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遊戲,不只是遊戲:玩出EQ,樂在生活美學」
第一堂課 誰溜進我的心房裡~認識理解情緒的特性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前言】
【是誰溜進我的心房裡】
【情緒洋蔥圈】
【從《菲菲真的很受傷》,認識情緒和敘事觀點的詮釋】
【參考資料】
 

單元目標

  1. 藉由活動敘說,認識情緒的定義及其意涵。
  2. 透過圖畫書和表達性藝術瞭解情緒的心理機制。
  3. 從圖畫書和表達性藝術探索生活EQ和親子關係。

前言

  《禮記‧禮運》篇:何謂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七者弗學而能〈不用學就會的本能〉。「情緒」的存在具有演化的功能和意義;例如:恐懼驅使我們遠離危險、憤怒是面對敵人時的保護色、喜悅能增進人與人間的距離、悲傷能獲得安慰與幫助。情緒像是我們不同的朋友,住在大腦深處的邊緣系統處,它常常悄悄的溜進了我們的生活中;又神不知鬼不覺的消失。有時候,讓我們笑;有時候,讓我們哭;有時候,讓我們暴跳如雷面紅耳赤的眼冒金星,甚至是慌亂得不知所措;但有時候又恩典充滿、溫馨滿懷……。這些不同的朋友,如果我們忽略或刻意躲避它,就會失去了一個多認識它的機會。誰溜進我的心房裡~認識理解情緒的特性,讓我們有機會認識情緒所帶來的訊息。

情緒的定義

  由內、外在刺激所引發的一種主觀的激動狀態。(曹中瑋,2013,當下與情緒相遇)

情緒的特性

  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無論何種情緒,都具有下列的特性:

  1. 情緒是與生俱來的:
    人自出生即有情緒的表達,嬰兒肚子餓了就哭,吃飽了就笑滿足了。嬰幼兒在還沒有語言形成前,透過情緒的表達來與大人們溝通。情緒的演化比大腦皮質的演化還要來得早,對人類生存具有保護機制。
  2. 情緒由刺激所引發:
    情緒必由刺激所引發,包含內在和外在刺激,外在刺激是指外在環境具體的人事物刺激引發,例如:中了大樂透;內在刺激則是由個人生理或心理因素所引發的。人類和其他動物不同之處,可以透過想像,不用遇到實際的物體就可以產生情緒,看著浪漫的愛情劇,就可跟著劇情情緒千折百迴。進入鬼屋,沒有鬼也把自己嚇得半死。
  3. 情緒是主觀的經驗:
    面對同樣的事件,因個人的個性及對事件的認知不同,引發的情緒及其強度反應也就不同。
  4. 情緒具可變性:
    情緒會因個人成長及環境改變,對同一件事所產生的情緒方應也可能跟著不同。
  5. 情緒受家庭社會文化的影響:
    情緒的表達,會因不同家庭社會規範及文化影響,而有不同的行為呈現方式。

情緒的反應

  生理反應:當個體經驗某種情緒時,所產生的生理變化。例如:心跳呼吸加速、血壓上升……。
  心理反應:當個體接受刺激時所產生主觀性的心理感受。例如:難過、生氣、失望……。
  認知反應:個體對引發情緒之刺激情境所做出的解釋和判斷。例如:都是我的不錯,災害才會發生……。
  行為反應:個體因情緒而表現出之外顯行為,包括語言與非語言。例如:因生氣而罵人、難過而哭泣、緊張咬指甲等。

是誰溜進我的心房裡 ◎還真

  早上,走進咖啡店,櫃枱前的年輕女孩,一臉燦爛的笑臉,高聲爽朗的喊著:「早安」。走近她,點完了餐,說:「妳的微笑,點亮温暖了每一個點餐的人。」她則回報更燦爛的笑容。我把她的笑容偷偷的藏進我的心裡。

  用餐時,隔壁桌兩位女士坐了下來,從他們的對談中,應該是剛送孩子上學後的women talk其中一位突然啜泣了起來,引我側耳,似乎夫妻感情出了問題。痛苦、憤怒、憂愁、不甘願在兩行淚眼婆娑之間。哭紅的眼,它悄悄地溜進我的心底。 一位久未聯絡的學生打了電話來。「老師,醫師說我有青光眼,怎麼辦?醫師說『不可以太用眼力,否則眼壓會升高?』可是我讀的是建築,常熬夜畫設計圖,那不是老人家才會得這種病嗎?我會不會瞎掉?我還想畢業後到美國學開飛機,想要當機師,我的夢想怎麼辦?」電話那頭的他,充滿焦慮和恐懼。那日,他的焦慮偷偷溜進我的心底。

