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癸巳年『歲時拾穗』的感恩與祝福 友善列印

凡事感恩,就能恩上加恩,愈感恩,就會愈富足。因為,愛在感恩裡,福氣和幸福就在感恩與祝福裡。─TIPUS

歲末聯誼會的恩典在大寒的日子裡帶來了大溫暖,讓人鼓舞、歡喜和滋潤。看到認輔夥伴和師長們不畏寒冷從四面八方與會,熱忱的臉龐和願意的一顆心,讓我們的盛會一次比一次的茁壯有力量。謝謝與會的所有夥伴們和師長及嘉賓們,謝謝幕前幕後鼎力全心相助的種子講師們和報告演出的夥伴團隊及萬福國小萬隆教會的天使們,一切的感謝盡在不言中;只能感謝還是感謝!

社區認輔信念一直是;『投資孩子就是投未來,投資父母就是投資社會,投資教育就是投資國家的未來,因為教育會改變人的一生,會讓我們的家園永保安康幸福。』


生命的禮物:典範、學習與祝福 ◎tipus

吳英璋於民國54年進入臺大心理系就讀,服完兵役後唸碩士班、博士班,67年獲得博士學位,68年獲聘心理系副教授,留在學校教書迄今,在臺大的時間已經超過四十年。他是臺大慈幼社的創社籌備會主席,慈幼社社員都利用課餘,到育幼院幫助院童唸書、講故事,甚至辦理院童出外參觀活動,真是非常有愛心,令人佩服。

88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後,他擔任921災後心理復健小組召集人,投入災民心理輔導與重建工作,當時週一到週五台北上課,週五下班後立即搭客運趕赴埔里,週日晚上才回台北,舟車勞頓卻不以為苦。之後,還進行許多次對「救援人員」的心理重建工作。因為,他認為「救援人員在災區的創傷性經驗很重要,不論是身體或心靈的感覺,都會影響後來的生活。」我國心理衛生專門職業制度之建立皆始於心理師法之立法,「心理師法」歷時十七年始完成立法,可謂備極艱辛,吳英璋老師是政策催生的功臣居功厥偉。

2004年9月老師罹患令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癌。10年來,歷經3次大腸癌手術和9次化療,老師在接受訪問說:『生病後最大的收穫,就是讓他了解自己的限度在哪,儘管他對工作、學術的熱情依舊,但他更清楚有充足的時間休息、調整生活的節奏,才能讓這份熱情延續到永久。』基金會成立至今20年,我們是何其有幸有英璋老師擔任我們的董事,給我們扶持鼓舞和激勵。在癸巳年『歲時拾穗』的感恩與祝福,就以英璋老師

其中有作者引用向日葵象徵朝向陽光的努力,讓我聯想到一幅處在貧瘠荒地間雜著荊棘阻撓的葵花影像,掙扎著突破重重惡劣環境,堅持面向陽光向上生長。認輔媽媽記錄本身遭受惡劣環境挑戰下的奮鬥、朝向陽光的努力、晒在陽光下的喜悅,也記錄了陪伴著孩子們成長的擔心、焦慮,期待、堅持,安慰、寬心。

參與認輔志工需要有決心,也需要通過一級又一級的認輔心理專業課程。這條還需要長時間耐心的路程並不容易走完,但它的誘惑是途中有豐富的關於「人」的知識可以映照出我不熟悉的、忽略的或隱藏的「我」。除非我不認為我是人,否則只要有心,就有機會進一步認識「我」,而能依照知識中關於改變的敍述,嘗試一趟「改變自我」的實習,體會改變過程中「脫殼」的猶疑、焦慮、自責、生氣,以及放下舊習慣的困難;也有機會體會建立「新殼」的成就感以及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滿意與舒適,當然還有達成自我實現的充實感。

然而有些人將這些專業知識看待成如同與自己本身不相關的客觀知識,只能用在「個案」身上,所以不會用以反觀自己,自然也不會形成自身的成長,令人有入寶山而空手回的遺憾。另外有些人的確用以反觀自己,但是卻無法面對原來「舊殼」的不完美或醜陋,而選擇逃避甚至自我防衛式的視若無睹(面對自己的不完美甚至醜陋,需要有很大的勇氣與決心啊!),所以這群記錄自己的改變與成長的志工媽媽作者們令我感動,更令我欽佩!

