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歲時‧拾穗』經營家庭生活美學與助人工作 第六堂課~感恩.春天 友善列印
 
課程目標   | ◎編輯台
拾穗的季節   | ◎文綺
學尋出路,活出生命最美好的共學……   | ◎Tipus
思考~起承轉合百年人生路   | ◎文綺
﹝專題﹞團體共學的內在旅行      
之一~共學的悸動與體悟   | ◎胡秀真
之二~「歲時.拾穗」認輔課程的回顧與反思   | ◎林秀貞

活動目標:
1.共學的回顧檢視:分享對話
2.團體共學的前瞻,推理、思辨
3.思考生命階段的意義和方向

拾穗的季節 ◎文綺

Someone's sitting in the shade today
because someone planted a tree a long time ago.
今天有人坐在樹蔭下,是因為有人在很久前種了樹~華倫‧巴菲特

芒種,一個宣告夏季真正來臨的節氣,歲時拾穗的課程,從蟲兒叫醒大地、農人忙著插秧的驚蟄開展,經過春分、清明、穀雨,走入夏的節氣,立夏、小滿而後是芒種,真是意義非凡啊!當田間的稻子結實成種,榖粒吐穗長出細芒,預告著快要收割的消息,對映著團體共學,似乎也象徵著期末是一個檢視學習歷程並收成的時刻。

也正巧在芒種前,和認輔團隊的夥伴們一塊走訪爾雅書房,久違的貴真老師帶著親切的笑容,用"幸福是啥物"的歌開場,正當我們被那簡單的歌詞和優美的曲調吸引時,她停下了音樂,問大家「幸福是啥物?」,「是每天早上牽著女兒的手去上學」、「是小兒子說不要媽媽死,所以要替媽媽做…」…,而我看著貴真老師的笑容,和窗外灑進來的光線,照在夥伴們專注聆聽和回應的臉龐,滿屋的書香和隨處掛著的"幸福"、"平安"吊飾,覺得幸福就在那當下。

幸福是啥物 作詞:星雲大師

你若問我,幸福是啥物,其實毋是困難的代誌,幸福是一切知足,一切簡單,
你若問我,幸福是啥物,其實毋是困難的代誌,幸福是做人成功,做事順利。
幸福是什麼,到底是什麼?幸福是自由自在,和平安寧,凡事看得開。
幸福是什麼,到底是什麼?幸福是身體健康,身苦病痛勿會相纏
幸福有時在手內,有時踮大海,有時在心中,有時在夢裡。
到底幸福是什麼?
講破無值錢,幸福就是觀念轉變彼陣開始

這首星雲大師做詞的「幸福是啥物」,最後一句是「幸福就是觀念轉變彼陣開始」,當我回顧這學期的歷程,以及和團體的共學時刻,更深刻的體會這句話,是的,當我們能夠轉變自己的觀念,許多事物都會呈現不一樣的樣貌啊!

學尋出路,活出生命最美好的共學…… ◎Tipus

莎士比亞說:「青春是不耐久藏的東西。」面對全球化多元化社會變遷的嚴峻挑戰,唯一可以經得起歲月的刻蝕,愈存愈釀愈有味的應該就是學習所積累出的智慧。

社區認輔即將邁入第十五年,以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 H.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來比喻,已經進入青春期(12-18歲):自我統整(認同)和角色混淆的衝突。認輔如同青少年也面臨到;成人學習回饋、反思及知識平台建置交流之挑戰,及組織運作興衰(傳承)的課題,培訓課程也因為多元化社會的發展趨勢,而不斷的在調整、修正。譬如說;積極鼓勵成員全方位的閱讀、回流教育、每日的書寫、fb社群、部落格、反思回饋及分享等;也就是將所學落實在生活的層面,再推己及人延伸到助人的工作上。這樣的改變對某些夥伴成員而言,是混亂、矛盾、不習慣,甚至是有一些良質的壓力,也是團體經營的潛能開發和挑戰。

想要挑戰和改變成人"將自己的學習"擺放在最重要、第一順位,是需要方法、歷程和時間的等待,是不容易的……。譬如說;針對每學期的專業培訓課程,從過去所重視的心理及社工取向,擴展到以生態心理學的巨視觀做學習。因為我們相信,一個人要與自己深層的自我調和,需要的不僅是一趟探索內在的旅程,也需要和外在世界的環境和諧共融。譬如;當人類過度開發、超限利用、污染水及土地時,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及影響,絕非個人層面,而是整個地球生態環境的課題。當中國大陸的沙塵暴,隨著季風、氣流等飄到韓國、日本和台灣。這些議題都會影響到人的發展,如果只是處理人的情緒、感受和行為,而忽略了生態系統觀,那問題永遠都存在無法解決。

