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教出會思考的孩子~情緒照顧EQ美學」
第一堂課 人類情緒演化史的探究和手作圖繪書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生命源起的相片書】
【佳文閱讀:從圖繪書探究「拖延者」與「腦科學」的相關性】
【遊戲:在遊戲中認識理解腦內乾坤】
 

單元目標

  1. 認識情緒的演化史及情緒的功能。
  2. 認識腦部的重要構造及功能。
  3. 人類情緒演化史圖繪書手作。

前言

  為什麼有的人,做事總是拖拖拉拉;尤其是面對寫功課或做其它事都能拖拖拉拉的孩子,甚至是大人,讓人著急焦慮不已⋯⋯。探究其原因百千萬種各有不同,如果從腦科學的角度探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孩子的腦部尚未發育成熟,需要透過成人的教導說明和生活的經驗操練整合,另一部分和我們的情緒演化史《演化之三重腦》有關。研究顯示,十二歲時頂葉才發育完成;顳葉要到十六歲;而額葉則是二十至二十五歲才會成熟,這是一般父母、師長和民眾較少接觸的腦科學常識,也因此易被慣性的思考和行動模式所束縛而受困受苦。好EQ來自於對自己大腦的了解並有意識的練習。

        認識情緒的方法很多,在加入了大腦科學後更多了不同學習的面向,尤其是2017年與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策略聯盟,援引「腦的美麗境界─腦科學教育展」的資源,運用表達性藝術媒材融入大腦科學,期使校園親師生、助人工作者和一般社會民眾對大腦多一些認識,理解大腦與情緒的相關性並能妥善的保養照顧,發展出符合個人的腦力生活方式,適切順利的面對生活中的新機會和新挑戰,是心理健康促進的預防工作,也是身心保健的基礎工作。

「心腦合一,健康腦」的定義

生田哲博士在《怎麼鍛練健康的腦》一書中對「健康腦」作如下定義:一、學習、記憶及理解新事物的「學習力」;二、思考各種事物的「思考力」。英國學者荻傍諾(de Bono)指出:思考是達成某特定目標從事的慎密之經驗的探索,所謂目標包含了解、做決定、解決問題、計劃、判斷、採取行動等等。三、以習得事物為基礎,進而預測未來發展的「想像力」。想像,是人類大腦中孕育智慧潛能的超級礦藏,是科學研究與創新思維培育中最基本的能力。四、在面對各種環境,能夠調整適應處之泰然的「適應力」。五、能辨別是非善惡以人類為福祉優先考量的「判斷力」。最後,面對極端氣候挑戰、天災人禍等,有能力同理關懷他人願意分享服務學習的「品格力」也是最需要被倡議實踐的。

生命源起的相片書 ◎吳銀玉

冰藍、水藍、淺藍、深藍,
的蔚藍海岸⋯⋯。
傾聽,每一束波濤,
凝視那;寶藍,湛藍,太平洋藍,
和;不斷回眸的故鄉藍⋯。

啊!那是我生命最初的銘印所在。

海洋佔地球全部面積百分之70.8;
相當於陸地面積的2.34倍。

  書上說;海洋是地球上各類生命的起源。大約在40億年前,在具大的月輪下,生命邁出了第一步⋯⋯。

  無數的科學窮畢生之力研究指出:原始的海洋充滿了生命所需的許多素材,打過來的波浪被岩石碎裂後,會產生無數細小的泡沫,這些泡沫並沒有消逝,會殘留在岩石上面……。

  如此,週而復始的拍打,波浪把生命素材濃縮在泡沫的密閉空間薄膜裡,並在膜形成的小空間裡,靜靜的進行著化學反應。

  在已經穩定的膜裡,反覆的試誤與串聯,最後形成了基因─核酸。這就是科學家們所描繪的生命誕生的劇本⋯⋯。

閱讀探究:大腦知多少?關於三位一體腦假說

  情緒是一門複雜的科學領域,包含對環境、文化、身體、心智歷程以及大腦機能等的研究。台大心理系梁庚成教授在「腦與情感:人之異於禽獸,幾希?」講座中分享;美國腦科學家保羅.馬克林(Paul D. MacLean)提出一個「三位一體腦假說」(triune brain hypothesis)的演化論,認為腦幹與基底核、邊緣系統、新皮質是腦演化的三個階段〈梁庚成,2017〉。

