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歲時‧拾穗』經營家庭生活美學與助人工作 第四堂課~儀式春天 友善列印
 
課程目標   | ◎編輯台
嫣紅接春神   | ◎tipus
祈禱小米豐收歌(多元文化的學習)   | ◎tipus
【創造有意義的生活儀式】愛的生日卡與晚禱   | ◎tipus
乞龜~祝福生意興隆&保平安   | ◎林素貞
記得那一年的春天,我們一起去迎親   | ◎如梅
創造有意義的歲時儀式   | ◎文綺
【與幸福有約】敬飯感謝   | ◎Tipus、趙凡誼
給小獅子王   | ◎曉鳳
節慶.儀式?形式?   | ◎憶陵

課程目標:
1.儀式和人際關係
2.儀式的五大要素〈人際往來、改變、治療、表達信念和慶祝〉
3.創造有意義的歲時儀式
4.美的饗宴

嫣紅接春神 ◎tipus

壬辰年臘月24日,國曆2月4日是"立春",春回大地的日子,也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之首。一大早就和姐姐赴花市買花迎春,獻天、獻地、獻祖先。春為歲首,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的正式宣佈了春天的到來。

見三色嫣紅盎然之姿,想起先人看重的節候語:「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最喜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在花市看到可人亮麗的小花,情不自禁的邀約姐姐種花喜迎春,感謝天地萬物的恩賜,感謝萬事萬物的相互效力,讓我們擁有幸福富足的生活。2013壬辰年,立春天氣晴朗,是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好兆頭。

臘月24日,也是家家戶戶大掃除準備迎春節的日子,許多商家行號和家庭也都為迎接春節而準備著。

春節是漢民族傳統習俗中最熱鬧的節慶,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瀰漫著年節氣氛,寫春聯、做年糕、蒸發糕,鮮花素果擺滿了香案的大桌子,春節也是外出工作遊子返鄉團聚的大日子,節慶的儀式凝聚了時空與家族,使家族成員有機會停下腳步,在那個節慶的日子裡,人們放下他日常的工作,一起聚會交流表達,攜手刻劃出共同的歲月足跡與記憶。

祈禱小米豐收歌(多元文化的學習) ◎Tipus

在傳統的布農社會中,農作物的耕作與收成往往是整個部落中最重要的事,小米尤其是所有族人賴以維生的經濟作物,表現在傳統宗教生活上,粟作祭儀也是布農人的中心祭儀了。

粟作祭儀的目的是祈求上天保佑作物豐收,以利人口興旺。一方面向上天作迎福避凶的祈禱以確保豐收。祈禱小米豐收歌是粟作祭儀中非常重要的一首歌,這首歌演唱的好壞與否族人相信直接與小米收成有關。

布農族的祭儀音樂與傳統農事祭儀、生命禮俗結合在一起,如播種祭、首祭、嬰兒祭、打耳祭等等。宗教祭儀活動對布農族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下來,幾乎每個月都有祭典。在如此繁多的歲時祭儀影響下,配合運用傳統的音樂形式也就成為布農族最特殊的音樂文化。

由於這些歌謠通常具有特定的宗教功能與繁雜的禁忌程序,因此顯得格外莊嚴肅穆,布農族人在演唱時也無不戰戰兢兢,不得談笑風生,深怕唱的不好而造成不幸的事情發生。歲時祭典,給出文化慎終追遠的神聖歡愉時刻,把祖先的傳承帶到跟前,當儀式祭典展開時,所有彼此關照的人聚集在一起,在那兒,認識與不認識的人都以己身的身影現身給彼此,也讓我們欣賞到多元文化的人文之美。

【創造有意義的生活儀式】愛的生日卡與晚禱

晚 禱 ◎Tipus

天父上帝,當我闔眼安眠時
懇求祢~
鬆弛我的筋骨,安頓我的心靈,撫平我一切的紊亂和煩惱。
梳理我的心緒,卸下一切的重擔。使我緊握住祢的膀臂。
當睡意正濃時,願祢的靈對我說話,好讓清晨醒來,更覺福杯滿溢。
光照我的路程,堅固我的工作,平靜我的煩惱。赦免我的罪過。
使我今晚好睡,明日力量充沛。
靠主的名求,阿們。