《生態心理學》如下敘述:對當前世界所承受的鉅大災難來說,心理學徒然鼓動我們不成比例地,過度重視人類的情緒、關係、願望與憤懣。對深層心理學而言,這個融合過程暗示著,改變「外在」的世界,可能和改變我自己的主觀感覺一樣具有治療性。簡言之,如果心理學是研究主體的學問,而主體的界限又無法確定,那麼不論情願與否,心理學將與生態學融為一體。

培訓課程從自我探索開始,應看重人本身存在的價值;以及工業化後對人及生態的破壞與影響,並發展出孩子因應環境生態變化的未來生涯發展方向。社區認輔培訓課程應該要幫助人去看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社區),以及生態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不只是助人技巧的學習,是促進人與社會的發展和生態的永續。


對於課程的調整和內涵,是從惜身親土的食育、生活美學,品格教育、共享的創造和五感開發的親子共學為主,再輔以心理及社會、家庭理論及屬靈的信仰等。譬如說;透過『歲時拾穗』分享家的生活記憶與美好,用照片寫故事、說和自己生活有聯結的故事;飲食文化、與季節和自然的對話體驗、生命教育的服務學習等。學尋出路─我在找社區認輔培訓和服務的一條新路,一條面對生態環境遽變、調適、和諧共處的永續之路;一條高感性、高體會又富思考創造力的生活美學之路,一條孩子多元智能永續的路.....。

思考~起承轉合百年人生路 ◎文綺

彷彿癸巳才開始,轉眼已將過半,年歲越長,越覺時光飛逝,就像看著孩子童年照片,耳際才閃過他那背誦唐詩的稚嫩聲音,一轉身卻看到那一百八的身影……,恍然醒悟,我已行至『轉』的人生。

詩人隱地在他的「一日神」書中,寫到"百年人生.起承轉合"時這麼說道:
「百年人生像一首歌,如果不急不緩地將人生之歌唱完,可分起承轉合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剛好都是二十五年第一個二十五年,自呱呱落地到二十五歲,是人生一切的開端,人生也是從這個階段『起』始。

二十五至五十歲,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創業、成家、養育子女、孝敬父母,人生在這一個階段,責任最重,得『承』受一切的重責大任,就像一棟建築物的一根棟樑,壯年人生,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家庭裡的一根大柱子,要挺起全力,嚐盡人世間風雨陰睛。

人生第三個階段,是『轉』的人生,也就是從五十一至七十五歲,這二十五年,是人生的另一個高潮。人活一輩子,不能像老牛一樣,永遠挑負重擔,進入五十歲後,人生旅途,已至中站,好像看戲看到一半,需要中場休息──換場之後,人生邁入另一境界,要以『轉』換人生的態度迎接新的下半場人生戲碼。

『轉』,如何轉?五十歲以後的人生,重要的是培養人生新的興趣。卸下人生的責任,或遊山玩水,或與大自然為伍,減少賺錢的念頭,多讀書,多聽音樂,多與藝術生活結合。重新發現人生活著的趣味和意義。人生的第三個階段,完全為自已而活。這是生命的收穫期,就像秋日,總是涼風習習,而稻田裡金色的稻穗,讓終於也為自己活著的人,覺得活著真好。生命的福報,越發讓人感恩。

然後,像夕陽西下,仍是晚霞滿天。此時,我們的生命進人第四個階段『合』,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合一,與朋友、子孫合一,如果終生未娶未嫁的人,也需與自己一顆心合一…。」

回首,自己的「起」、「承」兩個生命階段,確實也如隱地所述,如今進入「轉」的階段,但是仔細想想,自己依然還在承擔著某些家庭的責任,然而那真的是我該繼續承擔的嗎?亦或是我無法放下?

