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目標
- 透過活動理解保養頭腦的重要性與方法。
- 認識理解運動與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 感恩與回饋,豐富自我優築生命,成為精神健康的傳愛天使。
健腦、養腦、愛腦 ◎吳佳螢
全腦開發教養美學的課程來到尾聲,我們從第一堂介紹何謂全腦開發-談美感教育,由啟動大腦中的五個感覺器官開始,生活中練習用五感來覺察並發現幸福,而幸福日記成了我們的日常和美麗容顏的滋養霜。第二堂腦袋不思議中介紹了大腦發展,在活動中認識神經元如何進行訊息溝通,還有各種神經傳導物質的作用。第三堂在各色的絲巾創作中認識邊緣系統、透過情緒美學卡的遊戲體驗情緒EQ並認知上下腦整合的重要性。第四堂從記憶對對碰、叫色遊戲和幾段影片中,知道了記憶力和專注力是我們學習過程中影響甚深的寶藏。第五堂在遊戲中體驗了自律神經,透過壓力量表看見自己的身心狀態,並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紓壓和自我照顧的方法。幾週課程的學習會發現腦科學雖然是硬梆梆的知識,卻能透過各種有趣的體驗活動和遊戲,簡單的認識理解與我們不分離的腦。
2013-2014年,美國、歐盟相繼推出「腦計劃」來推動腦科學的發展,也為大腦奧秘的吹起了探索的號角。多認識腦科學不僅幫助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心理和學習有更好的理解,察覺自己外也能了解家人和孩子,多點接納和包容每個獨特性。既然大腦這麼重要,那要如何滋養你的腦呢?腦科醫師庫恩說:「健康的生活模式能擴展生理功能」。這樣的生活模式是近年來許多腦神經、認知心理及營養專家提倡的健腦、養腦的新觀念,包括定時適當的營養、持續的腦刺激,運動及壓力控制減輕腦負擔。
創造連結通向幸福 ◎Jasmine
近年來透過不斷的閱讀、體驗與學習,讓我對於自己的腦內小宇宙從一知半解到愈來愈理解,才慢慢發現自己的情緒、行為與思維模式其實一直都受到大腦的影響甚鉅。大腦本能地從社會環境中接收信號,再反過來對應個人的內在世界,每個人的大腦都是在與他人的持續互動中建構起來的。
有關快樂和智慧的研究也指出,幸福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將個人的注意力和熱情投入到他人的利益之中,而非僅僅關注與他人無關的個體利益。「我」藉由參與並融入「我們」而發現意義和快樂。就像「這就是我」繪本中的大熊一樣,我們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島,我們都渴望擁有一個夥伴,但在與他人連結的同時,我們又希望能同時保持獨特的自我認知,去發展完善的人際關係。
如何與家人、朋友和世界建立聯繫,同時又能像大熊一樣還能發展和保持獨立的自我意識?如何與別人分享?如何與他人良好溝通、考慮他人感受?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於「我—我們」的連結。
從我到我們 ◎還真
人是社群性的動物。靈長類動物的大腦,他的大腦皮質不僅使我們會使用工具和解決複雜問題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具有社會性。人的大腦是社會性大腦,他們會群居,群居比獨居更重要更安全,群體的成員必須彼此合作,必須兼顧自己需要和瞭解並預見其他成員的需要,同時在群體內聯盟來應付不斷變化的情況。
人類在成長的過程中,從幼兒時期的「我要」,以自己需求為優先的認識開始,隨著大腦的發展,才瞭解要適應環境,就要和他人互動。而孩子社會性人際關係的培養,手足和同儕互動是幫助孩子了解他人的想法和行動的重要契機。認識自己、了解他人,到建立起人際關係,除了孩子的先天特質外,更需要的是環境的創造與教導,才能創造從「我」到「我們」的幸福之路。
助人為快樂之本
他,自幼在國外長大,在網路剛興起的年代,他回到台灣讀書並宅在家裏玩電動。那時許多玩電動的網迷,因電動語言文字的隔閡在遊戲上遇到困難挫折。於是他以服務的心態,免費在網站上翻譯,漸漸地,形成了一個電玩族群。不知不覺地,隨著時間的推移,網路世界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他透過助人,創造連結--從我到我們。
