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對話:關於靜心、禪繞】
世界越快,心則慢 ◎歐憶陵
資訊時代的快速,衝擊的不只有生活的步調,3C產品更是讓人隨時處於忙碌的狀態,一刻不得閒。楊定一說:今天我們每個人所面對的大問題,就是我們得一心多用。無論是外在行為或是內心世界。無不同時處理好幾件事情或好幾個概念,也就是資訊學所言「多工處理」。我們的心智塞進太多思考或推理迴圈所造成的感官失調,讓我們深陷其中,進而可能拖垮整體運作,讓我們失去了自然的節奏而無法與環境和諧共存(楊定一、楊元寧,2014)。因此,可以理解為何有越來越多令人不解的慢性病與文明病。
其實,在中國老祖宗早有這樣的智慧,禮記大學篇裡的「定、靜、安、慮、得」。定、靜、安三個字的本義其實完全相同,三個字連用,是強調安靜、安靜、又安靜的意思。靜是修心養性的方法之ㄧ:先把自己的身體安靜之後,再把心安靜下來;只有心安靜之後,人才能開啟智慧而深謀遠慮。如果一個人的心安靜不下來,他內心的智慧就沒有辦法去開發。每個人都有內在潛藏的智慧,之所以無法開發,是因為我們的心靜不下來。
枯燥引發大腦穩定θ波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和哈佛大學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受試者待在一間很空蕩的房間內,沒有手機、讀物、書寫物品,6至15分鐘後,大約有一半受試者說,這個經驗相當不舒服,還有人情願被電擊。看來人真的怕枯躁乏味,一直想要用各種好玩的東西來填滿我們的空虛。
親子天下雜誌,張世傑老師於一篇文章寫道:孩子大部分的犯錯行為並不是他不懂,而是當下控制不住,會犯錯通常源自「無法接受無聊」的現在,無法在枯躁的事物中發現平靜,當然就會不斷的被有趣、炫麗的外在事物吸引,於是一不小心就選上了打線上遊戲、打人、罵人、偷竊、作弊、抽煙、加入不法組織、吸毒…畢竟這些行為刺激好玩多了。並提及我們的品格教育通常是注重外塑的力量,透過德目、獎懲、認知、楷模來給小朋友塑造好品格,但是在這些方案下,卻發現小朋友的品格水準逐年下降中。他認為覺察內觀的練習似乎是更好的方案,可以開發我們本有的自省能力,可以讓他們少犯錯並發現樂趣。所以,他曾在他所帶的高年級班級做一個實驗讓孩子不斷的寫一個「正」字,培養小孩面對枯躁的能力,開發他們的本有的品德潛能(張世傑,2014)。
許多看是重複枯燥的動作,正是在培養面對枯燥的能力,並啟動安靜的引擎。實驗上也證明,一般處於忙碌狀態時,我們的大腦不斷運作忙著處理外界事務,此時我們的腦波以β波為主。而β波會讓大腦消耗許多能量,並讓人產生強烈的自我感和個體感。但若經由一些活動讓人進入放鬆狀態時,腦波開始會從β波轉為α、θ和γ波,而這些波會讓大腦進入一種毫不費力的放鬆清醒狀態,甚至達到零耗能的地步。當大腦進入此一狀態,心靈便失去強烈的自我感,讓自己與外界的世界更有接觸,身心會籠罩在一種無私的感覺裡。放鬆的腦波中,其中θ波是可以藉由簡單、無需複雜縝密思考的緩慢重複活動而出現 (楊定一、楊元寧,2014)。
繞靜.繞境
基金會所帶領的課程中,都會設計一貫穿課程「靜」的活動,讓所有參予活動的人都能藉由課程活動中體驗安靜的魔力。我們曾經透過縫製守護娃娃、繪製曼陀羅、連茶席擺設等課程都隱含讓人練習「安靜」的意涵。許多看是重複枯燥的動作,正是在培養面對枯燥的能力,並啟動安靜的引擎。此次,我們練習最近流行的「禪繞」,不是趕流行,而是期待透過重複的筆觸所創造的畫面,能引發大家願意練習面對無聊的動機。一歩歩從無聊重覆線條中,培養自己「靜」的獨處能力。
或許,您可以將它想成是一種安頓妄心的一種技巧、一種方法、一種手段。
在過程中無論多少雜念紛飛,都只管鍥而不捨地堅持下去,心靈總會恢復平靜。允許自己來一趟自我探索的旅程,可能既沒有得到什麼,但也不會失去什麼,一開始就圓滿,旅程結束也依然圓滿無缺,差別只在於我們知道了。讓我們一起享受一段「捨念清淨」的繞靜.繞境旅程。
「禪繞畫」(Zentangle)簡介
禪繞(Zentangle)是2005年由瑪利亞湯姆斯(Maria Rhomas)和丈夫芮克羅勃茲(Rick Roberts)和合力研發出來的一種繪畫方式,透過重複畫圓、線條等基本圖樣,畫出漂亮的圖形,圖形都是來自大自然與日常生活事物,非常容易上手,而且可以感受到畫畫過程所帶來的平靜與美妙。更神奇的是,可以在短短的畫圖過程中,帶來一股定心的力量,讓頭腦更清晰、心情更愉悅(王亦穹譯,2013)。
其實禪繞畫真正的關鍵,在於透過不受傳統繪畫創作標準美感制約的過程,去讓每個人釋放對於畫不好、畫錯的擔憂和恐懼,然後在一筆一畫的積累裡去找回內在的平靜與對自我的肯定。Rick和Maria創立「Zentangle」時的信念,是讓每位來參與課程的朋友,都能體驗「不打草稿、不用橡皮擦、不必重畫、沒有對與錯」的禪繞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