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光寶社區認輔父母學學程 『歲時‧台灣」敘事在家庭經營和助人工作的應用』
友善列印
  第五堂 慢食春夏~舌尖上的季節饗宴
 
【單元目標】
【慢食文化裡的哲學觀】
【繪本加油站】
 

【單元目標】

◎藉由節氣認識農民的生活智慧。
◎透過課程實踐,理解「慢食」味覺藝術的健康美學。
◎飲食文化的思考與對話,表達人我關係的情感聯繫。

慢食文化裡的哲學觀 ◎黃文綺

  「告訴我你吃了些什麼?我就知道你是怎樣的人?」這是一句諺語,乍聽來有些不可思議,然而仔細推敲,不難理解這句話背後,也很單純的說出一個人的生活哲學,從他的飲食偏好裡,是可以呈現的。如果這句諺語裡隱藏著智慧,那麼就是在提醒我們,飲食和生活乃至於生命的緊密關連性,生活美學和節氣飲食文化的共學,也正是立基於這樣的古老智慧。

  慢食(Slow food) VS.速食(Fast food),在這個人口老化、生態面臨浩劫的當前大環境下,慢食運動的倡導者義大利的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提供了一種回歸到傳統的飲食方式,這個看似在談吃這件事的背後,更深一層,包括了植物學、自然科學、物理學、化學、生態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貿易、科技、工業、烹飪、生理學、醫藥、哲學認識論…。

  抄寫到這裡,我忍不住再回頭讀了一遍上述這些名詞,是的,這些我並不陌生的名詞裡,有多少是我真正明白的?然而依照卡羅所勾勒的慢食新世界「是一種小規模生產,自給自足,作物多樣化,使用傳統方式,完全尊重當地生物物種多樣性,以及農業生態之間的有利互動的樂土」,而「緩慢過生活,就是讓我們重新開始的關鍵。慢慢地建設合乎我們真正需求的農業世界」。

  在這「因著前進腳步太快,遂而混亂迷失的年代」,卡羅正透過慢食文化的推動,試圖「領著我們,從被動的一方,轉而知曉、認清、掌握屬於我們選擇的權利,進而推動改變」。

  2004年世界第一所美食科技大學在義大利成立,然而更早在1986年,當麥當勞在羅馬開設第一家分店時,卡羅便連結了在地的知識份子發起慢食運動,這個運動宣揚的是美食味覺食物的重要性,並且「支持生物物種多樣性,同時連結各地小農,將消費者也納入生產系統中,形成生態美食學」。

慢食文化企圖「捍衛世界人類享受好、乾淨、公平食物的幸福權利」。

覺察~從生活中慢下來開始

   讀著卡羅一段有關「享樂與健康」的日記,裡頭談到他在2001年肝臟出了問題,治療的過程中,他看到身體和不健康且會導致疾病的烹飪方法間的複雜關係。因而採取了斯巴達式的飲食,同時戒酒,這更改變了他和食物的關係,戒酒之後,他把品酒的知識運用到包括品茶在內的食物品嚐上,發現他更為敏銳、更能體會食物的細微差異,就像前述我所提到的品茶時能夠感受到茶葉生長的小氣候一般。

  在和他類似的過程中,我還察覺到,「慢食」裡的“慢”,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回到當下的覺察,記得有首特別的詩叫做「上帝要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裡頭透過牽蝸牛不得不的“慢”,體會到慢下來所能夠欣賞到的風景。回到日常生活裡,這樣的一種慢,還能夠保有敏銳的覺察度,養出人際互動關係裡聆聽和對話的能力。

  「人類必須要有智慧解放自己不受限於速度,因為速度會讓人類淪為瀕臨絕種的動物…。停下腳步,充滿興緻的看看四周,接受世界上每個小細節和風味。這不是慢跟快的對決,而是專注與分神。…事實上,放慢的重點是培養樂趣、知識和品質」。~卡羅.佩屈尼

慢食文化參考閱讀:

《慢食新世界》卡羅.佩屈尼著,林欣怡、陳裕鳳譯,商周。
國際慢食 • 台灣分會 (Slow Food Taipei-Taiwan)http://www.slowfood.com.tw/
【公民寫手】慢食:以美食為火種的社會運動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56001/
文茜的世界周報/慢食運動改寫飲食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f2W8L3e6Lw


