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社區認輔父母學學程之『與情緒共舞的八堂課 』~第七堂課 捨與得的表達性藝術體驗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前言】
【活動一】選取的抉擇體驗
【活動二】拼貼的創作與分享
【好書閱讀與推薦】
【活動百寶箱:小團輔活動延伸】
【103-1社區認輔幸福講座場次表】
 

【單元目標】

1.了解成員的自我概念,投射成員的目前狀況。
2.捨與得的表達性藝術體驗。

【前言】

  中國人的語詞「捨得」,就是把捨和得連在一起,有「捨」,「得」就跟著來;要「得」就必須先「捨」。『捨得捨得,寓意深刻;有捨有得,不捨不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欲求有得,先求施捨。』捨與得就像孿生兄弟,捨並非就是失去,得也不一定擁有。捨,是因為你願意分享;分享你的財富、知識、時間與愛心給需要的人,乃至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謙讓美德等,都是捨得的具體表現。雖然你付出了一些財物、時間或金錢,但那些東西因為需要的人接受到了,其實你並沒有失去,你得到的是捨之後別人給予你的溫情回饋;如果退一步能讓事件圓融和諧不也是人間最美的風景。捨與得的表達性藝術體驗是透過小組演練、示範,讓我們在短暫的生命旅程中可以捨,也可以得。~tipus

【活動一】選取的抉擇體驗

  抉擇真難,捨去也難,心的糾結,在當下立即浮現。在下手取捨之際心抽跳了一下,因為知道一旦決定揉了後就難後悔了。但我更有感覺的是,當我決定捨去用力丟出揉紙的剎那,我居然有著小小的興奮且有種爽快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是"有力度"的丟,所以一丟再丟感覺好像還不錯。

  原來,真正的捨去、用力的捨去、乾脆的捨去、瀟灑的捨去、不眷戀的捨去、其實是可以做到的,其實它感覺還挺好的。原先自以為"不捨"而有的藉口都是可以調整的。

   為留下來的一張最愛命名~"星月。靜。夜。思"。凡事最後還是回到自己身上,唯有真正的面對自己和處理好自己才有能量接受任何外來的問題…

  遺撼無法和大家完成最後的部份,但也感恩上天讓我在大雨塞車還能一分不差的打了四點上班的卡,這或許是另一種捨與得吧!生命週期高低的境運起伏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難以言喻的故事,外人看到的你未必是真正的你,走過才懂,一條只屬於自己的生命之路,僅管曾經痛著或者還在痛著,幸運的是,我在認輔的歲月裡開始有了一條看不見的支持線~心靈的、實質的、有形的、無形的、

  感謝給予高養份的老師和夥伴們,也感謝自己願意不斷的給自己機會學習…。~佳螢

  映入眼簾想撕下的圖案大都是花、草與一些家用陶製飲食器皿與木製的家具,撕的時候心情平穩並不會想多撕些什麼,緩緩靜靜的隨著意識流流動,時間到時並沒有撕下太多張圖案。與夥伴分享為什麼想撕下這些圖案,然後一一捨棄,捨棄時自己依循的規則是將生命中可有可無的圖片捨去,所以捨去時並無太多情緒上的轉折,藉由分享竟歸納發現所有撕下圖片都與「家」有相關。捨到最後只留下一張,有著溫潤木質的餐桌,上面有著一鍋用沙鍋保溫的食物,並放著等待食用的碗。或許,這正是我最在意的事;亦或許是近些日子來我的期待與渴望?我在意「家」,所以在生活中所有的取捨,都依著家庭的需求而決定。長大的孩子們,忙碌的日子,一家四口越來越少聚在一起吃飯。餐桌上,經常只剩下兩副碗筷,我期待一家四口,可以像以前一般,一家四口經常共享晚餐,在餐桌上閒話家常。

  哲學家Epictetus(愛比克泰德)曾說:「人所擔心的不是發生了什麼事,而是這些事所代表的意義」。「捨、得」,活動中讓自己更確鑿自己於生命中的價值取,哪些是我在意?哪些又是即使捨去也無任何遺憾的。所以,16年前為了孩子,捨去工作、頭銜;得到與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個瞬間。問自己再回到16前是否會做一樣的抉擇?答案是:會,堅信在有限的時間中,我能擁有的也有限,在我有限的能力中,我也只能盡力掌握我最在意的事。~歐憶陵

  在取與得的要與不要的選擇中,在心中忽然有股強烈的感受。這就是我的人生,有些時候,取與捨並非我所願,命運因緣逼迫讓人只好接受,當老師說留下最後一張時,心中只有感恩因為還能留下一張,忽然間腦海閃過一個念頭 ,如果老師再說最後一張也丢掉我又會如何?就像人生走到終點什麼都得捨,我能接受嗎?生命的曲線中,回憶著生命中的高低起浮,悲傷與難過,孤單 與寂靜的情緒一湧而上,眼淚不知不覺流下,原本以為可以理性的回顧,在整理的過程中,才明白隱藏在心中的心情 並沒有過去,每個人都希望被了解、被關懷我也不例外,透過這一切的覺察,讓我明白,放下堅強與獨立的性格,適時的表達自己的感受,並非軟弱。~洪寶蓮

