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目標】
◎透過人生忙碌期職場多元角色敘說,進行深度自我探索統整。
◎體驗敘事治療中「問題故事與支線故事」的對話力量。
◎藉由親職卡、哇卡操作練習,重建偏好的自我認同。
前言
在探討生活中的忙碌打拼期,「時間不夠用,每天睜開眼睛一直忙到睡覺,連作夢都還在繼續工作呢!」連串的語詞出現在腦海,這是很多人的寫照,恨不得有好幾個分身來分擔忙碌。這樣情境常常發生在老中青三代之間的中壯年期,一方面要照顧年邁的第一代長者(父母),又要照顧年幼的第三代子女,所謂的三明治世代,若是沒有足夠的資源或支持系統,其所遭受到的身心壓力及負荷是極為沈重且無法避免。幸福是每個人、每個家庭畢生所追求的,期盼透過人生忙碌打拼時期多元角色敘說,進行深度自我探索統整,體驗敘事治療中「問題故事與支線故事」的對話力量,並藉由繪本練習運用親職卡與哇卡,理解敘事中所謂重建「偏好」的自我認同。並看見自己一路打拼的故事中,那偏好的自我樣貌。─曾川敏
一站戰的打拼列車 ◎吳佳螢
踏入職場工作除了是被社會認同的需求外更是現實的生存需求。「忙碌打拼期」佔據了我生命半數歲月,在書寫的此刻,多年來的工作經驗與記憶,像坐著時光車一幕幕在腦海中播放著,也讓我在挑戰和挫敗間累積經驗和學習成長,領略了自己各種樣貌和限制。
譬如,我看見公司主管突然要我跑業務,屢次在建築師事務所外頭徘徊掙扎和無法克服而退怯投降的樣子;看見我的POP海報設計老師說他要出國,幾天後就把手邊救國團的課丟給我,硬著頭皮站在三四十人教室開始教學皮皮剉的樣子;也看見自己開店後和現實拼戰每個月負債苦瓜臉的樣子……。
然而,這段打拼期真正的困境是在,當了三年多的全職媽媽後,家庭經濟發生變故之後,在先生大多不在身邊的情況下帶著孩子重回職場,稚齡的女兒從地墊睡起走進教室抱著我的大腿哭泣,我因上課無法分身照應她,等到下完課再幫她換尿布,整個起疹紅屁股讓我自責不已;還有為生活費常常四處找錢咬牙愀心的日子。這樣的起伏長達十多年,這本厚厚的故事非三言兩語可道盡。在沒什麼資源的歲月中,要同時兼顧好家庭和職場是不易的,多元角色間的轉換辛苦挫折,身心壓力大到曾經以為自己很難撐過去。
回想這段歲月,如同生產咬牙握拳忍痛的姿態,和必需陪著孩子長大所衍生的絕對不能倒的責任,加上不想讓家人擔心的信念,苦的時候堅強以對,不想求助就只能自己想辦法,我不覺得這是好的,因為真的好辛苦。但這小小的不想低頭就長成了這般固執。若為忙碌打拼這個階段選出心裡最重視的兩張價值卡,我選擇了「負責任」和「堅強有毅力」。這麼多年只要陷入低谷其時,這樣的信念價值一路伴隨我支撐我,像一隻無形手適時的拉起我。
還有另外一股喜歡的力量,就是「學習」,無論是自己喜歡的領域或是認輔志工裡的學習,都是忙碌之餘的精神補給,也是低潮期很重要的支撐力量。錦敦老師的書中寫著,很多治療心理學派都在關注:「人如何能在面對困難時,願意採取行動,不放棄地繼續努力?」敘事治療對這個議題不是直接教導解決之道,而是人需要知道前方的目的地是自己所渴望的,才會讓他願意跋山涉水走到那裡。敘事治療的目的是陪伴一個人把自己想要的生命藍圖畫得更清楚、更動人,因為有了這樣的生命藍圖,生命自然會有去處,人就願意克服困難迎接自己想要的生命。
已故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在對史丹佛畢業生的演講說:「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生命中無論忙碌打拼的列車要開多久,到站的風景和天氣的雨晴也無法預估,又或者遇到油不夠開不動的窘境,我們的現在,都是無數過去交織而成的,每一個看似幽黯的谷底經歷,同時必也留下強韌的生命力。如果把每個考驗都當成生命禮物,這些禮物所堆疊出的生命力將是自己最厚實的靠背,更是屬於自己專有的獨特。