  公車上,外面下著傾盆大雨,一位長髮,身著碎花短裙洋裝的妙齡女子,未撐傘下了車,大雨打在她的身上。司機隨即拿起身旁桃紅長柄雨傘,離開駕駛站,打開雨傘衝下車,將傘遞給女子,立即轉身衝上車,這一幕,看得心暖暖的。一旁的阿桑說:「司機,你有夠好心。」司機:「她可能是外地來的,國語說得不好,那是良心傘,沒什麼啦!」桃紅色傘在大雨中,暖暖地溜進我的心窩。

  夜裡,老公、孩子回家了,餐桌上,孩子氣憤說著客戶不講理的事;老公說著同事中午給大家加菜─滷豆干雞腳,晚到的他,幸好同事特別幫他先留下一些,否則品嚐不到美味,一直稱讚同事的廚藝了得。這時,心中該有什麼心情呢?人緣不錯─開心;怎有人特別對他好─猜疑;他還一直稱讚她人─妒忌。你選擇想到什麼?

  電視新聞畫面又重覆出現分屍案的案情報導,令人膽顫心驚,立即轉台……

  睡前翻閱了,拿起圖畫書─《菲菲真的很受傷》,菲菲畫了一棵藍色樹幹的大椈樹橘色的天空,同學們笑她畫錯了,沒有藍色的樹幹和橘色的天空,菲菲非常難過。想起幾年前在公園遇到某家公司親子假日活動,大人們烤肉,小孩們畫畫比賽。我坐在涼亭裡,看著小孩們聚精會神的畫著,然聽到一位媽媽厲聲斥責,那有海浪長成樣子,你沒看過海浪嗎?尋著聲音,轉頭一看,看到孩子畫紙上有著棕櫚樹,一旁是海浪(如圖),媽媽拿起蠟筆,~~~~~~在圖畫紙畫上,並抽掉孩子的畫,要她去主辦單位再拿一張圖畫紙重畫,小女孩臭著一張臉,水在眼眶打轉,沒有反抗的起身離開。

  我離開涼亭,往另一處走去,看其他孩子畫畫,孩子們真是天生的創意家,活動名為寫生,但畫的都是腦海裡想像的。男士走到一位大約幼稚園中或大班男孩旁看著說: 「你的狗,怎麼只有兩條腿?」 「爸爸,你都看不懂。」抬起頭來,一臉漲紅,眼淚奪眶而出,大聲喊著,接著把畫往男士身上扔去,男士一臉錯愕,還搞不清狀況,一臉漲紅連忙蹲下來,說:「對不起,對不起,爸爸看錯了…….」 男孩繼續抽噎說:「我不要畫了,你都看不懂……」爸爸撿起被丟在地上的畫,忙著安撫小孩,孩子還是不領情繼續淚眼婆梭的說著:「我不要畫了,你都看不懂……」 慢慢地,孩子停止哭泣,對著爸爸說:「你蹲下來看,牠們那邊的腳就被遮住了,牠有四隻腳,只是被遮住了……」 我被這突如其來的畫面震住了,心想這小男孩也太激動了吧,而爸爸處理孩子的暴怒情緒則是出乎我意料之外。

  公園裡,前後不到二十分鐘的時間,二個類似的事件,孩子和父母出現了不同的情緒反應與處理方式。成人的世界,習慣上了所謂的「正常」的樣態,忘了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理論上大家都認同這句話。但落實在現實社會中,我們都常忘了這句話,而出現「與我不同就是異常」的衝突情緒。 今日,有歡笑、緊張、溫暖、猜疑、開心、恐懼、生氣、無奈、…,他們是你主動搜尋而來,還是被動的習慣性的得到呢?當我們看到正向的助人快樂行為,腦內的催產素、血清素也會跟著增加分泌,而讓自己的心情變好,廣告利用人類追求快樂的特性,在廣告裡放入大量快樂元素,例如:歡樂美味就在麥當勞的廣告。

