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目標】
◎藉由節氣繪本認識儀式和討論原鄉的人文風采。
◎透過課程引導,創造有意義的家庭歲時儀式。
◎透過書寫、手作表達人我關係的情感聯繫。
穀雨(四月十九~二十一日)
做天難作穀雨天,稻要溫暖麥要寒;種田郎君盼時雨,採桑娘子望天晴。~台灣民諺
立夏(五月五~七日)
斗指東南是立夏,春蔬夏瓜清涼食,滿山白雪是油桐,若為黃頭稱相思。~還真
穀雨補老母,立夏補老父 ◎還真
在為人母後,開始了二十四節氣之旅,白天帶著孩子生態之旅,晚上夜觀星象也因著瞭解,才知終身務農的父母所言何物。出嫁後,媽媽每年四月都會要我包紅包給她,出嫁的大姐因距離娘家較近,則買豬腳麵線,心想,這又不是她的生日,且她是不過生日的,這儀式是什麼意義呢?她總是用台語說:「穀雨補老母」,其實我是有聽沒懂,穀雨聽成國母,這是什麼節日呀?反正媽媽說的照做就是,直到讀了二十四節氣後,才知這句「穀雨補老母、立夏補老父」的台灣俗諺,才懂媽媽所言何物,所以「穀雨」與「立夏」這兩個節氣可以算是台版的母親節與父親節!
臺灣俗諺:「穀雨寒死老虎母」,因為天氣還會冷,所以出嫁的女兒擔心家中母親的健康,要在穀雨這天帶補品回家為母親補身體。因著閱讀重新追溯那似懂非懂的童年往事,家中的泥土地泛白了,霜降到了,要入冬,天氣寒冷要進補-燒酒雞和十全大補,接下來喝去年釀的黑豆酒,冬至搓湯圓,紅的白的甜的鹹的熱呼呼;我在其中,卻不自知。
穀雨及立夏因氣候變化多端,常有寒、雨齊至,忽冷忽熱,俗諺『穀雨寒死虎母』也清楚表明這節氣中的天氣變化無端。而立夏而天氣漸熱,不少人容易食不振,對健康影響比較大,因此在春夏節氣交換之時,表示對父母關心孝敬的習俗。
為什麼一定是豬腳和麵線,在台灣習俗中麵線代表福壽綿延不斷,雪白的麵線如同老人家長長的鬍子,有長壽的吉祥寓意,而為何是豬腳而不是其他呢?因為豬腳有勇健和富足的象徵,吃豬腳時要連蹄一起吃,才能把所有的壞事踼得遠遠的,台灣俗諺『衰呷踏丟豬屎』,形容一個衰到不能再衰倒楣到了極致。以華人的傳統思想,當一個人衰到底後,加上添福氣的麵線相助,則會否極泰來,轉衰為旺,往上走很長很長。生日時食用代表好運連連,長壽綿延,遇不好事情時,則是把霉運踢走,否極泰來。
我們需要慶典儀式,透過慶典儀式聚集人們,開始敘說故事。不說故事、不聽故事,我們怎麼能認識彼此?又如何傳承先民的生命樣貌,家庭中的許多故事,若沒有機會說,就漸漸被人遺忘。故事需要被傳唱,儀式本身不是目的,儀式來自生命,也回歸生命。
儀式與原鄉記憶 ◎佟麗嬴
和酒的連結,從小時候就有了。記得母親每年都會釀酒和做酒釀,她會隨著時令,在家裡做著一缸缸的水果酒,大多都是在水果盛產價廉物美時,想當然我們沒資格喝酒,只能吃吃釀酒後的水果原料(葡萄、李子…)不過,即使如此,好吃的我們常常把自己吃得滿臉通紅;加上媽媽是江浙人,吃酒釀是她飲食習慣,於是偷偷地挖一口媽媽的酒釀,也讓我和酒越來越熟捻。
稍長,到了每年的除夕,父親總是在每個人的桌上放上一小杯酒,然後舉杯感謝,感謝生意順利,感恩家人平安,並祝福家裡每個人,來年順心又如意。父親說除夕是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我們可以喝一杯酒慶祝。媽媽的釀酒,爸爸的敬酒,留給我的印記,現也在我的家裡複製。我每年也釀酒與釀醋,當全家人聚在一起用餐時,總想喝杯酒感恩與感謝,這原是我娘家的儀式,現在成了我家的,因為現在的我,更能體會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是一件多值得感謝的事。感謝,感謝一家人都平安又健康—不用乾杯、隨意就好。
