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食育、德育、家庭教育與助人工作』的WHY與HOW》
一、食在哲思:生命提問與反璞歸真的慢食與慢活…… 有人問達賴喇嘛:「關於人性,最讓您感到驚訝的是什麼?」
達賴喇嘛回答:「人,為了賺錢,他犧牲健康。為了修復身體,他犧牲錢財。
然後,因擔心未來,他無法享受現在。就這樣,他無法活在當下。
活著時,他忘了生命是短暫的。死時,他才發現他未曾好好地活著。」
「如何好好活著?」這個簡單的提問,或可稱得上是個人生的大哉問。相信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盡相同,但絕對都會同意,擁有健康的身心靈,是能好好活著的主要關鍵。而其中最能天天關照,也最容易自主管控的,即是「飲食」這個習慣模式。為了維持生命與健康,人天天三餐都需要進食,吃什麼?如何選擇?如何吃?如何處理剩餘?……,可進而思考,如何從一己的需求,關照到生存環境到大生態的需求?或許也可以再換個角度思索:如何從盡一己之力做起,調整飲食的思維與習慣,擴及成集體力量以減降生態系的傷害?
2013年台灣社會興起的「新良食運動」或可先做為個人與家庭實踐的第一步行動!
二、2013天下雜誌行動綠生活─「新良食運動」
根據天下雜誌519期〈封面故事〉報導統計:台灣人愛吃,卻又浪費。全台一天的廚餘量,可以推出70棟台北101,八百萬家庭,一年至少耗損2400億台幣,可以讓全台小學生,免費吃營養午餐39年。政府部門或學界,幾乎未進行食物耗損相關的統計或研究。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產生96公斤的廚餘。平均每人每年可獲得567公斤糧食供應量。兩者相除,算出至少17%的糧食耗損與丟棄。
浪費食物,是個蔓延全球的「奢侈病」。201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糧食耗損與浪費報告》明白點出,全球一年有3分之1的糧食,在產銷過程中損失,和被消費端浪費。這些糧食如果都留下來,足夠餵飽地球現今仍處於飢餓狀態或營養不良的八億六千多萬人。全球3分之1糧食浪費、7分之1人口飢餓、4分之1人口肥胖…。浪費食物已經變成地球不平衡、身體不健康的主因。「做個負責任的消費者。」珍惜食物、吃在地、選當季,這部但是風行全球的新飲食運動,也是改善糧食陋習的有效方法。
食物,是人生幸福的重要來源。一頓剛剛好的「良食」,更能創造地球的幸福。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3年統計,全球有超過8.42億飢餓人口,平均每8人就有1人處於飢餓之中。但我們在生產與消費過程中浪費的糧食高達13億噸,這些食物都能夠食用,只是賣相太差,或是沒人購買,在保存期限即將到期時就會被丟棄,但這些糧食可養活20億人。 也就是說只要將這些要被丟棄,但還能夠吃的食物,拿給需要幫助的人,就可讓他們遠離飢餓,又不會造成浪費。1967年,美國人John Van Henzel得到教會支持,創辦了世界第一間食物銀行,名為聖瑪莉食物銀行。將商家丟棄但仍可食用的食物,或是產量過剩的牛奶與蔬果,分送給需要幫助的人。高興的是,食物銀行在台灣地區也逐漸的萌芽興起,國人"珍食"的習慣和分享行動力的集結也愈來愈強大。
貳、教養孩子從餐桌上的美味教起─《食育、德育、家庭教育及助人學習》的八堂課
課程方案設計緣起
『改變,不是一個人做很偉大的事,而是一群人同做一件小事!』
18年來,光寶社區認輔一直選擇走一條與眾不同的社區教育服務推動工作,除了關心校園弱勢學童身心發展,以服務學習的生命教育與與社會,更從不間斷對台灣家庭教育與人文的關懷積極投入。因為我們相信:參與、學習和改變是為了生活更美好幸福,而和諧幸福該是一個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礎。
2013年對國人而言是「飲食不安全」最有感與震撼的一年。事實上,台灣從2004年起,幾乎每年均發生至少三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但國人的關心總隨新聞風波平息後忽略遺忘。直至去年10月發生「油品造假事件」後,國人才真正感受到食安問題無所不在,也意識到食品添加物滲透在日常飲食的嚴重性。一個原本最應本著"良心"的事業,讓美食王國陷入空前的危機。食品安全的背後所帶來的不單單僅是「吃」的問題,而是台灣人最引以為傲的MIT價值與品德受到最嚴厲的考驗。