中東的死海,水的來源主要來自約旦河,但因為沒有任何河流從這裡流出,流入的水是原本清澈淡水,但因沒有出口,變得死氣沉沉,大部份的生物均無法在此生存,所以稱為死海。人也是如此,若只想獲得,不能助人付出,最後也會像死海一般的死氣沉沉,毫無幸福快樂可言。人是在關心他人而不只是自己時,反而最為快樂,帶給別人喜悅,也是讓自己感受喜悅最快的方法。當自己助人或看到他人助人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血清素、催產素,進而感到快樂溫暖。人類大腦報償中樞於人們付出時,其活絡程度和獲得時一樣強烈,有時甚至更為活絡。金錢確實可以買到快樂,前提是要花在別人身上。
運動,讓你變
多年前,陪同一位朋友前往身心科看診,醫師的其中一個處方是「患者每日清晨或黃昏時運動半小時,而且要流汗。」如果可以持之以恆,病就好一半了。但要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卻不是件易事,因為知與行是人世間最遙遠的距離。
科學家很早就知道運動跟情緒有關,運動可以抑制大腦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負面情緒的出現。運動鍛鍊身體的同時,也在鍛鍊大腦,運動時我們腦內的荷爾蒙會衝過腦血屏障,增加海馬迴的幹細胞,誘發神經新生及學習,提高警覺性、注意力和動機;促進及增加神經突觸細胞互相結合,對腦部迴路處理資訊的能力有巨大的影響。透過運動,可以幫助降低不安情緒、抵抗憂鬱,促進身體分泌出感到幸福的腦內物質。
- 增加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分泌,發揮喚醒大腦、保持大腦正常運作與建立自尊心,讓人精神充沛,高度專注及情緒激昂。
- 促進多巴胺(Dopamine)的分泌。多巴胺負責我們的動機和注意力,長期運動可以增加多巴胺在大腦內的儲藏量,進而讓我們在完成某件事時得到一種滿足感。多巴胺所產生的是對愉悅的渴望,促使我們朝向目標去行動,去抓住這機會,而不是什麼者不做,只是享受愉悅。
- 增加血清素(Serotoin)的含量,血清素是穩定情緒、克制衝動與提升自尊心的重要元素,它還能跟皮質醇(Cortisol)互相拮抗,幫助我們釋放壓力,並且增加大腦皮質與海馬迴的細胞連結。
《腦血屏障 來源:科學人雜誌》
- 增加腦內啡(Endophine)的分泌,根據研究顯示,腦內啡對人體的止痛效果是嗎啡的6倍以上。除了止痛外,還有強化自體免疫與防止老化的功能。許多經常運動的朋友們,只要幾天不運動就會感到渾身不對勁,一旦人體開始分泌腦內啡,就會湧起幸福感。
好好吃一餐
近些年神經科學家發現菌群-腸-腦軸,主要由神經內分泌、迷走神經、免疫途徑組成,實現了腸與腦之間的信息交流,腸內不同的微生物,會刺激不同的神經,神經再促使身體分泌不同的物質來改善身體,例如人體的血清素百分之九十五由腸道分泌合成。
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由於腸道有非常複雜的神經網路,因此神經科學家麥克傑森(Michael Gershon)把腸道神經系統稱為第二個大腦或腹腦。仔細觀看大腦的腦迴和腸道的迴繞,外表還真的相似,他們都是透過更多的皺折來增加的表面積,使得器官可以在最小的空間發揮最大的效能。麥克傑森形容腸道真的會感覺、思考、記憶、學習,更會表達情緒。
人體消化道始於口腔終於肛門,口腔咀嚼吞嚥及肛門排泄是經由大腦有意識的控制,腹腦主要的功能是主動調節消化系統蠕動速度及分泌各種消化液,中間的胃、小腸及大腸的運動,則不受大腦意識的控制支配,具有自主調節的功能。
正常腦中血管約有645公里長,血管彎來扭去,將1000億的神經元細胞纒繞其間,但這些血管和人體其他部位的血管的排列方式不同,使得大部份的物質不能進入腦細胞。除了氧氣、二氧化碳和血糖等腦細胞的必需品和代謝廢物外。這嚴格的管制通道被稱為腦血屏障,為了是保護讓人類成為萬物之靈的這一顆大腦。若腸道神經系統稱為第二個大腦,但腸道並沒有這樣的保護機制,每天吃進了什麼,腸道也以其方式回應著我們。
