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食育、德育、家庭教育及助人學習》的八堂課
第二堂課 食在交融─生命和食物旅程的表達性藝術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前言:詩作與生命交融的對話】
【壹、生命週期的冰山】
【貳、「父母學」必修的課程:認識生命週期發展】
【参、「以愛之名」,關於「尊重」的父母學】
【肆、父母學程關於:表裡一致的重要性】
【親子共學】
 

單元目標:

◎藉由詩的旅程,開展生命、食物旅程的對話和表達性藝術創作。
◎理解尊重(respect)、真誠(genuineness)等助人工作技巧重要性。
◎認識理解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在家庭經營、親子教養和助人關係的應用。

前言:詩作與生命交融的對話

◎ 陳黎

我的母親叫我去買蔥。
我走過南京街,上海街
走過(於今想起來一些奇怪的名字)中正路,
到達中華市場
我用台語向賣菜的歐巴桑說
「甲你買蔥仔!」
她遞給我一把泥味猶在的蔥
我回家,聽到菜籃裡的荷蘭豆
用客家話跟母親說蔥買回來了
我像喝母奶般地喝著早晨的味噌湯
理所當然地以為 ㄇㄧ ㄙㄡ ㄒㄧ ˙ㄌㄨ 是我的母語
我吃著每天晚上從麵包店買回來的 pan
不知道自己吃的是葡萄牙語的麵包
我把煎好的蛋放進便當,把便當放進書包
並且在每一節下課時偷偷吃它
老師教我們音樂,老師教我們國語
老師教我們唱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
老師教我們算術:
「一面國旗有三種顏色,三面國旗有幾種顏色?」
   

班長說九種,副班長說三種
便當裡的蔥說一種

因為,它說
不管在土裡,在市場裡,在菜脯蛋裡
我都是蔥
都是台灣蔥
我帶著蔥味猶在的空便當四處旅行
整座市場的喧鬧聲在便當盒裡
熱切地向我呼喊
我翻過雅魯藏布江,翻過巴顏喀喇山
翻過(於今想起來一些見怪不怪的名字)
帕米爾高原
到達蔥嶺
我用台灣國語說:「給你買蔥!」
廣漠的蔥嶺什麼也沒有回答
蔥嶺沒有蔥

我忽然想起我的青春
我的母親在家門口等我買蔥


陳黎的詩有許多是根植於他脚下的鄉土,也就是「在地性的聲音」,他試圖從歷史與族群的角度來解讀所生活的這片土地。「蔥」簡短的一首詩,卻深刻地描述著台灣曾經被殖民統治的多元歷史,及其所形成的文化大熔爐,但也給了我們一個獨特、多元思考的環境和機會。助人與教養工作中一樣都需要多元的觀點與彈性的空間,讓我們一同從詩中學習貼近不同的視野,讓心裡長出大大的空間,讓每個孩子活出自己獨特的樣貌。

資料來源:陳黎文學倉庫、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壹、生命週期的冰山 ◎歐憶陵

一、同理的提醒

  不同的心理諮商學派,會是用不同的方式,不斷提醒助人者要記得同理求助者。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派強調個人天賦乃是獨特且唯一,並認為行為皆有目的。家族治療Virginia Satir運用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的隱喻來提醒我們,經常我們所見外在行為或應對方式只是浮在水面上露出來的一角,隱藏冰層底下有著更大的部分,可能是期待、觀點和生命的渴望。敘事治療則不斷強調尊重差異,理解屬於每個人生命中獨特的脈絡與框架並用欣賞的態度去善解。不同學派觀點但所倡議與提醒的是同一件事情「同理」。 可見其在助人工作中,「同理」這件事情是何等重要但卻又不易做到之事。

  從事助人工作者對於同理都有著一定程度的理解,最常運用易懂的隱喻是「穿他的鞋,走他的路」,但談何容易呢?或許,我們可以學習技巧輕易的同理求助者,但有時於深入工作後會說出,對方實在很難"理解"的話語。而這樣的用詞依我的經驗經常出現於面對「親子」關係的處理上吧!

