肌肉緊繃,此時你的能量賀爾蒙、腎上腺素與正腎上腺素的量也會增加,使你臉頰通紅、嘴唇顫抖、肌肉鼓脹,雙眼發出怒火,蓄積了準備進行破壞的可怕衝動,就像故事中的菲菲一樣。

  生氣往往導因於外在與內在的事件,通常都是因為特定的人、事、物;或是因為個人遭遇到如:期待落空、被欺騙、不滿、被冷漠對待、曖昧不明、難堪、被蔑視、受辱、不公不義、自尊受損等事件,自動化的直接思考所誘發的情緒。從《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探看《情緒之書》生氣到憤怒的層次,再次讓人對於情緒的描述方式和深沉背後的故事,有了新的學習和發現。

  憤怒是最強大的外爆性情緒能量,常常被比喻成火山爆發。可見憤怒有其殺傷力與破壞性。正因如此,許多人對於憤怒者避之唯恐不及,或是被勾動出更強大的情緒與之抗衡。生氣與憤怒對動物而言,是保命的情緒,可以讓動物抗敵。對人類而言,生氣與憤怒可以使人防禦威脅,對抗侵犯;可以替行動增添燃料,驅使我們更加努力。合理的生氣與憤怒,使人類擁有保護自己的力量。

談黑暗力量─憤怒 ◎吳佳螢

  憤怒以奇特、出乎意料的方式爆發。當我們遭受到批評或被不公平對待,在憤怒的刺激之下,我們會產生比平常更為強勁的反應力量。 ~~Tiffany Watt Smith《情緒之書》

  「是什麼力量讓你可以撐到現在?」
  「憤怒」,這兩個字很真實的在我和一位29歲女孩對話時說出。
  女孩繼續說:「對,這麼多年我帶著憤怒去找很多為什麼;找很多答案,所以我沒選擇結束生命!」一個憤怒的力量支撐著一個女孩在苦痛中找生命困境的解答。原來憤怒這情緒可以強大到這樣成為保命的動力來源。

  怒,在生活經驗中一點都不陌生。是人們天生的原始情緒,是輕易就能體會的感覺之一。通常會引發憤怒的事件是我們不希望意看見的或是和我們原來的價值觀相悖;又或是在我們看起來別人是故意的而有被欺負的感覺,透過憤怒可以控制情況避免再發生;甚至是為了轉移其他情緒如擔心、悲傷而有的防衛。另外憤怒也是個保護機制,當威脅來臨,生理如心跳、血壓、呼吸加快,以及內分泌所帶來的改變,會幫助我們在必要時做出行動反應。因此憤怒不絕對是不好的情緒,沒有必要強迫自己不生氣。只是該如何適度控制,成為憤怒情緒的主人,而不變成奴隸,才是我們真正需要花時間學習的功課!

資料來源:http://www.mhf.org.tw/wonderfulbrain/guide_b.htm

情緒的積極功能

  在「當下,與情緒相遇」書中提出~情緒的積極功能是在提升我們的存活率,特別是讓我們難受的情緒,是在我們遇到內/外在挑戰、侵犯、剝奪的事件時所產生的身心激烈反應,使我們能更有力量去因應這些狀況。而且為了要我們重視此刺激,愈是危險的狀況,情緒感受和反應會愈為強烈。因此,情緒不但具有維繫生存的重要正向功能,而且是「當下」的,換句話說,當事件解決了、過去了,情緒就會自然消退。

情緒反應雙路徑 ◎歐憶陵

  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但如當情緒來時,總是直接啟動大腦自動化歷程,讓直接反撃或是逃跑成為一種慣性模式,久之,這樣的自動駕駛模式持續運作,易於掌控原本該是情緒主人的自己,而真正的情緒恐被壓抑住,不知該如何適當的表達,長久累積下來,恐如火山爆發般一發不可收拾。學習掌控情緒,要從練習增進自我覺察力開始,而提升覺察力得從日常生活中練習。 一般而言,從腦科學看情緒反應有著兩條路徑模式:

(一)稱為自動化歷程:

  「視丘」接收到感覺訊息(聽覺-耳、嗅覺-鼻、味覺-舌、觸覺-身、視覺-眼)→「杏仁核」→「下視丘」,啟動自律神經系統(緊急應變)及內分泌系統(長期抗戰)作出反應(圖一)。這種情緒是反射性,可以立即性反應,通常與壓力反應有關,在遇到壓力時,原始的「戰」或「逃」反應。其反應的通常較為強大,算是自我保護的機制,但也由於強度及波動大,易傷人或傷己。 (圖一)

(二)稱為意識歷程:

  「視丘」接收到感覺訊息→「大腦皮質」→「杏仁核」→「下視丘」,啟動自律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作出反應→把訊息回饋至「大腦皮質」(圖二)。這種情緒是經過思考的反應,通常速度較慢,經過思考,也較穩定,強度會被修飾,人類佔據生物界的頂端,乃因有大腦皮質的思考能力。 (圖二)

