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團輔的運作模式暨「與情緒共舞」兒童團體活動方案(一) @吳銀玉、歐憶陵、鄧淑鳳聯合編輯
「做中學,學中做」是光寶社區認輔團隊服務學習的實踐路徑。透過專業課程的團隊共學歷程,將課堂的學習成果落實在個人與家庭,也透過小型團體輔導回饋給學生與團體。有效的學習是我們服務的基礎,堅實的服務是我們學習的動力。
雖然,對於多數生活在社區且就近從事校園服務的家長志工而言,所謂的社區認輔是以「半專業助人工作者」的自我期許,進行有品質、負責任的溫暖陪伴。期待透過扎實的訓練和嚴謹的流程,帶領孩子們在團輔活動當中進入自我的探索覺察、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學習適切的社交技巧、拓展良好的人際關係、體驗穩定的情緒管理,進而在鼓勵的言語中秉持自信、自重、自愛的信念,勇敢踏上人生的探索之旅。所以,除了不斷的學習、適時的調整和持續的成長外,對於「小型團體輔導」的原理原則、核心概念和操作步驟等,更需要透過實際演練和上線服務來獲得寶貴的經驗,也藉由各種團體觀察的工具,客觀的自我檢視個體在團體中的角色、功能。
一般而言,小型團體輔導的模式不外乎團體的形成、成員的甄選、帶領者的協同合作、團體動力經營等。茲簡述如下:
【小團輔的運作模式】
一、小團體的形成
在小學實施小團輔,首先;要決定小團體的性質與範圍是以何種類型的學童為主要服務對象。譬如;是以學習不力、情緒或行為困難困擾的兒童為主,還是以因特殊結構產生困擾的學生為對象,對象決定後,即可以更明確來設定團體的活動目標。
二、成員之甄選
由於許多國小校園已有專業社工、心理師和輔導暨兼輔老師進駐,對於成員之甄選以人際互動困難、有內在困擾、退縮被動的學童或被家庭疏忽等,都是團輔活動邀請的對象。也有學校為避免負面的標籤效應,而改以全面性公開招募的方式進行成員的邀請,之後再透過目標性的甄選活動決定參與的人員。
三、招生方式
在學校輔導室的主導下,進行小型團體輔導成員的招募。有時,團輔活動帶領者可在輔導室的安排下,透過活潑有趣的招生活動方式,在公開場合進行團體的介紹和成員的邀請。或者透過招募單張的發放,請各班導師協助進行團輔活動的推薦或特殊需求學生的私下轉介,透過鼓勵報名參加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參與意願。
四、人數和性別的安排
國小階段的兒童專注投入的時間有其限制,也需要帶領者較多關注與關係的建立,若團體人數過多,會使成員失去傾聽的耐性;甚至利用不當行為來吸引帶領者的注意,如此一來可能造成團體輔導過程上的困擾,也會引起成員間的模仿效應,並影響團體互動時的深度和廣度。因此:
- 光寶社區認輔兒童團體的人數通常以6至8人為宜,尤其是同質性團體更是如此。若是異質性團體或是穩定性較高的學習團體,參加成員就可增加為10至12人。
- 小團體中的年齡層若相距太大,會因為身心發展及語言的成熟度不一而產生格格不入的感覺,也容易造成因認知差異部分,使得成員退縮而無法積極參與團體。因此,根據實務經驗,團輔成員最好是以低、中、高年級做為區分為宜,甚至以同年段學生為佳。當然,年齡分布也將成為同質或異質團體歸屬的標準之一。
- 為提高團體運作與成員互動的有效性,原則上,可將同年級甚至同性別的兒童編為一組,性格方面(如內外向)則儘量平均分配,但如團體有特殊目的時,得做適當調整,一般而言異同性質比率可各占一半。
五、小團體的結構
根據研究報告:在兒童階段是以異質團體較佳,因為,稍具不同能力、行為特質的成員,相互之間具有刺激及楷模學習的效應。
六、小團輔的活動帶領者需扮演的角色
在兒童的團體中,活動帶領者具有兩種主要角色:一方面,他必須維持一個學童群中的領袖關係,就像學童之間的一員,能和學童打成一片;另方面,他又與學童不同,是群體中唯一的成年人,扮演團體成員的協助者角色。這個成人是學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就像在家裡他們需要父母,班級中他們需要老師一般。兒童團體比起成人團體而言是較具有結構性的,因此活動帶領者必須較費心來設計並指導整個活動的進行。做為一個團體領導者必須具備下列幾個條件:
(一) |
熟諳兒童心理發展、兒童哲學及行為現象,修習並瞭解一般的輔導原理。 |
(二) |
擔任過認輔志工培訓成長團體的領導人〈團長或班長〉,有組織運作經驗並了解團體動力學。 |
(三) |
有持續參與社區認輔成長團體的經驗。 |
(四) |
具備回流教育、敘事、書寫、反思和實踐的行動力,無條件包容、接納和尊重的態度。 |
(五) |
善用輔導諮商的技術,如處理抗拒的技術、沈默技術的運用、情感轉移的技術等。這些狀況同樣會發生在兒童團體,所以做為兒童團體的活動帶領者必須熟練各種輔導技術。 |
