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此線上閱讀 *」
  從三個孩子的故事,認識了解小型團輔活動內涵 友善列印
  小團輔的運作模式
  100學年下學期社區幸福講座

從三個孩子的故事, 認識了解小型團輔活動內涵

前言

孩子無從選擇他們的父母,當困厄來臨,孩子卻是家庭中最無辜、直接的受害者。有些弱勢者,我們用眼睛就看得到,有些卻需要用心才能看到。十四年來,一項心靈陪伴的希望工程,持續在社區校園裡開展、深耕,認輔志工們帶著自己的課題進入,卻在認輔陪伴裡,自己找到解答。 一如「永不放棄-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文章中,還真媽媽反思服務學習的故事敘事,當我們能更深一層的認識了解小型團輔活動的內涵與力量,透過團輔幫助孩子找到在這個世界的位置,找到愛人、被愛的勇氣和力量。讓每一個孩子都好,而我們的孩子也就能在共好的大環境裡平安喜樂的成長,這是社區認輔『社區愛、厝邊情』的意義。

*編者註:本篇文章節錄自張老師文化出版"不光會耍寶~認輔志工守護孩子的故事"。為了保護個案,文中的個案都非真實姓名,故事也經過修飾重組並經個案同意。每一個故事中的孩子,都真正存在社會的角落,並且受到社區認輔志工的全人關懷和陪伴。

永不放棄-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素人

喜歡看小學一年級新生剛入學時,每個孩子穿著硬邦邦、不是很合身的制服,揹著大大的書包,走進校門,那怯生生、天真無邪的臉龐,直叫人歡喜不已。然而這些可愛的孩子們,為什麼有一天變成家長及老師的頭痛份子呢?究竟是學生讓老師、家長頭痛呢?還是家長、老師讓學生頭痛?這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 這些年來,因著陪伴學校孩子,上了很多自我探索、同理心、兒童遊戲課程,故事的主角是孩子、是自己、是父母。上課是學習,陪伴服務卻是成長。「技法易習,心法難通」,上課時習得諸多技巧,運用起來卻遇到窘境,我們頂著認輔志工身分陪伴,他們活生生的生命經歷卻震撼著我們,誰陪伴誰?

之一:他的衣服很髒、很臭

第一次看到他,白上衣沾滿一大片黑墨汁,藍色褲子底部破了個大洞,圓嘟嘟的臉龐還充滿著稚氣。團體的孩子喊著:「他的衣服很髒,身體很臭,我不要坐他旁邊!」襪子脫下來,全部的人都要暫停呼吸,怎麼辦呢? 因應這樣的狀況,我們在活動中加入洗襪子比賽,孩子玩得高興說:「小偉很辛苦!」有說:「丟入洗衣機就好了!」也有建議:「志工阿姨幫忙洗。」。 小學二年級爸媽離婚後,和爸爸同住,因爸爸工作每天很晚回家,於是有了身體清潔問題,人際互動也出現明顯差異:捉弄同學,在地上打滾,衣服髒了、破了,明天還是同樣一套。志工幫他準備的二手衣,沒幾天又是骯髒不堪。 有天他用白色廢紙摺一個廢紙袋,內有一堆白色小星星,笑嘻嘻地放在我面前,望著這堆用手撕摺不怎麼成形的小星星,我輕輕擁抱他,他說:「我要轉學了,以後妳可以到ⅩⅩ小學找我。」我沒去找他,但常會想到他,還沒來得及學會照顧自己,就被迫長大。

之二:不停轉學的孩子

他小學四年級剛轉來,他說他最恨女人,為什麼?幼稚園老師、小學老師、媽媽都是女人,打他的都是女人。在自畫像裡,大大的人像擺在圖畫紙正中央,頭髮的部位,他塗上水泥色,他指著頭部:「這裡是混凝土,就是『孔固力』。」意思就是笨蛋。在一般中年級孩子中,他160公分的身高及外貌突出、氣質清秀,很難和形容自己是笨蛋連結在一起。