事實上,早於2005年日本政府有感於不當飲食對該國兒童健康帶來的威脅與傷害,於當年通過「食育基本法」,希望透過食育基本法,培育國人正確的飲食觀念,選擇食物的能力及實踐健全的飲食生活。其最終目的是:1.透過飲食調整生活風格習慣,揭櫫當代生活價值高度和視野。2.鼓勵或以實質的方式支持各種社會實踐,將飲食的問題重新安置回家庭互動、飲食文化傳承、國民身心健康、食糧生產、環境保育的網絡中。3.重建國民的生活型態、價值觀及需求,從整體觀的角度守護身心靈的全人發展和健康〈張瑋琦、顏建賢, 2011〉。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是否也該學習像日本一樣,從食物較育中重建我們的家庭教育、生活型態與價值觀。
本期課程 <從食育、德育、家庭教育與助人學習>的八堂課,是以生態系統理論為其設計觀點,藉由飲食與食物的層面切入生活與教育。由美國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態系統理論,強調影響個人發展並非僅有家庭一個系統就足以所影響,他是由四個不同層次的系統共同影響學習的,小至家庭大至國家社會,因此,必須體認到各層次皆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程度的作用與影響。課程中運用五感體驗實際操作的互動學習模式與並持續推動阿德勒鼓勵原則,與敘事精神。協助父母與助人者建構第六育的教養美學,帶領孩子共享食在健康的有感幸福及帶得走的思辨和品格力。
『改變,不是一個人做很偉大的事,而是一群人同做一件小事!』
為下一代播下健康愛德的希望種子,讓我們一同攜手共學成長!
《食育、德育、家庭教育及助人學習》課程表示例 |
單元 |
單元主題 |
單元目標 |
系統觀 |
始業 |
團隊始業式─
雁群啟航 |
團隊動力凝聚、公約討論、課程說明,連結師長、講師與成員的美好關係。 |
|
1 |
食在我家─
檢視家庭飲食與餐桌品格生態 |
- 檢視日常飲食的形態及其影響。
- 理解不當飲食與對健康的戕害影響。
- 從繪本故事激發家庭健康飲食生態經營動力。
|
微觀 |
2 |
食物的旅程─
建構探察與解讀問題的能力 |
- 了解食物被製造的過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與反思。
- 從生活事件建構探察與解讀問題的能力。
- 強化傾聽與溝通力。
|
外在 |
3 |
食在聰明─
培育孩子正面的身心靈守護 |
- 辨識現代食物的陷阱。
- 透過影片提供健康飲食的選擇與辨識。
- 從繪本故事學習正面關注孩子的生活發展,使用肯定鼓勵語。
|
外在 |
4 |
食在良知─
培養孩子自重、負責的道德勇氣 |
- 理解黑心商品對人們與生態的戕害與覺知。
- 透過影片引領父母深度覺察食育的道德觀。
- 培養孩子尊重自己與他人、負責的勇氣與全人品格的陶冶。
|
中介 |
5 |
食在綠色─
野放田園傾聽大地之歌 |
- 探訪產地,建構「從產地到餐桌」的反思力。
- 強化傾聽與五感的開發。
- 提升傾聽書寫與分享力。
|
中介
外在 |
6 |
食在好器─
創造美好的手感童年 |
- 認識食器對健康的影響與反思。
- 落實親子美感生活的實踐及表達力和作文力的昇華。
- 從手感體驗DIY中,實際建構聽和說之間的智慧。
|
中介
外在 |
7 |
食在感恩─
培養感恩惜福與餐桌禮儀 |
- 培養敬天愛地謝人與惜福分享的品格。
- 建立適當的餐桌禮儀。
- 打造可行動的家庭食育感恩儀式。
|
宏觀 |
8 |
食在有故事─
我們的學習咖啡館 |
- 整理學習足跡,展現故事力、表達力與作文力。
- 共學呈現,分享實踐行動的成果。
|
微觀
中介 |
結業 |
團隊結業式─
裝備續航 |
- 由團隊幹部主導規畫執行,團隊的共學凝聚與期許。
- 持續共學的願景的規劃。
|
|
其他 |
外加講座 |
各團隊須選定一堂光寶安排的親職講座全員參與。 |
|
|
參、食在玩美體驗、言愛感恩與實踐行動
一、玩出美的筵席
女兒的水果下午茶 ◎趙凡誼
小時候,很喜歡挖掘家裡美美的小東西與媽媽的布巾玩辦家家酒;因為家裡開雜貨店、賣蔬果,因此,也喜歡在假日的時候,為家人烹調準備我想像中的浪漫大餐,美麗的桌巾與杯杯盤盤自不可少,點幾枝生日蛋糕留下的螺旋小蠟燭,餐後再來盤精心設計的水果盤,總是能為自己和忙碌的家人製造情調與驚喜!這是我童年記憶中自創的美麗筵席。
而我的兩個女兒,似乎也得到真傳,多年前,當時四年級的大女兒,曾經帶著三歲的妹妹,悄悄的為我準備水果下午茶,從鮮榨果汁、水果拼盤到桌子的擺飾,外加燈光與音樂,全都一應俱全。當她們細心牽著閉眼的我走出書房入座,張開眼的那一刻,我們母女三人都串流著連動彼此內心共感的喜樂,那樣的氛圍是美善的,當下也滌淨了我工作的疲憊。有趣的是,姐妹倆看著為媽的反應,像是被激勵般,此後,我家便三不五時就會突然出現各種不同的饗宴與儀式,姐姐不在時,妹妹也能自己獨創遊戲或是點心筵席,自娛娛人!美,的的確確是一種創意的啟發與心靈的享受!