每逢陰曆正月初六祖師生日,三峽祖師廟以神豬、三牲祭拜清水祖師,以示崇敬,那是兒時可以到同學家大打牙祭的日子。當時只知道是七姓輪流請客,惦記著的是明年輪到哪個同學家,弄清楚才吃的到。及長,才知道這所謂的七姓是由三峽、土城、鶯歌、大溪等的鄉民,分為劉姓、陳姓、林姓、李姓、王姓、大雜姓、中莊雜姓等七組人馬,因信仰動工建造祖師廟,供奉安溪清水巖迎來的清水祖師。這期間從1769年經歷數次重建才有了今天的面貌,GPS而居住在這的鎮民,多數信仰虔誠,那日還特定陪兒時玩伴去拜拜,站在廟外看著她虔心祈求,兒時在廟裡玩耍的記憶,瞬時湧上心頭。香煙裊裊與低頭祈求籤詩的大人,震耳欲聾的鞭炮、廟口的歌仔戲、碩大的神豬、熱情邀吃客的流水席、一直拍照的外國人…慶典有多盛大,信仰就有多堅定、虔誠,正月初六那一天,同時在我的眼前煙硝呈現。
家庭儀式愛永續 ◎吳佳螢
《劍獅祈福》繪本是以台灣「乞龜」的民間習俗為元素發展出來講元宵節的故事。記得小時候在元宵節前,我們幾個孩子和住附近的堂弟妹以及鄰居們,總會收集牛奶鐵罐,然後拿著鐵鎚、鐵釘在鐵罐上打洞,再用鐵絲綁上可提的木條,裡頭插根蠟燭,完成一個手作燈籠;又或者難得媽媽在市場買了個不同造型的燈籠,也足以讓拿在手上的我,覺得與眾不同且有這麼一丁點的神氣。元宵節晚上,似乎所有的小孩都出籠了,大家提著燈籠開始遊街,沿途我們總小心翼翼的,就怕燈籠裡的蠟燭倒了下來,在暗暗的街道上,燈籠透出的燭光好有氣氛,每年我總期待著元宵夜這樣固有的儀式,直覺那是一種屬於小孩們的神秘夜晚和綺麗世界。
象徵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或稱符號互動論),源始於芝加哥學派,其中以米德為始祖。符號互動論中談到儀式對人際互動的重要性。儀式(Rituals)表達了言語所無法傳遞的訊息,透過這些象徵隱喻可以將儀式賦予不同深度、意義、價值和影響。有時候既使僅是預見或回溯起某個象徵,個人和某個儀式相連結的記憶和情感便可能一一浮現。
象徵互動論的主要概念,可分為符號、自我、心靈和角色扮演,其中符號是互動論的中心概念,它包括語言、文字及符號。象徵互動論者認為符號無所不在,到處都有。語言文字是符號,代表的客體是社會所賦予的,是用來溝通的。個人的動作實際上也是一種符號,因為當我們做某一個動作時,我們總是為了要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去以與別人溝通。如擁抱、握手等動作都不僅是身體的接觸,而且具有符號意義。而這些符號的使用,是我們從很小就已經發展出來,它是整個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
故而家庭儀式不分大小也沒有多寡,它可以是晨起的一個擁抱、出門前的一個親吻、一場生日聚會派對、一串祈福香包、一項節慶活動或一聲暖語的叮嚀,這些都足以讓我們掀起一張張記憶的日曆,掉入時光印記裡。生活中不同型態的儀式,已成為無形的家庭動力,串連在家與家人之間,如此年覆一年,愛的延續,幸福無限....
