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目標】
◎藉由繪本認識、理解、同理、尊重獨特的生命個體。
◎透過活動反思、覺察檢視目前的親子關係。
◎家庭中失落議題的生命探討和學習。
「我們不需要任何叫人如何尊重小孩的心理書籍;我們需要的是對撫養孩子的方法和對於撫養的傳統看法,有一個全面性的改革。」─愛麗絲‧米勒
【前言】
法國文學家雨果說:「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裡面,怎能不甜?」父愛與母愛是天生的,當孩子出生那刻起,不只是喜悅,更是一份神聖使命的開始,父母親或孩子的重要他人教給孩子的,有一天終將全部實現。但隨著時間流逝,孩子慢慢長大,與外界社會有了連結,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與想要表達的……,但是父母常常以過去經驗來詮釋,進而影響孩子的種種表現;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都是為你好」。對父母來說,這一句簡單的話語,亟欲傳達一種愛的表現,然而這樣的話語,是否也可能是一種妨礙、是一種剝奪孩子正在萌芽獨立自主的探索。
打從孩子誕生那刻開始,我們就曾承諾要愛他一輩子。但,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嗎?「以愛為名」的直升機父母無所不在,盤旋在孩子上空,事無大小的介入孩子的生活,以為愛孩子,就是要為孩子掃除所有人生的阻礙、幫助孩子邁向成功之境。在親子教養過程中,身為父母的你,對孩子有著什麼樣的期待?到底該怎麼做才是愛孩子?在人類社會演化的過程中,照顧與教養,已不再是單純生理變化的父愛與母愛可以面對。藉由學習,我們需要的是對於撫養孩子的方法和傳統看法,有一個全面性的改革,讓為人父母者勇於檢視生命,進而成為更健康、更完整的人。
【活動一:勾勒未來圖像】25年後,我所看到的孩子
激發親子對話與遊戲的想像力,運用未來學多元思考方式,勾勒25年之後,台灣社會與親子發展的未來圖像,並以生活實踐的行動力去展望未來;之後也請孩子勾勒25年後的自己,互為核對。
【學員分享回饋】
25年後的萌萌31歲了,身高168公分,體重48公斤,未婚,有位志趣相投的男朋友。外表亮麗,穿著時髦,潔身自愛。因為外向擅溝通的個性,從事公關性質的OL工作,經常出差到國外和主管、廠商開會,也是樂在工作的人。
然而;萌萌說……。─辛蕙雯
我的寶貝女兒
25年後的她,32歲,身高167公分,體重54公斤,未婚,熱心助人,思緒清晰,精明幹練,應該是個人性、有條理的律師或是檢察官。但我問了妹妹,覺得25年後的自己在做什麼,她毫不猶豫的告訴我,應該是在帶小孩吧~言下之意就是已婚了喔!哈哈……和這個當媽的想法完全不一樣\^_^/─簡文琪
25年後,凱中33歲,68公斤,175公分。從事藝術性質、設計廣告有創意的工作。婚姻狀況:結婚,生兩個小寶寶。(凱中說:會生一男一女,會跟媽媽一起住,孩子要給媽媽顧。)
【活動二:回到初心】繪本提問、覺察省思篇
※繪本《媽媽的承諾》
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媽媽的期待下出生,媽媽也承諾許給孩子一個有愛、富足舒適的生活環境和未來,然而,有時候也會在不經意的期待中帶給孩子壓力而不自知。《媽媽的承諾》如詩般的美麗文字、許諾,再次提醒著身為媽媽的大人們與孩子之間的生命連結密不可分,孩子擁有愈健康的人格、愈美好的心靈,他們的世界就會愈健康、愈美好。
學員書寫回饋
起始句:「親愛的孩子,我今天上了一堂關於『父母心、玻璃心』看見孩子的亮點給祝福的課,課堂中老師分享了繪本《媽媽的承諾》,書中如詩般的美麗文字,令人讚嘆感動。此刻,我想要摘錄其中優美的詩句送給你……。」
在你出生時,我許下了承諾,要幫助你回想起所有你遺忘的事。我答應大海,你會聽見它不斷拍擊著海岸的心跳聲。我答應森林,你會聽見林中松樹們的低語。我答應世上所有的生物,我會告訴你尊重的真諦。我答應世上所有的人,我會教你如何去愛,如我對妳許下的承諾,要永遠永遠愛著你。─愛你的媽媽Zona Lin
※繪本:《不要一直催我啦!》
『不要一直催我快一點、快一點啦!每個人的順序本來就不一樣。被人家比來比去,就覺得好緊張呀!一緊張,就全身發冷。一緊張,就覺得自己好渺小……。』
根據調查,約有8成的媽媽每天「總是」、「經常」對孩子說「快一點」。時間可以從早上的起床叫醒開始,然後是吃早餐、出門準備,到放學後的寫作業、洗澡、睡覺,可以說從早到晚,都在催促孩子。日本精神科醫師水島廣子指出,不斷說「快一點」,確實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沒有自信、對自己及他人都很嚴格,無法感受到父母親情和有餘裕的幸福,未來當父母時也會催促孩子等,究竟該如何解決呢?且看參與課程父母親們的提問、覺察和省思。
學員對繪本的提問
- 什麼時候的你會被催促?喜歡這樣的感覺嗎?被催促的心情是怎麼樣的?
