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食育、德育、家庭教育及助人學習》的八堂課
第五堂課 食在用心─生命影響生命:麵包師吳寶春的生命敘事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前言:生命中的獨家配方】
【影片的對話探討和學習;認識了解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家庭】
【延伸討論和共學】
 

單元目標:

◎聆聽用麵包寫人生的故事;也聆聽自己的聲音。
◎從影片觀賞探討;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核心要素和學習型家庭的相關性及問題解決能力,在家庭經營、親子對話及
 生涯發展的連結探究。
◎手感經濟、生涯發展和產業永續發展的人文對話。
◎具體〈concreteness〉和簡述語意〈paraphrasing〉之人際溝通及助人工作技巧。

前言:生命中的獨家配方 ◎吳佳螢

  故事之所以感動人是因為讀到了一種真實的生命力,它發酵著,深深淺淺的觸及了心底某個點,在微妙的情緒波動下,也回看了自己人生的一二……

  寶春師傅的麵包會唱歌,嗶嗶波波的響聲,香脆的音符讓人直接的想從聽覺跳躍到味覺去享受獨特口感下的層次與豐富。因為你知道那每一口都是他用心和堅持的態度下烘焙出來的。當然會唱歌的麵包不可能隨便揉捏就有,要讓麵粉烘烤下的氣孔能發出美妙的旋律得花上多少的時間和功夫去實驗才能在他手勁間指揮而成。寶春師傅說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種考驗同時也累積他的智慧。他不怕失敗的精神在他堅毅的眼神中看到了……

  那眼神是熟悉的,彷彿移動了個時空換成爸爸的眼神。記得幾年前回娘家的一個下午,爸爸把我和先生叫到眼前,語重心長的對著我們說話:「你們還年輕不要怕失敗,把失敗撿起來當經驗,一定有機會再爬起來…」當時正逢先生事業跌到低谷,多年巨額負債壓力的心情在爸爸幾句話後眼淚直倏而下,「……錯誤當借鏡,身段要柔軟要能屈能伸,踏實不貪一步一步來……」我模糊的雙眼看著爸爸關心擔憂的眼神裡透露出另一種堅定,那是他想傳達給先生的支持和力量。因為他走過……父親從小貧苦奮鬥打拼到成功的過程和吳寶春有許多許多的雷同。所以當看到吳寶春在敍事人生的雙眼時,那種熟悉感交錯了腦袋中存檔的記憶和畫面。

  態度決定了成就的高度。吳寶春用麵包寫人生,態度是他的配方,我們品嚐了感動後是否也看到了自己,而你的獨家配方又是什麼呢?好好收藏起來當成生命中的心靈動能吧!


影片的對話探討和學習;認識了解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家庭 ◎周明寬、吳銀玉、趙凡誼

  根據廖永靜、林淑玲(1999)的說法,所謂學習型家庭是一種家庭形態,無論雙親、單親或其他樣式家庭,也不分中產階級或勞工家庭,在家庭中提供成員有效的學習環境,能對學習有積極的態度和參與行動。家庭是一個系統,是一個由互異卻又相互依賴的分子組合而成的實體。它是由某些成員組合而成,成員們可以預測的方式相關聯,共同創造出一種可以改變自身來維持穩定平衡的模式。家庭既為一系統,家庭中的學習活動則需要考慮在系統層次上來進行,這與Senge提出的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主要觀念相符。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在24分鐘的影片中敘述著吳寶春師傅人生的傳奇之路,2010年拍攝此段影片時,是吳寶春師傅正準備參加「世界麵包大師級比賽」的前夕,朋友曾勸他已經獲得了世界級的名次,是否該為保有此一得來不易的殊榮慎重考慮?然而吳寶春則認為「台灣烘焙界的榮耀,不該只有一次。」,在此信念下,他積極為再出賽作準備,甚至辭去現有工作,專心為出賽做最佳的準備。

