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目標】
◎體察生命中失落的心情或情緒。
◎面對失落情緒的處遇模式。
◎增強自我對於環境與人際互動的調適能力。
壹、生命中的美麗與哀愁~當失落來臨時 ◎吳佳螢
人的一生中,總難免有各種大大小小不同失落的經驗:從不小心遺失了心愛的物品、落榜、失戀、失業、身體健康出狀況、寵物死亡至摯愛的親人死亡等等。失落反應出來的情緒會因事件大小而有不同,小的失落頂多失望、懊惱、困惑、傷心、生氣;大的失落則由開始的懷疑、否認,及至接受事實後的焦慮、哀傷、憤怒、沮喪、憂鬱…等等。
林綺雲等(2000)參考Lagrand(1986)對於失落的看法,將失落分為三類:分別為預期與非預期的失落、具體與象徵性的失落、初級失落與次級失落。
1. 預期的失落及非預期的失落(expected versus unexpected loss)
預期的失落大部分是生命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轉變」,如:嬰兒斷奶、第一次離家上學、畢業、結婚、退休等。這種的失落是生命成長階段必經的過程,心裡已經做好準備所以衝擊比較小。意外失落則是突然的,在毫無防備之下發生,如:重大的財物遺失、因車禍失去身體某部位的功能,或者生下身心障礙的天使兒等。當意外失落的對象對個人非常看重且重要的,愈是影響個人的整體感和自尊,對個人造成的震撼或創傷較為劇烈。
2. 具體的失落及象徵的失落(tangible versus symbolic loss):
具體的失落是指失去實際的財物、身體功能受損或失去朋友家人;象徵的失落則是指社會心裡層面的失落,如:離婚、被降職、落榜、個人名譽或自尊心受損等。一般人會比較忽略象徵的失落,所以不了解內在有悲傷的需求和需要。事實上,象徵的失落與具體的失落一樣,都會經歷悲傷的過程(Rando,1984)。通常實質的失落會引起象徵性的失落,例如截肢導致個人身體完整性象徵受到影響,女性乳癌患者切除手術而失去女性象徵意義,或因朋友相處問題而失去的人際關係;因考試失利而失去的自信心等。
3. 最初的失落及次要失落(primary versus secondary loss)
最初的失落常會引起接續而來的次要失落,因而加重個人的失落反應,如:男女朋友分手時,不僅失去了彼此的友誼關係,也會連帶失去他們共同擁有的其他社交關係,失去某些團體的接納等。被公司解僱是最初的失落,緊接而來的是經濟來源的失去,和同事社交關係的失去,間接影響到成就感、自尊等內在心理的次要失落。又如:配偶死亡是最初的失落,接著而來的是失去親密伴侶的生活陪伴照顧,失去性生活、乃至失去部分的經濟來源等。有時候次要的失落所引起個人的痛苦往往比最初的失落來得大(Weenolsen,1988)。
一位學生家長敘述了生命中重大的失落,是在孩子在出之後的隔天,發現孩子異常狀況,他和護士抱著插滿大小管和呼吸器的孩子緊急轉送長庚,最後被告知是「透納氏症」,一種染色體異常的遺傳性疾病,常伴有腎臟及心臟的異常。非預期的失落讓學生家長一下子從天堂掉入死蔭的幽谷,在完全無法接受的情況下,造成身心狀態的失衡,家庭生活也受到極大的影響。
頻繁的手術所衍生的身心焦慮、折磨,加上孩子無法像正常的小朋友一樣成長,最初的失落伴隨著次要的失落,讓家長的心情和家人都受到極度的影響。我問他:「是什麼力量讓你撐了下來?」家長搖頭回著:「一位辦公室的大姐跟我說著,如果我垮了,家人也跟著都完了!」我回著:「我看到你的不容易,是什麼時候才讓你完全接納呢?」家長說:「我感謝孩子小學五年級的老師,老師把我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在班上給女兒好多機會學習和正面肯定,而且老師是日覆日一整天的和這麼多學生相處,還這麼有耐心,我突然覺得別人都願意這樣照顧我特殊的孩子了,相處的時間比我們還長,而身為父母的怎能不全然接納自己的小孩呢!」