生命版本的另一種看見 ◎楊麗嘉
「當重新述說並重新生活的故事,可能會產生新的經驗,並重新生活成故事,使它與新的處境重新發生關係。」─《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
回看自己的生活打拼期,似乎要從20歲開始至今。20歲高中畢業旋即隻身北上工作,直至進入婚姻順應著主流價值,回家照顧年幼的孩子和家庭,然而另一種主流價值仍在衝擊著自己,因為開始沒有產值的生活,而當一個人沒有產值時,在家族的位置是會往下調整的,雖然曾經是個高薪收入者,然而做了走入家庭的選擇後,也要接受公婆對自己的評價,所以在家庭生活期的自己,內在有著許多的掙扎與調適,經常出現委屈與沒有被接納的心情。
或許,自己想擺脫這樣的情緒,在家庭忙碌打拼期中,我沒有讓自己停止學習的腳步,無論是家務的純熟或是家族的事務應對,我努力的多方學習,並在這忙碌疲累的階段,毅然投入了志願服務。為了順應自己內心主流價值的聲音:「我沒有產值後,必須更努力的做好每一件事,才會有自己的價值。」為了獲取婆家的肯定,我努力再努力,耗掉身體的健康,只希望能被肯定。
多年後,再重新回顧當時從職場退出,回歸家庭的歷程,心中似乎仍有著些許失落,但這些年我不斷重新說著自己的故事時,慢慢懂得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這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那是屬於自己的在地性脈絡。我並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我是可以為自己選擇的。所以我選擇另一種故事的版本,看到這些年我對親子關係的努力經營,即使到孩子都以成年依然緊密;也看到了自己是如此有韌性,可以轉換跑道。不管別人怎麼看我,怎麼想我,我都會說:我很努力認真做好每一件我可以做的事情。
《一個我不夠用》敘事觀點練習 ◎歐憶陵
圖文:彼得.雷諾茲(Peter H. Reynolds ) 譯者:宋珮 出版社:道聲
故事簡介:
里歐是個忙碌的小孩,不管他怎麼辛勤工作,事情總是做不完。有一天,里歐心想:「如果有兩個我就好了。」就在這個念頭同時,另一個里歐出現了!兩個里歐變成三個,三個變成四個,四個變成五個……愈來愈多個里歐,事情不但做不完,工作表反而變得更長串,沒有時間休息、沒有時間停下腳步,該 怎麼辦才好呢?
看到繪本中里歐一個接著一個出來,腦海中閃過許多畫面。唸書時候的我:要唸書、要玩、要實習、要聯誼、要……一個我真的不夠用;工作時候的我:病人狀況很多時,一個我真的不夠用;成為母親之後有好長一段時間真的覺得「一個我不夠用」,特別是孩子在小的時候。因為姐弟倆相差只有一歲,差不多大的年紀做任何事經常都需要做兩次像洗澡啦、哄睡啦…還有當時為了讓姐、弟倆能在家好好的玩一定每天擦地,除此之外還有自己想做的一堆家事,為了飲食上的衛生也餐餐親手做羹湯,弄得自己忙碌不已。孩子剛上幼稚園,有一陣子有份兼職的工作,經常得下班後,趕回家處理家務,再趕去接孩子。孩子小學階段,擔任團長、家長會副會長、管弦樂後援會會長,一直忙於參與學校活動,也兼職基金會講師但家裡工作沒有少做過。孩子國中時期,原本擔任的講師工作、認輔志工、又回流教育唸了師大研究所,那些年真的每天都忙碌到像里歐那樣,好希望有好多個我能出來幫我的忙。
忙、盲、茫
在繪本中的里歐並沒有因為一直多出來的里歐,而讓事情變少,反而有更多多出來的事,壓著他喘不過氣來。我想或許現實生活中就算有很多個我,我需要處理或面對的事情可能也會像里歐一樣,因為一直多出來的我,而有一直多出來的事不會少吧!
