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食育、德育、家庭教育及助人學習》的八堂課
第七堂 食在幸福─搭上幸福市集的另一段故事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前言:淺談兒童哲學】
【誰說?你說。我說。盡量說】
【貳、彎腰智慧優質小農】
【参、幸福市集綠地圖】
【建構居住社區的生態綠活圖】
【延伸討論和共學】
 

單元目標:

◎兒童哲學的對話、提問、討論和反饋。
◎雲端的應用學習並優質小農的支持理解。
◎表達性藝術:在地農產文化的認同與社區幸福市集綠地圖。
◎延伸討論和共學。

哲學的重要在於,形成為自己思考的能力和對重要的人生問題構作自己的答案。
                         ─ 李普曼(Matthew Lipman)

前言:淺談兒童哲學 ◎歐憶陵

不一樣的教育

  2014年「遠見雜誌」 報導以色列教育成功之處,只因為大家都很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或環境,可以讓一個國家人口只有800多萬人的小國,才建國60多年,就拿了12座諾貝爾獎,其中10位是過去20年內誕生的,而全球諾貝爾獎得主,每五位就有一位是猶太人,以色列的教育制度,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報導最後的結語,事實上中國和猶太人都注重家庭,也重視教育,以色列駐台代表何璽夢認為,「很多華人重視學習紀律、排名和考試成績,而猶太媽媽也傾向如此,但是會更看重小孩的興趣與天賦,媽媽的天職是將孩子的潛力發揮到極致。」 猶太小孩放學回到家,猶太媽媽問的第一句話不是,「你今天學到什麼」「考了幾分?」而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什麼問題?」不斷地問問題,1.資料引用來源:遠見雜誌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5538_10.html挑戰真理,鼓勵學生問問題,保持好奇心,富有懷疑的精神,不給標準答案。是以色列教育的一大特色。

兒童哲學是什麼?

  楊茂秀教授所說:「孩子處於好奇驚異之心最活潑時,應該是哲學播種的最好時機,小孩像哲學家一樣,對自己說的話感興趣,愛去玩語言的遊戲,哲學不應該只是艱澀的名詞及想不通的弔詭而已。」

  因此,當我們以「哲學思考」的規格來看待與瞭解兒童的想法時,我們不僅會比較願意去正視與尊重兒童的那些看似簡單的想法與念頭,而且,也正是在這種態度中,我們才會發現:事實上,小朋友的想法沒有成年人想像中的那麼簡單與幼稚,他們說的話常是具有哲學的趣味與思辨的複雜,值得我們欣賞與品味的。

  由於兒童在日常生活的應對中已在進行思考,所以,對於已具備思考可能性的兒童,引導他們進行思考的學習,便成為可能。兒童哲學之父李普曼(Matthew Lipman)在研究如何改善大學生的邏輯以及相關思考能力的教學時由於諸多實例顯示而建議: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不斷的在做出具有思考特徵的思考行為,因此,培養和訓練思考技巧,應從我們啟動思考活動的初期(童年)就開始,因為,思考的學習就猶如藝能科目(如音樂、體育等)的學習,越早學習越有利於日後的發展。美國兒童哲學家馬修斯(Garenth. B. Matthews)則更明確地指出:「兒童天生就會作哲學」 、「哲學是一種很自然的活動,就像奏音樂、玩遊戲一樣自然。」哲學的起源是「好奇」和「困惑」,兒童的學習也起源於「好奇」和「困惑」,起源於「我想知道」,兒童因為「想知道」,進而追求答案、追求知識與學問,表現出來的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一套哲學觀,或是發展當中的哲學觀。Matthew Lipman更是認為思考訓練絕不只是去背誦記憶「哲學資料」而已,而是要讓學習者經由實際的思考活動的操作,從中產生「哲學的智慧」,並養成「思考的習慣」。