生命中的美麗與哀愁~當失落來臨時,如何面對、調適、轉換和昇華,挑戰著每個人的生命潛能。
貳、失落的探索、表達與聆聽 ◎趙凡誼
失落裡迴盪著多重情緒
關於我的失落,在海馬迴裡搜尋了一圈,三個深刻難忘的畫面立即浮現─轉學、失戀、在婆家做月子。特別是轉學,對當時還小的我,可說是一次重大的失落事件。轉學或是轉職要面對的是陌生與未知,必須與熟悉的環境脫離,難免叫人感到緊張又害怕,孩子如此,大人也是。尤其,第一次上學這件事,對某些孩子來說,意謂的是得暫時割離熟悉的家與父母的懷抱迎向新環境,內在情緒可能五味雜陳,甚至難以言說。《上學的第一天,我的肚子裡有蝴蝶》裡的小主角,便遭逢了一連串起伏的滋味。
第一天上學的割離感
文‧圖/沙基‧布勒奇
翻譯/黃筱茵
出版社/米奇巴克
繪本故事裡的小男孩,從起床開始就已顯出失落的情緒,上校車、在學期間都有不同的情緒出現─緊張、焦慮、畏懼、無助、……,但令人與他同感歡喜的是,放學前小男孩已轉換了心情,與同學開心談笑,用愉悅的心進家門,以喜劇收場他的上學首部曲。為何男孩能由陰轉陽?是當中的幾個關係人物的傾聽對應姿態起了妙手回春之效,包括媽媽的開放、姊姊的共鳴、司機的關心同理、老師的幽默接納不責罵、護士的給力及同學的陪伴,這些友善的接納姿態,都是重要的關鍵魔法。
曹中瑋在《當下,與情緒相遇》一書中提到,情緒是人們生存自然的反應,好好地了解和接納是最佳法則。要安撫情緒翻騰者,需要從接納開始;接納,不僅是接受與悅納,還蘊藏著喜歡與包容,當負向情緒來時,允許它多停留一下,感受與聆聽它真正隱藏的「在地聲音」是什麼樣的感受、渴望或期待?而非以「平復」之名速速地驅逐它、消滅它。
同理關懷消解了童年轉學的失落
我也有過小男孩的經驗,小時候由於個性極度內向害羞,第一天上小學時,對於學校那個未知的大團體,心裡的緊張和害怕讓我相當抗拒,肚子裡的蝴蝶簡直亂竄亂飛,在不得不去的情況下,還好有媽媽陪伴與話語的安撫,才讓我不安想哭的心慢慢休止。另一次蝴蝶竄飛的情況是在小學二年級轉學時,那次是更大的不得不,內心的抗拒與不願,強壓在乖乖牌的我的胸口下無以宣洩,於是趁媽媽進新學校詢問教務處位置的空隙,我哭著轉身逃了回家;找不到我的媽媽氣急敗壞的趕回家,沒讓我好好地哭訴衷曲,反倒狠狠地罵我一頓,立刻把我又拎回學校,送到班上交給老師就走了。當時的我,除了委屈、無奈、緊張與恐懼之外,很氣媽媽為何要搬家?為何不懂我的感受?她不知道轉學面對新環境、新同學,對閉塞的我有多失落、難過、無助和無措嗎?還好,班上的導師似乎能同理我的心思,一進班就給了我熱烈歡迎的笑臉,並安慰鼓勵,之後也一直很關愛我,一個月後,肚裡的蝴蝶才漸漸冬眠。
共感的陪伴與聆聽暖人心房
敘事助人取向裡提到「共鳴式的聆聽」,也就是當他人述說或表達訊息時,聽者的心是與他同在,並且像是打開感知閥般與敘說者共感共振,是雙向式的說與聽。如同繪本中小男孩的姊姊在上學途中告訴他的─第一天上學時,她的心裡也七上八下的,好像肚子裡有蝴蝶在飛一樣。就像護士阿姨看得出男孩的情緒,對他所說的─「看得出來學校不合你的胃口」;還給他鼓勵打氣,末了還像施了個魔法般的給了男孩一個眼珠球,說了這麼一句溫暖肯定的承諾─「我會好好照顧你的」。而校車司機的同理關懷與正向鼓勵─「學校有時就像一顆敲不開的核桃,令人頭痛;可是即使有烏雲,也會有銀色的鑲邊。」就更暖人心懷了。
一旦開啟共鳴式聆聽的姿態,當下會有兩條感知的路徑也會同時啟動,一個是聽者所聽到的對方訊息,另一個則是聽者在聆聽時對自我的感知的接收。這樣才能將雙方的頻道調在一起,產生共鳴。黃錦敦認為,聆聽的共鳴點,便是深入對話的入口站,往往能帶人抵達故事的最深處,讓人的傾聽,能跨越表面冰層,聽進對方的心坎裡,聽懂對方的真實心聲。可惜,當時的母親無緣與敘事相遇。