乞龜~祝福生意興隆&保平安 ◎林素貞

鄉下地方路頭路尾都會有「有應公廟」駐地保庇來往行人平安,各地方也會有不同的祭祀日期與方式。我們社區的有應公歷年傳承下來【乞龜】活動。

二十多年前先生經朋友邀約參與社區中「有應公伯」的乞龜活動 (四位好朋友合夥),祈求地方、家庭平安順利,公司生意興隆。多年來公司經營很順利,所以在每年農曆7月17日這一天將重達一百多斤的「酒龜」(全部都是酒或飲料堆疊成型,龜殼是用海苔跟香菇裝飾)就會在坤天亭的廣場中出現,除了準備三牲及五果拜拜外,還會連演3天的布袋戲與電影(白天布袋戲,晚上放電影)以感謝「有應公伯」的庇佑。說來很有趣,記得有一年合夥的四個人覺得酒會越疊越多;酒喝多也會傷身,提議部分改為白米來祭祀,也就是在龜肚子中放入白米堆疊,拜完後可以發放給弱勢的人。但是這隻「神龜」不允許放白米(博杯示意),因為他只有鍾情喝酒,也成為獨樹一格的「酒龜」。

告個別青少年的儀式~成年禮

儀式是生活的中心,也是人際關係與親情互動的縮影,使我們珍視生命中所擁有的事物,並照顧好當下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記得兒子在16歲時,我們幫他辦了一個成年禮的儀式,邀請阿公及外公還有其他長輩聚餐,並刻意買蛋糕慶祝,兩位阿公也包了紅包給孩子祝福。其實背後的真實意義是讓阿公分享長孫成年的喜悅,藉此透露出我們對家族朋友的感情連繫,也在告訴我自己;孩子已經長大成年,使我們有機會停下來,回顧生命中的的點滴故事。發現之後在跟孩子對話時自己會較客觀(因為他已是大人)也較會以欣賞的角度看待孩子。我喜歡這樣的改變,讓親子關係的相處與對話再度活潑了起來。


記得那一年的春天,我們一起去迎親 ◎如梅

記得十年前,也是春天的時節,公公遠從金門千叮嚀萬囑咐,交代了我們一家要協助他在台北的姪子辦理迎親事宜,而這姪子也就是先生的堂弟,當接下公公這等重要的任務,我們全家開始進入籌備狀態,因為兩個孩子要幫忙做花童,老公要做車伕,我可是要做媒婆耶!

那一天,是我生平第一次扮起了媒婆,由兩個孩子當花童做前導,在迎親的儀式上,這兩位花童可要幫忙在前頭領著新郎新娘進行迎娶的儀式,而我那兩個可愛的孩子顯得比我還認真喲!老公則是負責開新娘車,非常特別的是,為了取雙數的吉利數字,我們這一家四口子就這樣和新娘、新郎一起擠進老公早已洗得亮晶晶的車子裡!全家一股腦地為了公公的指示,歡歡喜喜、熱熱鬧鬧的幫忙辦起迎親這樣的大事。

還記得,那一年,娘家的媽媽趕快臨時抱佛腳指導了我一些「四句聯」的結婚賀詞,當時儘管閩南語總說得不太溜,但心想,既是答應當了媒婆的角色,就得稱職些,硬是把這結婚賀詞背得滾瓜爛熟,記得那時要將新娘牽進屋子過門時,作為媒婆的我是這麼說:「新娘娶入厝,家財年年富,今年娶媳婦,明年起新厝。」說完,現場的人都笑呵呵,殊不知,我的心可是蹦蹦跳,緊張極了!
今年的春天,我和老公拿起這張照片,兩個孩子看著照片裡手上的紅包袋,不約而同的說: 「原來我們小的時候,已經會幫忙賺錢了!」 大家笑得開心極了,無論如何,我們全家可是同心協力,一起合作辦起迎親這等重要的大事呢!

創造有意義的歲時儀式 ◎文綺

一位敬愛的老師辭世了,師母以她所信仰的宗教儀式送走她的丈夫,然而並未如社會期待的方式公開辦理告別式,於是許多老師的學生覺得有些遺憾,這歷程中,我憶及老師在當年的「臨終關懷和亡者的道路」工作坊中,曾談到我們的習俗裡,有為亡者做七的儀式,還包括為亡者摺紙蓮花,當然也包括了告別式的意義,除了與信仰有關,其實更重要的,這些儀式和歷程,是讓生者能夠表達哀悼,透過為亡者辦理的儀式,生者的悲傷也能夠逐漸釋放。

「生命中的戒指與蠟燭」一書中提到儀式的五大要素是:人際往來、改變、治療、表達信念和慶祝。在回想自己所經歷的儀式時將發現,儀式會在個人發展過程中,以及與他人的互動中發揮功用,而這五大要素其實就是人類生存的主幹。

我又想起,我的父親生前,我們家和姑媽家,兩家九口人,每逢任何一人的生日,以及重要的節日,一定會一起吃飯,於是一年裡,平均每個月,會有一至二次圍坐用餐的日子,其中除了爺爺祭日,多數時候是慶祝的歡愉,儘管現在長輩只剩母親一人,姑媽家的表姐也都移居海外,我的大弟一家也在美國,但是只要遇到節日,還有大弟回台時,母親一定會說一塊吃飯吧!一家人圍坐在一桌用餐,對於我們變成了一種儀式,我的兩個兒子也習慣,遇到休假,會問有沒有要和婆婆吃飯,我明白那其中隱含的意義是情感的連結。