學會問,懂得問

  簡言之,兒童哲學並不是要造就童成為一名哲學家或決策者,而是希望透過2.參見馬修斯著,王靈康譯,《童年哲學》,頁4。生活經驗中的對話,鼓勵兒童去驗證自己的觀點,幫助勵兒童去發現和使用推理的規則,使兒童成為更富思考、更深思熟慮、更能反省、更明辨事理、更具判斷力的個體。使兒童成為一個良好的思考者,能夠為自己思考,找出自己的意義。也將有助於孩子發展自己的思考模式。這種融合生活經驗的哲學思考有三大要點,有人稱為「3C思考」 :

  1. 批判性(critical thinking)思考:思考自己為何這樣想、別人為何這樣想等思考的原因。
  2. 創造性(creative thinking)思考:探究能不能有原創性的想法,因為哲學強調的是能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3. 關懷性(care thinking)思考:當進行團體討論時,是否顧慮到他人的感受(心中有「他者」)。 最後一點,該是我們孩子最需要的與缺乏的,因為我們的教育容易教導孩子「競爭」,而欠缺合作。好的思考不僅應該具有批判性和創造性,也要是關懷性的思考。

這三種思考的類型,可以引導孩子學習「思考的內容」、「思考的方法」以及「思考的態度」。更重要的是,要讓哲學與生活融合在一起,讓孩子能夠自由自在運用哲學的思考去面對生活的種種經驗。

或許我們可以猜測以色列的教育20年誕生10位諾貝爾獎得主,歸功於從小的教育就懂得教導孩子們提問,因為問是一個思考能力,學會問,是需要時間才得以養成。


誰說?你說。我說。盡量說 ◎吳佳螢

「誰說沒人用筷子喝湯」,光看到楊茂秀老師這本書名就知道這是一個有"挑戰"的課題。書中內容是透過故事對話敍述再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和思考。

"哲學"在傳統思維裡就不太容易親近和理解,總覺得它深不可測高高在上,是一門難懂的學科。其實在孩童的世界裡任何事都是可能的,因為他們沒有像大人已受限受規範的思考模式,而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去嚐試什麼。3.潘小慧(2008)。「兒童哲學與倫理教育」之理論與實踐─以〈偷‧拿〉一文為例的倫理思考。如果接收訊息的大人們沒有用同樣的思維和開放的心去接受這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就有可能在回應的過程中打斷了無限的可能,也相對漸漸的封鎖了孩子對這個世界更無止盡的探索。

大人們需要成長,需要多點智慧去迎接這麼多元化的社會和也多元化的孩子,但真正的問題通常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大人本身。在工商忙碌的社會裡,每個人的腳步都是緊湊而忙碌的,面對著孩子總是希望在規律有節奏的生活中進行著,當孩子的問題出現時,真的很難有這麼多的時間和心情慢慢去和他們作夢式、想像式的探索問題,這是我們不夠兒童不夠寬容的結果。要調整的或許就是放慢我們的腳步、放慢我們的生活步調和放慢我們直覺式的反應。試著用自己的內在兒童和孩子對話,"誰說直角不能變成圓",相信有心有創意就有辦法,練習打開想像的右腦,任何問題必能延展想像空間,和孩子對話時也會多份生活樂趣呢!

貳、彎腰智慧優質小農 ◎歐憶陵

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之下,地球的國界逐漸模糊,最後可能只剩下食物和味道可以辨別我們來自的土地。
~《舌尖上的中國》吳恩文

我家小農

  我家必非務農,自己與農業有關的記憶應該是小時候來自彰化外婆家的田。當時並不清楚外婆種植些什麼,只知道外公、外婆一身黝黑是因為在田裡工作。母親的農作技能該自來自於她的童年。所以,從很早開始家中的蔬菜供應商就是我的母親。

  我們沒有所謂幾甲的或幾分的地,菜圃就是家門口的一片空地,在有限的土地上母親總是依著季節輪種著不同的蔬菜。原本母親種菜只是因為有片空地與為了自己有安全的菜可以食用,但因為家前是往陽明山向天池的必經山路,經常有山友門路過家門口,見一片綠油油的菜田,總會央求母親賣些給他們,久了母親竟也有固定的客戶且非得買她菜不可,我家老爺更是她忠實的客戶,難怪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