(六) |
具備多元文化的認知與包容態度。 |
七、活動帶領者、協同領導者與觀察員之間
選擇一個適合的協同領導者與觀察員是團體的首要考慮,三者之間能保持相互的尊重及信任,採取合作、互補的功能來共同領導團體,三人間的互動模式就是成員的學習對象,所以默契的培養很重要。
八、國小兒童團輔的限制
每一種團體都有其限制,作為團體領導者必須了解。兒童輔導團體也不例外,基於成員的特質,可能具有下列的限制:
(一)認知的限制:
團體初期,兒童無法理解在小團體中和在正式班級裡有什麼區別,因此,領導者需要特別有耐性,協助兒童了解小團體的性質。必須在參與的過程給兒童包容、接納和嘗試的機會,使兒童可以從實際行動的經驗中逐漸明瞭團體性質。
(二)語言的限制:
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尚未達到個人最成熟的狀態,領導者宜多觀察兒童的非語言行為,並妥善引導宣洩其內心的想法和情感。因此,所設計的團體活動,應重視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三)活動時間的限制:
兒童的注意力短暫、耐受性較低,容易受干擾且不能持久。因此單次團體聚會的時間不宜超過一節課 (四十分鐘)。低年級組每次設計30分鐘的活動即可,如因應成員需求,可斟酌延長為50分鐘。同時也需視參與的人數而定,人多當然也就需要較長的活動時間。
(四)團體公約的制定:
帶領者要協助兒童訂定團體的遊戲規則。帶領者可以先提出一些規則讓兒童討論,或以此引導兒童提出更多的想法,帶領者也要相信兒童具有規劃「遊戲規則」的能力。
(五)保密的原則:
譬如,在團體中討論的核心應該是兒童,以及與兒童有關的經驗、想法、做法和感受。如果涉及兒童父母有關的事情,探討焦點應在於這些事對兒童產生什麼影響?兒童持什麼想法?而不要把討論的箭頭指向父母間所發生事情的細節並做保密之約定儀式。當然對於個別成員的分享,其他成員也應達成保密不外傳的承諾與共識。
九、團體氣氛的培養
兒童在學習情境中已接收甚多的競爭壓力,間接導致兒童間的人際疏離感,有時候也會因挫折感而影響到其自我概念的正向發展。因此,在團體之中,帶領者需要創造出具有安全、信任氣氛的團體環境、讓兒童感覺到可以自由地表達他的情緒;鼓勵兒童相互信任、共同合作、彼此接納,以增進個人的歸屬感和協助個人獲得被認同和尊重。培養兒童團體投契的關係或氣氛,帶領者表現之尊重、同理與接納的態度,乃是關鍵性因素,對團體的催化進展具有決定性影響。
十、注意成員在團體過程的心理變化
(一)團體初期:
團體成立的初期最容易有不安或羞恥感,所以表現出來的常是發洩情緒與攻擊性的行為,此時期兒童的感受充分反映出不安全、懷疑、恐懼、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有退縮的現象。
(二)團體中期:
此時期兒童呈現兩種趨勢,一種是反抗的心理,對輔導員懷有敵意,甚至拒絕參與團體;另一種是依賴的心理,對輔導員有正向情感轉移的現象,甚至想獨占輔導員或獨占團體。此時期團體成員之間也可能會有對立的情形,即派別的產生,或是非正式團體的出現,彼此之間互相競爭、彼此攻擊。
(三)團體後期:
團體的後期,成員便可能感受到輔導者、成員之間和整個團體的影響。對自己真正了解和接納,新行為組型也逐漸產生,對於這小社會充滿了安全與信賴的感覺。
十一、兒童團體領導者應注意之事項
(一) |
首重和諧關係的建立並培養溫暖、接納、尊重的氣氛。 |
(二) |
勿利用團體壓力迫使學習者說話。 |
(三) |
不能過分注意個別的個案而忽略整個團體的關係。 |
(四) |
允許成員有足夠時間獨立地思考與反應。 |
(五) |
對於團體中發生的事故,不要干涉得太快而阻止了情感交換的發展。帶領者應等問題明朗化,或成員對某一問題有共同的感受,才提供團體引導性的建議。 |
(六) |
避免價值判斷或評價,至少在團體初期階段。 |
(七) |
儘量用鼓勵的方式來增強兒童的行為。 |
(八) |
在團體進行中、不宜有太多的指導而養成兒童的依賴性。 |
(九) |
活動設計要注意兒童的生活背景、認知能力及參與機會等。 |
帶領者須有「心」引導該團體,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援助,以兒童能接受、理解的方式、讓他們實際參與其中,從活動中去體會、漸漸認識自己。帶領者於協助的過程,必會遭致許多難題、困擾,但這是必經之路,慢慢的體會,把自己融入團體中,和團體同心,共同呼吸,那麼時間、經驗的累積將會使你的領導能力不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