婚後,婆家沒有一家人圍坐用餐的習慣,但是更多了年節的祭祀,農曆年和清明是婆婆很看重的節日,祭品的準備有一定的禮數要顧,清明掃墓更是先生的堂兄弟們相聚的日子,而婆家昔日沒有慶生的習慣,但我們一定在婆婆生日時回去為她祝賀,勤儉的婆婆不慣到餐廳,我們一如平常的吃飯,晚上圍著蛋糕為婆婆唱生日快樂歌,蛋糕則是這生日儀式中的象徵物。

思索整理自己原生家庭和核心家庭的儀式,也對應到余德慧在「生活歡愉‧生命的慶典」文中所寫的「原來,儀式是從日常生活的特殊時刻出來的,當人在經歷某些人生變化的過程中,給人們留下深刻的經驗,使人在過後總不斷的想回首過去的時刻,所以在日曆上尋找可以追尋的痕跡,於是人找到某個日子,在那個日子裡,人們放下他日常的工作,一起表達那值得回味的日子。

節慶給出歷史的歡愉時刻,不是重新對往昔的經驗再次經歷,而是把祖先曾經的記憶帶到眼前,為了照顧現在的人,當節慶的宴席開了,正意味著所有彼此關照的人聚集在彼此的眼前,招呼與召喚彼此參與同一歷史的空間裡,在那兒,認識與不認識的人都以己身的身影現身給彼此:我們活在一塊兒,是恩是怨,是情是仇,早就煙消雲散。」

明白了儀式的意義後,更加明白我們可以為自己和家人塑造有意義的儀式,這些有意義的儀式,除了節日,也可以在日常生活裡,一如「生命中的戒指與蠟燭」所說「儀式是生活的中心,也是人際關係互動的縮影,藉此透露出我們對父母、手足、配偶、子女、朋友的觀點和感情連繫。當儀式進行時,便劃出一片不受干擾的時空,使我們有機會停下腳步來,仔細地反省並回憶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樣物及每一句話。重新回味過去,使我們了解到珍視生命中所擁有的事物,並照顧眼前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在現代生活中進行儀式,藉著儀式,我們可以玩樂、可以探索生命的意義,並重新建立家庭關係或使生活再度活潑起來。」

最近從大陸歸來的大兒子和先生之間的儀式,則是深夜裡父子相對品一支茶,昔日那總是不在體制內的兒子和先生少有親密互動,面對兒子,做父親的內心有太多無法言說的情感,如今不定期的相對品茗,竟然是父子重新認識的開始。

回溯自己的家庭和成長,你如何敘說屬於自己的歲時儀式故事?逝去歲月裡的記憶和情感,如何透過用心的塑造,轉換成為你和孩子家人未來的共同美好記憶和歡愉?和家人一起討論創造吧!

【與幸福有約】敬飯感謝 ◎Tipus、趙凡誼

吃飯,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內化孩子感恩心的重要儀式!儀式,提供孩子與他人建立連結、促進各種人際關係,並能幫助孩子梳理情緒。

在日本,吃飯起筷之前,都會恭敬的雙手合十"Itadkimasu",那是對我們可以活下來,而奉獻出生命的小動物們說:「我領受了您的生命了!」幸福農莊主人:這樣的感謝語言,在務農數年之後,就銘刻在心中。就如同基督徒的謝飯一樣,讓我們感受萬事互相效力,叫我們得益處一般。

 

 

【原生家庭篇】

小時候曾經跟爺爺奶奶、伯父一家人及小叔叔同住好幾年,一大家子共餐時有個共同遵行的儀式,輩份小的要先一一叫喚請長輩吃飯:「阿公甲飯!阿嬤甲飯!阿伯、阿叔、爸、媽……甲飯」都邀請完也入席了,小蘿蔔頭們才能上桌吃飯。

【青春年華篇】

在成長歷程中還有個另類、有趣的用餐儀式,令人莞爾難忘。那是高中參加的童軍團,以及大專參與的服務性社團,每當出任務吃大鍋飯時,隊輔整隊之後,就一列列的人手一筷邊敲鋼碗,邊行進邊大聲高唱歡樂的"吃飯歌",當做大夥共餐的熱鬧儀式。

 

 

【現在的家庭進行式】

多年前在我成為基督徒後,才知道原來吃飯前要謝飯禱告,它不僅是表面的舉動,其實更是一種情意與生命教育的生活儀式,但我在家卻不習慣這麼做。直到去年,在我先生、大女兒受洗後,餐前的「謝飯禱告」才漸漸成了我們一家四口的美好感恩進行式! (凡誼)