  為了因應快速變遷世界的挑戰,學習無疑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具。Senge「五項修練」。對映Senge提出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核心要素─「五項修練」來看,吳師傅所展現的信念,正是一種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的表率。所謂的「自我超越」指的是個人以其積極的態度、勇於突破、追求卓越,不耽溺現有成就,朝著實現內在渴望,全力投注,帶動組織團隊向前跨越與提升。這也可從吳寶春為了朝向冠軍的夢想前進,為自己訂定了嚴格的訓練計畫顯出。

  練習期間每週五回去高雄餐旅學校,星期六練一次全程,星期天休息半天,下午再準備明天的前置作業,星期一再練一次全程,星期二做總檢討。所謂「全程」就是模擬比賽,八小時內完成八大類250個麵包,這個時間內不休息、不吃東西只喝水,練習時既想像比賽時會出現的任何問題或遭遇的狀況,甚至在第一次練習後,吳寶春只給自已打了20分,而他內心希望能練習到200分,也給自已這樣的期許。此外,他曾說:「我給自已設定一個夢想,我告訴自已『我準備好了』,我隨時隨地在準備,準備不是只有嘴上說說,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而不論功力怎麼高,總有再進步的空間。」

改善心智模式(mproving mental model)

  心智模式是思考事務之根本方法,提供我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甚至圖像、印象。比賽中,吳寶春面對場地的使用、麵粉材料的不一、比賽場地設備狀況不明等阻礙與挑戰,從不氣餒或抱怨,吳寶春深信「這些遇到的挫折都是考驗,都是在累積我的智慧。」他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和決心支撐著他,「不給自己留退路」、「不管在做什麼事情,我都是在做冠軍的事情」,這些堅毅果敢、刻苦耐勞的態度與精神,從他15歲一個人北上學做麵包時開始,吃苦與解決困難就已是他生命中習以為常的事了。

  他更從日本師傅身上學到,用溫度和時間來控制麵包,而且他學習日本人做事謹慎的態度,不再只憑感覺做麵包。具備了這些能力,讓吳寶春做出的麵包更可口、更豐富、更有層次感,甚而讓他奪下世界麵包大賽的獎杯。吳寶春深知改善心智模式需從發現個人的內在思維著手,改變既定的思考模式,進行反思及探索,開放心胸,尊重參與,接納異議。在此我們深刻感受到吳寶春在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核心要素─「五項修練」中所展現的,改善心智模式mproving mental model)。

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吳寶春所做的國家特色麵包—酒釀桂圓麵包以紅酒替代米酒,並選用台南縣東山鄉的古法煙燻龍眼乾,加上精心培養的老麵、胚芽、核桃等,烘焙出新式的麵包。除了要將台灣在地的有機食材,推向國際麵包烘焙的舞台,更是展現了他多元學習所累積的成果。記得他在《吳寶春嚴選感心好食材》這本書中,有一段話:「我從小在鄉下長大,這份珍惜及滿足,對我的味覺開發有很大幫助,直接影響到我長大成人後對食物原味的辨識與品味能力。」

  吳寶春自幼清貧,鮮少能嚐到的頂級昂貴的食物,而他選擇的台灣農村在地食材,都是健康天然有機的農產品,也是親民的食材,他更覺得幫助台灣農業發展及為小農找出路,是他回饋他的家鄉,也是一種承諾;為台灣的精緻農業和產銷,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那是一種建構共同的願望、理想、願景或目標的能力。組織中有了共同願景,成員才會積極投入,爲共同目標而努力。它會創造出成員一體的感覺,透過彼此的互動與參與,逐層凝聚共識,使願景既是組織的目標,也是每個成員的願望。大家必定會發自內心為共同願景努力與奉獻。