蛋淡的祝福儀式 ◎歐憶陵
自古「蛋」與生活密不可分,其營養價值高,含豐富的優質蛋白,此外;也含有包括膽鹼、維他命A和類胡蘿蔔素等多種重要的營養素,被視為營養補給的最佳來源食品之一。「蛋」在許多喜慶節日中,有個特別的地位,如:小孩誕生「彌月(滿月)」,新生兒家庭會準備水煮蛋,在蛋殼表面塗上紅色染料的稱之為「紅蛋」分送親友分享喜悅。有些在孩子出生24天或滿月時,家中長輩也會為新生兒進行「剃頭儀式」,嬰兒剃掉頭髮後,會拿起先前準備於臉盆中的雞蛋、鴨蛋,在孩子臉上、頭上、身上滾一滾,意味能有如雞蛋般漂亮的雞蛋臉形,像鴨蛋般身體好壯壯。中式慶生有蛋加豬腳麵線;婚禮前一日準新娘得吃雞蛋,煮蛋水則用來清洗身體,意思是潔淨身體,而剝蛋殼則表示嫁人後將之前的壞習慣脫掉。
在西方印象深刻該是「復活節-彩蛋」為慶祝基督復活的節日。在復活節前夕,父母特地為孩子們準備煮熟的蛋,並為蛋染上各種漂亮的顏色或繪製圖案,把蛋藏在院子中,讓孩子們去享受尋寶的樂趣,而親友間也會互贈彩蛋。
看來「蛋」在東方的生命過程儀式上就像是一種儀式物般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我們也想為此次課程創造一個特別儀式故製作鹹蛋,因考慮它於課程中的可行性,另一想表達的有時儀式需被刻意創造。因為當儀式進行時會劃出一不受干擾的空間讓我們有機會停下腳步去反思或回憶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句話進而提醒我們珍惜所擁有的事物(林淑貞譯,2001)。
敘事書寫 ◎文綺
有一回,準備要去大陸前,心想著這趟旅程很緊,還是不要安排福州的說故事團體課程吧!於是一直沒有告訴那群夥伴們我的行程,直到有天,在整理照片檔時,突然看到資料夾裡的照片,是前一回在福州的童書店和故事義工們交流的場景,照片中的我,看起來充滿了活力,完全無視鏡頭的存在,笑容好自在開心…,記起了當時是先生在場旁聽,順手捕捉的畫面。
看著那些照片,我不由得微笑起來,除了自在放開懷的大笑彷彿從照片中傳出,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照片裡的自己還帶著一雙發亮的眼睛,是的,每個鏡頭中,說不上來的,就是有種渲染力,那是一個中年女子在做一件讓自己開心和熱愛的事情時的模樣。那當下,我決定不管旅程安排有多緊,我還是要保留一個時間,和那群故事義工們交流分享。
讀到黃錦敦那段「prefer,眼睛閃亮的地方」一文裡,書寫有關於生命裡的渴望和熱情,用「眼睛就亮起來,心就火熱」來描述他聽到「雨崩」這個地名時的狀態,那一刻,我深深的明白,就是這樣,每一回我在說故事時,不論是和孩子或是大人說,我就完全的亮起來,那個「亮」不只是眼睛發亮,而是整個人都鮮活起來,有一股說不出的魔力讓我發亮,於是凡聽到我說故事的大人和孩子,也都會眼睛發亮。
就是這樣的魔力,讓我從孩子小二時開始和他說床邊故事到國二,就是那說故事時渾然忘我的狀態,讓我和一群喜愛為孩子說故事的夥伴 共創故事協會,而我更從只是為孩子說故事,一路至今,也書寫和說自己的故事,並且開始帶起了生命敘事團體,可以說因著說故事這單純美好,開啟我的生命敘事之路。
常有新手說故事人提出在說故事的現場,孩子們七嘴八舌,讓他無法掌控秩序,故事都說不下去,甚至有時自己會生氣起來,事後很懊惱,卻不知該怎麼辦?每當面對這樣的提問,我都會微笑回應,還記得你為什麼要說故事嗎?