- 你催促孩子嗎?什麼時候催促孩子?催促的結果,有達成目的嗎?或有達到預期嗎?
- 你和孩子們分享過彼此,面對「催促」時,有著什麼樣的情緒?
- 如果,不要用「催促」,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完成這些事?
- 這個方法,是「你建議的」?還是「孩子提出來的」?或是「你們有共識的討論結果」?
- 試著用「新方法」取代「催促」,有著什麼樣的改變呢?
- 面對「改變後」的情緒,你和孩子們,又觀察到什麼?體會出什麼?
- 因為「催促」而帶來的衝突,你想對孩子說什麼?孩子們,你也有話要說嗎?
- 請努力回憶,回到孩子們這個年紀的你,面對「催促」,當時是怎麼樣的情境!
學員書寫回饋
我的小三生,一直是書中的小帆船,我們討論,我們告訴對方彼此的期待,我們抱著,一起為改變後仍感覺「催促」而掉淚,有一天,孩子問我,媽媽,你在三年級的時候,是不是都很棒?我很慚愧……每當我看到書上的這一頁,「你會等我嗎?我會等你的」!總是滿滿感動與激勵。
我親愛的小孩:今天我唸了一本繪本,《不要一直催我啦!》心裡有一些感動,想對你們說:在催促間造成你們的不開心,但是我覺得這是我的職責,人總是不知如何學習,總是被動的,希望藉由我的提醒和催促,成就你的不平凡,但我忘了以身作則,在期待你的不平凡下,我忽略了自己的成長,做了不好的示範,希望未來的生活上,我們能互相成長,祝福我親愛的小孩。媽媽愛妳們喔!─寬寬
親愛的寶貝:媽媽今天讀了一本繪本,書名叫《不要一直催我啦!》心裡很感動,我想對你們說:「媽媽本身是一個很急性子的人,要求也很固執己見,脾氣又暴躁,自從你們出生後,雖然你們超可愛的,而媽媽當時因為對很多事焦慮不安,我總是對你們不斷地吹毛求疵、打罵、令你們害怕難過,強逼你們快快快,終於發生了很多可怕的後遺症,其中還有終生不能彌補的痛,要是媽媽早點學習,或許我們會更不一樣,家庭會更和樂,我從心底深深地向你們道歉,雖然你們願意原諒我,但是對你們造成的傷害,才是我最害怕痛苦的,因為我不知道可以彌補多少?過去發生的事不能重來,所以從此刻起,媽媽要下定決心徹底努力改變,讓你們在充滿愛、自由、溫暖的家中成長,讓我們一起好好認真慢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綺綺
※繪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
「有一天,企鵝媽媽好生氣,氣得對小企鵝大吼大叫。小企鵝嚇得全身都散掉了!牠的頭飛向外太空、身體飛到大海中、翅膀掉進叢林裡、嘴巴降落在山頂……這下該怎麼辦呢?」你是否曾經也有企鵝媽媽般,對孩子大吼大叫、破口大罵的經驗呢?而大吼大叫的背後是因為什麼?因為孩子不聽話嗎?孩子的不聽話反映的是他們挑戰你的界線?還是因為不能滿足身為父母的你的控制呢?