【活動二】拼貼的創作與分享

《純真》 ◎胡欣恬

  在「捨」的過程中,最難的抉擇以及其中的糾結,但在知道最後只能剩下1張的同時,也慢慢確定自己想留下的,心情反而是輕鬆的。我為自己的作品命名:《純真》,最後我留下的是兩個孩子在草地上開心玩耍的樣子,很純、很真,所以畫面只有藍天和綠草地,加上一角溫暖的陽光。我告訴自己:無論實際年齡如何、生活的挑戰如何,都要保持一顆純真的心,因為那是最可貴的。

《後盾》 ◎劉奕均

  在生活中難免會碰到不如意,或者是障礙,隨之而來的負面情緒總會讓人措手不及,恐龍就像是障礙,後面的黯淡色塊就像是那些討厭的情緒,我們在面對不如意的時候難免會很洩氣,但是每個人的背後一定有很多力量在支撐著你,就像是那些暖色塊,可能是朋友家人伴侶,或是信仰,這都是讓我們不輕易倒下的能量。不要退縮,我們都擁有自己最強而有力的後盾!

《偷閒》 ◎莊文鈞

  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在生活上都有很多"必須",必須上學,必須上班,必須早起,必須忙碌。我們為了自己的目標、希望,而選擇做這麼多的努力,雖然如此,還是會有感到疲倦厭煩的時候。偶爾的偷偷閒,讓自己在許多的無可奈何之中,做一點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一張一張的選擇放棄,最後只能留下唯一的一張。而我選擇將它變成一個夢境,讓唯一的一張,又可能有不一樣的下一張,然後繼續的做夢,讓自己充滿著對生活的期待。

《小提琴手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林欣儀

  看著圖上兩隻主角望向遠方,就像我有時會望著小提琴,卻有種束手無策的感受,生命有些事總會想做,卻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事情無法完成,但別忘了一開始的衝勁 。藉由這次捨與得撕貼畫的活動,讓我了解到,生命中有些本來已經擁有的的東西,有時可能很快就又失去了,當失去的同時,我們會產生失落感,尤其是當一張一張喜愛的圖片必須一一揉掉時,那種不捨感是有點不好受的。但對於沒有那麼喜愛的圖片,丟出去的那一霎那,卻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而前者所造成的失落感,讓我們更加珍惜手中唯一剩下的美好,並用蠟筆的顏色,再創造出更廣、更豐富的美好。

【好書閱讀與推薦】

《藝術園丁:失落與悲傷藝術治療》第53、54頁

  失落是存在人類生活中必然發生的自然現象,為個人經驗中某種原本擁有、持有、獲得的東西被剝奪、缺少、損傷,或是因為失敗而造成損失的狀態。悲傷則是個人在遭遇失落事件後內在的情緒反應;包括生理、行為、情緒、心理、社會與靈性等幾個向度。有失落,即會有悲傷,這是生命自然的反應。佛洛伊德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悲傷是正常的情緒過程,有其特定的任務,不應視悲傷為病態或不正常。個體在經驗失落悲傷的當下,許多內在的情緒往往超乎言語所能表達;此外,受限於傳統文化價值的壓抑,原本應是自然與正常的悲傷情緒,也無法適切的表達與宣洩,而造成「複雜性的悲傷」,影響個體爾後正常的生活功能。

  因此,強調非語言力量的藝術治療取向,便成為一種處理失落、悲傷較為安全且威脅性低的介入方式。藝術治療的表達性媒材,提供了當事人表達內在經驗與外在世界溝通的象徵媒介,此種藝術創作本身所具有的「外化」功能,允許當事人將思想、情感投射在藝術媒材上,無論是當事人之所惡所愛,都可以被允許投射於其所創作的作品之上。實際使用媒材時,身體的撕、剪、甩、塗、抹等動作,提供負面情緒宣洩與淨化的可能,透過視覺、觸覺、動作等感官應用,協助個案更專注於當下的自我覺察。當事人創作完藝術作品後,除了可以獲得一種控制的成功經驗,更能看見其內在原本俱存的創造力,提升其自我內在價值感;在治療結束後,藝術作品貫穿時空的特性,則提供當事人在離開治療情境後的存在實存物,提醒其在治療情境中的正向改變經驗,進一步將治療效果延伸至當事人日常生活之中。

  藝術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式,個人的真實藝術創作乃是心靈之鑰。我們必須正視生命經驗中難免的悲傷、痛苦、矛盾與衝突,並且應用藝術去深入探究。當靈魂受苦猶如烹煮般難以忍受時,藝術能將這樣的苦難精煉,讓靈性獲得昇華。個人在創作過程中,營造出一種內在空間,讓停滯的事物重新循環流動,並且造就觀看事物的新角度,以看見自我超越的可能,將苦痛及無法言說的悲傷轉化為生命的養分,重心建構失落悲傷在生命中的創造性意義。

資料引用來源:《藝術園丁:失落與悲傷藝術治療》吳明富 黃傳永/著 張老師文化出版

【103-1社區認輔幸福講座場次表】

各場次簡介,請連結光寶文教基金會最新消息:
http://www.liteoncf.org.tw/news.php?id=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