情緒表達練習 ◎趙凡誼
《我們與生俱來的七情》一書指出,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相關研究發現,當人遭逢失落的悲傷情境時,男女兩性的大腦運作頗有差異。當悲傷情緒發生時,會觸發女性大腦較廣的區域,且含括左右腦;但卻只觸發男性大腦杏仁核的一部份,與右前額葉皮質的一小塊區域而已。這些研究發現,女性大腦的反應較趨近左腦語言區所作出的反應,這也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表達個人情緒的緣故了。
雖然,女性天生較男性有情緒表達上的優勢,但仍需透過學習與持續的練習,才能有效建構出新的腦神經迴路,形成正向、健康的紓壓途徑之一。
調節失落情緒的自我表達
- 情境:當……(描述事件、情境)
- 感受:我覺得……(標明情緒)
- 想法:我的想法是……(省察自己的思維)
- 需求:我所需要的是……(探察心理需求)
- 建設性的想法和行動:
A.我的建設性想法是……
B.我的建設性行動是……
(可幫助重要他人順利與你重建正向關係)
(此部分內容摘錄自《親密之旅》/愛家文化基金會)
參、尋找失落的記憶拼圖 ◎還真
STEP1:畫出生命線。
在紙上畫出代表自己從零歲出生到目前的歲數。
STEP2:回憶生命中的失落
靜下心,仔細回想自己有記憶以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失落經驗。
STEP3:畫出失落點。
請在生命線條上,在不同的時間點,劃下代表失落的點。
STEP4:圈選出一個失落
仔細端詳生命線條上的每個失落點,挑選出一個對它還帶著難以釋懷,無法讓你放開的失落經驗。
STEP5:選擇失落點,重新檢視失落。
- 事件
- 當時的想法
- 列出不同的情緒與感受
- 當時如何因應?
肆、當失落來臨時:寫給落榜的一封信 ◎還真
那一年,19歲,代表學校參加全國的競藝競賽,得到了個人與團體的冠軍。回到學校,紅紅榜單校園內外火紅的張貼著。而得獎還代表著升學之路的順暢。第一名,甄試成績計算分數,原始成績再乘百分之五十,校內師生認為考上第一志願將如探曩取物。
結局呢?重重的跌了一跤,落榜了。
放榜那天,接到同學打來的電話後,沒有震驚、悲傷掉淚的情緒,也沒有告訴家人。冷靜的出乎意料之外,自己整理了書包,告訴家人要往阿姨家住幾天。就這樣,自我隔離了一個星期後,再度背上書包返回學校。
記得那日下午走進校園,映入眼簾的是紅紅榜單,只是榜單上的名字換了人。走進宿舍,同學依舊寒暄,自我解嘲的說:「沒關係再考一次。」,用堅強不在乎掩飾了難過傷心,用拒絕談論掩飾擔心恐懼,害怕別人說我太驕傲,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脆弱,所以深深的、深深的把它放進那深不可知的腦海裡,很久很久都不曾再浮現。
緊接而來的是畢業典禮,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不斷的上台下台。司儀不斷喊著同樣的名字,看似光榮,內心深處卻覺得諷刺。卻沒有勇氣拒絕上台領獎,如果成績沒有那麼好,落榜就是理所當然,如果成績沒有那麼好,就不需要承受這樣的羞愧感。
從那之後,不再上台領獎了。
多年之後,整理學生時代物品,沒有留下任何獎狀或獎杯的印記 。
多年之後,重新回到19歲的那年,接到電話的那一刻,淚濕了。
19歲那年,光榮過,也失敗過;那一年,選擇看到失敗,但卻堅強;而19歲那年的光榮,卻在多年後成為個人生涯的轉折點。回首,相信那是當年我所能做最適當的處理方式,個性與事件不斷交錯而成,也成就現在的我,成就一路走來的風景。