第二幅他畫了一團烏雲,烏雲下是一滴眼淚,下方是一團烈火。第三幅畫是一把槍、一把刀,刀槍下是一灘鮮血,指向著一個女人。找了時間和他聊,他卻不屑地看著我,我們常對坐不語,在沉默中等待彼此。

他有一個從小到大都考第一名的媽媽,無論怎麼考都考不過她,考不到95分就會被打。考100分時,媽媽說題目太簡單,有什麼好驕傲。有次他坐在地板上,頭低得快碰著地板說:他最恨媽媽了,因為只有得第一名,他才是有價值的。有次媽媽答應他,考第一名就可得到500元獎金,他努力達到,媽媽卻說:「把錢存在媽媽這裡,要用時再領。」……他對著地板說了長長一段話,我則緊貼地面,仔細聆聽著一個十一歲孩子對媽媽的控訴。

五上,班導說「那個轉學生又轉學了!……」

聽他說被打的故事,說不被重視的故事,說被冤枉的事,但他從不正眼看我。懷恨的人其實是要表現他的愛,只是愛走味了,但它還在那裡。就如蘇利文所說:「孩子由於缺乏工具和經驗,無法對自己描繪出正確的形象,唯一的憑藉是別人對他的反應。他很少想要詢問這些批評,而且他那麼無助,不敢挑戰大人或表示反抗,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些以語言、手勢或行為傳播過來的判決。」這個不停轉學的孩子,彷彿是要印證這些話。

之三:這裡可以放鬆!

小安剛進入團輔時乖巧、安靜,實在不像是需要到輔導室的學生。他參與團體活動,總是依照指示,也不打擾他人,本子寫的志願是:要當一個熱心的助人者。他說學生的本分是按時完成功課及行為要守規矩。他的話語與老師的評語:好動、打架與人際關係欠佳,實在有天壤之別。

有一天志工發現他追著小平跑,滿口三字經,當志工打開門的剎那,他停止謾罵,搶著說:「小平先駡我的!」漸漸地,他與學員的衝突愈來愈多,也不願完成活動內容,但他仍想要在團體裡!理由是「這裡好玩,沒有壓力,可以放鬆自己。」

一個十歲小孩,究竟有什麼壓力需要放鬆自己呢?小安的生活作息是這樣的: 星期一至五放學先到安親班;星期二、五下午六點到八點補英文;星期三放學到安親班,當天下午四到六點上畫畫課,這是唯一可以早點回家的一天;星期一、四下午六點到八點補數學;星期六早上珠算課。正值好動的青春年少,就在各個水泥教室中輾轉而過,精力無處發洩,肢體卻不由自主地往外伸展,吵架打鬧!

謝幕

感恩會的台上,孩子們正在表演搖滾森巴舞曲,他們多數有著標籤──情緒管控欠佳、社交技巧不良、行為偏差,有人害羞不敢上台,有人則是上台失控得活蹦亂跳。孩子們不願上台,志工們早就想好對策,直接把節目設計在團體活動裡,來段搖滾森巴,一邊製作,一邊練習,再把練習的橋段錄影下來,播給他們看。一個個不想表演的,全都動起來了。

司儀請小六畢業生上台,接受校長、主任的祝福,他們扭捏不安地站在台上,而擁抱的剎那,卻一個個淚水潰堤。這是一顆小小愛的種子,或許會發芽,或許會沉沒,而認輔志工們永不放棄每一個被海浪衝上岸的海星。

督導回饋:只是想被看見 ◎陳意文(諮商心理師)