理性與感性合作建構生命故事

  兩條情緒反應路徑,可以說是大腦上、下兩條不同的方式,但大腦不僅有上下,還有左、右。心智來自於大腦的運作,人腦從生理上來說的確分為左腦和右腦兩部分,兩側感知和處理資訊的方式截然不同。一般我們都理解,我們的左腦渴望秩序、邏輯、求實、線性,擅長邏輯、演繹推理並以語言為基礎的處理。右腦模式是非線性、全面性的、並擅長接收處理視覺、空間資訊。自傳式資訊、非語言訊息的傳遞、對身體的整體感受、自我的心智模式、強烈情緒以及社會認知主要都是由右腦負責處理。大腦不是獨立工作的,任何動作都需要左右腦協同工作。對於解讀生活經驗的連貫性敘述,一定需要左腦的模式的詮釋功能和右腦模式的非語言以及自傳式訊息處理功能,兩側互相整合,才能產生流暢的敘述 (李昂譯,2018)。

大腦中的GPS~當感性與理性相遇 ◎高麗萍

  課程當日的清晨才發現兒子昨晚曬的制服未乾。視丘未經過大腦皮質,直接跳入了杏仁核,也就是腎上腺素飆升,一股怒氣瞬間爆發開來。嘴裡碎念著:在搞什麼啊!不是教過你了嗎,衣服要間隔曬。你全擠在一起掛!用三台除濕機也不會乾啊!

  兒子在我的怒吼中驚醒,不知所措的看著我將制服分開曬,再開起另一台除濕機,把外套掛在除濕機上方。轉頭帶著怒氣跟兒子說:現在才5:30分,你繼續睡。被嚇醒的兒子,坐在床沿邊上,用驚恐的眼睛看著我,我知道,他不敢再睡回去。

  但這樣的舉動更引發了我更多的怒火,像個連珠炮似的不斷炮轟:不是教過你了嗎,衣服擠在一起怎麼會乾?你在想什麼啊!每天渾渾噩噩的…xxooxox…。 下午5點接兒子放學,心裡想著早上的事件,在兒子的心中不知是否已過了?於是鼓起勇氣,跟兒子說:媽媽今天上大腦的課,你還記得杏仁核主要掌管什麼嗎?兒子回:「情緒」呼~還會回話,心裡鬆了一口氣。

  對呀~我今天早上杏仁核沒控制住……害你心裡不安了。我見兒子未回應,心裡琢磨著該如何接下去。哈!海馬迴瞬間救援,召喚了才學習過的5花瓣,當下立刻先跟兒子道歉。「早上我真的很抱歉,是因為我看見了你的制服沒乾(感官),我很著急,也很擔心,氣溫下降了,不能讓你穿濕的衣服(感受)。

  我知道你認為反正有除濕機,曬一晚上就會乾對不對(想法)。 我知道不該用怒吼的方式嚇到你,也很感謝早上你的情緒沒有受到我的影響,謝謝你願意等待我平息怒氣。

  「今天,我的老師剛好分享到我們的前額葉要在20歲之後才發展完全,若孩子在20歲之前常常記不住是正常的」。那時候想到早上發生的事,當下我真的覺得好慚愧。你這麼盡責的自己洗衣服、曬衣服,而我卻沒有再次提醒你曬衣服要隔開—點衣服比較容易乾。(想法、行動)」。

  説完,兒子靜默數秒,回説:所以,你的前額葉還沒發展完全。課程之所以如此吸引著我,不單單只是課程,而是引導、經由內化之後,再回歸日常的實做。當然不會是每一次都有效果,但每一次的練習、實做之後的箇中滋味,竟是如此甘甜。

情緒辨、辯、變 ◎Jasmine

  情緒經驗系統是整體的。不能覺察自己的情緒,當然也難以覺察他人的情緒;少了情緒的交流,人與人之間就好似築起一道無門窗的高牆,心靈無法連結,也不具同理能力。人際相處一旦失去情感的付出與接收,自然不可能建立親密的互動,產生愛與關懷的幸福關係。 ~~曹中瑋(當下,與情緒相遇P.81)

  某一天放學時間在校門口等候女兒放學,一直等到所有的孩子都陸續離開了,仍未見女兒的蹤影,因為平時從未發生過類似的情形,當下內心開始擔心起來,不斷的想像著:女兒會不會發生意外了?該怎麼辦呢?正準備進入校園找尋女兒時,終於看見她出現了。由於過度的擔心讓我的情緒有些失控,未經思考就脫口而出:怎麼回事?為什麼這麼晚才出來?媽媽等了很久都快急死了。