一般讀著這樣的繪本,依照慣例該是會帶著討論里歐發生了什麼問題?我們可以如何給里歐建議,比如:好時間規畫、事有輕、重、緩、急……一堆想要協助他解決一個我不夠用的困境。當然,也能用很主流的方式來探討隱喻,在生活中我們是否有像里歐一樣啊我們可以來討論一番:為什麼他要把自己排滿滿呢?有些事少做一些又不會怎樣?他把時間排滿是因為想填滿什麼嗎?也許,有人會說太”忙”會讓心亡喔!所以,忙、盲、茫,忙到最後無心思考,變成盲與茫藉此告誡太忙碌的里歐。在一般心理治療領域中,大概也會對里歐所遭遇到的問題與困境提出不同取向的處理觀點。
擦亮隱性內在偏好的自我
但在敘事觀點中一直強調沒有人會窮的只剩下問題,並不先著重在幫忙問題的處理,而是眼前的里歐到底在他身上有那些事情是值得我們學習與佩服的。
就是將眼光落在人的身上,重視的是「人在困境中,是如何被定義的」。如果以這樣的方式去協助里歐去定義自己那困境將會成為力量,就像葉覓覓在她順順逆逆詩集中曾說:「順境是一種本能,逆境是一種動能。只要保持不溺,就能激起豐沛水花,擦亮那隱形內在聲響。」(葉覓覓,2015)在敘事觀點中,我們就是要去擦亮那站在前面的這個人那隱形內在的聲響,用敘事語言來說稱這種定義人的方式稱之為「偏好的自我認同」(生命才是值得去的地方:178)。就不是只有看見里歐的困境,也學著同時看見里歐身上的力量。
敘事觀點的練習
該如何協助里歐發展「偏好的自我認同」呢?黃錦墩(2014)在《生命才是值得去的地方:179-180》曾提醒助人者在面對處理問題時的一個圖像,提醒將此放在心中這樣問問自己:
「如果用這樣的方式面對(處理)這個問題,對於這個人的影響是什麼?」
「他會如何看待自己?」
「他會相信自己更有力量,還是把自己看成更糟的人?」
助人者如能用這樣的思考,就可以幫助自己在陪伴他人面對問題時,照顧到帶著問題的人。而這樣的對待,即使問題並沒有因此被處理或解決,他都能長出力量活出偏好的自我認同,而不會往下沉溺。試著用哇卡練習,協助一直忙不停的里歐讓他活出偏好的自我認同吧。
運用哇卡提問
- 這麼忙碌的生活,一定有很多精采的時刻,如果要請你寫在自己私密的記事本裡,你一定會寫下的是哪些事情呢? (熱情卡)
- 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你為何需要如此忙碌,甚至覺得不可思議,但你仍然如此堅持,那堅持與相信自己的地方是什麼呢? (珍貴卡)
- 可能許多人的不能理解,但面對這麼忙碌的步調,你認為有哪些力量是一直藏在你身上的? (珍貴卡)
- 不管這樣的忙碌的狀態是否有機會改變,你會說自己最厲害、最不容易的地方在哪裡? (珍貴卡)
- 如果有位好朋友或是你很重視的人,看見你如此忙碌奮戰,他會說你是為了什麼而如此忙碌呢? (珍貴卡)
- 這麼忙碌的時刻應該也可以選擇放棄,但你並沒有,那撐住你的力量即使是一絲絲的,你會說那是什麼呢? (閃亮卡)
- 在這樣的忙碌生活中,你最不想放棄或舉手投降的地方是什麼? (閃亮卡)
- 忙碌的日子就像攀爬喜馬拉雅山般的充滿挑戰,要不要說說你欣賞自己用哪一種姿態來越過? (魔法卡)
玉如:
- 面對這段不簡單的經歷,你要創作自己的生命札記,你最想拍下哪3張照片,留下別人看不見卻重要的畫面? (珍貴卡)
- 在這段經歷裡,心裡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熱情卡)
- 到目前為止,面對這件事情,你最喜歡自己做了些什麼? (行動卡)
- 如果十年後的你坐著時光機來到現在,他會告訴你要怎麼想或怎麼做,對經歷這件事才是最重要的? (喜歡卡)
- 如果愚公移山的故事強調的是毅力,那你會說這段故事裡,要強調的是什麼? (意義卡)
- 最懂你的朋友聽了這一段故事後,你猜他會說他看見了什麼樣的你? (認同卡)
試著用這樣的問話也來試著反問我自己:在曾經如此忙碌的狀態下,我會說自己最厲害、最不容易的地方在哪裡?我真的是發現在那些忙碌的生活中,我從未耽誤任何一份我該做的事,總是想盡辦法一一去處理所有的事情,也從未想過要逃避。一直以為我是個不太勇敢的人,這樣看起來我的勇敢原來是用在面對繁忙的生活節奏上了。嗯!對這樣的發現我很滿意。
當《熊爸爸去另一個城市工作》與敘事相遇 ◎佟麗嬴
《熊爸爸去另一個城市工作》 作者: 陳致元/圖文 出版社:和英