但我也明白,自己已在人生的「轉」歷程中,特別是近年的自我導向學習之路,Cyril Houle所提出的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描素成人的學習是一種高度自主性而有計畫的學習。每個人多少都具有自我導向學習的能力。學習者會由低自我導向學習特質與能力,朝向高自我導向學習特質發展。

Skager歸納出成人的七個自我導向學習者特徵如下:

  1. 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我能做」、積極自我價值觀。
  2. 充分計畫(planfulness): (1)能診斷自己學習需求;(2)能依據需求設定合適目標;(3)能設計有效率學習策略。
  3. 內在動機(intrinsicmotivation):能自發性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滿足。
  4. 內在評鑑(internalized evaluation):能精確自我評鑑,並在評鑑過程中提供回饋。
  5. 開放經驗(openness to experience):對於新的學習活動有興趣從事並運用開放經驗。
  6. 適應性(flexibility):學習的適應性在於改變學習目標、學習模式和運用探究、嘗試錯誤方法解決問題。失敗亦可成為調適學習行為的經驗。
  7. 自律(autonomy):能在個人知覺和社會情境下從事自我學習。

我在年近四十歲時離開職場,進入孩子就讀的小學擔任圖書館志工,起初只是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環境,能夠打發時間,適時有校園故事志工培訓課程,在參加課程後,逐漸的發現自己產生興趣,也因此開始積極主動的收集資訊、規劃學習方向,而後又因參與推動認輔服務,更懂得尋找資源,也因為有很清楚的目標,而持續不間斷的進修,這個過程和上述學者所述十分相近。特別是Skager歸納的學習特徵中提到的「我能做」,以及失敗亦可成為調適學習行為的經驗等,在十多年的學習過程中,有許多時刻會有強烈的我能感,因而有更大的動力繼續自發性的規劃學習,當然在過程中也時時遇到失敗挫折,但那反而是調整進步的更大力量。

書寫至此,想到社區認輔這一路,一直在推動成人終身學習,而根據林美和教授所述「從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的角度,可以發現終身學習的趨勢在創造一種『學習新文化』,即終身學習跨越個人並且涵蓋整個生命週期(lifecycle),在人類整個生命週期中,不能再偏重初期的學習經驗,而是所有的人都必須在自己的生活脈絡中,持續不斷的升級舊知和重新學習新知能」。

此刻,我真正想要提問的是:

  1. 請每一位回顧自己的生命週期,思索自己正在什麼階段裡?
  2. 對於過去的階段,你如何看待和定義?
  3. 對於未來的階段,你想要如何渡過?歲時、拾穗、拾綴…,你拾綴了些什麼?


團體共學的內在旅行之一~共學的悸動與體悟 ◎胡秀真

靜心,有許多選擇的方式,無論是透過表達性藝術裡的繪畫、音樂…等,甚至藉由閱讀、書寫,攝影,靜坐…等任何形式,皆可帶來個人與自己內在對話的機會。如何與自己共處且能夠時時安住在當下,很重要也是自己最需要練習的課題。在每一次的團體共學裡,從學習仔細聆聽到敞開心的分享,其實也是在共同創造一種靜心的儀式,同時又可激發更多的思考與對話,想著任何的課程的學習,最終仍要回歸到自己,才能落實在生活中,享受到家人之間和諧關係的流動,進而能和他人融洽的相處。

在靜心聆聽自己的聲音後,逐漸能細細品味生活,也能將美學融入在生活裡和陪伴的孩子們。欣慰的是,家人也開始對原本不善烹飪的我,說出他們心裡的感謝與鼓勵,也因一起共同創造一道道佳餚或話題,彼此接受到那份無條件的愛,包容彼此不同的聲音,不再用直覺批判性的字眼來回應。好開心我有機會透過課程裡所汲取到的能量並主動給予他們讚美和分享,也更虛心的看待人我的關係。無論在家庭、社區和校園,自己也接到許多正向的力量和美善的回饋。

課程中,藉由老師引導撕貼創作的歷程,看見自己專注於當下的作品,會感受到一份來自內心的自我滿足與愉悅感,在團體裡也看到一股自然產生的氛圍,那是一種讓人很放鬆也很自在的學習情境。聆聽夥伴們的作品分享,接收到很驚豔的創造力,無論是在圖像或是文字的部份,明白那被激發的創意背後,有著很深的內涵與感動,看似簡單的媒材,卻隱藏著很深層的意念,也將自己帶往那不斷對話與思考的空間裡,允許自己時時安靜下來,全然的接納自己。

每堂課後,還看見夥伴們在我們團體共學慢慢經營的FB社團裡,各自將課程的作品拍照上傳並傳達出內在文字,內心有許多的感動,感動那份真誠的分享與一一的回饋,體悟到共學的悸動!