  吳寶春一再接受挑戰,且努力完成夢想,就如他所說:「將我的一生,跟麵包生活在一起,我很榮幸當一個麵包師傅,我將會讓麵包師傅在這個行業、在這個社會有一定的地位,就由我開始做起。」,從吳寶春奮鬥人生的寫照中,恰恰印證了馬斯洛人類需求七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國中畢業去做麵包學徒,是尋求三餐溫飽、改善家庭經濟(生理需求),到出師後自已獨當一面,讓母親不再受苦,也讓自已不再擔心受怕(安全需求),當決定在做麵包這條路要走得長長久久,他開始不斷且多元的學習,去請教在這領域裡出色的達人,向他們請益,甚而在面臨挑戰時接受貴人們的幫助,永遠銘記在心,不藏私地將這些技術傳承下去(社會需求、對重需求),到他想要在國際麵包大賽的舞台上發光發亮,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在獲得國際級麵包大師的殊榮時,他曾說出「我投入我的一生,就看那一刻。」這樣的「高峰經驗」,得以讓他的生命更加有意義,同時也擦亮了「台灣」這塊招牌。也應證了馬斯洛美感的需求對人類心靈層面的影響,在審美的過程中可獲得心靈的觸動與提升,在情感上將呈現精神愉悅的狀態,藉此獲得真、善、美、聖的精神滿足,並因為觸及心靈而產生無以名狀的深層感動。

  家庭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影響一個人生、心理的發展。吳寶春的一生,幾乎都在改變現狀,改變家庭現狀是為了不讓母親吃苦,而不選擇像傳統麵包師傅平淡的過一生,所以他改變自已,從他的身上看見一股很強的自我求取突破的意志力,靠著苦學和毅力,他一步一腳印的邁向成功之路。而吳寶春所傳遞的正是「做自己所愛,愛自己所做」的工作價值與嚴謹態度,這種新的價值觀正是年青族群需要認真學習,積極開創的成功典範。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吳寶春從參與國際賽事得獎,及至開設「吳寶春麥方店」生意熱絡,都是集結眾力而非單打獨鬥的結果,這當中,無論是設備的提供、食材的選擇與來源、技巧的學習、設計的美學創意、烘焙的嘗試、演練、修正與協力……,各環各節上都有貴人們與夥伴的智慧交融、相互效力與學習,正是Senge五項修鍊中「團隊學習」的體現。團體成員能在一致性的目標下,相互切磋學習、思考,並進行深度的討論、反思與建設性回饋,每一成員無分事項,所盡的一份力都是整體配搭的一個力量,集體協力的推力,促動人人學習的動能,便能跨越障礙,向目標達陣。

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系統思考在Senge得五項修鍊中,指的是當人面臨複雜情境的問題發生時,能採取新的想法使人能重新整體性、全觀性的看自己與所處的環境,並跳脫思考的障蔽,而能看到隱藏在問題背後的結構、因素及當中的互動關係,進而建構一種心靈的平衡。當學徒時大字仍不識數百、對數字的計量能力也闕如的吳寶春,看到的不是重重的阻礙與荊棘,反而看到前頭更寬廣的可能與希望,所以,未曾因此挫敗他追求夢想的腳步,反而,將自己的不足當成往前的動力,他了解,做好麵包是需要豐富的學問,於是便重拾課本、學習日語……,以正向的信念,加上積極的學習,關於製作技術、在地食材特色、美學設計、情意融入與使命的延續都是他全面性的關注力,就這麼,一步一腳印地造就出他個人及台灣這塊土地精彩的吳寶春傳奇。
參考資料:王佩君(2004)。健康家庭的建構~學習型家庭,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延伸討論和共學】

  1. 從影片觀賞探討:

    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核心要素和學習型家庭的相關性。(包括:吳寶春的工作態度、問題解決能力、移動能力和終身學習力,在家庭經營、親子對話及生涯發展的連結探究。)

  2. 生命提問與目標訂定的自由書寫:
  • 回顧和反思提問:此時此刻,你正在做的事,有自己的夢想嗎?如何讓夢想實現的具體作法嗎?
    你的工作,有讓自己的能力或特質發揮嗎?
    如何強化成人學習的技能與知識,隨時準備好面對社會或家庭的急遽變遷挑戰?
    (譬如:家庭的經濟支柱突然失落,我的能力可以遞補嗎?就業機會的優勢和特質是甚麼?……)
  • 再看一次影片:具體寫出吳寶春的工作態度、問題解決能力、移動能力和終身學習力。書寫自己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