故事簡介:
熊爸爸要去另外一個城市工作六個月,這是一家人第一次分開這麼久。熊爸、熊媽、熊哥、熊姐和小熊,各有什麼點子,來撫平家人分離的焦慮,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感應遠方的親情……。
Prefer的行動
繪本《熊爸爸去另一個城市工作》,說出了現今社會極為普遍的一種生活型態,生活中有許多人有這個經驗;因為工作,不得不離開家人到外地,和配偶、父母或孩子分居兩地。如何和家人保持連結,避免夫妻、親子情感疏離的產生,是許多人心中的擔憂課題和生命學習。
熊爸爸和現實中的我們一樣,有我們面對生活不得不的選擇,我看見繪本中熊爸爸端著杯子,和一手環胸一手托著腮幫子的熊媽媽商量,如何讓他的離家,不致造成孩子們太大的不捨難過;我看見他們沒在生活的困難裡停留,而是直接採取行動。不管是對熊媽、熊哥、熊姊或小熊,熊爸爸都量身訂做了屬於他們的愛的印記,走向他prefer的愛的連結,為孩子們在思念爸爸的時候,開啟了一個支線故事。
我的熊爸爸
孩子小時,先生也常出國工作或研習,那時候3C產品不如現在方便,又礙於經濟常常一周或更久才連絡一次,好可惜當時沒有這樣的學習,所以回憶起來,那時的感受,通常停留在第一層故事,忽略了其實我可以選擇如何決定故事的類別。先生不在我和孩子身邊,可以是孤單無助,也可以是激勵與滋養,現在回頭再看年輕時的自己,如果有人問我—「遇到這樣的困難,還堅持著不放棄,內心裡最深切的渴望是什麼?」「當時你是如何走過來的?」我現在可以清楚地回答,因為愛,因為要建造我們的「生命藍圖」。在那個脈絡下,分離是為了相聚的移動,那時的分離,成就了日後的相聚。許多時候,困境是建造生 命力的媒介,當我可以笑談那時的辛酸與挑戰,力量於是長出來了。
Prefer是一種選擇
說什麼故事,是一種選擇,在生活裡,我學習著說第二層故事,許多生命中的事件,來與去都無法預料,但怎麼解讀與感受,是我可以決定的,當我願意用更大的脈絡與視野來看「問題」,很多時候困難就鬆綁了,於是我可以更自由自在。熊爸爸一家人,為他們的prefer付諸行動,離別沒有影響他們之間愛的流動,反而加油添醋的增加了滋味。
運用哇卡提問
玉芳:
我想問小熊爸爸:
- 在選擇給每個孩子的禮物時,你想到的是甚麼? (熱情卡)
- 最瞭解你的朋友,聽到你的故事,他會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你的用心? (珍貴卡)
想問小熊們:
- 如果你的好朋友也遇到必須和家人分開的時刻,你會跟他說其實真正重要的是甚麼? (意義卡)
- 當知道要和爸爸分開六個月,你做了甚麼來安頓自己的心? (行動卡)
修玲:
- 如果跟你最好的朋友分享這次離家的經驗,你猜他會說你是什麼樣的爸爸? (認同卡)
- 在離家的六個月中,你最想讓家人知道的是什麼? (熱情卡)
想起了錦敦老師說過《生命的缺口》,當他離家時,因為《缺口》讓家人的牽掛和思念的元素從《缺口》進來,才發現那滿滿對家人的愛是那麽樣的緊密。《缺口》不是遺憾,而是讓更多的元素加進來,讓生命更圓滿。
聽故事、說故事發現perfer
錦敦老師說:我透過聆聽別人的生命故事,而觸碰到自己的深刻經驗,這種共鳴感受就是所謂的生命感。這些生命觸碰會影響我接下來的行動與思考,影響我的人生,這也是為什麼我強調聽故事、說故事,因為故事可以承載活生生的生命,可以更自然的產生影響人的力道。讀著《一個我不夠用》、《熊爸爸去另一個城市工作》,勾出了許多年輕時的記憶,讓自己有了再一次重新釐清與理解自己想法與感受的機會,藉由繪本與自己的故事聽見自己心中渴望的呼喚,把「偏好」的自己「認」回來,開往自己想去的遠方。
【參考書目】
黃錦墩(2104)。生命才是值得去的地方。台北:張老師
黃錦墩(2102)。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台北:張老師
葉覓覓(2015)。順順逆逆。台北:田園城市
《親職卡:親職澄清對話媒材》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發行
《生命故事卡:哇卡2創意問句版》健康卡片發明家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