我又記起昔日在國小和高年級孩子說故事時,起初面對的是「高年級不用聽故事」的挑戰和質疑,有一回晨光進入教室,部份孩子看到我即自動坐好,並問「今天要說什麼故事?」,我還沒回答,就看到教室後方幾個男生打打鬧鬧,我對他們說「如果你們還有事情沒解決,就先到教室外面吧!因為同學要聽故事了」,不等那些男生停下來,我就靠近已經坐好的孩子們,輕聲開始和他們對話,說著說著就進入故事中,孩子們聽得專注,也很開心的進入故事情境和我互動,過程中,我瞧見原本打鬧的孩子也開始靠近,於是我用手示意孩子們回到位置上,並慢慢往後退到教室前方講台上,這才把聲音提高繼續說故事,說到老師進教室,孩子們還拜託老師先不要進來,「因為我們要把故事聽完」他們說。
是的,這就是我的prefer,只要有一個孩子願意聽故事,我就要說,再吵鬧的環境也可以輕聲說,為我的孩子說,為想聽故事的孩子和大人說,最重要的還是回到我自己想要說、喜歡說、渴望說故事,從說故事裡,我創造了人生下半場的意義。正如錦敦說「渴望裡存放著這麼大的能量,引領我們走向豐沛的生命…把渴望的聲音當成探尋支線故事、編織生命藍圖的重要指引」。
創造有意義的歲時儀式 ~ 身體的擁抱 ◎林秀貞
睡覺前,小女兒有她自己發明的貼心道晚安儀式:先抱抱我,親我一下,然後說「祝你有個好夢,祝你有個美夢,媽咪晚安!」
可愛的兒子小六了,有些青春期的尷尬與靦腆,但是臨睡前還是會撒嬌地與我擁抱道晚安。我的心裡有種甜甜的存在感,充滿了幸福的滋味,在每天的臨睡前。
擁抱是身體最自然的一種情感交流與互動,清晨叫孩子起床時的擁抱、孩子哭泣時給予安慰的擁抱、讚美鼓勵孩子時的擁抱、道晚安時的擁抱…,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就像呼吸一樣的自然。
或許是因為身體對擁抱的渴望,讓我非常享受被擁抱時的溫暖。就像哈克在《陪一顆心長大》擁抱孩子,也擁抱我們自己」文中所言:「遺落,總是不巧會發生在生命的河流裡;遺落了,當資源到位的時候,就來好好地帶那個被遺落的自己回家。」
因此當我有機會擁抱孩子,專注地、好好的給予回應,不論是安撫哭泣時的情緒,亦或傳達讚美鼓勵,彷彿,就在那個時刻,感覺到我好像也給了那個孩童時期被忽略的自己,一份專注的、好好的回應,然後藉由這樣的機會,我把孩童時期遺落的自己帶回家了。
很開心我的兩個小寶貝像我和先生一樣,對於身體的擁抱是那樣的開放自然,平時兩兄妹的親密互動就是來一個愛的抱抱,透過擁抱讓他們彼此間的感情越來越好,就算有時爭吵不休,但只要來一個擁抱,所有的不愉快都能立即煙消雲散。
因為「擁抱代表在乎,表示不管事情有多糟,我都會守在你身旁。」
今天你擁抱了嗎?