感恩老師的帶領,讓我有機會在多年的認輔成長課程裡不斷地淬煉和成長,最重的是,這樣用心安排的課程,讓我學習到鼓起勇氣看待自己內在的思維與改變,培養更精確的思辨能力,跳脫既有的框架,勇於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和真誠分享。同時也意識到,食育與健康的重要,願意且欣然地走進廚房,思考如何為家人量身烹飪營養的菜餚,又能和家人一起討論「食物」和「食品」對身體的影響。除了能守護個人家庭且能和家人分享許多生態議題與我們的關聯。

歲時拾穗課程雖短,卻有著清明的主軸,反思的過程裡,更明白那單純只回歸到自己內在對話的重要性,相信一個快樂的媽媽,會有個開心自在的小孩,一個愉悅的太太,也會有個懂得珍惜的先生!

自己在和姊妹們共讀《孤獨六講》裡,深刻地感受到「任何一種聲音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特別是,幸能同在這如此摯深的逗陣共學團體裡,透過互動與討論,學習在歷程中接納所產生的任何現象。我想,思維學習,不僅是用不同角度來思考,包容與智慧,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哦!

團體共學的內在旅行之二~「歲時.拾穗」認輔課程的回顧與反思 ◎林秀貞

不記得用筆書寫自己的心情與想法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記得小學至高中的階段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自己的心情透過日記的書寫總有個出口可以宣洩,但是高中以後燒掉了所有的日記,從此以後我就不再書寫屬於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但不願意書寫的我,有些無法輕易說出口的情緒及感受,卻總是習慣把它放在內心的角落任由它擱置沉澱,但這些內在的情緒始終沒有消失,卻隨著年齡的增長愈積愈多…,有一段時間自己是非常不快樂的。

這幾年經歷過許多心靈成長課程的洗滌,發現自由書寫對於自己的心靈成長有許多的助益,但是工作的忙碌讓我每天跟時間賽跑,已經沒有多餘的力氣提筆書寫了。101年8月我辭去工作選擇放下一切,讓自己的身心靈好好的休息;而有幸加入認輔志工的團隊,透過志工培訓的課程,讓我的生命有了不同的轉變。

這學期的「歲時.拾穗」認輔課程,在文綺老師的帶領之下,透過五感的體驗,我不但領略到節氣之美、儀式之美、飲食之美,更藉由每次課堂中的自由書寫練習,記錄了「此時此刻」自己當下的真正感受。發現當自己不再用知識而是用五感去感受事物的美好時,驚訝的是生活周遭的美竟然處處俯拾即是,於是突然愛上了用相機捕捉每一個美好的當下,然後寫下自己的心情隨筆,並且在團體共學中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小驚喜。

今年的春分至清明,因為「歲時.拾穗」的認輔課程,我為全家人規劃的節氣旅行也變得更有意義。在華山古坑的咖啡文學巡禮,不但是味覺感官的聯想之旅,還讓我重溫了童年記憶裡許多早已遺忘的事物,由鼠麴草連結到草仔粿和清明節培墓:從大花咸豐草連結到媽媽的青草茶和射鬼針草比賽;還有許多不知名的野花草都是我兒時的手作童玩,藉由旅行中與孩子的共玩分享,讓我和孩子的生命有了更多的連結。

「家庭樹」的創作活動以及夥伴們之間的家譜分享,為我們最後的一堂課劃下了完美的驚嘆號。在與寶貝共同創作家庭樹的過程中,好似對自己的生命歷程進行了一趟追根溯源的旅程,對於父親的家譜一直是陌生的,因為父母的早逝,由祖母撫養成人,他的兄弟姊妹有些在很小的時候就送給別人當養子女,還留在祖母身邊的多半英年早逝,唯一剩下的親人只有送給別人當養女,後來尋回的小姑姑。追溯生命的源頭,讓我覺得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價值的存在,因為我的身體裡存在著與父母相同的血源,因著這分血緣關係讓每個人都有歸屬感,而透過家譜的建立則讓愛在系統中流動,美好的生命藉由傳宗接代將不停地延續下去。

歷經了「美學.春天」、「節氣.春天」、「食在春天」、「歲時儀式」、「旅行.春天」這五個系列的團體共學課程,這期間我不斷地用自己的親身實踐、閱讀、書寫,來珍視每一個當下,來感受這片土地的美好。我相信當有一天自己年華消逝逐漸老去,回顧走過的歲月時,是沒有太多遺憾的,因為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曾經把握住的永遠不會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