在素人的描述中,我彷彿看見一個個被標籤化的個案站在我面前,他們有的是在團體中搗蛋的孩子,有的是和同學一直吵架的孩子,有的是很髒、很臭的孩子,還有的是對父母有許多怨恨的孩子……。和其他一般的大人不同的是,素人用接納與願意了解的態度,為這些孩子娓娓道來他們生命中背後的故事,透過她的敘說,原來在團體中搗蛋的孩子,是一個好想要別人注意的孩子;和同學一直爭吵的孩子,其實是個被父母安排過度學習而無法宣洩精力的孩子;很髒、很臭的孩子,其實是個需要關心的孩子;而對父母有許多怨恨的孩子,其實是個好想要父母讚美與肯定的孩子……,而能「看見」這些,並不容易,必須要對孩子是「人≠行為」的概念,也就是把「孩子本身」和他所做的「偏差行為」分開的概念,在孩子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時,願意以「他一定有一個重要的理由要這麼做,那是什麼?」如此一來,輔導時才不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才不會標籤化孩子,才有機會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而進入到輔導關係。孩子比大人更敏感,若是你帶著標籤化的眼光看待他們,不論你掩飾得多好,終究會被孩子發現,但要做到如此,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小團輔的運作模式

一、小團體的形成

在小學實施小團輔,首先;要決定小團體的性質與範圍是以何種類型的學童為主要服務對象?譬如;是以學習、情緒、行為困擾的兒童為主?還是以因特殊家庭結構產生困擾的學生為對象?對象決定後可以更明確來設定團體的活動目標。

二、成員之甄選

  1. 具有外顯性行為的兒童,例如:有攻擊行為、破壞行為、常常與同儕發生嚴重口角或 肢體衝突等,此類學童比較容易被看到。
  2. 有內在困擾、退縮、被動的學童。因此,我們要仔細觀察學童內在、外在的反應,主 動照顧到被需要的這些學童。
  3. 針對目睹家庭暴力、受暴、遭受重要他人不當對待或疏忽及家庭遭受重大事件,如父 母親離異、分居、有一方死亡和婚姻外遇及憂鬱症和自傷等,也都是團輔活動邀請的 對象。

三、招生方式

活動帶領者藉由輔導室安排,透過活潑有趣的招生活動方式,請各班導師協助推薦;或鼓勵他們報名參加的方式來增強他們參與的意願,並請班導師提供學生初步的背景資料,以決定是否符合原先選擇的標準。

四、人數和性別的安排

團體人數多寡常與學童的年級、年齡及認輔志工帶領活動的素養有關。國小階段的兒童注意力時間有其限制,需要認輔志工較多的關注與親密的關係,若團體人數過多,會使他們失去傾聽的耐性;甚至是利用不適當的行為來吸引志工的注意,如此一來可能造成團體輔導過程上的困擾,也會影響成員間的模仿及互動的深度和廣度。因此:

  1. 每個兒童團體的人數通常以六至十二人為宜。
  2. 團輔的成員最好是以低、中、高年級為區分。小團體中的年齡層差太遠,會因為身心 發展及語言的成熟度不一而產生格格不入的感覺,容易造成因認知差異部分同學退 縮,無法積極的參與團體。
  3. 原則,將同年級同性別的兒童編為一組,性格方面(如內外向)則儘量平均分配,但 如團體有特殊目的時,得做適當調整,一般異性比率可各半數,而光寶小團輔通常都 為6至8人。

五、小團體的結構

異質團體較好?還是同質團體為優呢?事實上,以團體實務言,二種皆各有利弊。根據研究報告:在兒童階段是以異質團體較佳,因為,稍具不同能力、行為特質的成員,相互之間具有刺激及楷模學習的效應,就工作團體而言,異質團體也較同質團體更能促進學業成就或工作成果。

撰寫紀錄~是反思的經驗學習,也是重要的治療工具

透過與孩子的對話、互動與眼睛,你看到了什麼?

你如何藉由服務與學習的連結,更深入的覺察到自己?

Gary Phillips的學習金字塔發現,經由「聽」可以記憶10%,「看」可以記憶15%,「看」和「聽」可以記憶20%,「親自做」可以記憶60%,經由「反思」所做的事可記憶80%,經由「服務、教導他人」或「實際體驗與實踐」可記憶90%。如果要學生獲得學習,經驗性的學習和提供反思經驗的機會,將更有效(Wade,1997)。Kolb的經驗學習理論中,反思促使學習循環繼續運作,使學習者不斷地發展和改變,雖然我們每天都會經歷許多的事,除非經過反思的過程,不然很容易船過水無痕,一下子就忘記了。