遠古人類,為求温飽,必需非常努力才能從大自然中取得所需的糧食,但演化至今,人類憑藉大腦的聰明才智進入科學年代,食物已不再是我們原先認知的型態。因著科學的進步,有時竟不知我們究竟吃了什麼?牛排沒有牛肉、咖啡內沒有咖啡、糖是玉米製成的、奶粉裡面有塑化劑、食用油裡有毒、雞蛋內有除草劑、魚肉有重金屬…..食安風暴一起又一起,台灣自2008年起大腸癌罹患率高居榜首,各式各樣的新型疾病風起雲湧而來。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你的食物就是你的良藥。」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也說:「夫為醫道者,當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之不癒,然後命藥。」如今食物不再短缺,卻誘惑不斷,選擇吃什麼?怎麼吃?如何才能好好吃一餐?讓食物成為良藥而不是毒物,才能讓人生朝向幸福方向行去。
好好睡一覺
根據成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做的調查,台灣地區15歲以上的民眾,有高達28%的人,曾經飽受失眠之苦,而在西方先進國家,失眠人口比例則更高。農業時代,人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生活規律,除非生活中有重大事件或疾病,大概少有失眠情事。進入了工商業社會,科技文明的進步,科技使人擁有更好的生活,但卻也同時剥奪人們部份的生活品質。
褪黑激素是由大腦松果體所分泌的一種荷爾蒙,具有調整生理時鐘及幫助入睡的效果,常被稱為睡眠荷爾蒙,松果體位於大腦深處,但能感受到外界的光線刺激,控制褪黑激素的分泌,現代人因工作輪班及照明設備的發達,強光刺激,導致日夜不分,進而引起睡眠障礙。
在生理上,睡眠本身就是在修復身體上的耗損,是身體自我療癒的過程,睡眠時,大腦所呈現的和白天清醒時不同的工作,分泌著各種不同荷爾蒙,進行身體及大腦修補的工作,根據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團隊的老鼠實驗,觀察到在睡眠周期的快速動眼期製造髓鞘的寡樹突細胞生長數量加倍,而此細胞正是幫助大腦修復與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因此當我們睡眠不足時,常會導致記憶及專注力下降、負面情緒增加與免疫力降低。
知易行難
規律的運動、選擇自然的食物、慢慢的吃飯及規律的睡眠,原本是再簡單不過的行為,但在現今的工商社會卻變成一種困難。白居易曾向香山寺僧如滿禪師問"道",禪師說:「修道就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白居易說:「三歲小孩都知道。」禪師回說:「三歲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一語道破知易行難。
「行易」的祕訣無他,就是堅持、有恆而已,透過有意識的不斷操作,形成習慣。
有意識的強化鍛鍊情緒EQ ◎玉芳
團體其實就是一個有機體,一個人僅有先天的條件但沒有旁邊的人支持、協助,力量就難以強大。從我到我們,當透過團體學習的途徑產生人的連結、溫度的連結、情感的連結,就像是大腦神經元的突觸發展,每個人貢獻自己的突觸,分享彼此的經驗,讓團隊有堅強的凝聚力,進而讓心裡開展出更深刻更廣闊的世界。
照顧他人之前重要的是先照顧好自己,從腦科學知識延伸至自我探索、人際互動、親子教養,活動中我們聚焦於自己,從情緒的覺察往裡探索,解構慣性的意識,從新理解「大腦」才是情緒的產地。生活中持續關照並覺察情緒是如何以精神到身體感受形塑出生活的樣貌,並有意識的強化鍛鍊情緒EQ,而達到身心腦的保健之道。
用愛,用生命,散發美善的力量 ◎周明寬
媒體人何飛鵬曾說:「如果你說你愛台灣,在你沒見過一群瑞士人在東台灣海岸山脈的所作所為之前,別這麼肯定你愛台灣,因為他們的所做的事,可能讓你無地自容。」這是作為一個台灣人,在讀了《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之後,發自內心的慚愧與感受。
這本書的卷一「天邊來的異鄉人」文中提到,有這麼一群人,在二十世紀五〇年代,跨過半個地球,千里迢迢地從富裕的瑞士抵達貧脊偏僻的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正值青壯的他們,為信仰獻身-在風光明媚的海岸線上,建立美麗的教堂、醫院、學校、智障中心。他們並非不想念瑞士的家鄉,但若你有機會遇見他們,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告訴你:「臺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而臺東縱谷更是臺灣最漂亮的所在。」
