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目標】
◎藉由活動跟著春夏輕旅行。
◎融入在地景人文的對話書寫和攝影。
◎透過旅行影像的後製呈現,表達人我關係的情感聯繫。
『旅行是創造故事最好的方式,旅行讓我們遇見自己,並與自己同在。旅行,讓我在生命的不同時刻,有機會離開原本的運作軌道,離開原本的生活,但每次回來,生活卻過得更加清晰。』─黃錦敦
旅行在~靜.進.境.靜…間 ◎文綺
朋友傳line詢問「有沒有人想去拉拉山春遊?櫻花桃花杜鵑爭艷」~她說。我回了日昨在社區巷弄公園旁拍攝的流蘇、紫藤盛開的照片,還有一句「沒法遠行,但風景就在身邊」。
年輕時以遠赴歐洲旅遊為最大目標和樂趣,近年來因每年都有三、四回的大陸茶文化行,不年輕的身體加上旅途上的舟車勞頓,回台後需要多些休養生息,便少了國內旅行的安排,但是這幾年,因著社區認輔的課程融入了在地生活美學、食育等元素,也或許是年歲增長,讓身心都有了變化,生活的腳步慢了,對於周遭事物的敏感和觀察力提高,時時可見身邊的美好事物,於是,旅行於我有了新意。
一位老師因著身體因素,近二年來,她的旅行是搭捷運,目標是把捷運每一個車站的章都收集齊,她的旅程透過fb裡的照片和文字分享,每回讀著她的輕旅行,都有種活在當下的感覺。
是的,這個生命階段的我,對於旅行,有不同的定義和感受,路途遠近或是地點不再是“旅行”的目標,我更在意身邊的人事物,午后巷弄的旅程裡,我會停下來,看著流蘇樹下拍婚紗照的新人,也看著教導新娘擺出嬌俏模樣的年輕男子,心裡想著他是如何揣摩出女子的姿態和美呢?輪到他當新郎時,什麼會是他的最美pose?
拿出微距鏡頭,捕捉細微而鮮少看清的花朵樣貌,突然一隻蜜蜂闖進鏡頭,心裡一驚,理智告訴我「嘿!是妳闖進牠的地盤啊!」,於是我輕輕的退開,還不忘繼續按著無聲的快門,是的,拍照時,我習慣把聲音關掉,彷彿每一下快門聲響,會打擾到鏡頭下的世界,當我捕捉著世界時,靜進境靜…,我的心安靜下來,有個故事跟隨著,我進入鏡頭裡、鏡頭下的世界,那個世界裡的境界是靜靜的,一如我的內在,那一刻專注而安靜。
此時此刻的書寫,回想起昨兒拍照時的自己和那當下的發生,感受到旅行的新意。一如詹宏志在「旅行與讀書」中寫道「關於旅行地的閱讀,我們是從旅行結束後才真正開始的。…只有在旅行完成後,或者一再完成之後,才是我們真正對旅行地了解的開始」。透過慢旅行後的書寫和閱讀,我重新詮釋了那個當下的發生,原來,在拍照的我,所選擇的角度和畫面,以及每個行動裡,都藏著意義。
旅行,於我的新詮釋~靜進境靜…,一如我生命現階段的狀態。
|
忽晴忽陰的周末 巷弄中盛開的流蘇
串串垂墜的紫藤 春日午后的漫步
流動著生命故事 滋養了當下的心 |
一場多元文化講座的旅行 ◎tipus
『關於這片土地,我們所求太多,所知太少。』─凌性傑
一場多元文化講座的邀約,在東勢,一座山城,客屬的山城,一處盛產水果的山城。準備講綱之際意念紛雜,明明耳熟能詳的講題卻不知該如何說起。想起賴鈺婷在《小地方,一個人流浪,不必到遠方》凌性傑老師的序言;『關於這片土地,我們所求太多,所知太少。』汗顏到無地自容潸然淚下。
感謝主辦單位和自己的勇敢願意,於是我放空了腦內既有的知識,仔細的閱讀嗅聞過往土地的銘印與氣味,曾以為淡忘的時空,在層層的抽絲剝繭追尋中,突然清晰了起來。在春雷乍響的驚蟄時節,當我再度問起自己行進的意義,山城高接梨嫁接的技術,為我寫出多元不凡的山城風貌與精神。
感謝山城的師長們熱忱地出席和鼓勵,那是對講者生命的再一次澆灌鼓舞;於是我再一次聆聽到自己內在的呼喚,聽到溫暖善意的深刻感動,這是多麼奇妙的相逢,期待不是很成熟的對話分享能夠傳遞意念、溫度和思考,在我們陪伴孩子、養育孩子的每一個溫暖以待的過程當中。
從小地方追尋大視野,感受到家園土地的甜美動人,那是純樸真誠良善的庶民臉譜,一個讓你繼續向前走的力量,也讓動人的生活美學迎向多元的世界。感謝講座的啟迪和教導。一個人的旅行,一場多元文化的講座,在小周末的夜晚,讓中年混沌的思緒變得清晰內斂而沉靜。謝謝東華國中黃老師照片提供讓我認識山城,停下腳步準備講綱靜心聆聽。
一方水土一方人 ◎還真
水耕秧田佇紅冠 水脈漣漣照遠山 鷺棲寒枝白了頭 枯樹成林浮雲飄