反思是服務和學習(Service-Learning)之間的連結(hyphen),代表它能將志工的服務經驗與認輔學習課程互相連結。McPherson(1991)指出,服務的反思可產生下列的潛在效果: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終身學習的技術、增進個人創造改變的能力感、對複雜議題根本原因的高層次思考、改善服務活動和整個方案的見解。例如;透過記錄的撰寫能夠讓志工們再一次的檢視與個案的互動過程,更深入的覺察到助人過程的定位、認知、理解與對應等,並為下次的活動或晤談做準備,才能有效的達到助人的基礎工作。另外,Wade(1997)也指出,服務的反思可以克服個人的壓力和焦慮,增進團體的凝聚力和信任、領導力、公民權、批判性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認輔服務的記錄撰寫就如同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它同樣具有下列的潛在效果:

◎書寫紀錄同時也是在治療,對自己與案主都是

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歐文‧亞隆(Irvin Yalom,)指出;「書面摘要」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催化技巧。摘要用簡單、結結巴巴、生疏的方式撰寫,一樣有效果。」他在《日漸親近》一書中提到:「與吉妮的案例是用交換筆記的方式進行………。」Michael White & David Epston表示:「知覺生活變化的進程,線性時間概念需要的是紀錄順序的能力,書寫是很重要的機制,協助從過去到未來找到心的生活意義。」、「以治療為目的的書寫不一定要冗長,對於那些努力要使自己的生活與關係通離問題影響的人,即使只是一封短信,都可能價值非凡。」、「文件是個載具,依據某一專業建立的道德標準,展現作者的價值。因此,文件固然塑造了主體的生命,也塑造了作者的生命。」

◎撰寫紀錄的功能

  1. 再生與連續:參考之前紀錄,可以找到探索主題,更有方向、目標和規劃服務個案和團輔工作的進行,有助於助人工作品質的提升和延續。
  2. 了解歷程:(焦距拉遠後,容易回顧歷程)
  3. 塑造規範(或明或暗地強化此時此地的規範)
  4. 治療功效(提醒初衷或複述有利於未來治療的話語)
  5. 新的想法(因為時間的不足當場所做回應未必恰當)
  6. 增加覺察(抗拒、防衛機制)
  7. 預測(防)不利發展(參考 Yalom 的書面摘要)
  8. 找到內在資源(參考 Satir model)
  9. 檢視所用策略與技巧(自我表露、現實驗證)
  10. 共同記憶意味著彼此生命的參與(你怎麼會記得?)

◎認輔的世說新語

輔導是生命關懷的創作過程。
認輔是真誠關懷,自在陪伴。
認輔是陪他一段,陪伴是找回家的路……。

◎進入最佳狀態的備忘錄

善待自己

  • 常常想起自己是個有血有肉有感情,而且需要滋養的生命體。
  • 常常覺察自己的感覺與心情,給它們發抒與安放的空間。
  • 常常想起自己扮演的各種角色,為自己的努力而喝采。

做好準備

  • 相信學生的現況是其來有自;也相信轉變是可能的。
  • 多給學生時間與空間,延緩我們的價值判斷。
  • 已發生的事無法改變,只能改變那些事件對人的影響。
  • 安全感會帶來信任,但安全感的建立是漸進的。

◎認輔志工的分享:

以下是來自福林國小認輔夥伴的分享:

※「七年之癢」不!我一點都不癢,我還非常enjoy在這甜蜜的負擔裏。 在福林國小輔導室擔任小太陽媽媽,今年我邁向第七年了,從一開始看到小朋友們的行為表現、言語態度就直接紀錄寫出來,到小團討論與其他小太陽媽媽核對我們的感受後再記錄下來,這當中學習到,不能只有「眼到」、「耳到」,最重要的事還要有「心到」,也就是用「心」去感受小朋友們的一言一行。(淑貞)