有了自我改變的實習與體會,通常較容易將這份寶貴的經驗式學習轉移到認輔的孩子身上,只是更需要全心地付出、耐心與堅持,另外還需要在了解了孩子所承受的不公平與苦難,忍住心中的痛,陪伴著孩子,繼續保持朝向陽光的盼望。

期待志工媽媽們的現身說法能讓更多人抓住機會、增增添勇氣走向更好的「我」;更多人能夠陪伴受苦難的孩子們得到較好的、本來應得到的人生機會;讓我們的社會更適合大家一起好好地生活。更多

好書閱讀:2014年上學期最SMART的家庭教育父母叢書

《春與夏的漫步:六堂靜心課提案》光寶文教出版

良好的家庭經驗,對人的身心靈健康福祉至關重要。記憶中,許多的溫暖和滿足都來自家的互動,從與家人的緊密連結裡找到愛與幸福。鑑於臺灣食安風暴蔓延、社會與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科技與文明的迷失,臺灣更是陷入前所未有的迷思中。在過去許多人認為幸福就是功成名就,但現在的幸福轉往內心探詢,進而關注家庭與身邊事物,人們渴望透過親身參與,實踐或分享來感受幸福。

累積15年的社區認輔經驗,2013年12月第一本社區認輔父母學學程專書「春與夏的漫步~六堂靜心課提案」出版。這是光寶課程呼應社會變遷需求調整轉型的第一本書,這是一本生活美學、生命書寫療癒與愛家行動的書;一本正向思考、開起心理學創意思考與想像力的寫作訓練書,它收錄了凡走過必留下足跡的生活腳蹤,讓家庭歡聚的日子裡,有更溫馨的對話主題,使我們的生活有了韻律,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生命真誠、溫暖,而又能激發熱情的感動。

《食在自然》 ◎陳惠雯/上旗文化

陳惠雯,一位熱愛大自然的醫師娘,夫妻倆在台北大屯溪旁建造了自己的農莊,以自然農法自耕自足,並投入大量心血推廣飲食教育。她最希望每個人都能了解「吃」對身心靈的影響,並且好好吃飯,就能讓身體和環境開始良性的循環!

當季、在地的食材最符合減少食物里程的環保要求,也是最美味的新飲食概念。書中並以「從產地到餐桌」的概念,呈現四季食材自大地生成到成為桌上美味料理的過程。加上一篇篇文字分享,喚醒早被多數人所遺忘但本該如此的自然法則和吃的態度,配合上最天然、儉樸、方便的當季食材料理,讓都市人也能擁有農莊般質樸有味的健康生活。

《恐怖的食品添加物》 ◎安部司/世潮出版

幾乎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所吃的「食品」是如何製成的?譬如說:一般加在咖啡裡的鮮奶油,只是水、沙拉油及添加物製成的「東西」。只要用「白色粉末」,就可以做出豬骨高湯,用不要的爛肉屑做成的好吃肉丸、漢堡….。沒有人知道「食品」是如何做出來的,第一本揭發食品「內幕」的書;別說是對食品添加物毫無認識的人,就算是有相當知識的人,也不禁會對本書的內容感到驚愕。

本書揭發了食品製造業不為人知的黑暗面,由曾在食品製造廠擔任超級業務的作者根據自身實地經驗而寫,內容易讀易懂,沒有艱深的專業用語,非常適合一邊閱讀一邊跟著檢驗買來的食品是不是含有不良的添加物。想要挽救自己的健康、找回已被破壞的味覺,非看這本書不可!

《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野人出版

這個概念震撼全球環保與商業界;但是對台灣而言,他帶來的訊息,仍是嶄新而充滿機會的提案。布朗嘉給未來的企業帶來的新問題是:「我們清楚顧客需要什麼樣的肥皂,但是河流又期望什麼樣的肥皂呢?」當恆河的婦女在河邊洗滌衣服,清潔劑流入河水,在光滑的魚鱗上會留下什麼?我們又會吃下什麼?環境中的毒素,已經造成每年450萬兒童死亡,只因為無法取得乾淨的用水;大量海豚瀕臨絕種,只因為暴露於海中的塑膠廢料。

布朗嘉提出的解決方案更為積極,是邁向「下一波工業革命」(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新的工業系統必須謙卑的向大自然學習,在大自然裡,根本沒有廢棄物這個概念──所有東西基本上都是養料,都可以回歸土壤。要從產品的設計階段開始,就仔細構想產品的結局,如何成為另一個循環的開始,將工業產品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養料──成為其他物質、產品,或是對其他地區、人民有用的東西。

資料引用來源:http://e-info.org.tw/node/31427

好書推薦:養兒育女必修的父母學分

在幫助父母的經驗中,我最常聽到的無奈便是「用盡所有方法,但是仍然束手無策」這句話。養育子女的路艱辛,但值得父母付出努力,讓辛苦的路上有甜美。尤其是父母再怎麼挫折都不能辭職不幹,更須訓練自己了解挫折,找到突破的方法。只要心思放對地方,做對事情,親子關係中沒有「束手無策」這件事,親情必定會讓事情有轉機。--曾端真

