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歲時拾穗』創造豐富的家庭儀式
第一堂、儀式和人際關係
友善列印

【單元目標】

  1. 從歲時的生活中書寫記錄,認識、了解儀式的五大元素:人際往來、改變、治療、表達信念和慶祝,在家庭經營、人際關係中發現豐富的在地人文。
  2. 省察個人生活模式,了解儀式和人際關係,重新創造並建立家庭的和諧關係,讓儀式更有意義。
  3. 培養服務學習豐富的人文素養,紮根助人工作覺察書寫記錄的技巧。

儀式:生活的歡愉,生命的慶典 ◎tipus

今天是七夕〈八月十三日〉,一個富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買束花送自己,為節慶增添一點浪漫的氣息;找個寧靜的角落,看海、喝咖啡,靜靜地等候銀色月光的到來。一個中年的OBS也可以很浪漫的過節……。

七夕,傳說是織女的生日,在台灣的民間習俗中,織女又稱為七娘媽或是七巧娘娘,職司十六歲以下少年少女的成長,被認為是兒童的保護神。在七夕的傍晚,我的母親會在門前擺放一張長椅子,椅子上放了一個盥洗的臉盆,並盛了六分滿的清水,毛巾橫蓋在上面,依順放著一把梳子、化妝用的白粉、花露水和一束紫色的圓仔花。然後點燃三支清香,虔誠的祭拜七娘媽。


祭拜結束後,母親在一枚銅錢上繫上紅絲線,掛在我們姐妹的頸部上,俗稱「掛絭」。傳說這樣的祭典儀禮可以守護家庭中的少年少女平安。直至十六歲為止,我的母親就是這樣的虔誠為著她的兒女們,祈求祝禱。生活的歡愉,生命的慶典;儀式給出了慶典,帶來了無限的祝福和感恩,在生命留下深刻的記憶和銘印,使人在回首慶祝的同時,尋求可以追尋的痕跡,一起緬懷那值得回味的日子。


台南做十六歲的由來

府城民間信仰中的七娘媽,亦即相傳中的七星娘娘,被認為是兒童的保護神。過去台灣民間流行一種『成年禮』,即在孩子十六歲時,要到七娘媽廟燒金紙、經衣、七娘媽亭等,藉此『出鳥母宮』(男)或『出婆媽』(女)的儀式,以示孩子已經長大,象徵著可以開始分擔家計及負起社會責任的意義。

而台南開隆宮每年七月七日的『做十六歲』,更相傳與府城西外城五條港地區的碼頭工人有關。昔日港郊商行雲集,碼頭裝卸搬運之工作有不乏未滿十六歲的童工幫忙。故當地工人家裡孩子若屆滿十六歲時,便請來工頭及親朋歡慶,同時資證孩子長大成人,今後可領取大人的全份工資。台南『做十六歲』成年禮的禮俗,亦是台灣唯一特有的民俗。

時至今日,『做十六歲』的現代意義,在於讓孩子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今後必須自我約束、自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家庭、社會、國家盡一份應盡的職責,其社教意義遠較過去尤為宏廣深遠。

資料引用來源:台南開隆宮
http://7mothers.vrbyby.com.tw/scenerys.php


歲時的生活大國;重視傳統的日本兒童節 ◎tipus

在日本住過一段時日,他們對於各城鄉四季歲時節慶與祭典的珍重保持,讓人印象深刻。就以日本的兒童節為例,他們稱為「兒童之日」。宗旨是;重視兒童的人格、實現兒童的幸福,同時對母親表示感謝。一般會把5月5日作為男孩的「兒童節」,而女兒節則是3月3日。

「男孩節」這一天,有7歲以下男孩的家庭會在家中擺設名為"兜"的盔甲武士人偶,以及太刀、太鼓等模型,祈求孩子平安、健康成長,這叫做"內飾"。另一種是在庭院裡或家門口懸掛鯉魚旗,祝願孩子出人頭地,這叫做"外飾"。

"兜"就是盔甲,是戰鬥中的護身之物,所以向神社供奉盔甲可以祈求平安,可見長輩對孩子傾注的愛。掛鯉魚旗是提醒天神保佑自家的孩子,並借「鯉魚躍龍門」這一中國古代傳說的意思,祝願孩子出人頭地。

至於3月3日「女兒節」,家有女孩的人都會在家中擺設陳列台和穿平安時代裝束的人偶(雛人),祈求孩子平安、健康,以及將來嫁個好對象。有的地區還會把人偶放到河中漂走,表示帶走孩子的身體不適等。這種風俗源自平安時代,其中有中國古代上巳節"曲水流觴"習俗的影響。

日本的兒童節充滿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其中不少還與中國古代文化有深厚淵源。在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孩子們或許會在兒童節收到各種禮物,而那些代代相傳的祝福和親情尤為珍貴。儀式,讓我們的生活有根、充滿了能量!