二、不剪髮的小王子

  過年期間遇見久未見面的小姪子,我們雖不常見面但他跟我們夫妻倆感情很好,見到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已經小學五年級的他,跟他的父親一般屬於嬌小身形,所以沒有一般五年級孩子的身高,聲音還有著稚嫩的童音。今年看到我有點害羞、靦腆叫我,但閒聊一會後又恢復他調皮的本性。

  小嬸是位溫柔、溫暖的人,在一般所謂的明星高中教書。久違的我們,我放下手便正在忙的家務,閒話家常寒喧一般。聊著聊著,小五的姪子突然衝上要媽咪抱,撒嬌一番。接著小嬸當著孩子像是徵詢支持的說:大嫂,你看他,我跟他說過年去剪一下頭髮,說什麼他都不要…… 。孩子一聽馬上跑到旁邊,我猜想小嬸原是希望運用我與孩子的好關係一同說服孩子去剪髮吧!不料,我卻說:沒關係!我們不想剪,就不要剪,你一定覺得留頭髮比較帥,你想留什麼樣的髮型,……。看見孩子臉上露出妳懂我的笑容。

  我並非天生懂孩子,也並非依靠自己於認知上的學習理解孩子的發展。而是學習成為父母的旅途中,藉著教養自己孩子跌跌撞撞的經驗進而理解孩子。自己也曾經因為兒子於青春期階段剪頭髮一事而有過碰撞與爭執。但因為爭執,讓我有機會真正懂得何謂青春期孩子尋求自我認同。生命經驗的焠鍊讓人明瞭同理心是了解與回應他人獨特經驗的能力。

貳、「父母學」必修的課程:認識生命週期發展

  有許多心理學學派因著不同的觀點歸納將生命周期或心理發展劃分成數個階段,以階段闡述讓學習者容易理解人類的發展。依此為媒介能更貼近每個階段的需求。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是一個經常提及用來理解關於心理社會發展的理論。他將人生全程視為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而影響發展的內在動力具有社會性,所以認為人格發展是個體以自我為基礎的心理社會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的一個歷程。

  Erikson將人生全程分成八個階段分別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每個階段有其重要發展任務,前一階段如何解決會影響下一階段解決的能力。第一階段嬰兒期:出生~1歲,發展信任對不信任;第二階段幼兒期2歲~3歲,發展自主對羞怯與懷疑;第三階段學齡前兒童期4歲~6歲,發展積極進取對退縮內疚;第四階段學齡兒童期6~11歲,發展勤奮對自卑;第五階段青少年期12歲~18歲,自我認同對角色混淆……;不難發現,八個階段中前五個階段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最相關的重要時期。

  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觀點對於對父母與身為教師者,至少具有以下三點深刻涵義:(一) 發展期中危機重重,自我成長不易(二) 教育是發展的助力,也可能是發展的阻力(三) 全人教育基礎寓於心理社會發展。宋美慧(2008) 特別需提醒為前五期的發展危機可能與認知學習時成功或失敗所帶來的快樂或痛苦經驗有關。在現今仍強調智育的教育制度下,家庭與學校過分重視知識教育而造成兒童失敗經驗過多的事實,可能正是目前青少年問題嚴重的隱憂。故為人父母者對於其階段發展強調的心理發展任務應有所了解。

宋美慧 (2008)。教會課後照顧對國小單親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參、「以愛之名」,關於「尊重」的父母學 ◎tipus

  「父母學」這門課是無法先修的,我們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當父母」。每個孩子都是上帝獨一無二的天使,是父母心中的寶貝,父母的身教和榜樣影響著孩子一生及其未來的人格和生涯發展;乃至兩性關係和婚姻,父母的習慣會隨著孩子的複製學習代代相傳……。在《教育應該不一樣》的第一單元,嚴長壽先生說了一個故事 :