  而我們平時最容易被那一類的情緒所吸引呢?答案是恐懼,而媒體利用這一心理,會刻意更多地報道負面新聞,例如:戰爭、謀殺、盜竊、自殺、強姦等等。當我們讓這些負面事件不斷重覆進佇心裡,不管是何種情緒的內容,經過重複後,都能明顯加強情緒效果。當我們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夠強壯時,我們可以理智的分析,進而避免重蹈覆轍及面對。但若是人心理智能薄弱,杏仁核就會不斷的被挑動而茁壯,於是不斷的刺激危險的防衛機制,也就是增加腎上腺素及皮質醇的分泌,於是心生恐慌,久而久之,產生慢性壓力,進而導致心生理的疾病。

  夜裡,靜心書寫,回顧一天的情緒起伏,在外界刺激挑動的,有內在回憶反芻的情緒波動,那些事那些人,何時進駐我的心底?是我選擇他們?還是他們選擇了我呢?

【繪本導讀】菲菲真的很受傷
圖文:莫利.卞
譯者:黃筱茵 / 出版社:三之三文化

  莫瑞老師指定同學們,仔細觀察一棵樹,然後憑記憶將樹畫出來。菲菲心中早有一棵最愛的大椈樹了,只要她生氣或難過,爬到樹上怒氣和悲傷就會消失無蹤。菲菲用獨特的配色呈現出自己對大椈樹的喜愛與感覺,但同學卻說樹的顏色不對,她畫錯了,大家對菲菲畫的樹指指點點……菲菲畫的那麼用心,這讓她真的很受傷!菲菲受傷的心,要如何才能化解呢?

情緒洋蔥圈 ◎吳佳螢

  看著菲菲的故事,海馬迴帶著記憶回到許多年前的一次教學,主題是以天空為主的畫面,大多小朋友都以藍色為基底,只有其中一位一年級小男生整張畫面是綠色的,我問了他的創作理念後覺得很特別,好欣賞他總是與眾不同。沒想到下課媽媽到了教室接他時,不高興的劈頭就問:「為什麼只有他的畫面跟所有人不一樣?」我開心的向媽媽解釋著:「孩子是畫從天空中俯看地面,因看到的全是農田草地,所以畫了綠色。」

  媽媽看似勉強的接受了,但在帶著孩子離開踏出門口的那一刻,我卻聽到了她跟孩子說:「全部的小朋友就你畫得最醜」,當聽到這句話時,我真的好錯愕好難過,我想更難過是孩子,因為在媽媽的單一標準下,每次來總是板著臉孔像洋蔥辛辣般的質疑孩子,更從來沒有讚美過他,僅管我在旁鼓勵也有限,最後孩子越畫越沒有興致,越畫洋蔥刺激過的眼,淚越多,就這樣學了一期後想當然的離開了。

  這是我一直放在心中的遺憾,就因媽媽固著的框架而斷送了一個孩子繪畫創作的能力。如果當年媽媽能解構鬆綁自己的去看見孩子的亮點,欣賞孩子的獨特而多給予鼓勵和肯定,相信孩子的未來會不一樣。

  就心理角度來說,情緒產生的過程如下:

  就上面的故事來說,媽媽因為孩子畫得和大家不一樣,而產生了不高興的情緒,並做了批判和否定孩子的行為。讓媽媽對這事有此解讀和認知是源於她自身的信念,而這信念的背後則是來自於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和自己在傳統被要求一致性的教育下而來的。情緒的剖析猶如一層層洋蔥,剝了一層又一層才能探究其心理真正所在意或真正的問題所在。

從《菲菲真的很受傷》,認識情緒和敘事觀點的詮釋 ◎Jasmine

  一個人的心情基本上是交疊在眾多情緒中游移的,對情緒的解讀和形容也皆能說上一二,以當代生理心理學觀點來看:對情緒刺激的知覺(perception)、心理生理反應(physiological reaction)與情緒感受經驗(feeling),三者間皆會相互影響,是一種彼此交互作用的迴路。繪本《菲菲真的很受傷》中的主角菲菲,主觀的感受到同學的嘲笑而讓菲菲感到傷心;她感覺自己的臉變得很熱是生理反應;菲菲認為大家說她畫錯,也質疑自己為什麼都畫錯了;最後她表達出她討厭作品、討厭畫畫。這一連串的內外刺激讓她真的真的很受傷,情緒起了波瀾。~吳佳螢