  不知何種因素先生對於纖維很挑剔,纖維粗一些的蔬菜他無法下嚥,總是咀嚼後吐掉,他唯一吞得下去的是母親種的蔬菜纖維。但母親的菜,總有些時候是無法供應,例如:颱風風災、季節交替菜苗太小……。這時只得買市場的蔬菜,但往往同樣的菜,先生一吃就知道不是母親種的因為菜的纖維他無法下嚥。

友善土地

  母親耕作的方式與知識來自於童年的記憶加上與其他農友心得交換。因為不灑農藥,所以她經常用原始的方式除蟲~用手抓,我經常笑她怎麼抓的完。這些年為了讓菜長的肥美,她不斷施肥的方式上做些調整,自己堆肥或買雞屎肥、咖啡渣、……直到現在因為小弟製作豆腐,黃豆渣取得容易所以改用豆渣施肥。

  除了施肥方式越來越單純外,母親種植的方式也越來越有善,會輪流休耕更特別的是因為空地旁長著幾株櫻花樹與桃花樹,如果是以耕種面積選擇當然是將樹砍除,可愛的她,則是在樹下種植順著櫻花、桃花樹栽種經常可以見到是樹下爬滿地瓜葉。所以她的菜圃並不整齊,只需因著不同的菜種自然分區。

農夫市集

  "農民市集"在歐美行之有年,緣於1970年代中期以來,環保人士與小農面對全球化農業貿易的反思;在全球化浪潮下,大型超市和跨國農企業聯手壟斷農產品通路,看似物美價廉的產品,卻是用犧牲環境與健康的化學肥料所灌溉,集中化的工業生產也排除了弱勢小農的生存機會。

  因此,聚攏在農民市集的小農往往都是採取友善耕作而非慣行農法的農夫。形成風潮後,不僅帶動有機農業的復甦,也促使許多國家順勢推出扶植小農市集的政策。例如日本,常態性的農民市集已近3,000個,全年營業額高達1千億日圓。在台灣,農民市集的開創全靠民間力量自主運作,幕後推手與合作夥伴,通常是有著理想性與知識性頗高的成員,常見有社運份子、大學教授、社區大學、小學家長會等。2007年開風氣之先的合樸市集就是由靜宜大學社工系教授陶蕃瀛、溪底遙學習農園的組織者馮小非、921災後重建工作者許婕穎,及擁有美國電機博士學歷、從商場返璞歸真開有機餐廳的陳孟凱這四位所推動。

  一般而言,「農夫市集」所發展的型態,就是是一種「以小農為主的消費群聚性行為與現象,於固定時間及地點舉行,由農民親自販自售農產品的行銷經營組織」,其特色為產品新鮮自然、少量多樣化、在地生產、消費者可和農民直接對話、減少中間商介入,不但可以獲得價廉物美的農產品,更可以活絡地方經濟的直接販售模式。

大手攜小手一起探訪─

台灣農夫市集地圖 http://farmersmarket.ushahidi.tw/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 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home.phtml
上下游 http://www.newsmarket.com.tw/shop/
主婦聯盟 http://www.hucc-coop.tw/
認識國家食品標章 https://consumer.fd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27&pid=6677


参、幸福市集綠地圖 ◎趙凡誼

打造一個感動孩子內心的幸福市集

  一日中午,在朋友家開的餐廳,與講師夥伴共享動手烹調的體驗式午餐,雖已非第一次光顧品嚐,但在阿風老闆的熱情敘說與引導中,對於鍋物的健康調理,有了不同以往的認知與領會,對於從產地到餐桌以至備餐各環節的用心與關照,也起了共鳴的感動,吃起來就有情有意,也有感謝。