 

我要謝謝潔淨的空氣、陽光和水,滋養了大地讓萬物生長,讓我們的生命健康茁壯。我要謝謝海洋的恩澤,謝謝你讓我們品嚐到美味的魚蝦貝類等,你是生命的緣起所在,我恭敬的向你致意。我要謝謝百工百業的工作者,謝謝你們的的勞動創造了豐富可口的佳餚,滋養了生命與靈魂。讓我們一同發出感恩愛的心念,祝福生命中的每一個人,健康、輕鬆、喜悅、自在;把愛與感恩傳出去,讓世界越來越美麗圓滿。 (Tipus)

 

 

給小獅子王 ◎曉鳳

愛在大草原裡奔躍,
愛在森林裡探險,
你屬於陽光,
你本是陽光。
你那巧克力的膚色,
讓你天生追趕跑跳,還有愛搞笑。
你有無止盡的好奇心,所有的事情,你都可以發現美妙。
彭彭,丁滿這樣的好友,常在你身邊圍繞。
小時候的你,惡作劇,突發奇想,總是帶來歡笑。
長大後,你是人際王,總愛當朋友的生活解藥。
你有像太陽一樣的光與熱
曾是天使之翼的志工,你樂於助人,心地敦厚。
你的夢想是成為更多人的傾聽者,
現在,
你少了在舞台上的靦腆,勇敢的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
你面對難題,處理問題,說出想法,
你的勇猛心、領導力,會越來越強壯,
有天,我相信你是真正的獅子王。
我相信,你是上帝的寶貝,
祂會看顧你,指引你前方的路。

家庭儀式於我而言,就是愛的生活牽情。
每個月至少的一場電影,或是一場舞台劇,在夏天共同拼個一千張的拼圖,然後裱框,這些生活點滴,愛的足跡,其實是那麼的平凡。和女兒最恆久的儀式,是我們之間的書信。從小時候的讚美卡,女兒彼此表達謝意,甚至,看到妹妹送讚美卡給自己。
隨著年歲增加,我們母女的書信也越來越長。

喜歡寫信給女兒,有時寫了,也不一定要他們見著。
一本手札,一點心情,一段共處的記憶,
我能讓他們感受得,就是我有情,我對天地有情,我對他們有愛,
現在女兒邁向成人的殿堂,尋求自己獨立的渴望,越來越明顯。
於是乎,書寫可以呈現心裡更深厚的情感,更溫婉的話語。
書寫青春,書寫歲月,書寫真實情感…因為記憶會逐漸蒼白…

節慶.儀式?形式? ◎憶陵

我想全世界各地有著各式各樣的節慶與儀式,有些節慶儀式耳熟能詳,有些節慶儀式我們可能連聽都未曾聽過。節慶名稱,雖有不同,但熱鬧的氣氛卻不分軒輊。而每個節慶儀式依著祖先生活環境及文化習俗發展,背後可能都有一個典故,像是淒美動人愛情故事的七夕。許多自古以來的傳統節慶,更是蘊藏著動人深刻、發人深省的神話故事,為這些傳統節慶增添不少教育與緬懷的意義,呈現出濃厚的文化精髓與人文特色。

在台灣慶典活動可分為中華傳統節慶、地方民俗慶典與原住民祭典等種類。其中「春節」、「端午節」及「中秋節」為三大主要傳統節慶時至今日,循著傳統生活節奏的歲時節儀,仍舊盛行於台灣民間,也由於社會仍一直傳續著"每逢佳節必有社慶"的習俗,節慶的功能似乎也讓在現代社會日漸疏離的家族成員,得以藉著共同的記憶,團圓過節來凝聚親情。

曾經,也自以為是的認為,許多節慶儀式活動早已流於形式而不屑。但不知是歲月的必然或人事的磨練,已學會不再評論形式的儀式。近日閱讀《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表演課》一書中作者亦提及,她於受訓的過程中,某些她以為形式的訓練,竟成為日後她訓練優人神鼓時重要基本工。因為,固定形式提供了一個按部就班的依據,一代一代傳承這些具體清晰的形式,才不會偏離亦才能傳承不流失。而Stair 於《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書中,也曾建議對面對生命周期中階段轉換時,我們可能會感受到焦慮與難堪,可以為自己設計一個「失去與獲得」的儀式來增加能量面對過度階段。

節慶或儀式對我而言與連繫家人的意義,已超過慶祝的儀式或節慶背後的典故。藉由這些儀式或形式一家人才得藉以團聚話家常,雖身處科技昌明的時代,但電話、網路遠不比見上一面來的溫馨與靠近。不論現在的節慶是儀式或形式,而我透過節慶與生活中的形式與儀式,將一家子黏連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