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食育、德育、家庭教育及助人學習》的八堂課
第四堂課 食在幸福─看見幸福的另一道風景(二)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前言:關於早期記憶和依附關係】
【解構再建構「香料共和國裡」的離別】
【話離別~ 一個孩子的童年心聲】
【關於文化智商】
【文化冰山】
【補充資料】
 

單元目標:

◎認識依附關係、離別失落處遇與早期記憶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探索家庭儀式中隱藏的冰山對關係的影響。
◎培養孩子文化智商與帶得走的能力。
◎初層次同理心〈primary evel of empathy〉之人際溝通及助人工作技巧。

前言:關於早期記憶和依附關係

  個體心理學派阿德勒〈Adler〉認為;在所有心靈現象中,最能顯露其中秘密的是個人的「記憶」,記憶代表了個體的「生活故事」。早期的記憶顯示出個體生活的樣式根源,可以在其中窺見出兒童和父母親及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連結。透過早期記憶事件,可以瞭解個體賦予自己與生活的意義,並對現在與未來的職業選擇、兩性關係和人際互動都有深遠的影響。影片《香料共和國》是一部以飲食結合心理、人類行為與多元文化和族群關係的電影。劇情雖然撩動著歷史和政治的爭議元素,卻以深厚寬容和溫柔美妙的形式,透過溫馨以及充滿誘惑的美食烹飪儀式,甜蜜的呈現濃郁的鄉愁和溫馨動人的家族情感聯繫。

  片頭的開始是,一位小嬰兒在灑了香料調味的乳房上吸吮的滿足畫面,訴說著嬰兒期餵食和溫暖的生理、心理被滿足的需求,也顯現出依附關係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包比(J. Bowlby) 對依附行為(Attachment behaviour)的解釋「依附」除了是一種行為特質,還意指個體與依附對象之間情感的連結之複雜的張力關係。譬如;主角凡尼斯對外公履次不能成行於希臘,及長大的凡尼斯一直沒有回土耳其一樣,害怕再見後的離別,那種情緒一直留在記憶中…。由此可知,「依附行為」不會隨著兒童時期的結束而結束,對於依附對象的選擇和親密的的需求一生都會存在,不管「依附行為」如何持續,方式卻隨著個體想達到的目標而不同,且變化多端。

解構再建構「香料共和國裡」的離別 ◎還真

家是孩子模仿的原鄉
 
  失落是存在人類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現象,為個人經驗中某種原本擁有、持有、獲得的東西被剝奪、缺少或損傷的狀態。悲傷則是個人在遭遇失落事件後內在的情緒反應;包括生理、行為、情緒、心理、社會與靈性等。譬如;搬遷到雅典的少年凡尼斯有著嚴重的適應不良問題,他想念著住在伊斯坦堡的外公和珊美;外公履次不能成行於希臘,對凡尼斯的心理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及長大的凡尼斯一直沒有回土耳其一樣,害怕再見後的離別失落。那一年的離開是沒有選擇的,如凡尼斯說的是「驅離」,不是離開,那種情緒一直留在記憶中,這或許也是長大後的凡尼斯走遍全世界,卻始終沒有回到伊斯坦堡的原因之一。

  我們必須正視生命經驗中難免的悲傷、痛苦、矛盾與衝突,並且應用儀式和人際互動重新建立家庭關係使生活再度活絡起來。回憶,是重塑故事的過程,解構再建構,在凡尼斯的回憶裏,家庭是歡樂的場所,一星期一次的家族聚會,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與愛。回到希臘有二年的時光是住在浴室,不和家人對話,而爸媽給了最大的包容。為了讓他儘快融入希臘文化,爸爸去學校當愛心志工,雖然逼他穿上童子軍制服,但那是愛的表現。香料舖子閣樓有與珊美純純的愛及爺爺天文觀-地球是鹽、太陽是辣椒、金星是肉桂…。

  害怕離別,所以不願再見。最後,他送珊美離開-「那一刻我們心意相通,永誌不忘。」再度打開香料舖子,走上閣樓,將香料幻化滿天星空。回憶不在緬懷過去,更不是期待未來,而是當下,用自己獨特的時間韻律和空間景象,宣告事件的意義,並從其中找到自我救贖。

話離別~ 一個孩子的童年心聲 ◎趙凡誼

為何老是在搬遷,到底哪裡是我心靈的安居之所?