日本作家山本美芽認為,美感是最好的家教,也堅信學習能力的基礎,就在於感知;蔣勳大師也指出,美好的心靈開始於感官,也就是視聽嗅味觸的互相效力,當孩子的生命能從感官提升到更高層的心靈層次,那便是美,也是愛,有了愛的能力,也便能良善的待己待人。
另從生態系統觀及文化智商來看,孩子在家庭生活當中的所見、聽、所聞、所感與接受的模式與規則……,
都不斷地會累積內化成他個人與自己、與家人、與友伴、與社會連結所展現的素質,影響深遠。嘗試陪孩子從美好的用餐儀式起始,在美的操作體驗中培養感知,讓孩子銘印最美善的童年記憶,是值得嘗試的。
二、生活中的實踐、反思與敘事
食在想念─溫熱中的雞湯 ◎蔡幸容
兒子到新竹念書之後,通過短訊或Line的對話雖增多,但每次晾衣服就特別想念,某天我突然發現,晾衣服我會把每個人的衣服集中,也就是說,竹竿上就少了大兒子衣服那個區塊。昨天Line裡,兒子說要留在學校先做完多元智能報告,今天會回來吃晚餐但不確定幾點。
晾好衣服,準備晚餐。
先備料燉一鍋雞湯,醃里肌肉、虱目魚肚抹鹽、清洗羅勒。雞湯開火二十分鐘後,原本跟同學打LOL的二兒子,頻頻進廚房問:「什麼時候可以吃飯?」我回答說,如果餓了,魚煎好里
肌肉和青菜都很快,結果他每次都回答「還好」。第三次進來又出去後,我開始煎魚,並把蔥段、蘿蔓切好。動作緩慢細膩,潛意識裡等待著新竹回來的大兒子。
三菜一湯上桌,大兒子還在路上。
「是什麼這麼香?一直聞到。」二兒子拿碗盛飯。
「雞湯囉。」我指著湯鍋,恍然明白適才頻頻進廚房問幾點吃飯的意思。
川燙雞肉,添加想念;水加半鍋,想念到頂;紅、白蘿蔔,加料想念;洋蔥一顆,想念一份;玉米一條,想念一匙;蔥、薑、蒜、鹽少許、想念無限。
近八點,大兒子進門,想念雞湯還正溫熱。
三、食在感恩:午安,享用自己做的便當
親愛的天父
感謝您賜給我們豐盛的飲食,讓我們吃了健康、喜樂、充滿活力,奔跑天路不疲倦,也謝謝那些為我們預備飯食的弟兄姊妹,和所有百工百業的朋友們的協力,求主紀念並報答他們,讓我們或吃或喝,都是為了榮耀主,奉主耶穌的聖名禱告!Amen!
日本人在吃飯前,都會雙手合掌拍一下手,並說:「Itadkimasu」那是對這些奉獻生命讓我們得以活下來的無數生命說:「我領受您的生命了!」一句感謝語道盡面對大地恩賜的謙卑和感謝之情。在用餐之後則會說:「Go-chiso-samadea」,意思是感謝款客者預備這頓極美味的飯食。
歡喜這樣的謝飯儀式,每每在領受這些飲食時,心中的感動讓每一口食物吃起來都特別的鮮甜有滋味;就會將它吃個精光,讓身體強壯做更多自己該做想做的事……。午安,享用自己做的便當,吃起來特別的有味道;下午還要更努力以赴的工作喔!
~tipus
四、食在分享:辨明真相、激盪反思、翻轉視野&付諸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