在全盛時期,東海岸有近五十位白冷會士在此服務,而今只剩寥寥可數的幾位老人家仍在這兒繼續做他們該做、能做的事;有些修士埋塚在東海岸,化成海岸山脈的一部分,像一粒種籽般,扎根於遙遠的東方大地,開花,結果。透過作者范毅舜的鏡頭,這些修道人被歲月刻劃出的人生軌跡面貌,不需要言語,就足以讓人感動。所有故事的感染力,都必須回歸到人物本身的人格與情操,誠如作者所說:「好的故事是相處來的。」
書中有【一封白冷會士的家書】寫著:
親愛的母親,
自拿波里上船後,穿過蘇彝士運河,陸續經過北非、印度孟買、雅加達、新加坡、香港,經過一個多月的日夜兼程,我與其他會士弟兄終於抵達了台灣的東部。眼前這片美景只能用「歎為觀止」來形容啊!青翠的海岸山脈與瑞士的高山差不多,但美麗的太平洋卻是家鄉所沒有的。
天氣很悶熱,熱得讓人受不了,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快被烤焦了,而且這裡沒有會院,我們住的地方相當簡陋,更別提伙食了,為了控制預算,我們的長上讓我們真的是吃不飽也喝不好,完全無法與在瑞士時相比擬;不過,這裡的人很窮,很多人都沒有鞋穿,相較之下,我們小小的犧牲刻苦,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雖然如此,我難免想著:如果偶爾能享用一塊家鄉的巧克力,搭配一杯香醇的咖啡,該是多麼美妙的事!
這個調皮的念頭,還不足以成為「距離」的對比啊。親愛的媽媽,或許未來我們不是那麼容易見面了(對不起,想到這裡,我的眼睛又濕了起來),但我相信您為我所流的思念淚水,將是天主胸前最美麗的一串珍珠。
親愛的媽媽,感謝您的捨得,好讓您最親愛的孩子能到異國遠方為天主的子民服務,好天主定會賞報您的犧牲與奉獻。
我就要開始學習這裡的語言與文化,請為我祈禱,我可是一點把握也沒有。
想念爸爸與弟妹們,我將在每晚的夜禱中與你們重逢。
您遠方的孩子敬上1954.6.9
讀完這封家書,我的眼眶已濕潤,淚水在眼裡打轉。回想起,我在十九歲那年,恣意不聽母親的勸阻,決意報考軍校,立志從軍報國。在初入軍校的時候,也曾經寫過家書,立下遺囑,我已把性命交付國家,也隨時有犧牲的打算。如今揣度母親的心情,或許是萬般的不捨吧!雖然在年少時,有著一股保衛家國的情操和志向,但比起這群白冷外方傳教會士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義舉,我當初的選擇幾乎不足為道了。從我到我們~創造連結通向幸福,《海岸山脈的瑞士人》是人間愛德最美的典範!
圖片來源: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范毅舜著/積木文化
腦神經科學與我到我們 ◎麗嘉
在這學期的腦神經科學課程的學習中,覺得自己又跨到另一個領域了,一路上的學習真的不容易,剛開始甚至有些排斥感,因為怎麼學都沒有辦法理解,但是學習沒有其他方法,只有努力而已。所以開始很認真的看著書上的內容,也看了很多的影片及文章,只是想讓自己對腦神經科學的背景知識更紮實些,經過多次的閱讀理解,終於將神經迴路連結上了,開始會用腦神經科學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再加上備課過程中,需要更豐富的內容,所以在溫故而知新的歷程中,不斷的強化神經迴路,在學習新知中,也自然而然的將這些背景知識,用在適合的地方了!
所以在生活中已可以隨時使用這方面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只能用在自己身上嗎?要如何由我到我們呢?除了自己、家人以及人際間的互動,還可以如何運用呢?
- 自我覺察,照顧自己。
- 用腦神經科學的角度,理解子女。
- 以有意識的歷程,面對家庭的問題。
- 在人際互動上,用理性的思考方式面對,不被情緒綁架。
- 對腦神經科學愈清楚,便可以將這概念帶到更多的角落。
能夠由我到我們時,其實已走到共享共好的階段,屆時,是不是也向幸福邁近一步呢?
參考資料 胡蔓莉(2000)。6方法,拯救「腦初老」│Vision 2025。康健雜誌26期。
威希特(2008)。這就是我(林煜幃譯)。格林出版。 英特藍迪(2013)。打開血腦障壁(潘震澤譯)。科學人雜誌。
范毅舜(2008)。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積木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