德國教育學家福祿貝爾說:「教育無他,唯有愛與榜樣。」可見成為一位好父母除了照顧好孩子的基本需求之外,怎麼聽?如何說?如何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給予適切的教養,是需要後天的學習和努力的。孩子是我們未來的希望,推薦四本好書與用心的父母親們共學實踐。

《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親子雙贏的教養功夫》 ◎曾端真/張老師文化

為人父母是一個持續學習的歷程,沒有人可以聲稱已經練就一身無往不利的教養功夫。當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比較合宜的觀點,對自己的管教方式有比較多的覺察,在父母效能上便會有很大的改善。作者累積多年的教學、研究、輔導經驗,加上早年與母親、近年與小孫女相處的智慧現身說法,以最平實、最有效的方式將心理學及諮商理論融入生活實作。書中不僅談及如何培養孩子的信任感、自主、勇氣、合作、情緒表達,如何經營家庭及三代相處之道,如何釐清溺愛與愛的分界,也提到父母該有的自我覺察與自我成長。

《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的鼓勵原則》 ◎張英熙/張老師文化

『植物向光,人需要鼓勵、讚美和肯定。』善於鼓勵的人有種獨特的能力,可以在每個人身上看見美善的本質,並以言語和行動反映出對方內在的美好,讓人自尊與自信滋養茁壯。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鼓勵是心理治療的核心,也是親子教養、教育與輔導工作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鼓勵的概念似乎眾所皆知,實踐時卻讓人覺得模糊、混淆。 本書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深入淺出介紹鼓勵的原則、語法及範例,釐清鼓勵和讚美的差異,各章穿插許多動人故事,邀請父母、教師一起以;「肯定特質與能力、指出貢獻與感謝、看重努力與進步、表示信心、傳達接納與認可。」熟練鼓勵的語法的應用,成就每一個孩子!

《當下,與情緒相遇》 ◎曹中瑋/張老師文化

情緒隨著我們的生活律動,升起、褪去, 我們似乎相當熟悉情緒的面貌。 然而,有時情緒來襲,完全超乎我們的預期和掌控, 有時又強大到使人無力招架,被其吞沒而做出許多瘋狂的行為。到底,情緒是什麼呢?不愉悅的情緒常受人誤解,以為是它帶來了痛楚和內心的折磨,最好完全感覺不到這惱人的東西。其實剛好相反,情緒始終稱職扮演「護主心切」的角色,一心想助人與自己、他人建立更美好的關係……
擅長情緒處理的完形學派專家曹中瑋,以35年實務工作的深耕積累,透過精練的筆觸深入淺出解析情緒的樣貌,更放下「專業」的光環,坦然分享罹癌、家人去世等一連串人生考驗,於不同角色、身分的情緒與轉化經驗,包括妻子、母親、心理師、當事人、大學老師、病患等,交織著惶惑與不安,透露出靜定與智慧。作者對於華人這多情又多感的民族有特別獨到的觀察和見解,以動人的諮商實例啟發所有助人者都能與當事人的情緒深刻接觸,更有效達成助人目標。

《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相遇》◎黃錦敦/張老師文化

旅行看似出走,卻是一種回歸。作者透過旅行途中遇見的人事物,介紹敘事治療的視野;同時透過敘事治療的眼光,回頭看看旅程裡的風景,一路上且行且思,讓「旅行故事」與「敘事治療概念」來回對話,交織成一幅深刻動人的生命風景,幫助讀者打開心扉,向內旅行,撐起更大的心靈空間。

在旅行裡,旅者交換了故事,也就交換了生命的某種能量。

當我透過聆聽別人的生命故事,而碰觸到自己內在的深刻經驗,這種共鳴感受就是所謂的生命感。這些生命的碰觸會影響我接下來的行動與思考,影響我的人生。這就是敘說故事的影響力。因為彼此的生命在故事裡現身,於是更深刻的相互影響就發生了,這也就是為何敘事治療強調聽故事、說故事,因為故事可以承載活生生的生命,可以更自然地產生影響人的力道。

『我們的世界可以有多大,一個是看我們往外能走得多遠,一個是往內可以走得多深。旅行和心理治療,是我生命裡的雙眼,幫助我看見世界。』所以我常說:旅行是一種治療,治療也是一種旅行。在這本書裡,我讓自己最熱愛的兩個元素──旅行與心理治療,一起共舞。我將介紹我用來觀看世界的這雙眼睛,期待透過此書的內容,傳遞一種碰觸生命的視野,使你也有機會踏上自己的旅途,讓世界流進你心裡。

資料引用來源:張老師文化讀家心聞網

http://www.lppc.com.tw/ch/CH2/2818/MD/MD97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