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家庭是組成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每個人從出生開始探索、認識、了解人生和世界最初始的地方;也是形塑人格、品格最具影響力的所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基礎,而品德教育更是家庭教育的重點,也因此父母的存在就成了品格示範的楷模。美國哈佛教授柯爾斯即提出:『最具說服力的教材,是大人的以身作則。』好的品格讓生命更加的美善,一個好的品格社會,才能看見未來的希望。
而學校和老師更是連結家庭和社會的中流砥柱。由此可知,品格教育奠定基礎於家庭、啟動於學校、最終實踐於社會。「美好關係」故事繪本在家庭的經營和助人工作的應用,邀請到劉清彥老師擔任講座談;期盼透過故事繪本中的愛與品格力,將個人的生命和日常生活世界的關係重新連繫起來,強化生命歷程的美好關係經營,啟發關愛和共榮共好的社會,建立良善優質的公民社會。
讀出品格力~圖畫書中的品格思維 ◎劉清彥
「關於道德品格,小孩自有一套思維,不是大人教他什麼品格,他才會有想法…要使小孩成為會思考品格的人,父母和教育者必須先成為『品格哲學人』(moral philosopher),懂得如何和小孩討論與回應他們所提出來的品格問題。」
~勞倫斯.柯伯(人類道德發展心理學家)
從柯伯與九歲兒子的對話開始
柯伯:「動物沒有像人那麼有價值,所以可以殺來吃。」
兒子:「那是因為你是人,不是動物,動物不會思考自己有沒有價值,你是人,所以才會那樣想,人是自私的。」由此可知,思考是品格教育與發展的開始!
依據皮亞傑&勞倫斯.柯伯將孩童道德發展區分為三階段如下:
一、無律階段:
五歲前(標籤化、懲罰和服從的階段)行為只是感官動作的自然反應,無道德意識。道德判斷容易受到情緒、喜好和周遭他人的影響。(自己歡或認為好的,就是好的,人事物只有好壞之分。)需要明確告知期望/父母以身作則/避免負面影響/鼓勵行動實踐
二、他律階段:
道德行為的決定受到行為結果支配。五至七歲「好壞相對的階段」:遭受懲罰是「壞」,得到獎品就是「好」。(作弊不被抓而獲得高分很「好」,偷東西沒被逮到也很「好」。)七至九歲「關心他人的階段」:留意他人感受,關心他人需求並嘗試提供協助。獎勵與懲罰與體驗因果關係/激發同儕影響力/不斷重複提醒
三、自律階段:
十歲以上(規矩與守法的階段)注重秩序,遵守規範,能選擇性的接受還境與社會的規範與要求。以行為的動機來判斷行為的好壞,並發展道德推理能力。討論道德價值觀/提供選擇決定/尋找生活典範
壹、現代公民應培養的基礎品格特質:尊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
一、尊重(respect):
目標—如何被尊重,行為準則: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要謙恭有禮。別人講話要仔細聆聽。不要辱罵或嘲笑別人。不要欺負或找別人麻煩。在了解一個人之前,不要妄下斷語。
二、責任(responsibility):
目標—如何成為負責任的人;行為準則:要可靠,答應做的事就要做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要讓別人幫你收拾爛攤子。要對自己的作為負責,不要找藉口或怪罪別人。三思而後行,做事前要想到行為的後果。
三、公平(fairness):
目標—如何成為公正的人;行為準則: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讓別人也有機會。說實話。遵守遊戲規則。要想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別人,以開放的心胸聆聽別人。自己的錯誤不要怪別人。不要佔別人便宜。不要搞小圈圈。
四、值得信賴(trustworthiness):目標—如何成為值得信賴的的人;行為準則:要誠實:不要撒謊、作弊或偷竊。要可靠:說到做到,有始有終。要有勇氣:認為對的事就去做,即使它很困難。要當好朋友:不要背叛朋友對你的信任。
五、關懷(caring):
目標—如何成為有愛心的人;行為準則:待人寬大厚道。幫助有需要的人。對別人的感受敏銳。絕不刻薄或傷害別人。想到自己的作為將會如何影響別人。永遠記住:我們從做好事中變成好人。
六、公民責任(citizenship):
目標—如何成為一個好公民?行為準則:盡自己的一份力,讓你的學校、你的社區和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對身邊的事物盡一份責任。參加社區服務,幫忙照顧環境,做個好鄰居,尊重他人,遵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規定。