野柳國小六年忠班的獨木舟實作 ◎tipus
小週末的午後,有幸參與野柳國小六年忠班的獨木舟實作課課程中,學生問會長:「船頭和船尾的木板為何挖成圓形的洞洞呢?它的作用是甚麼?船底的長木板條,為何需要細細的寬度拼貼呢?它的作用又是甚麼?」聽著一來一往的對話翻攪我的內在,腦海中輕輕迴盪著…。
「創意來自生活脈絡和敏銳的覺察力,文化則是生活智慧人文底蘊的累積。」對話中深刻地感受到家長會長為孩子學習所打開的另一扇視窗的熱忱和用心。藉由手 做、對話、覺察與思考,從中體驗文化價值的思辨學習之旅更為清晰明確。期許自己、親師和孩子們都能找到內心裡熱情的靈魂,找到自己的所愛和優勢人文,走出獨特的手感經濟與未來。
當我們的地球已經千瘡百孔,不可能再有第二個地球時,我們的思維與價值觀能否有所改變,我們能否要追求弔詭的企業不斷成長定律或GDP的數字呢?在一步一腳印的生活中再創先人所留下的人文底蘊,那是孩子面對未來的養分與燃料。
台灣四面環海,有獨特的地景人文,如何在全球化的思維中,突破重圍找回台灣的獨特性。李仁芳教授認為:「手感」,是一種減法的美學,是大量生產後反璞歸真的必然趨勢,源自於生活脈絡及人文底蘊的薰陶,所提出的生活主張和內在需求的新經濟模式。用深度的技藝設計產品,可以加深我們對生命的體驗;手感經濟就是深度經濟。文化與產業的深度洞見,在野柳國小六年忠班的獨木舟實作課中,我反覆思索咀嚼學習中。
繪本裡蘊藏的原鄉風華與傳承 ◎趙凡誼
近年來,台灣各地逐漸重視在地文化,從繪本的出版上深切的反映出來,各縣市文化局相繼出版了系列繪本,題材包括各地的節令習俗、生態、特色物產、知名人物、歷史傳奇…等,藉由各角度來呈現原鄉風土的多元豐富與深厚。繪本故事中,常深刻蘊藏著動人的家庭情意,以儀式、以互動方式來傳承家的愛、信念與精神,如金門縣政府出版的《祝福的酒》,便是為每個子女的誕生各釀一甕酒,等待長大成家做為傳送祝福之用;《草帽飛起來了》,則是台中大甲的傳統藺草編織技藝,傳達母愛、童心與護生的意涵。
而《紅花仔布的秘密》一書,則是以紅花仔布來傳遞客家人勤儉、柔韌、關愛的女性素質。以下摘錄一段我在本書中寫的後記《花仔布的足跡》,一探繪本裡的原鄉風華──
花仔布,阿嬤的花布,也叫客家花布,這種早期農村家家戶戶常見的布料,特別在客家庄裡應用更廣,勤儉的客家人,不僅會用植物製染料做出藍染布,更常將用剩捨不得丟掉的碎花布塊,拼貼縫製成各式實用的生活物品,到現在都還常運用。可以說,「客家花布」代表的不只是一種印象,更是愛物惜物節儉的精神象徵。
客家花布不僅僅是專屬客家人的花布,也是台灣人共同擁有的生活記憶,那是小時候住在鄉下的爸爸媽媽們,還有阿公阿嬤及阿祖門年輕時代家裡凡常可見的家用布料,在當時,有許多布製用品都是用鮮豔的花仔布做成的,像是斗笠上的笠巾、下田防曬用的袖套、便當包布、圍裙、桌巾、衣服……還有以前盛行的大紅棉被都是,那一整片綻放在被單上爭奇鬥豔的花海,猶如沁透著長輩們溫暖守護孩子一暝大一寸幸福長大的心意。
在許多人眼中,花仔布也許古早平常,但每一塊花布上的圖案,都藏著不同的小祕密,有著不同的意涵,也都訴說著媽媽和阿嬤們想傳遞給兒女孫輩的愛與祝福;再經由她們親手所縫製的物件,裡頭就更揉合著濃濃的親情了。因此,花仔布不只是一塊布,而是一種有著台灣獨特在地人文與情意的結晶,有情、有愛,這樣的內涵也被許多藝術家所珍賞,而將這屬於台灣味的花布融合在藝術創作中,讓世界一再看見它的美麗與不凡。
花仔布裡的另個小祕密
台灣花布花色繁多,其中,紅色花布則是最受台灣人喜愛的顏色,尤其是每逢慶生過壽、結婚、滿月、新居落成、過年……等喜慶之日,老長輩都會選用紅花仔布來增添熱鬧喜氣,並傳遞盛大的祝福。花樣從小碎花’大大的單朵,或是一叢叢的花形都有,如象徵富貴圓滿的牡丹花、代表精神清美的櫻花、清高亮節的菊花、充滿希望活力的太陽花,還有繡球花和扶桑花……,有些花布也出現一些吉祥的鳥禽圖像做搭配,後期,還出現許多卡通圖案的花布,貼近了小朋友們的喜好。
─摘錄自《紅花仔布的秘密》/作者:林芳萍/繪者:卓昆峰/巴巴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