我的慢食風景 ◎趙凡誼

  
我對慢食的領會,來自己的親身經驗而來。幾年前,因課業、工作與家庭多重壓力所致,身體出現異狀,在醫療之後,為了調養身體,我暫停了一些工作,調整生活作息讓自己盡量放空休息,同時,在飲食習慣上也做了改變─減少外食勤於下廚,原本只在晚餐開伙的習慣,連中餐也開始自己來了;關注從餐桌到產地的各個環節,烹煮的方式簡單、減淡調味;食材的採購,盡量選擇在地當令的全食物避開加工製品,於是,里仁、棉花田、在地小農都是我最初採買的所在。

  後來,經朋友介紹加入了一個位在木柵的分菜團,每週領一次的蔬果,是團長劉大哥走遍台灣各地用心尋找的有機小農所種植的良食。加入了一年多,我常從分菜團的臉書社群分享文及買菜團成員口中,聽到許多關於我們所取得的食物上下游間的溫情故事,感受到農人與消費者之間不僅僅是褪除剝削的交易關係,而是一種共同分擔及共享的互助關係,甚至發展出情義相挺的友伴關係。我知道每年過年期間,劉大哥總是會與幾位老團員一起環島走一趟產地友誼之旅,拜訪合作的農人,為菜蔬品質把關,也做交流,交換彼此的故事。

  某一天,我在社群上看到劉大哥的一則po文,是關於芭蕉的小故事─

  在台東原住民部落,一位退休校長費心栽種的芭蕉已經採收了,若不盡快找到主人認購,很快就會熟透壞掉。菜友們,我們一起把芭娜娜們都包下來,回來平分吧,讓校長能有信心的繼續種沒有農藥的芭蕉!

  這樣的慢食風景,常佐著農人與菜友們的故事,也調製出了我家的故事而動人心脾。我想留駐感動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相機做紀錄。因此,好一陣子我總是沒忘記將相機帶在身邊,下廚或端上桌後,馬上就用鏡頭捕捉下來,將相片鋪排一起,哇!一路走來演繹的餐食風景真的好精彩。每個食材,都有一個產地故事,一道菜往往集結多樣食材,就盛裝了更多的故事,再摻加我烹煮時的心意與家人享用的回饋,從產地到餐桌,一切的用心、一切的奉獻、一切的交會……,都值得好好感謝,每一口也都值得細細咀嚼品味。


  我的食材哪裡來?請選擇一道菜,可以是早餐或是昨天的晚餐,思考日常飲食的食物碳足跡。並運用手機或相機,捕捉生活裡、節氣裡的點滴,每日一張照片一句話,向美好的風景前行。

飲食觀點的建構、解構、再建構 ◎佟麗嬴


  第一次知道「buffet」是27年前,先生在美國培訓讀書時,假日先生帶我外出用餐,那時台灣還不時興這種飲食方式,坐在shoping mall的餐廳裡,吃著超過原本食量的食物,直到吃到再也吃不下為止。那時候,心裏覺得一週一次的打牙祭,用這樣的方式真是太好了!事隔多年,現在的自己最怕的就是吃到飽餐廳—既是對身體不健康的飲食方式,也浪費了得之不易的食物,最重要的是,如此「用力吃」的心態,實在不符合飲食的哲學和美德。

糧食危機資源共享

  去年米蘭世博,瑞士館是讓我覺得很挑戰、引發思考與實踐的一個管區,它沒有華麗炫目的科技設計,很簡單的的方式闡述著它的概念(資源塔,有限的袋裝食物,自由取用,但不再補充),挑戰著人們的人性,面對有限的資源,你在自己想擁有與與他人共享資源之間,你的想法、做法是什麼?這一代的我們如何使用資源,將決定我們留下了什麼給下一代?

與小農對話

  刻意和出自農家的朋友聊天,想聽聽已年邁的父母,如何處理已無法耕種的土地。其中一位朋友說,父親雖然覺得可惜,但決定讓土地休養,只使用一小塊種些自己食用的蔬菜,然後再慢慢找尋好的有緣人出租;另一位則說父親已將地租給隔壁鄰居種植山藥,但交代她不可以接受或購買鄰居種植的任何蔬果,因為他看到他在種植山藥…等之前,會先在旁邊挖一條渠溝,放入除草劑或農藥等,然後才開始耕種,這樣種植的過程中可以避免掉蟲害,他父親的交代,突然讓我有了很多的疑慮。

  上環保課時老師說,由於台灣的農民混用農藥或加重劑量使用農藥很普遍,化學物質的殘存,有時需要5-7年才能消散完,可是因為農家想要提升產量與增加賣相,所以這樣的觀念即使知道,仍然無法施行。所以特別感動朋友爸爸的話,他說,雖然放著不租人很可惜,可是他想把地傳給子孫---他想留一塊好地給他的孩子。多希望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擁有正確的觀念,守衛自己的健康,也守衛了餵養我們生命的這塊土地。