回首,是看見,沒有抱怨,是感謝每一個發生,生命不會只有花開,也必須花落,生命才得以繼續。如今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面對失落所衍生的身心理反應
在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失落是必然的過程,該如何走出失落,必須先認識失落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及歷程。但每個人的反應和個人的人格特質、失落事件、與失落對象的依附關係、過去失落經驗、社會因素,乃至重大的死亡事件及承受的壓力等因素,影響其反應強度及時間。
- 生理反應:胃不舒服、胸口悶、呼吸不順暢、對聲音敏感、覺得恍惚、無力感、口乾舌燥、發抖、頭暈目眩、血壓上升、全身被掏空似的、吃不下、睡不好、哭泣或哭不出聲音等。
- 情緒反應:愧疚感、哀傷、害怕、憂鬱、孤獨、憤怒、自責、焦慮、孤獨、疲倦、無助感、絕望、沮喪、思念、恐懼、歇斯底里、討厭自己等。
- 認知反應:不相信、困惑、企圖理解整個事件,為失落事件找一個解釋或反覆問自己「為什麼是我」、「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我要怎麼辦呢?」
- 行為反應:注意力不集中、無法行動、睡眠障礙、健忘或心不在焉、退縮、避免談起死者、嘆氣、不自主哭泣、收藏遺物、一直提起往事、自殺意念或計畫、逃避行為。
伍、失落的因應與調適:安時而處順 ◎佟麗嬴
閱讀《正是時候讀莊子》參─伍,養生主--帝之縣解篇,「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意思是說,人的出生是在該來的時候自然而來,離開這個世界,自然是隨著自然的步調離去。安然面對生命中的每個時刻,順應每個情境,如此就不會有過度的哀懼或狂喜擾亂其心。古人稱這種境界,是消解事俗的種種束縛,達到人原本就能擁有的最大鬆綁。閱讀提醒我思考,生活中是不是有時候太用力了,汲汲營營的追求,被所謂的成功、失敗綑綁,對失去與獲得有太大的得失心,以至於情緒起伏無法自我。
所以,是不是浸泡在快速運轉生活的我們,都願意給自己的「心」一點時間去操練與理解,生命中所有的有形與無形,順境與逆境,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你想要的上升,你得要先下沉;你想要的成功,你得歷經無數的失敗;今天擁有的全世界,明天也可能瓦解;所以生命中處處有失落的烙印。
濟慈說:「你難道不知痛苦與困擾的世界對鍛鍊智慧和心靈,是多麼重要嗎?」。我們是心的主人,學習情緒管理,最重要的是覺察、接納,然後才能在瞬間爆發的情緒來臨前預做準備,憤怒如此,失落也如此,我們可以努力打造自己的生活,但外在環境卻不是完全可由我們操控的,所以我試著將所有的苦難轉譯為,打開心靈視野的試煉,讓自己在紛擾的世界裡,學著保有安靜的心靈,接納、尊重我的失落,並尋求那隱含在其中的生命禮物。因為失落是懂得珍惜的最佳入口,是生命不可能不相遇的美麗與哀愁。
這是我現在所能體悟與學著實踐的安時而處順。
參考資料
《當下,與情緒相遇》/曹中瑋/張老師文化
《上學的第一天,我的肚子有蝴蝶》文‧圖/沙基‧布勒奇 翻譯/黃筱茵 出版社/米奇巴克
親密之旅/愛家文化基金會
敘事泡湯講義/黃錦敦
王柳婷〈2013〉論失落經驗及個體之悲傷反應(一)。北護校訊電子期刊第148期
圖片引用:
《淚湯:失去摯愛的療傷食譜》文/佩特.許威伯特、查克.達可林 圖/泰勒.比爾斯 譯/蔡明穎出版/台灣舉手網絡協會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教育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