風起葉揚空中凌 掃落小徑成秘境 嫩芽新枝報春曉 人在其間亦成詩
這些年來,一個人或兩三好友,揹著行囊在鄉間漫慢遊,沒有時間的壓力,到處走走,一樣的天空,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風景。
菜園裏的阿嬤彎著腰拔菜,在菜園的另一側,呼喚著阿嬤。
「阿嬤,你的菜,甘有賣。」
「種著自己吃的,嘸得賣,恁那裏來的?」阿嬤抬起頭來回應。
「台北,阿嬤你的菜,種得很水,可以賣一些給我嗎?」我問。
「三八,又沒多少,都被蟲吃光了。你要就自己拔。」說著說著,就摘了一些長年菜遞到我
手上。
蹲在菜園和阿嬤聊天,最後阿嬤起身要回家,我也隨著起身和她一到走,路上阿嬤突然開口:「等一下來我家吃飯,我家就在前面!」
「阿嬤,歹勢,你送我菜,還要去你家吃飯,不通啦,我待會還要去別的地方,多謝!」
告別了阿嬤,我想起九份的阿嬤,也是這樣的邀請我到她家做客。
…………………………………………………………………………………………………………………………………
騎著單車在小巷弄裏遊走,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先生正用鐮刀清理滿牆綠林,我上前詢問:
「先生,請問這是石斛蘭嗎?不要了嗎?可以給我一些嗎?」
「要多少,隨便拿,長得太多了,趁花謝,好好整理一下。你那裏來的?」
「台北。」
「有地方種嗎?我還有瀑布蘭,開過花了,你要嗎?」
「要。」我猛力的點頭。
說著,轉頭到後面去,拿了大袋子裝滿石斛蘭和瀑布蘭遞給了我。
走在鄉間,想著這些人家,怎麼這麼容易就邀請陌生人進入家裏,圍牆之內是家,是私人空間。是怎樣的養分滋養這樣的熱情與信任呢?
回想,童年在鄉下生活的樣貌,家不閉戶,要通往他人家裏可能需要穿越另一個的家。想找人,通常是走進他人家裡,直接走到廚房臥室,邊走邊呼喚,沒有隱私可言。在那樣的環境中,個人的空間其實是很小的。居住在現代都會地區,界限清楚,雖彼此為鄰,但門戶閉鎖,人與人的距離變近,但心靈卻是最遠的隔閡,都會與鄉村大相異庭。
感受鄉下人的熱情,但人與人的界限是模糊的,模糊的界限造成許多人的焦慮緊張,隔壁的伯伯嬸嬸們,容易涉入人們的私領域-結婚生子、男朋友女朋友、薪水、年終獎金都是關心的重點,年輕的一代,重視隱私權,對於這些涉入感到不悅。如同早餐店一群婆婆媽媽興高采烈熱情的為我介紹當地風情;但同時,她們也說,這裡是消息最大的交換與傳播中心。
每一種性格的建構,都有其背景經驗與環境,是建築、食物、空間與人共同交會出的社會型態,不同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形成不同的行為舉止、不同的價值觀,甚至是外貌,他們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一種又一種的地域文化。
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都市也好,鄉下也罷,各自精彩。
在旅行遇見感動 ◎吳佳螢
隨著日本熊本阿蘇城地震,想起了阿蘇,心中暖暖的記憶又上來。
一次旅行中我們到了阿蘇火山,沿著火山口邊緣欣賞影觀的同時,一陣大風起,一個瞬間,小女兒的帽子在被吹進了圍杆內火山口旁,圍杆外的我們實在不敢進入冒著熱氣的火山口撿拾,女兒又氣又傷心,聽不進任何安慰的聲音,掉著淚,獨自哭泣的走著,背影下煞是失落孤獨,因為那是她很喜歡的一頂帽子…。
走了好長一段路後,後方有人追了上來,手上拿著正是女兒的帽子,一對年輕的日本情侶不知道追了我們多久,把帽子送回女兒手中,除了失而復得的驚喜還有對當地日人和善窩心的感動,女兒更是淚流滿面到不知說什麼,我們連聲的道謝點頭致意,其實,太陽眼鏡下的我也濕潤了眼,想著…那對日本情侶一定有看到當時手足無措的我們,也看到了哭泣的妹妹,不知什麼時候他們跳進去撿了帽子,而且走了很久找到我們,當下感動的溫度就像火山冒出的熱氣般熱呼呼~
人,是最美的風景,女兒感受了人性的美好,說著:「以後,她也要這樣幫助別人」。我想,光是這樣一個旅行的體驗,能為女兒心裡種下了一顆真善美的種子,那就夠了!