  「香料共和國」這部影片,幾年來已看了不下五遍之多,欣喜的是,在不同的時空情境下,仍有不同的看見與體會,除了食物氣味所勾喚出的原鄉飲食記憶,關於家庭文化、親子情感、代間互動、關係認同與離別……,片中的所是仿如跑馬燈,快速地鑄印在我的腦海,於是,一幕幕童年過往的畫面躍然浮出。這次觀片,主角凡尼斯被迫驅離搬家的場景,更直直的勾動我的心弦;小時候因數次搬遷,棲息在內心深處的酸澀、傷悲、無助與失落…那些真實交雜的感受,也隨著主角的移動,故事的發生,挑動我的記憶…。我想說說小時候發生在我身上的一段故事,再次聆聽一個孩子對於無助的遷移,產生的心理情境與感受,做為父母反思家庭動力經營與兒童身心發展的激盪。

童年敘事─在無盡搬遷中學會隱藏與貼心

  幾度搭上那列緩慢、乘客稀疏的夜班平快火車遷移,總是有種像是永遠到不了終點的錯覺,在雙親沉悶的氣壓下,我只能等待最適當的時機鼓起勇氣問母親:「我們去某某家要住多久?」母親終究答不上來。當時,我不曉得大人的世界究竟發生什麼事?但我卻揣著心,明明白白確知寄人籬下的日子短時間是不會終了的。那種漂浮感與不確定的未來,對當時還是幼兒年紀的我來說是沉重的陰霾,常常揪心得令我想放肆大哭,但終究不敢在父母與寄居處的家人面前露餡哭泣,因為那只會讓爸媽更覺尷尬,對既定的現況是無濟於事的。於是,我只能學習隱藏感受與情緒,不讓大人因我增加負擔。

  幼年期被我形容成「夜逃」的搬家記憶,對我來說雖已杳然模糊,但一年級到二年級上學期的兩次搬家,對我最是動盪與波折,像是被切斷了某種心靈歸返的臍帶,沉淪,後來又奮力找到連結的另一個線頭起死回生,在我的生命心湖中激起浪花,影響深遠。對照英國的研究來看,經常搬家對孩子的健康不利,會增大精神壓力,還可能導致成年後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況(孔會芬,2012)。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的研究及丹麥的相關研究也顯示,頻繁的搬家經驗,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創傷並感覺悲傷,較難以維持親密的朋友關係,特別是內向性格的孩子,甚至會影響他們成年後的心理健康和快樂程度。而我,前半生好長的一段生涯,的確就如研究結果一樣的光景。

  台中到南投,迫使我遠離童年最快樂的記憶。那段從四歲到小學一年級的居住歲月,有我母親不須勞務生意的親暱陪伴,還有住斜對面的最好朋友,和一群成天田野巷弄裡南征北討的玩伴,對我來說,當時,除了父親之外,一切都很美滿。

那一天,坐在堆滿家具雜物的貨車斗的我,
最難忍淚流的是即將離開我的好友小雅,
而她也滿眼淚水的站在街口看著我不捨的揮手……。
(書寫札記,2009.10)