  即大腦是由獨立又相互連結的三部分組成:位於最外層的新皮質、處於中間層的邊緣系統,以及最裡層的腦幹。

  1. 腦幹(brain stem),是生命中樞,掌管心肺活動等維持生命的功能,與約兩億年前的爬蟲類的演化有關。
  2. 腦幹的外側是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是情感與記憶的中樞,掌管食欲、性欲,以及憤怒、恐懼等情感,與約一億五千萬年前原始哺乳類的演化有關。
  3. 覆蓋其上的是演化到靈長類才發達的大腦新皮質,是智能中樞,掌管思考、判斷、說話等等高度智能活動。

高感性、感體會,又要會說故事:圖繪書手作

關於手作,一種手感的溫度,一種生活的力量;一種愛的能量。
科學實驗證明,好的情緒可以啟動免疫系統,人類可以決定自己的快樂和健康。

  《大腦簡史》一書第四章:「約莫3.6億年前,原始魚類開始進軍陸地,水陸交界處出現了兩棲類,並進一步演化出可以完全脫離水域的爬蟲類。到了約2億年前,原始的哺乳類終於現身。在哺乳類出現之前,動物只有原腦皮質(allocortex)。原腦皮質包含了最古老的舊皮質(archicortex),例如海馬迴,以及次古老的古皮質(paleocortex),例如嗅覺皮質和梨狀皮層。這些比較古老的大腦皮質,都是只有三層神經細胞的結構。到了哺乳動物身上,則演化出了新皮質(neocortex)。與原腦皮質不同的地方在於,新皮質是具有六層神經細胞的結構,專司各種感官訊息的細部分析,以幫助生物作出更靈活的行為和反應(謝伯讓,2016)。」

佳文閱讀:從圖繪書探究「拖延者」與「腦科學」的相關性⋯⋯

《不要一直催我啦!》圖繪書中的小船說:不要一直催我快一點、快一點啦!被人家催來催去,就覺得好緊張呀!一緊張,就全身發冷。一緊張,就覺得自己好渺小……。一本以小船為主角,以孩子的立場述說經常力有未逮的心情故事。將孩子無法跟上大人的速度和要求的心聲娓娓道來,看到小船置身在黑暗中無助徬徨的模樣,不禁快速反省,自己有沒有在有意無意中,成了拉扯孩子的野蠻大人呢?面對凡事總是拖拖拉拉的孩子,探究其原因百千萬種各有不同,如果從腦科學的角度探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孩子的腦部尚未發育成熟,需要透過成人的教導說明和生活的經驗操練整合,另一部分和我們的情緒演化史;《演化之三重腦》有關。對無法蹲下來理解孩子的世界大人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同時也提醒大人放慢放鬆。

不要一直催我啦!
はやくはやくっていわないで
作者: 益田米莉
譯者: 米雅
繪者: 平澤一平
出版社:三之三

理性決策者、立即享樂猴、恐慌怪獸

釋惠敏教授在「人生新視界「拖延者」與腦科學」一文中分享;人氣部落客提姆.厄本(Tim Urban)在2016年2月TED論壇中,以「理性決策者、立即享樂猴、恐慌怪獸」等有趣譬喻,來說明拖延者腦中運作的模式。「理性決策者」(Rational Decision Maker)能為我們合理地做長期規劃--不拖延。但是,腦袋裡的「立即享樂猴」(Instant Gratification Monkey)只想做眼前容易且快樂的事,因而控制我們的行為,不知不覺陷入「暗黑玩樂場」(Dark Playground),直到作業或工作期限緊逼,「恐慌怪獸」(Panic Monster)才驚醒,嚇跑「享樂猴」,再讓「理性決策者」收拾善後。這種拖延的惡性循環,會讓我們產生焦慮感、愧疚感、失去自信等不愉快的感受。

  美國腦科學家保羅.馬克林(Paul D. MacLean)於1990年曾出版《演化之三重腦》(The Triune Brain in Evolution),說明人類的腦:1. 腦幹(brain stem),是生命中樞,掌管心肺活動等維持生命的功能,與約兩億年前的爬蟲類的演化有關。2. 腦幹的外側是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是情感與記憶的中樞,掌管食欲、性欲,以及憤怒、恐懼等情感,與約一億五千萬年前原始哺乳類的演化有關。3. 覆蓋其上的是演化到靈長類才發達的大腦新皮質,是智能中樞,掌管思考、判斷、說話等等高度智能活動。