學員對繪本的提問
- 在甚麼狀況下媽媽會歇斯底里不顧形象的對深愛的孩子大吼大叫呢?
- 大吼大叫對孩子真的有效嗎?沒效的時候怎麼辦?
- 孩子會從媽媽的大吼大叫中,看到甚麼?學到甚麼?
- 你曾經對孩子情緒失控地大吼大叫嗎?孩子的反應如何?
- 大吼大叫之後,你會對孩子說,對不起或道歉之類的話語修復關係嗎?
- 當情緒暴走的時候,除了大吼大叫之外?還可以做甚麼讓自己舒服一點?
- 繪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會讓你自由聯想到甚麼呢?
學員書寫回饋
當我在身體太累加上小孩的行為超出自己預期之外的時候我就會失控,覺得自己很失敗沒有辦法把小孩教好。一開始小孩會嚇到,然後安靜一下,會去做我叫他們做的事,但效率不一定好!沒效的時候會拿棍子很生氣的打地板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我是真的很生氣了,但是還會有一絲理智知道這個時候的自己不可以拿棍子打他們,會受傷的!
當他們看到我生氣時大吼大叫的樣子,也會學我,在他們生氣時候大吼大叫的樣子就和我一模一樣!但是大吼大叫之後,我會跟他們說:對不起,跟他們說媽媽太累了,不喜歡看到兄弟吵架,可是媽媽好好講你們都不聽,媽媽情緒就控制不住,所以就對你們大吼大叫,請你們原諒媽媽,媽媽還是一直很愛你們的!
情緒沒有對錯。媽媽也是人也有情緒,當情緒暴走的時候,我會先把自己照顧好,練習用冷處理的方式來面對即將失控的情緒,我會強迫自己離開現場,躺到床上去深呼吸,想像自己在雲端,先讓自己抽離放手,繪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會讓我自由聯想到;媽媽應該要先把自己照顧好,察覺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己陷入失控的狀況,孩子會有樣學樣。我也想到小時候媽媽吼我的時候,全身僵硬害怕恐懼的感覺。上課之後更清楚的了解到失控的父母會帶給孩子多大的心靈傷害,我還在學習期許自己越來越進步!─佩甄
※繪本《全部都是我的寶貝》
媽媽說:把這個石頭丟掉吧!小健趕緊說:不要丟。媽媽又說:這些碎紙片也不要了,小健又急急忙忙說:不能丟……。這些東西裡究竟藏著什麼?為什麼小健都把它們當成寶呢……。故事在媽媽要把「沒用的東西丟掉」,與孩子堅持要把「垃圾留下來」中反覆進行著。最後,連媽媽也想到了她有東西要給小健看……。因為,每一樣「垃圾」在主角小健的心中都有一個故事、一個回憶。呈現孩子感性的特質,滿滿美好的回憶。
孩子的成長正是由許許多多的回憶和故事串連起來的,這些都是他成長的痕跡;而感性也是孩子應該擁有的一種美好特質,爸爸、媽媽們請盡最大的努力給孩子一個溫馨、怎麼樣都不會忘記也不想忘記的回憶,同時也好好欣賞孩子溫柔、感性的心,這些將是他未來人生中非常珍貴的資產。
Sophia Chen對繪本的提問:
- 爸爸媽媽有「寶貝」嗎?像故事裡的孩子,很珍惜很捨不得的寶貝?
- 爸爸媽媽的「寶貝」,有著什麼樣的背景故事,讓您這麼愛不釋手呢?
- 你知道,「孩子們的寶貝」是什麼嗎?
- 「孩子們的寶貝」,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 爸爸媽媽世界裡的「寶貝」,孩子們怎麼看,怎麼想!
- 面對孩子們的「寶貝」,爸爸媽媽又是怎麼樣的想法?