  小雅是我在最無憂無慮的年歲中,交心最多的真摯好友。我們總是可以一起遊玩、一起讀書做功課、一起談心、分享秘密,從無隔閡。當家裡籠罩滯澀氣氛時,我喜歡到小雅家去呼吸不同的空氣,她們一家都信仰基督,雖然自小就失去父親,但她和家人情感始終和諧溫馨,總是帶給我一股安定平和的力量,當時我說不上來那是什麼,卻是我家所缺乏令我羨慕的感覺。離開小雅,就好像切割掉童年生命中一段重要的依附關係,雖然當時她也不過是個一年級的孩子。

從乖寶寶禁牢中破殼吶喊到找回定位的怪咖

  那個搬離,是一次很深的失落,同時又帶我走向另一個迷茫的未知,即使落腳處是我可愛的外婆家,我卻懷著不同以往度假的落難心情而去,心裡極度的排斥要轉學至此的事實。即使跟母親抗議,現實中彈盡援竭的母親雖能同理我的感受,一點也沒力可使,只能安慰鼓勵我棲就下來,要我繼續做個讓爸媽放心的孩子,於是,我仍然讓自己的表面盡快復原,但卻癒合不了內心刺痛的傷痕。直接命中黃曬莉(2006)所說的,我表現的平靜,不過是隱藏忍耐、無奈等內在衝突的一種虛性和諧。但也意外發現:原來,當時壓抑、閉塞的我,竟然有能力為自己發聲,發出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原來,在不斷的遷移中,我的心所望的是一種和諧安定的情感。

(摘錄自《從踏步獨舞走向和諧共舞的美感體驗之生命敘說》師大碩士論文)

關於文化智商

  當Internet把全世界連在一起時,全球化就像是一條連接線,將地球村民快速的連結在一起,除了語言和知識外,文化差異的認識、溝通和理解更是不容忽視的課題。對文化的了解,對自己及他人的認識,加上學習而來的行為與技巧,是全球化時代聰明的文化智商。它不只是全球化下的潮流,我們需要實踐與經驗的批判能量,尋找文化與學習間更多的想像空間與可能。面對急遽變遷的社會,相信每一個關心教育的家長與教師,都可以深刻體認到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裡,要用過去的經驗和知識,養育面對未來的孩子,是多麼艱鉅的任務。如何培養自己和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和調適與社會參與的能力,端看你用什麼態度面對。生命其實有很多的可能,期待藉由影片的討論,你、我都能感受到多元文化撞擊後的真實悸動與收穫。

文化冰山

(摘錄自:文化智商 Brooks Peterson/著 張小海‧尹甯寧/譯 良品文化出版)

延伸討論

  1. 片中有關族群文化中的隱性文化?
  2. 影片中有關早期記憶對個人的影響?
  3. 紅色的傘所隱含的意義?
  4. 用說故事的方式,簡述與意片中顯現的依附關係與分離焦慮?
  5. 認識了解失落之後的創傷,當家庭環境需要遷移變化時,你如何為孩子做心理建設?
  6. 片中讓你印象鮮明深刻的是那一幕?那一句話?那個角色?為什麼?
  7. 回顧凡尼斯的童年,最深刻的記憶,影響最大的人?事?物?
  8. 回顧個人童年,最深刻的記憶,影響最大的人?事?物?
  9. 本片以香料比喻人生、愛情…,由個人成長經驗,你會用什麼來比喻人生?

【補充資料】家庭壓力理論(Family Stress Theory)

ABC-X模式( ABC-X Model)

A:指壓力事件
凡會造成家庭系統中界域、結構、角色、過程、價值等的改變均可稱之。

B:家庭擁有資源或家庭強力
1. 個人資源:如財務狀況、教育背景、健康狀況
2. 家庭系統資源:如家庭凝聚力、調適、及溝通
3. 社會支持體系資源:情緒支持、自尊上的支持、其他支持網絡

C:家庭對壓力事件的界定
壓力是一個中立概念,可以是負向也可以是正向,結果則視家庭對情境的認定和評價。

X:壓力高低程度或危機
壓力程度的高低程度,全憑家庭對壓力源事件的定義,及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