(本段出處:天下雜誌 第287期 2003/11/15 出刊 品格要怎麼教?作者:周慧菁)
◎圖畫書中的品格思維
一、道德困境的抉擇:兩難的討論與選擇,經由討論,提昇人的道德認知,增進道德判斷的能力。
繪本範例:
最重要的事/文:伊芙.邦婷/圖:羅奈德.希姆勒/譯:劉清彥/道聲
藉由小柯在故事中的道德困境,讓我們發現「品格」是需要用心去體會的,唯有當下的親身經歷,對於孩子來說才是最真實的教材並且能發揮最大的效益。為什麼小柯要說謊?當小柯說謊 時,爺爺的以身作則帶出「誠實」與「負責」,是小柯最大的收穫及學習,同時也告訴閱讀的我們什麼是最重要的事。
二、獨占(用盡即化為烏有)VS分享(餘味更耐人尋味)
繪本範例:
阿松爺爺的柿子樹/文:須藤麻江/圖:織茂恭子/譯:米雅/道聲
在圖畫書「阿松爺爺的柿子樹」中,讓孩子們看見獨占與分享這兩種性格的差別。分享時,東西或許會減少,但無形的快樂卻增加。而當一個人展現獨佔性格時,看似富有,到頭來卻是一無所有。
三、施與受VS付出與犧牲
繪本範例:
回禮/文:村山桂子/圖:織茂恭子/譯:曹俊彥/青林
以輕鬆幽默的方式重現現代社會所需的禮儀,從狐太太和狸太太回禮來、回禮去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對於畫面與環境的視覺觀察力與專注力,更重要的是能透過此陪同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收禮的溫馨與感動,進而懂得感恩與回報。
最珍貴的禮物/文:歐亨利/圖:P.J.林區/譯:劉清彥/道聲
犧牲是某種程度的代價,奉獻則是無怨無悔的付出,希望每個大人和小孩,在收送禮物的聖誕節期,都能懷抱故事主角的精神,藉著實體的圖畫書傳遞抽象的犧牲意涵。
四、關懷與憐恤
繪本範例:
凱茲太太和小屁屁/文圖:派翠西亞.波拉蔻/譯:劉清彥/道聲
不同的文化背景醞釀不同的情感與氛圍。圖畫書中,凱茲太太和藍尼,一個是猶太人,一個是黑人;一個是老太太,一個是小男孩;一個是猶太教徒,一個是基督徒。由於文化的因素, 的確讓他們受到不平等的對待,這樣的同病相憐,互相產生了一種「憐憫」的成分,彼此走進彼此的世界,一點一滴累積如家人般的深厚情感。
五、愛是最重要的品格
繪本範例:
啄木鳥女孩/文:劉清彥、姜義村/圖:海蒂朵兒/巴巴文化
在這本圖畫書,看見了何謂「愛」。一位懂愛的小女孩,想要把更多幸福傳遞出去。這樣的精神讓人覺得好感動,不被任何不便所束縛,正所謂:「沒有翅膀,還是可以飛翔,想飛的心靈不需要翅膀。」
貳、我會愛~在閱讀中看見愛的力量
小孩對愛的感受很直接,他必須覺得自己被喜歡、被照顧、被呵護,覺得溫暖、安全和體貼,才會感受自己被愛。然而,小孩不僅需要擁有和經驗愛,更需要學習付出愛。因此,圖畫創作者經常在作品以具體明確角色示範,讓小孩在閱讀過程中經歷愛的感受,學習和儲備愛的能力,也看見愛帶來改變生命的力量,使他們也願意仿傚實踐。~劉清彥
◎愛的定義:是一種情感流動的力量
繪本範例:
帝哥的金翅膀/文、圖:李歐.李奧尼/譯:劉清彥/道聲
由圖畫書帶入整個「愛」的主題。愛到底是什麼?愛包含哪些成分?帝哥處理他身上金羽毛的方式,以及在送出金羽毛過程中學到的重要功課,我們看見個體的獨特性。
◎愛是「給予」也是「接受」
人的尊嚴在於付出,也在於領受,真正的和平境界在於施與受不斷交流,這是一張互相依賴的網,每位團體成員都必須記住自己與他人間的關係,建立穩定的夥伴關係。~柯萊恩<不斷幸福論>
繪本範例:
小喜鵲和岩石山/文:劉清彥/圖:蔡兆倫/彩紅愛家
透過岩石山與小喜鵲的互動,表達了愛是給予也是接受、愛是一種彼此的服侍。你是給予的人還是接受的人?通過故事體會了「快樂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種認知」。
◎愛是懂得同理和為別人著想
同理心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且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時間、地點、事件,而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
繪本範例:
你想聽故事嗎?/文:菲利普.史戴/圖:艾琳.史戴/譯:劉清彥/道聲
準備冬眠的熊先生有一個故事要說。但他的朋友們─老鼠忙著收集種子、鴨子正要往南飛、青蛙正忙著找個溫暖的地方睡覺,都沒空聽他說故事。但熊先生一一幫助他的朋友準備過冬,他們醒來後回以靜靜等待熊先生說故事。我們可以體會熊先生的處境,至於他面對事與願違時的淡然與淡定,我們能做到幾分呢?