  成大航太所景鴻鑫教長子因受不了父親只問成績的高壓統治,長年打罵羞辱,最後在赴美唸書後,發了一封電郵跟父親絕交。這封信像原子彈,摧毀了景教授過去認定的教養信念,也摧毀了他原有的驕傲、自負、偏執性格。他悔恨莫及出書《孩子謝謝你—一個父親的懺悔》向兒子道歉。他永遠記得 2007年10月收到兒子寫給他的最後一封 e-mail 說:

  你總是說你多愛我,但在我印象中,我們一見面,你就會說,我為何不照你說的話做,還會說,你這樣子未來會很糟糕…。我真的想不透,一個人,可以在口口聲聲說愛一個人的同時,又以毀滅他的信心、自尊、情感的話語來對待他自己的孩子。就像傳統中國家庭的父母,總以對小孩的責罰來表示對小孩的愛,或許你覺得那很正常,沒有什麼不對,但你可否想過,在小孩心中是什麼感覺?

  總之我想說的是,我不想再跟你們連絡了,永遠不!我受不了那種摧殘尊嚴的言詞,你們說的話都讓我心碎,最愛的人,傷我最深,與你們分開,物質上無法不困難,但是心靈上沒有枷鎖。」你們不用再 e-mail 或打電話給我了。我會活得很好。希望你們也活得安好。

  父母以愛之名,無意間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最深的傷害…。再次閱讀的此書,心裡對兒子和另一半的愧疚和自責就再次浮上心頭,因為自己也曾經是個愚婦,再不經意中用了不當的言語傷害了最摯愛的家人。因此在生命的學習中,不斷地提醒自己:「家」可以是溫馨的避風港;「家」也有可能是令人傷心的折磨處;我愛我的家人,就要時時警醒,透過學習讓自己身心健康,讓學習、調整和改變成為家庭經營幸福的泉源!

資料來源:嚴長壽(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台北:天下遠見

肆、父母學程關於:表裡一致的重要性

  家族治療的先驅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 在《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書中,鼓勵人們重視自己、接納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不要用自己不夠好做為理由來懲罰自己,那會讓人無法接納與愛人。說起來很簡單其實並不容易,何以出自父母親的一番好意,所傳達出來的訊息經常是以愛為名,披著愛的戰袍,卻將孩子推向自我否定、貶抑的受苦深淵。

  薩提爾 女士認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為自己的生命及對自己做出的決定負責。該如何將每一個人都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respect)是第一個要好好練習的;Carl Rogers於1956年用無條件積極關懷來表達,也就是允許他有屬於他自己的感受與經驗,不管這感受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接受他可以與別人不一樣,無條件接納他最真實的感受;且是發自內心真誠〈genuineness〉的接納,將會增加安全感與信任感的發展。但Carl Rogers認為要做到真誠,首先必須對自己的人格特質、行為與動機等要有正確清楚的認識。此與薩提爾女士所提之冰山概念不謀而合,我們需真實理解自己行為之下的冰山,才有可能鬆動冰山上的行為。否則,可能會以另一種愛之名,讓我們的關心成為孩子無法負荷的愛。

  『成長在批評中的孩子,他學會責難;成長在敵意中的孩子,他學會抵抗;成長在嘲諷中的孩子,他易於畏縮;成長在羞辱中的孩子,他易於虛怯; 成長在忍讓中的孩子,他學會堅忍;成長在激勵中的孩子,他充滿信心; 成長在讚美中的孩子,他充滿感激; 成長在公平中的孩子,他學得正義; 成長在安定中的孩子,他學會信任;成長在贊許中的孩子,他學會自愛;成長在接納和友誼中的孩子,他學會世界中追尋愛心。』以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及精神治療師羅樂德(Dorothy Law Nolte)詩作砥礪成為父母的我們,讓我們一同攜手成為會尊重與最真誠的父母。

資料來源:
《愛與自由家族治療大師 瑪莉亞.葛莫利 》張老師文化出版呂旭立文教基金會電子報
http://shiuhliliuh.pixnet.net/blog/post/15425195

【親子共學】

1.找一首詩與與孩子共讀分享
2.自由書寫一篇蔥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