差異與多元並存

  《菲菲真的很受傷》故事中的事件,在生活或者團體、學校中經常上演著:因為不理解彼此的想法,而隨意訕笑同學的藝術作品,忽略了每個人的差異與獨特性。人與人有個別差異是很自然的,但倘若有「單一標準」、「唯一正確」存在時,不符合標準的人就會被認定是「錯誤的」、「有問題的人」。用有問題的方式來定義一個人,那會造成「自我認同」上的困或乃至傷害,就像故事裡的菲菲一樣,真的很受傷。從菲菲的故事,回過頭來觀看我們的生活,並自我檢視: 『我們是否因為別人和我們很不同,就很自然地把別人看成「有問題」?』 『我們是否因為與別人的選擇不同,而開始懷疑自己「有問題」?』

差異帶來衝突:理解大腦的內在運作和路徑

  人有感性的情緒面,也有理性的理智面,當沒預警的事件帶來衝擊時,較多時候是感性的情緒面先佔上風,這是因為大腦自動化歷程的結果,也是情緒產生的源頭,其正向積極的功能就是要保護主人免於受傷並且提醒主人有事情不對勁了。差異,存在各個層面,男女、親子、夫妻、勞資雙方,所思所想所需都有別;地球因緯度不同的差異所形成的景緻也不同;國家種族不同,所釀造的飲食文化也不同…,身處於這麼多無可改變、差異極大的世界,人又該如何自處呢?這也是1230公克大腦和生命最珍貴的潛能開發和學習的所在。因此,如何面對差異和看待差異影響著問題的解決方式,也影響著各個層面和社會文明的發展。不同無法統一、差異無法消弭,既然差異無法避免,那麼如何看待差異這件事,如何在有差異時,能夠有效能的彼此溝通,似乎才是我們該學習的生命課題。

敘事觀點的詮釋

  我們詮釋事件的方式,將影響我們的行為以及和別人的互動關係。敘事治療的哲學觀認為:人不等於問題,問題就是問題。問題會運作、衝擊或滲透人的生活,是與人分開而不同的東西。所謂外化就是這種信念的實踐。把人與問題分開,是解構問題的基礎;人們是自己生命裡的專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歷程、背景和脈絡,也都有一套專屬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生存準則與方式,更有自己的價值觀與對事物的看法。一旦遭遇困難或問題時,自然也會使用熟悉的方式來應對。敘事治療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受困,常不是這個人「有問題」,而是他活在充滿問題的故事版本裡。因此,引導人們以新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經驗,藉此產生許多新的可能性。

試試:還有什麼

  回到菲菲的問題故事裡,我感動於莫瑞老師有一雙沒有「被麻痺與習慣」的眼睛,去看見一個困住的生命他不同於問題的故事在哪裡?用不同的視野接納每位孩子的差異與獨特性,用同理與傾聽陪伴菲菲找出與問題故事不同的新版本,也找到了自我認同。更讓每個孩子了解,原來,每個人畫出來的樹木可以如此不同。有時彼此很相像,那很好;有時彼此很不同,那也很好。在差異裡,長出珍惜的眼光,欣賞和我們不同的人。

  情緒沒有對錯,當我面對同樣的事件衝擊時,雖然無法得知,這些對話在遇上事件發生時是否時能順利出現,但從近幾年學習腦科學與情緒的相關性中,深信這樣的練習有助於腦神經迴路的建立與強化,當遇上情緒來襲時有一定的緩衝效力。

參考資料

1. 曹中瑋(2013)。當下與情緒相遇。台北:張老師。
2.精神健康基金會腦的美麗境界。
http://www.brainlohas.org/%E8%85%A6%E7%9A%84%E7%BE%8E%E9%BA%97%E5%A2%83%E7%95%8C/

3.陳皎眉、楊家雯。(2009)。情緒調節與情緒管理。T&D飛訓,81,1-18。
http://www.nacs.gov.tw/NcsiWebFileDocuments/b8399580a6dcd8a3e5313e6dbf765076.pdf
4.黃筱茵(譯)(2016)菲菲真的很受傷(原作者:莫利.卞)。三之三文化。
5.黃錦敦(2014)。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張老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