◎愛是無條件的包容和接納
如果真心去愛或關心一個人,可以包容很多不完美和彼此的差異,並且向對方敞開自己,放下自己與對方不同之處,按對方的所是無條件接納對方。沒有勉強,沒有為難;是樂意,不是責任;是喜樂,不是麻煩;安息,不是擔子;接納是動的歡迎和積極的接受。
繪本範例:
大棕熊的冬眠小屋/文:約翰.尤曼/圖:昆丁.布雷克/譯:劉清彥/道聲
大棕熊收集青苔、木頭和樹枝,打算蓋一間冬眠小屋。動物夥伴都覺得他好傻好奇怪。冬天降臨時,大棕熊舒服又溫暖,其他動物卻冷得直發抖,大棕熊仁慈的邀請他們一起進來,他們卻興奮得睡不著覺,大棕熊被吵得無法好好冬眠確一點也不生氣,展現出無條件的包容和接納。
◎愛是真心付出和願意犧牲
犧牲不是可恥的事,反而值得自豪。有時候,你犧牲了某個珍貴的東西,並不代表你真的失去它,你只不過是把它傳遞給了另一個人。你是失去了某些東西,但也獲得了某些東西,雖然不是即時或顯而易見的。~米奇.艾爾邦<在天堂遇見的五個男人>
繪本範例:
莉朵老師的禮物/文:道格拉斯.伍德/圖:吉姆.帕克/譯:劉清彥/道聲
作者道格拉斯‧伍德是一個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他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問題,道格拉斯寫下他的生命經驗,不只是要表達對莉朵老師的感謝,還要傳達「愛是真心付出和願意犧牲」。「犧牲」也會有所得,也許不是當下立即擁有,卻是日後的回饋果實。
◎愛是做一件讓自己和別人生命變得更美好的事
一個懂愛的人,會好好愛自己,也會好好愛別人。他會有一個明確的、可以為自己和別人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去追求。~泰勒‧班.沙爾(Tal Ben-Shahar/哈佛教授)
繪本範例:
摩爾小姐/文:珍.賓波洛夫/圖:黛比.艾威爾/譯:劉清彥/道聲
兒童需要自己的閱讀空間,明亮、溫暖,有適合他們尺寸的椅子、舒服的窗邊座椅,有說故事時間,最重要的是,他們有權利借閱那些成千上萬、不同語言的優良童書。我們在故事中看見摩爾小姐堅持的道路,開啟了兒童閱讀的康莊大道,是愛,擁有愛人的能力,可以好好愛自己,也能好好愛別人。
爺爺的櫻花道/文:劉清彥/圖:曹俊彥/道聲
王海清爺爺的無私與大愛注入了繪本裡,澄淨了讀者的每一處心靈,作者曾問爺爺「這些櫻花樹有些被人盜採,爺爺都不會感到生氣還是失望嗎?」爺爺回以「櫻花樹被盜採後,也是被種植在另一個地方,我想那些櫻花樹即使在另一個地方一定也是好好的生長、茁壯,所以我不會感到生氣」,真切的傳達「愛是做一件讓自己和別人生命變得更美好的事」。櫻花的花語:「精神美、
良善的教育、對你微笑。」我們在圖畫書裡看見默默種樹的王海清爺爺,他的生命就像是綻放了一樹的櫻花,美得教人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