- 你接受「孩子們的寶貝」嗎?而孩子們,同樣理解你珍愛的「寶貝」嗎?
※繪本《毛頭小鷹》
毛頭說,他沒有爸爸、媽媽,是個孤兒,爸爸罵他:「說什麼傻話!」毛頭說:他只是在演戲。他好喜歡表演且演個不停,毛頭媽媽說:「毛頭真有天分。」毛頭爸爸說:「希望他將來能當律師或醫生。」因此,毛頭爸爸給他假扮醫生和律師的玩具,媽媽讓他上很多表演課,包括踢踏舞…。於是毛頭演了一齣戲,討爸爸、媽媽歡心,最後給你猜,毛頭長大以後從事什麼工作?
提問&思考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所有父母親的期待。只要是為人父母者,心中總是希望孩子們的未來比我們更好、成就比我們更高、能力比我們更強。在這樣的期待下,大人們不自覺地以各種方法將自己的期望滲透到孩子身上,例如:花錢讓孩子上才藝課、讀最好的學校……。然而,一旦孩子出現令人失望或不符合父母親期望時,您選擇了什麼樣的管教方式,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行為機制。該如何扮演稱職的父母角色,如何在教養孩子時取得一平衡點,的確是普天下父母必修的學程。
※《不管怎麼樣,你都會愛我嗎?》No Matter What
孩子總是很容易擔心爸爸媽媽是否還愛著他,常常會問爸爸媽媽愛不愛他、喜不喜歡他、他是不是爸爸爸媽媽最愛的寶貝等這類的課題。故事中的小狐狸為了確定狐狸媽媽真的愛著他,對於「愛」,向狐狸媽媽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一本直觸孩子的心裡,以愛化解孩子的憂慮不安、表達父母之愛的經典作品。
學員書寫回饋
親愛的wiwi:媽媽今天讀了一本繪本《不管怎麼樣,你都會愛我嗎?》心裡有些感動……我想對你們說:謝謝你們來當我的小孩,雖然我常常會大聲對你們說話,督促你們,而且很少很少對你們說『我愛你』,但這些生氣督促下面,充滿滿滿的愛……,我真的好愛好愛你們!你們兄弟倆各有各的優點,愛是沒有比較的,在我的眼裡心裡你們都是我的寶貝,我會ㄧ直守護你們,讓你們是最幸福的孩子。─Lucy Lin
親愛的寶貝:媽媽今天讀了一本繪本《不管怎麼樣,你都會愛我嗎?》媽媽知道你正值青春期,偶爾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失控的言行並非你本意,你的天性善良、孝順、體貼、上進,媽媽都知道,媽媽會小心翼翼呵護著你,不讓你覺得委屈,直到你能體會父母的愛,你就真正長大囉!不管怎麼樣,永遠永遠都會愛著你的媽媽!─Eileen Lu
【活動三 從心當父母】看到孩子的亮點
※繪本《點》
你曾覺得對於某件事情不在行嗎?你曾覺得別人的表現總是比較好嗎?你曾覺得自己就是不會做什麼事嗎?「點」這本書裡的主角「葳葳」在畫圖課結束後,圖畫紙還是空白的。葳葳說:「我就是不會畫圖呀!」為了證明這一點,葳葳用筆在圖畫紙上一戳,留下了一個點。一個星期後,葳葳看到老師要她簽名的那個「點」,但是,這卻是一個帶來無限可能的點。這對葳葳將產生什麼影響呢?葳葳又將對其他人產生什麼影響呢?