照片來源:
1. http://www.wretch.cc/blog/ccwagashi/27134201
2. 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6/4/5/n1278173.htm
3. 樹德家商http://www.shute.kh.edu.tw/~d941517/homepage/c2.htm

一場對話:創意、美學,生活大國&工作大國的覺察和省思 ◎tipus

「我們的前腳代表未來,後腳代表傳統,只有後腳站穩,前腳才能邁開。」
~日本設計及書籍裝幀大師杉浦康平

週末,靜心閱讀《創意亞洲現場──探索十大設計師創意力》,心情澎湃洶湧,想到這本書剛出版的第二個月,我們邀請了作者;官振萱女士為認輔志工們做了一天的深度對話與演講;目的是讓幾乎是媽媽的志工們藉由跨領域的閱讀,激盪出親子教養與生活實踐的多元視野與思考;也架構出認輔培訓與生活美學、家庭教育的息息相通之處。經過五年的構思、嘗試……、調整,和許多認輔志工團隊、師長們傾全力的支持激勵,我們依然在這條路上昂首闊步,雖然艱難困苦卻也甘之如飴滿心歡喜。

「生活就是創意最好的土壤,一切創意是源自於生活。」讓我們從生活的體驗出發,用心去觀察生活的歲時點滴,體認舊有文化的美感與價值並萃取其精華,重新發現新的生活文化意涵與價值。原來生活可以是創作設計的來源,透過人的五感創意發想,從思考自我環境的內在本質去思考理想生活;也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與突破才會發現創造力其實就是在自己的生活周遭。

教育與教養孩子和助人工作是一體兩面,也是百年大計深遠的一條路,是一步一腳印,無法簡化速成的。期勉自己也求主守護,為我們開創一條新路;一條給父母和志工們更多元智能的美善之路。Amen!

嚴長壽:「台灣正以文化藝術等邁向生活大國……」◎tipus

2009年5月,台灣觀光協會榮譽會長嚴長壽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新加坡台北工商協會邀請,以「我所看見的未來」為題,向數百名聽眾發表演說。他強調,台灣正以文化、藝術、宗教邁向生活大國,不再以統計數字看未來。

他以台灣逐漸形成的精緻茶文化為例,向新加坡的聽眾描述,原本是解渴的「來我家奉茶」人際互動,逐漸被包裝得精緻優雅,演變為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說明台灣正透過文化、藝術、宗教等,逐漸邁向生活大國。嚴長壽認為教育不能僅僅著重在培養學生的工作技術,讓人成為賺錢的機器,如果教育不讓學生以金錢成為衡量自我價值的唯一方式,社會才能安定。

看到這篇報導讓人深受感動鼓舞,不禁讓人想到天下雜誌529期封面故事標題;《為什麼香港人瘋台灣?》內容敘述,香港人喜歡來台灣旅行,他們喜歡台灣人慢活的生活態度,他們喜歡逛小店、吃小吃、學烘焙,甚至學不悲情的「快樂抗爭」。無論是漫步巷弄或搭捷運、騎U-BIKE逛街都非常的簡捷便利且受到歡迎。

走了許多地方,總覺得自己的家鄉最美。美在四百年來多元薈萃的人文,美在包容各種可能性的民主與自由,美在各城鄉珍貴的歲時節慶和生活。無論是上山或下海近在咫尺,地景、地貌與四季更迭的景致,無處不是美的。一場看見未來的演講,嚴長壽先生說:台灣正以文化藝術等邁向生活大國,你發現了嗎?

美學中的靈性照顧 ◎tipus

直達天際靈魂深處的藍
一個人的輕旅行
樹等著雲
雲等著風
風等著乘著歌聲的翅膀

美麗,要深深的呼吸,恣意的享受「心如詩、景如畫」的輕旅午后。原來,一個人的小旅行也可以如此豐美悠然;在與自然相遇的對話中,書寫成為我心靈最美好的友伴;時時照顧著我、疼惜著我;讓我的生活更為充實豐盈且日無虛度。

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喜歡美的事物,欣賞美是人的天生本能,也是人性的基本需求。達爾文說;『美感是物競天擇的一個決定性因素。』許多研究證實了這個說法:從小在大自然環境長大的孩子,個性較為活潑、開朗、熱情,較有自信、人際關係也比較融洽,遇到逆境會用自然體驗而來的美學本能,讓自己的身心釋放安頓。因此,比較學會用正向的思維樂觀過生活。

當醫院在硬體空間或心靈照顧中加入美感元素後,藥物的使用量也會降低許多,病患得以迅速的康復;而原本彼此怨懟的人際關係,只要有美的元素注入,僵持對立的態度立刻柔軟了下來,當層層的防衛機制被卸下,也比較願意彼此溝通聆聽。美在生活的行坐住臥中,在四季的更迭節氣中;在地景與人文的對話和故事裡,美的力量無所不在;只要心中有所觸動,無時無刻都是美;也唯有內在寧靜和諧、身心安頓,才能感受到美。

美,是生活的維他命,心靈的空氣、陽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