【旅行影像的紀錄】
收藏華陶窯 ◎趙凡誼
每天打開臉書動態,常常都可以看到朋友們分享旅行的所見與所感,雖未同行、親臨,也歡喜的跟著來了一趟趟眼球的旅行,有時,友人的感動與發現,也能從照片與文字中傳遞過來,讓人一起開懷、驚嘆或是落淚,有時還能起敷癒之效,嚐到生命共感的滋味。
若是被他人的動態撩撥得心癢難耐,或是勾動出按耐於心的一種想望,那就選擇主動「踏上自己的旅程」吧!順著自己的心走,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在途中用筆、用口、用畫來做自我敘事,與所行的足跡來回對話,心靈的澄清與回歸就會慢慢浮現;再書寫的整理與分享,往往會意外的發現,外在的旅程竟不著痕跡地引領自己踏上了一段內在的旅行,而洞見明心。
隨處照見的人生縮影
這次到華陶窯踏青,園林中隨處散置的花、陶創作,是一種信手拈來、不拘形式的自由率性,每朵花、每個陶器或石器,本身就各有風格,組合在一起,再與環境產生不同的互動連結時,原來的形貌沒變,陶依然是陶,花依然是花,石臼也依然是石臼,但聚在一起時,卻又能在不同的角落,長出屬於它們獨特的樣子,一點都不違和,而且真美!像是人際關係或是自我探索的一種縮影,更是一種容易意會的隱喻。
看!
即使過客匆匆嘈雜紛紛,
安歇在石臼裡的花與葉,
依然優雅的投映清影、享受天光,
在水中輕盈綻放,
青苔也無視寒冬刺骨,
正漫著小石臼妝點出春天的喜信。
我真愛小徑旁這個花臼,愛它樸直率氣的姿態,簡單、大器就很雅緻。我凝視且欣賞著,它也不吝嗇的回應了我,當下,就像是彼此交換故事的旅人,迅速交換了某種生命的能量,我投以賞識,而它靜了我的紛亂,也亮了我的心!
蒐集五感中的裡外風景
打開自己眼耳鼻舌口,用心去聆聽、去觀察、去體驗、去觸摸、去品嚐……,才能經歷移動與置身其中後的專屬自己的真知,這是誰也無法複製給誰的,因為每個人帶著不同的生命故事而去,所領受到的內在風景也自是截然不同。在《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有這麼一句話─「在旅行裡,旅者交換了故事,也就交換了生命的某種能量」,為了這趟華陶窯之旅,蒐集也閱讀了許多相關的資料,有官網的介紹、媒體的報導、專題性的影音,還有部落客的旅行後記.....,從多重的角度對於這座多元文化融合的詩意園林做了初探,特別是旅人們的個人分享,有他們自己客觀的觀察與主觀的體會,描繪出生動、引人尼采的「我思故我在」,倒也讓人有種「我行故我知」的再敘說出來,這趟旅行的故事將越說越豐厚、越說越清朗,甚至與自己潛藏的內心風景連成一氣共感共遊,到時,就會理出自己要的答案了!