  拖延,是腦部組織中兩個不同系統之間的拉扯。其中一個是掌管基本情感的邊緣系統,屬於演化的第二重腦;它的反應快速、自動,渴求立即的情緒補償、立刻的感覺良好。另一則是比較新(演化的第三重腦)系統,是前額葉皮質,是執行功能的總部,與規劃和控制衝動有關,但它的運作比較慢,必須有意識地、費力開啟。當我們開始苦思如何撰寫困難的企畫案時,當下就要感覺愉悅的邊緣系統卻先活化,伴隨而來的是想逃避的感覺。而比較有責任感、主動思考準時完成工作的前額葉皮質,運作速度落後於邊緣系統。

        前額葉皮質(第三重腦)、邊緣系統(第二重腦)、腦幹(第一重腦)的運作關係,也可以對應上述「理性決策者、立即享樂猴、恐慌怪獸」譬喻。前二重的關係,猶如「慢思--理性決策者」、「快感--立即享樂猴」的對應。生命中樞的第一重腦則可對應於「生死成敗關頭」所啟動的「恐慌怪獸」,它會嚇跑「享樂猴」,讓「理性決策者」收拾善後。但這不是好的處世待人習慣,因為會形成「放縱」與「恐慌」的惡性循環……。

遊戲:在遊戲中認識理解腦內乾坤……

人的一生中,幼年時期花許多時間在遊戲上,到了成年,人還是需要並喜歡遊戲,遊戲對孩童的發展是重要的。地球演化65億年來,有許多的物種並存,人類因為懂得思考和感受,有別於其他生物而存活至今;思考像一座花園「用進廢退」,幸福來自身體,美好的感受可以強化免疫系統,甚至能提升智能,問體解決能力比較強且好。因為,正面的感覺會讓腦內的神經連結生長,快樂就是伴隨著這些新的連結出現的,這也正是人類的優勢。

遊戲規則

  • 有四種動物第一種是爬蟲類:蛇,第二種較低等哺乳類:老鼠,第三種高等一些哺乳類:猩猩,第四種:稱為萬物之靈的人,順序就是這四種動物依序。
  • 兩兩一組猜拳,贏的進化就變下一種動物;輸的就退化,只能找一樣的動物猜拳。3.如果進化成「人」恭喜你完成遊戲。
  • 在成為人類以前,只能發出該動物的叫聲或模仿其動作,不能說話。

結語

我們經常說自己是萬物之靈,而我們與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一直掛在我們脖子上的這顆大腦,一般說來,依照腦在其他生物的顱內發展程度不同,可分為爬蟲類腦部、古代哺乳類腦部與新哺乳類腦部。有其共同維持基本生命功能的腦結構但為大差別就是在大腦。

生活實踐:運動改造大腦,促進身心健康    ◎吳銀玉彙整

時間晚上7:45分,整整1小時,快走操場30圈,每圈約220步,共約6600步。氣溫19度,帶點微微的涼意,運動所產生的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讓人全身舒暢無比。洪蘭教授在《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序文說明;「多巴胺」是正向的情緒物質,人要快樂,大腦中一定要有多巴胺,我們的快樂中心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裡都是多巴胺的受體。我們看到運動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都亢奮,脾氣都很好。「血清素」跟我們的情緒和記憶有直接的關聯,很多抗憂鬱症的藥都是阻擋大腦中血清素的回收,使大腦中的血清素多一點;「正腎上腺素」跟注意力有直接的關係,它在面對敵人決定該戰或逃時分泌得最多。

  另外;β腦內啡(β-endorphin)。腦內啡被稱為腦內麻藥,這是屬於體內的報酬性質激素,多分佈於神經系統中,能夠為人體帶來快樂的感覺。一但人體開始分泌腦內啡,馬上就會湧起幸福感。研究顯示,腦內啡還有強化自體免疫與防止老化的神奇功效。運動能調節所有抗憂鬱藥鎖定的神經傳導物質,在一開始就增加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在部分腦部區域的含量,發揮喚醒大腦、保持大腦正常運作與建立自尊心的抗憂鬱效果。血清素同樣也受運動影響,而且是穩定情緒、克制衝動與提升自尊心的重要元素,它還能跟皮質醇(cortisol)互相拮抗,幫助我們釋放壓力,並且增加大腦的學習重鎮皮質區(Cortex)與海馬迴(Hippocampus)裡的細胞連結。

  準備泡精油浴,舒緩一天的疲憊,然後早早就寢,讓充足的睡眠代謝白天疲憊的腦力,固化今日所學的「三位一體腦假説」。晚安!祝福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夢,喜樂平安健康,一覺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