  不僅如此,對我來說,這鍋物還別具另番風味,是加油添醋也不可及的好滋味,那是什麼呢?是一種融合五感實作與創造的趣味,爐上的鑄鐵鍋是熱情的舞台、鍋中的菜蔬是主角、醬料是配角,爐火是催化的音效師兼燈光師,而我是執鏟的導演,主導菜蔬的選擇與分量、醬料的辛香甘醇,當小鏟在炙旺的鍋中拌炒時,便叫繽紛的主、配角們激揚出高潮迭起的對話,叱咤作響,同時間,散透出一股交相融合的蔬食香氣,叫眼耳鼻舌手五感齊發的就這麼趣味橫生的玩著、變著,如孩童般享用著自創的家家酒,甚是幸福又滿足。今天的午餐,十足有感,自然是美味加倍。

烹調實驗的童年記憶

  食物,是喚醒記憶的味道,也是通往童年的小徑。今天,當我為鍋中選加食材與拌炒的瞬間,直通腦海的是以前為家人下廚煮食的畫面。從小,家裡賣菜,生意忙時,排行老大的我除了得幫忙賣菜、整理菜櫃子,假日總還要被叫喚或主動為午餐掌廚。老實說,出於主動與被動的意願僅各半,但只要是興之所至,或是身為長女的責任感油生時,煮菜這件事,便不再被我視為分擔家事或是苦差事,反倒當成是一個遊戲體驗或是廚房實驗來看待。珍貴的是我有絕對的豐富資源:家裡的菜攤,是取之不竭的寶庫;雜貨架上的乾貨與醬料,是製造變化的魔幻素材。更重要的一項資源是,我爸媽完全放手不干預、完全相信不下指導棋的態度,讓我能全然的發揮想像與創意,以實驗的精神,嘗試混搭不同的食材,播放動感音樂,和著排油煙機的伴奏,在鍋爐間煎炒煮燉歡騰,令我覺得趣味盎然,不管美味與否,每次一上菜,他們總是第一時間回報讚賞,並以欣賞的眼光開心的享用我的「傑作」。下一次當我提出新的食材需求,而家裡未販售時,爸媽也樂於在西螺果菜批發市場另行採購回來供我使用,自然地推動我甘心樂意的繼續榮任假日主廚。這是爸媽的謀略嗎?我不知道,但我領會到的是教育心理學中的「比馬龍效應」,透過爸媽的正向肯定,使我樂於朝著他們的期待前進,並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好。我看見這樣的概念,其實也連動著一個孩子自我概念的形塑。

心中的幸福市集由美妙的感知擴展

  心理學家丹尼爾‧史登曾提出,人的心中都實存著一個核心自我,也就是能自然受聲音、律動、光線……等原初感知力感動的自我,是孩子心智成長的組構發展核心,且影響日後人格特質的形成。對這觀點我深感認同,因為,原生家庭植基了我美好的感知與感動力,我也如此引領我女兒,讓她們在手創的事物上勇敢放手嘗試,給予完全的空間鼓勵她們在烹飪、在美勞手作上盡情發揮,這幾年下來,我發現,兩個女兒即使在課業成績上差強人意,也無所謂天賦可遺傳,卻也在美勞手工設計上或手作點心屢有別出心裁的驚喜之作,點燃了自我亮點,也培植了信心。

  提供豐富的資源,或許是培育孩子發展的利器之一,但,也可能是個迷思,我認為資源的多寡不必然是絕對的因素,從英國「客體關係」理論家溫尼考特的觀點來看,兒童具有賦予外在事物意義化的能力,以此滋長其創造力、文化與靈性的內在素質,但他認為,主宰的關鍵,卻是在父母與環境的營造層面,因家庭是孩子接觸學習的主要場域,照顧關係的情境才是孩子最早經驗世界的途徑,孩子會以此經驗的視框走向更廣的界域,擴展延伸。因此,資源多寡不重要,建議父母的是學習覺察、回應、了解與行動這四層面的建構,以興味的心,善用生活既有的素材,以五感體驗為節奏,營造感知、感動的家庭互動氛圍, 引領孩子順利建構正向的「自我核心」,友善的走向與「世界」的連結。