  女兒接收到我生氣的情緒,很委屈的回應:因為下雨天的關係,老師說帶傘的同學撐傘很危險,要等大家都走完了才能出來,我也不想這麼晚才出來呀!你都沒有問清楚原因就先生氣,說著說著女兒開始掉下眼淚。 當下覺察到自己內在的擔心並未讓女兒感受到,反而她只感受到我的責備與怒氣。有了這樣的覺察後,我立即跟女兒說:「妹妹,對不起!媽媽誤會妳,是不是讓妳覺得很難過啊!」女兒點點頭。我接著說:「其實媽媽是因為太擔心妳出意外了而有些心急,所以大腦就被杏仁核挾持了,妳願意原諒我嗎?」女兒回答:「我知道媽媽是因為擔心,而不是故意對我生氣的,我可以原諒妳喔!」

  當我們釐清彼此情緒的來源,並同理到對方的感受與想法後,很快地就化解了這次的衝突。

情緒辨:當情緒來時,辨識情緒來源。

  以上例,當看見等候許久的女兒終於出現時,為什麼擔心的情緒會讓我感到生氣呢?因為以往不好的情緒記憶被喚醒了,所以我感到生氣。

情緒辯:問自己為什麼生氣?

  以上例:從小到大我的母親對我表達愛與關心的方式都是用責備、怒罵的語氣,因此我的情緒記憶裡對於情感的表達,也常常自動化的用責備、生氣來表達關心與愛。

情緒變:我能做什麼改變或調整呢?

  以上例:當我覺察到生氣的源頭後我會試著讓自己平靜下來,閉上嘴巴,避免說出會讓自己後悔的話,然後深呼吸讓上層大腦奪回控制權,用緩和的語氣讓孩子理解我等候許久的擔心與不安。

情緒五花瓣的生活練習

撕紙體驗 情緒紓發 ◎Little Orange

前言

  生氣與憤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情緒,也是重要的保命情緒之一。當我們因內在、外在的刺激事件引發,以致大發雷霆時,不但大腦思維混亂,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也使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失調、免疫機能下降,大大影響健康。 當我們感到生氣,甚至覺得自己快要火山爆發,不妨透過撕紙和拼貼讓自己情緒被釋放,讓更多穩定的力量回歸內在。這是我照顧盛怒下的自己小秘方之一,和大家分享!

流程

  1. 首先,在腦海中想著一個曾令你生氣憤怒、很有壓力的一個事件, 並在雜誌、廣告DM中,撕下任何有感覺的圖像、文字或形狀, 再把這些碎片拼貼在圖畫紙上。
  2. 然後,寫下你的感覺,也可以在拼貼作品的周圍隨意畫畫。
  3. 當完成作品之後,靜靜地看著自己的創作,給自己一些時間,與自己的情緒與感覺在一起。緊接著,請在紙張的背後書寫你的感受,以及想對自己說的話喔!

經驗分享

  我的地雷區很小,不外乎是孩子們使用手機過度,或是太晚就寢。可是一旦踏入我的地雷區,那可真是一發不可收拾,不但說話很傷人,而且所有的家人都會被我的怒氣掃到。 某日晚上,原本僅想小憩的我,可能因為過於疲累,竟然睡著了,當我睡足起身走出房門…天啊!已半夜十二點多,三個孩子居然都還未休息,而且都正看著手機…,一下引爆二顆地雷,當下,杏仁核越來越大,我大聲斥責孩子,根本沒給孩子們解釋的機會,而自己則是整夜輾轉難眠。

  隔天,我尋了個空,開始撕紙,光是體驗撕紙的聲音與感受,就覺得怒氣被釋放了,釋出負面情緒後,感覺格外輕鬆,安頓好自己,才能進一步自我覺察與解構。我們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有力量去照顧珍愛的家人。

延伸活動

  這個活動,也很適合和孩子一起進行,當寶貝情緒無法控制,尤其因年紀小表達不清楚或孩子不願意說時,在旁著急焦慮的我們可以引導他們一起來撕紙拼貼。撕紙對小朋友來說,不但有趣,而且當有了個情緒發洩的出口,孩子的心就會慢慢靜下來,述說他們的拼貼故事,我們自然也就可以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由了。

參考資料:

1. 健康達人網(2014)。諾貝爾生醫獎頒給發現大腦 GPS 功能三科學家。取自
http://technews.tw/2014/10/06/2014_nobel_prize_physiology_or_medicine/

2. 謝伯讓(譯)(2016)。腦中GPS:記憶、定位、導航。科學人雜誌。取自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2827
3. 李昂(譯),2018。《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原著(丹尼爾.席格)。台北:野人
4. 曹中瑋(2013)。《當下與情緒相遇》。台北:張老師。
5. 精神健康基金會。腦的美麗境界。取自 http://www.brainlohas.org/%E8%85%A6%E7%9A%84%E7%BE%8E%E9%BA%97%E5%A2%83%E7%95%8C/
6. 李坤珊(譯)(2001)。《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原作者(莫利‧卞)。三之三文化。
7. 林金源(譯)(2000)。《情緒之書》。原著(蒂芬妮‧史密斯)。木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