土牆之美 ◎tipus
前往華陶窯的植物園區有一道泥色樸素的土牆,是此趟園林之旅最迷人的發現;腦際忽然想起奈良二月堂的長牆景致,那片泥黃曲折幽深的寧靜長牆,曾經吸引著旅人多次的造訪流連忘返。
土牆之美在於它的泥色無華,人依傍著它踽踽行走,讓人有發思古之幽情的閒情逸致,望著童稚的身影沿牆行走嬉戲,亦會叫人歡喜莫名。
華陶窯的土牆,奈良二月堂的幽靜長牆,在寒冷的冬夜思想起,感恩的心油然而起,我何其有幸竟然能與其相遇走過。
穀雨茶的體驗之旅 ◎周明寬
穀雨時節,跟著曾至賢老師前往南港舊莊茶山余氏古厝,體驗傳統古法製茶過程,足足歷時一天一夜,由採茶、曬茶(日光萎凋)、搖菁、浪菁、揉捻(凌晨兩點時上工)、烘焙,全程辛勞有加,精疲力盡,但又那麼令人驚豔雀躍。當完工時每人能得一斤茶,看著自已親手製成的茶,像工藝品般的完美無瑕,且陣陣茶香撲鼻,感覺一切辛苦都值得。感謝文綺老師促成此行,感謝曾老師的帶領指導,感覺余家老師傅們的技藝展演和熱情招待。人生似茶,回甘甚好。
巷弄之美
漫步富錦街,春日薄暮的風景速寫,都會巷弄的靜謐角落,讓人心曠神怡。
《趕火雞的小孩》李梅樹教授的作品。畫中的人物是其夫人和他的二女兒及兒子。當時李景晹先生先生七歲,正逢七月七日中日戰爭的開戰日,所以在那個秋天,全國都戴上戰鬥帽。遇見藝術大師,在校園的美學散步裡
早安,月亮公車
昨晚睡覺的時候,就開始期待明日與你的見面之約,輾轉難眠興奮不已。雖然月亮忘記了,然而朝陽伴著晨光灑落在我們的心,也灑落在我們的身。今晨,我靜靜的凝視,那遺忘的美麗和錯誤,享受人間最美好的時節。
空間,會散發出能量,是生活風格的人文律動。
美麗風土是涵養創新的底力,也是秩序品格薰陶的所在。
閱讀的心旅行 ◎佩甄
看完「陪著一顆心長大」,我撲倒在老公懷裏,狠狠地嚎啕大哭起來,哭訴我小時候委屈的自己,訴說著國小的時候連在父母親面前都不敢哭,一次晚上想澎湖阿嬤想到哭到不行,偷偷爬起來打電話給阿嬤,被媽媽發現還被罵了一頓。
一次跟媽媽說我不想補習電腦,結果補習班老師來店裏問為什麼不要補習,我委屈到說不出話來,蹲在店裡面的櫃子後面哭,我覺得我好可憐要補習數學、英文、珠算、速讀還要補電腦,這時媽媽過來,發現我在哭,她大聲的說:這有什麼好哭的,我小時候想念書都沒得念!這時老師還在,店裏也還有一些客人,媽媽的話讓我覺得委屈到不行。我一邊哭一邊跟老公說,老公一邊聽我說ㄧ邊拍我的背,告訴我說大部分的父母也不懂得做父母,他們也沒有受到正確的教育,他們也只能用上一代對待他們的方式對待我。
哭完,情緒恢復後,哥哥過來問我:媽媽妳剛剛為什麼在哭?我又重新說給他聽,告訴他,我需要大大的抱抱,他打開手把我抱住,用力的一直拍著我的背,給我一個大大的笑容。瞬間我的心被安慰到了!
這一切的學習,努力改變上一代留給我的錯誤語言習慣是非常值得的。放心在孩子面前做自己,也讓孩子學習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不用壓抑,男生也是人,會哭泣是正常的,媽媽會陪著你!這本書真的很棒,我一天念一章給老公聽,跟他分享我的感動,夫妻一起成長的過程真溫暖!
關鍵解繪
對於我們自己的成長的這片土地你認得多少?知道多少?讓我們透過關鍵字並藉由繪本讓她們成為我們認識我們足下這片土地的甬道。
- 《爺爺的玻璃店》 作者:張秀毓/圖文 小魯文化
- 《大家來逛魚市場》作者:朱秀芳 繪者:張燈睿 青林
- 《山伯伯的下午茶》作者:崔麗君/圖文 小魯文化
- 《走,去迪化街買年貨》作者:朱秀芳 繪者:陳麗雅 青林
- 《台南食點心》作者:嚴淑女 繪者:鍾易真 青林
- 《蔬菜的島》作者:黃惠鈴 繪者:郭金昇 聯經
- 《紋山》作者:嚴淑女/文;李如青/圖文 小天下
- 《甘蔗的滋味》作者: 謝武彰 繪者:洪義男 青林
- 《大象大象去郊遊》 文/ 王文華 圖/六十九 出版社/巴巴文化
- 《戴帽子的女孩》文/ 林滿秋 圖/陳澄波 出版社/小典藏出版
關鍵字:1.幸福2.在地3.自給4.時令5.創新6.傳統7.愛8.人群9.我10.自訂。
向美好的風景前行:
- 持續運用手機或相機,捕捉生活裡、春的節氣裡的點滴,人事物皆可,每日一張照片一句話。
- 24節氣卡創作。
- 閱讀「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p.192~210
- 創造自己的每日5分鐘靜心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