食自己種的菜

  農民靠天吃飯,前陣子的寒害,讓農漁業損失很大;這時突然覺得擁有社區菜園,是一件特幸福的事。隨著節氣栽種與飲食蔬菜,雖然菜園小小,但因此覺得和土地和自然有了小小連結。聽夥伴說,春分的香蕉最好吃,社區的兩大串香蕉,著實耐心等待直至前兩天才割下來,綠中帶黃,有經驗的鄰居說,包著報紙摀個幾天就可食用健康無毒、保證安心地自栽水果了。

  藉由「歲時台灣」的課程推動實踐,這幾年對飲食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與修正,有點像敘事所談的,解構了原本的結構(認知),把學習來的知識、概念,經過思考去蕪存菁的再次儲存,內化了的再次結構,成了現在的屬於我的「飲食觀」。


裸市集:消費行為的變革之舞 ◎tipus

   陰雨綿綿的春晨醒來,突然好想吃香香熱熱的麻油雞湯,一定要香醇濃郁的古早味純麻油,於是乎拿著乾淨的空瓶子上住家附近的裸市集:買油。想買多少就裝多少,記憶忽然奔回到了童年歲月,幫媽媽去村莊外的柑仔店買油、買酒的年代;自己帶著空瓶和器皿,看著老闆的臉專注量著購買的刻度。亞洲第一間無包裝商店──裸市集就在住家的附近,這種消費方式可以避免過度包裝造成環境負擔,亦能減少商品不必要的浪費,聽說在許多西方國家已經風行多年了。我想,這會是二十一世紀消費行為的變革之舞。

  「褪去華麗包裝,回歸食物本質」是裸市集的創立宗旨,也使歐巴桑我從心、重新學習守護健康、節省荷包、愛護地球的生活方式。藉著少量購買、降低消費金額並依然有權享受優良好食材。反璞歸真,裸市集讓我深刻的反省自身的消費行為,從自我覺察過程中節制消費慾望,對於「消費」的真義,漸漸從意識行動中解構工業時代所養成的不當行為;進而開始意識思考「購買」的真義。積極以簡約生活做為生
活的目標,在這裡花十塊錢買幾片月桂葉,所帶來趣味與幸福感,讓人真實享受輕型人生的真義。

  裸市集:消費行為的解構再建構;消費市場的另一場變革之舞,很難想像有一天大賣場會逐漸隱沒…..。哈哈!歐巴桑的想像力也未免太豐富了…..。但也有可能喔!

 

舌尖上的時節滋味 ◎周明寬

中國人每到春分至清明時節,都有「吃春、咬春」的習俗,吃的就是甦醒的味道。而台灣人在春令時節,則有吃「潤餅」的習俗,雖然餡料與北方吃的春餅不同,但都以當令新鮮食材為主,也加了大蔥或香菜來提味,讓味蕾嚐到春的滋味,同時也滋潤了五臟六腑。

  猶記得三年前到位於汐止的王媽媽家學做北方餃子,吃完個個讚不絕口,吵著要學做「春餅」,王媽一口就答應了。春餅,是北方傳統食品,有打春吃春餅的說法,稱為「咬春」。王媽家的春餅,不同於一般,獨門配料,一口咬下,餅皮帶勁,裡料豐富又有層次感,十樣素料一炒(豆干、小黃瓜、綠豆芽、香菇、木耳、紅蘿蔔、芹菜、薤黃、蛋皮、粉絲),渾然成了素炒什錦,食素者單此一配料,裹餅就口,既味美又帶勁;吃葷者再配上炒牛肉,那又是一絕,牛肉鮮甜多汁,吃完還能吮指留香。

與山海節氣共存-花蓮豐濱人的餐桌故事

  去年盛夏,跟隨光寶種子講師團隊,走了一趟花蓮山海之旅,有緣去品嚐位於花蓮秀姑巒溪出海口的「陶甕百合春天」無菜單料理餐廳,老闆陳耀忠是阿美族原住民,堅持用親手捕撈的海鮮、現摘的青蔬野菜來料理,有法式料理的精緻擺盤,有日式懷石料理的甘味鮮美,也有在地原住民料理的豪邁暢快,同時將原住民的文化也一併入菜,讓我們一群「饕客」吃得滿足又幸福,也是我們初次體驗。

  洪震宇的《風土餐桌小旅行》寫道:阿美族是吃草的民族,在平地人眼中不起眼的雜草,卻是他們鍾愛的可口野味。林投心、芒草心、黃藤,在野地、水溝邊的小葉碎米薺,以及嗆辣的雞心小辣椒…,這些野菜不是馴化種植的蔬菜,而是在山野間自然長成,口感較苦澀、有嚼勁,但是沒有農藥,是大自然在不同季節孕育的禮物。