學員書寫回饋
《點》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價值。當面對孩子不拿手的事,如何鼓勵?當孩子自暴自棄、不肯嘗試時,怎麼包容?我們是否可以嘗試書中老師用的方式鼓勵孩子,並且等待孩子願意動手去做。我想可製造機會和環境,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及空間,或自己動手做給孩子看,或者是同儕模仿等,提升孩子們的自信心,看見自己更多的可能性,願意自己主動動手去完成,間接的也能鼓勵別人。─蕙雯
女兒在2.8歲時去學畫畫,跟著老師的引導,畫出來的成品,只有她自己懂。當時我有問老師,明明有告訴她動物是幾隻腳,為何她畫出來多那麼多隻腳?老師說:小孩有他們自己的想像,要站在他們的角度看,若以大人的角度看會很受傷,根本看不出來畫什麼。我會容易陷入自限的框架上去看她的畫,老師的說明,安慰到我,原來是這樣子的,孩子每個階段畫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不用急!後來即使女兒畫出來的作品 我實在無法想像,我也讚美她,很棒,有自己的想法,有創作的能力,─Zona Lin
※繪本《大腳ㄚ 跳芭蕾》
貝琳達最喜愛跳芭蕾舞,因此想參加評選加入芭蕾舞團,可是沒想到評審一看到她的大腳丫就不讓她參加表演,失落的貝琳達只好去找工作。她在一家餐廳當服務生,態度親切,腳步輕巧,大家都很喜歡她。後來餐廳來了個樂團,她忍不住隨著音樂起舞,被老闆發覺後請求她跳給客人看,她很高興的答應了,大家都慕名來看貝琳達精采的芭蕾舞,連大都會舞團的指揮也來邀請他到劇院表演。她盡情地在舞台上表演,至於那些評審們對她的大腳丫有哪些看法,根本都不重要了。
延伸的分享
小女兒說:「媽,我受妳影響很深,所以也愛拍照耶。」高一的她參加了學校的攝影社,看她也才上個幾堂課,拍的景物都在校園,沒想到這二天看了她拍的作品,我還挺欣賞的呢!還沒踏入攝影學的我目前只用感覺拍照,所以我也用感覺看女兒鏡頭下的世界。妙拍。有意思。媽媽喜歡!─吳佳螢
熱情,如生命的活水源頭,充滿迷人的生命力。為這樣的喜愛和媽媽的讚賞,鼓掌加油。─tipus
【延伸活動】與生命共學的繪本
※繪本導讀《傷心書》
1998年一個清晨,英國著名兒童詩人、作家、廣播人邁克‧羅森像所有爸爸一樣去叫他的小孩起床,卻發現這個堂堂壯壯、前一天還出門打球的十八歲兒子,竟然已經沒有呼吸,死在床上。永別前唯一的遺言只是:「不太舒服,我先去睡了。」從那時開始,邁克‧羅森對憂鬱症幾無招架之力,他試著維持固定的作息,試著擺脫傷心,但傷心卻毫不放鬆,緊緊咬著他。他毫不隱瞞他喪子後的悲傷,坦承自己有多麼脆弱和孤單。就算已經是成年人的他,面對這種龐大的悲傷,仍然無能為力….。
提問&思考
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並沒有被教導如何面對悲傷、認識、聆聽、處理悲傷,許多人在面對重要家人離去時,常常深陷其中且又不斷壓抑,把悲傷埋在心中,讓時間慢慢撫慰。人人都有傷心或分離失落的事,只是時間點不一樣而已,讀了這本書,也許你現在就會想起一些令人傷心的事……。你會如何對孩子述說這本書呢?讓孩子也能對生命中的另一種深沉情緒有所對話和接觸。
【參考資料】
莉莎.杭佛瑞(2009)。《媽媽的承諾》(孔繁璐譯)。台北:大穎文化
益田米莉(2015)。《不要一直催我啦!》(米雅譯)。台北:三之三
尤塔‧鮑爾 (2015)。《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 (賓靜蓀譯)。台北:親子天下
齊藤榮美(2007)。《全部都是我的寶貝》(林禮寧譯)。台北:大穎文化
羅勃.卡魯斯(2000)。《毛頭小鷹》(柯倩華譯)。台北:上堤文化
黛比.葛莉歐利(2010)。《不管怎麼樣,你都會愛我嗎?》(卿敏良譯)。台北:大穎文化
彼得.雷諾茲(2007)。《點》(黃筱茵譯)。台北:和英
艾美‧楊(2004)。《大腳ㄚ跳芭蕾》。台北:東方
邁克‧羅森(2004)。《傷心書》(林良譯)。台北:維京
鄧惠文(2015)。母親的界線。誠品生活誌,時光,vol 18
林秋彣(2013)。別逼孩子「快一點!」。親子天下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