建構居住社區的生態綠活圖

何謂綠活圖

  在地圖上,清楚的標示出環境中有關生態與文化的景點,並以一套世界通用的圖示來代表,就是一張綠色生活地圖。大到一個國家、一個首都,小到一個社區、一個校園,都可以用綠色生活地圖來呈現。

  不論是地圖的製作者或使用者,當地的居民或遊客,都可以透過綠色生活地圖,對生活環境有更多的了解。
由了解開始,希望我們對環境產生更多關心與維護的意願,進而樂於改變自己生活型態, 以對土地更友善的方式生活。

  一個圖示代表一種景點類別,例如有機食物/在地食物的圖示是以一顆周圍有著光芒的蘋果來表示,兩棲動物棲息地的圖示是青蛙,鳥類與野生動物觀察區的圖示是 棲停在樹枝上的一隻鳥。國際採用的共通圖示共有169個,每一個圖示都有清楚的定義。所以當我們想將一個地區豐富的資源紀錄下來時,圖示可以幫助我們很快的將資源判別與歸類。

  這些廣泛的圖示,也擴大了我們生活中關心的層面。綠色生活地圖點出了環境中的綠地、歷史的建築文物、二手店、回收點、自行車租售、到城市的飲用水源和污染源等等。這些地點,都和我們的健康生活息息相關,有些是要我們去愛護與鼓勵的,有些則是需要我們關心與監督的。透過對這些地點持續的觀察與關懷,讓我們更了解一個地區的變遷,促使環境朝永續的方向發展,並為城市留下珍貴的紀錄。

綠活圖起源

  自1992年溫蒂包爾女士創作第一張紐約市綠色生活地圖(Green Apple Map),1995年溫蒂包爾成立「綠色生活地圖系統」 (Green Map System),將製圖的概念與製作方法放在網站上,將綠色生活地圖推向國際。很快的,許多國家的團體主動與她聯絡註冊,動手畫出自己家鄉的地圖。根據「綠色生活地圖系統」的統計,到2010年3月為止,已有55個國家、超過642個社區加入行列。在 Green Map System 的網站查詢,可以看到許多大城市都完成了綠色生活地圖,例如:舊金山、蒙特婁、巴黎、墨西哥市、亞洲的有京都、新加坡、泰國、可倫坡、漢城等地。

  綠色生活地圖的容易操作,可以在地化融入當地環境,並且涵納不同年齡層、不同背景參與者的意見,這是一種有趣的環境教育活動,為了畫地圖,每個人親自在巷弄中探尋走訪綠色資源的過程,發掘了自己環境的人事物,也培養出特有的在地情感,啟動人們在生活中具體實踐環保。

哪裡會有健康清淨的餐飲?
哪裡會有在地出產的商品?
哪裡會有自行車出租分享?
哪裡會有人行的專用步道?
哪裡有回收再利用的資源?
哪裡可見春江水暖的喜悅?
哪裡可賞雁字成行的壯闊?

『綠色生活地圖』能帶領人去發現值得探索的景點。 ─引自荒野保護協會網站

【延伸討論和共學】◎吳佳螢

一、兒童延伸活動 

家鄉尋寶圖

  1. 認識自己的家鄉,介紹每一鄉鎮地方特色。
  2. 請小朋友設計尋寶路線和機關。
  3. 準備一長條畫紙繪製&遊戲。

二、家庭實踐活動

  1. 和孩子或家人探茶居家社區或在地一定點的生態,(可自訂主題,如有機小農園、綠色休閒地點、綠色採買點….等)繪製成綠活圖。
  2. 與孩子分享綠活圖或你的任一作品,親子皆提出4個有趣或好玩的問題,參與討論,或實踐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