  野菜最懂得時令,暖冬初春,這些大自然的子民就在野地爭相挺立,舒展生命。荒地有情,孕育阿美族從野豔生命中獲取飽滿的力量,凌拂老師在《食野之苹》寫著:「大地有季節,懂得在季節裡採食各種植物的人,要什麼,就要定了。」

酸梅汁的想念 ◎歐憶陵

  先生整理了公公在大溪的一間閒置許久的空屋,意外發現一個裝有咖啡色液體的玻璃瓶,兩人費力搬下樓清潔乾淨後,打開聞原來是婆婆在世時釀的梅子汁,為了確認是否仍可以飲用決定請會煮酸梅湯的弟弟與弟媳幫忙確認那釀製存放已經十二年的梅子汁。

  婆婆在世時,每年的三月至四月即自清明、穀雨時節梅子盛產期一定會釀製梅子與梅酒,然後只要我們有回去過夜她一定會倒些梅酒與我們分享。以前年輕的我對於婆婆釀製梅酒這件事其實我並沒有太多涉入與了解就是僅止與品嚐的角色。這些年開始理解這些所謂的手工製作食品,才理解真正手工製作的食品過程可能不難,但非常費工與費時,而且有許多一定要當季當令才有時才可以製作。

  釀梅就是一個很有季節風味的食品。婆婆離開我們已經進入第十二個年頭了,上週先生倒了些哪缸玻璃瓶中的梅汁,從樓下拿至二樓給正忙著拖地的我喝,才一就口,口中含著梅汁,眼淚莫明充盈無法言語,想念她想念那一段我們婆媳的日子!愛就是當她把自己大部分給了某個人,而卻不在意他是不是也給你。我的婆婆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因為課程備課,聊起春天節氣,從春餅到潤餅,憶起小時候的潤餅,打電話跟阿嬤相約今年清明包潤餅。90老嫗細細備料親下廚,牽起四代潤餅情。─憶陵

敘事書寫~關於:我生命中的慢與母親的快 ◎黃文綺

  印象中,母親沒有打過我,可是她的好些話,都深深影響著我;我很少反駁她的話,她要我做的事,我都照做,只是心裡不舒服,卻從沒對她說。包括她會要我站在廚房內,看她做菜,也順便當幫手。但其實她還真不需要幫忙,洗菜、切菜,下鍋炒、調味,我真正能幫上忙的,只有端上桌和吃。在料理過程中,她總會要我幫著洗洗菜或是示範切菜。但是看著我做事,手腳俐落明快的母親,總嫌我手腳慢。我的記憶中,她口裡還說「怎麼那麼慢啊!」,有時是「怎麼那麼笨!」,然後就將我手邊做了一半的工作接過去,三兩下就完成了。

  在我的心裡,一直有個聲音是「我就是做不好」、「我永遠沒辦法做得像媽媽那樣好」、「我就是笨」。久之,這內在的聲音,讓我變得沒有自信,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什麼事都做不好。即便成了家、生了孩子,我也是個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孩子的母親。這樣的極度缺乏自信,直到我當了故事媽媽,才從站在台上說故事開始產生成就感,然後從孩子們的回饋裡,發現自己的熱情和能量。

  早先我以為是自己記錯了,母親是罵我慢,不是罵我笨。但是前些年,有回小姪女從美國回來度假,全家用餐時,母親發現孫女拿筷子的手勢不對,像是拿筆一樣,就開始糾正和示範。我則說那有什麼關係?我也是這樣拿筷子,一樣夾得很好,還自我解嘲是因為自己是寫稿人,所以拿筷子就像拿筆一樣。後來小姪女終於學會正確拿法,但我還是不會,母親竟然衝口說我「怎麼那麼笨啊!」。

  聽到這句話時,我竟然鬆了一口氣,原來不是我的想像,這句熟悉的話,真的緊跟著我好多年。而我一直不肯好好學母親的正確拿筷子這件看來的小事,有一部份是外在表現順從聽話的我,用這行為來反抗。

敘事中的脈絡與理解

  黃錦敦談到脈絡性理解時,說「當我們看見『都是為了過生活』這個脈絡後,心理就長出一個大大的空間,大到可以裝得下這件原本讓人困難的事情」。近十多年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察覺和回溯,我開始看到自己的許多行為,竟和昔日的母親如出一轍。有時我看到先生或是孩子的「慢」,內在簡直是生氣到不行,也不免會叨唸著。這個看見,讓我逐漸能夠接納自己,並且試著放過那個想要跟上母親腳步的「急」。