寫活動記錄表最大的困擾就是一開始的教案設計,要讓小朋友可以寓教於樂,每個星期都期待來到「小太陽」成長團體,一邊玩一邊學習人際互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事前蒐集許多書籍資料、前輩們的參考教案,再與組員們一起討論定案。但真正用在小朋友身上時,有時後的效果並不如預期,觀察小朋友的表現,也要許多用心與耐心,有時候組員只能注意到二個孩子,有些小朋友的表現就無法觀察到,就可能草草紀錄。(慧蓮)

在認輔團裡的小朋友們,透過參與的多位太陽媽媽在各個角度的觀察,課後馬上共同討論、交換心得意見,並記錄下來,這樣的方式真是對我很有幫助。當同學很多時,不能同時都聆聽、照顧陪伴到,唯有將記錄詳盡確切的寫下來,自己才能更了解、並有更好的想法去帶下一次活動。今年選擇帶低年級小朋友,這是加入認輔志工後,才真正覺得是挑戰自己,因為活動往往被一、二位同學打斷,進行的又不太順利,也幸好有課後的討論和寫下的記錄,讓大家能馬上找出問題點,加以探討、想出方法,來解決難題,這就是小團輔的神力。(昭吟)

※究竟要不要做記錄?

究竟要不要在上完小團輔後做記錄呢?很多人都不愛做記錄,覺得很麻煩,但我個人認為需要做記錄,因為—

  1. 在記錄時可檢視自己的設計課程是否有達到設計目標,可做評估。
  2. 在記錄時,可在討論過程中看見每個孩子的特別之處,或或看見忽略的地方。
  3. 記錄可以看見孩子在此歷程中進步與否,也可幫助自己做教案的刪修。
  4. 記錄也可有傳承,使帶領者可以參看前人的做法,而有助於自己的設計。
  5. 記錄也可交給支援的單位,讓他們看到我們的努力繼續支持我們。
  6. 記錄也可以使我們了解自己的缺失,以做為下回的改進、提醒。(千姬)

※我對小團輔記錄的想法

  1. 對記錄的感受:小團輔活動的進行並不是每次都很順利,小朋友有時候滿場亂跑,有時候一直說一些負面的話語,看似不投入活動,但這些不是他們會參加小團輔的原因之一嗎?每次在寫記錄的時候,總是想起孩子們天真可愛的臉龐及身影,想起他們這些言行背後的意義,氣餒的心情總是會得到平復,然後期待下星期小團輔的相聚。
  2. 對學生的幫助:可以從這些記錄中了解學生的困難或進一步需要幫忙的地方。
  3. 對自己的幫助:統整活動的進行流程,檢視整體與當初設計的教案之間達成度有多少。檢討缺失,做為下次和以後小團輔活動改進的參考。
  4. 紀錄的意義:小太陽媽媽如實紀錄學生的言行,在學生有進一步需要輔導的時候,這些記錄是提供專業輔導老師重要的參考。(品佑)

(小團輔記錄相關表格請參閱光寶文教基金會網站)

【100學年下學期社區幸福講座】

時 間 講題 / 講者 場地 / 聯絡人 回覆報名
人數期限
3/13(二) 導引悲傷能量
李玉嬋老師
名額:120
台北市立西松高中
台北市松山區健康路325巷7號
3樓視聽教室
3月2日(五)
4/24(二)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
黃錦敦老師
名額:176
台北市大同區雙蓮國小
台北市大同區錦西街51號
視聽教室
4月13日(五)
5/22(二) 美好人生的心理維他命(下)
張德聰教授
名額:100
桃園縣蘆竹鄉錦興國小
桃園縣蘆竹鄉南竹路一段100號
2樓視聽室
5月11日(五)
5/29(二) 不完美的父母:親情四步曲(下)
楊瑞珠教授
名額:180
台北市內湖區南湖國小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3段200號
視聽教室(一)
5月18日(五)

備註:

  1. 詳細講座簡介,請參考光寶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liteoncfheart/blog/57114653
  2. 報名方式:請以「認輔團隊」為單位進行報名,並配合在回覆報名人數期限前進行人數統計並回報基金會。
  3. 因各校場地座位有限,如登記人數超過,將以「候補」方式處理,請見諒!
  4. 報名資訊:基金會8798-2888分機6072 liteoncf@lite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