  透過生命故事書寫,也終於看懂我的慢和母親的快與急背後所隱藏的,有那個時代背景裡,母親用快與俐落的行事作風表現出能力,才能夠被人看得起的內在聲音,於她,慢是笨、快是聰明。而我的慢裡隱藏著順從型孩童的叛逆,原來快沒有不對,慢也沒有不好,在不同的成長脈絡中,那是一種生存方式。

  陪伴母親的路上,我終於放下對她和我的評斷,用理解的步伐跟上她的快,也如是接納自己的慢。

誰沒問題? ◎游靜如

  帶領小團輔已經好幾年,基本上進團的孩子多數都有部分讓老師傷腦筋的情況,不論是太過安靜、易怒、易與他人有肢體衝突等。安靜的孩子若能在這裡願意開口說一句話、給一點微笑,對我們都是寶貴的發現。那些坐不住、與人有肢體衝撞的,總是干擾活動進行,也很讓我們志工頭痛。有時候,我們能把問題外化「人不等於問題」,孩子是孩子、問題是問題,但還是得承認,有時候也不容易這麼想,真希望他不要來團體,免得破壞氣氛和活動進行這樣的話,仍會從我們口中說出來。

  錦敦老師在《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一書中提到:如果我們的內在無法相信「人一定比問題多更多,一定可以用不同於問題的方式來定義一個人」,那麼我如何帶著篤定,陪伴一個個受困的生命找到不同的出路?懷抱問題外化的態度,讓我們的視線不會被問題框住,而看不見生命其他美好的可能。志工做久了,不管是在那個區域服務,都需要不斷的進修,或閱讀或上課,突來的提點都能使我們在近乎缺乏動力服務下的狀態中,再度死灰復燃。

  在家庭中,親子、夫妻、婆媳關係,一些看似無法改變的溝通模式,也是因為我們把人和問題合在一起看,看到的是:「他就是這樣!」「他不會變的啦!」,我們的眼光在問題之外,看不到這個人仍有獨特、可被欣賞之處。是不是?

錦敦老師在書中提出,可在心裡練習問自己,好長出觀看不同故事的眼光:
「不管主流觀點怎麼說,我眼前的這個人,哪些地方是我會佩服的?」
「不論結果如何,眼前這個人,他在面對問題和挑戰時,有哪些地方是值得好好珍惜的?」

好好觀看「好」故事,找到人生命中的亮點。我要說,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卻能讓人很享受。讓我們一起來做吧!

芒果的滋味 ◎洪翠枝

   記得小時候,父親心血來潮買了許多土芒果,讓我們這一群小孩興奮不已。父親說:家裡人口眾多,所以每人只能吃一顆,在那個物資缺泛的年代,每個孩子都很珍惜那得來不意的珍品,就這樣我和二姐比賽看誰吃的慢。我們將吃完的芒果種子種在我家後門的泥土裡,等待隔年開花結果,我們就可以有芒果吃了,過了好多年始終沒有結果,但芒果的美好滋味永卻遠留在嘴裡、藏在心裡。

  想到自己與姐姐為了吃芒果,想盡一切辦法就是要將它種成功,雖然最後還是没有結果,但我們並没有因此對於種果樹這件事失去信心,反而更加珍惜每一次可以種果樹的機會。是不是這樣的成長過程中無形之中增進了我們(姐妹)的情感及受挫忍受力?

  人的成長如同一段段的旅行,每一次都會出現不同的風景,我們都在其中學習,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會學習到什麼?但我們永遠知道每一個時刻我們都與自己在一起,無論是好事或是壞事,如黃錦敦老師在生命的神命配方5與自己相遇中所言:「會不會是他們在結束旅程的同時,就得收起心愛的鞋子,甚至就乾脆把鞋子遺落在當地?若是如此,人怎能不失魂?因為,我們總是會想念那旅程中的自己。」

  生命旅程與芒果相遇交織出甜美的滋味,與果樹相遇經驗失敗的感受,與二姐相遇磨出不同的革命情感,生命如此美好就連舌尖上的饗宴也能悟出一些些人生道理。

【繪本加油站】

繪本:《玉井芒果的秘密》許玲慧、陳盈帆/青林出版

你吃過芒果嗎?你最喜歡將芒果做成哪一種形式品嚐?你知道芒果有哪些品種嗎?你最喜歡哪一種芒果?妳知道芒果品種的由來嗎?藉由繪本認識不同品種芒果生長的點點滴滴,也再次感受到農民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