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學年下學期社區幸福講座
講題一:導引悲傷能量
日期:3月13日(二) 9:00-11:30
地點:台北市立西松高中
演講者簡介: 李玉嬋老師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學務長、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副教授/諮商心理師。研究興趣與專長領域包括:失落與悲傷輔導、慢性病患心理治療、醫療場域健康心理諮商、懷孕及流產諮商、壓力因應與情緒管理。
演講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臺灣的專業工作者著述的悲傷輔導書籍,作者群都是學有專精,並且在協助哀傷者的實務工作投入多年、理論與實務雙通的學者專家,提筆為文深入淺出,既將深奧的理論以生動的筆觸或個人經驗的咀嚼融通,進行明白的闡釋;在實務方面又能夠提供相當具體的方法、技術與步驟;對於個案故事的敘說更是觸動心弦,感人肺腑,相信必能對悲傷諮商助人工作者有所助益。
推薦──
從本書可以見識到,本土一群在哀傷諮商範疇耕耘多年的菁英,如何將來自西方的哀傷諮商理念與方法,融入了本土的色彩。毋庸置疑,這是一本非常值得向實務工作者和哀傷諮商教育者推薦的好書,同時對於有興趣了解哀傷相關知識者,這也是一本可以輕鬆入門的專業書。 ──吳秀碧(亞洲大學心理系教授)
這是一本對喪親悲傷諮商助人者的工作手冊,真誠而有深度,而且有穿越時空的淬鍊。相信對助人者將大有幫助,而這份幫助,最終將化為對喪親悲傷者的支持與安慰。 ──方俊凱(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暨自殺防治中心主任)
嘗試以文字傳播悲傷療癒的可能性 李玉嬋
如果歌聲可以撫慰人心,那麼文字或可穿透悲傷、療慰性靈。 「我想你媽媽,你在那好遠好遠的地方,可知道我在心裡想念你,媽媽……」依稀記得小時候聽著收音機播放這首歌,都會忍不住想掉淚:是誰?是誰這麼可憐沒有媽媽,無止境地想念著媽媽?思親之情似乎在歌聲陪伴下有些宣洩、有些安慰……
年齡稍長後聽著流行歌曲「恰似你的溫柔」,似懂非懂地察覺到,難以停止的追思彷彿有著追憶療傷的作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難以開口道再見……讓它好好地去……年復一年……沒有停止懷念……但願那海風再起,只為那浪花之手,恰似你的溫柔……。」彷彿黯然神傷的流行曲調裡,訴說著未曾停止的懷念,其實是找到連結與安慰的做法之一。
如同流行曲調可以用吟唱安慰悲傷一般,我們寫書或可透過文字傳遞悲傷療癒的可能性,試圖為喪慟心靈引進一道和煦的陽光。
想寫一本臺灣本土的悲傷輔導書籍,已是多年的心願。但寫書是件大工程,所以我們先規劃開設一系列的失落與悲傷輔導課程,在二○○九年邀請國內北部的悲傷輔導先驅來開課,而集結了本書的作者群,以各自開課的單元形塑出本書架構,一同分工完成這本手冊。
作者群一起在寫作中交流與死亡接觸的境遇,分享著走在悲傷之路的看見。雖然筆調未必相同,對於喪慟需要伴行的想法卻一致,所以我們合作在全書四個篇章(理論與技術篇、實務與應用篇、超越與整合篇、助人與自助篇)裡,一方面引經據典說明前人面對悲傷的智慧,一方面現身訴說個人與悲傷共度的故事,以此彰顯作者們衷心希望本書發揮失落幽谷伴行的心意。
再艱難的道路,或因偕手同行,多了些勇氣與信心等待喪慟之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講題二: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
日期:4月24日(二) 9:00-11:30
演講者簡介:黃錦敦老師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學士
證照:諮商心理師
學歷:高師大輔導研究所碩士、中原大學心理系 現職: 敘事取向的訓練講師、督導、心理師(較詳細的內容介紹於附件)
演講內容簡介:
敘事對人的尊重以及對生命的承接姿態,讓人在困頓的時候還能被珍惜、被看重。能用這樣的視野面對困境,會有一份獨特的幸福感。想寫這本書,是回應心裡的一個念頭:「如何讓許多孩子在面對生命困頓的時候,也能被敘事陪伴,感受這種獨特的幸福感。」
敘事取向強調要了解人而非評價人,這種位置會讓許多孩子在面對生命的挑戰時,多了些幸福與光榮的時刻。我寫這本書,是期待透過實務的分享,把敘事的種子散播出去,讓更多孩子在面對困境時,能被溫暖的善意所款待。
我認為敘事治療並沒有所謂的「標準化、程序化」操作模式可循,只要能理解敘事的相關概念,每個人都可以很自由的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敘事風格,用自己喜歡與擅長的方式來陪伴孩子。
本書的架構是先透過故事的呈現,再說明故事中與敘事相關的概念,期待透過簡短的故事來具體說明敘事的思維及做法。書裡的故事是許多「真人實事改編」,筆者把真實故事裡的次要情節、背景資料稍做修改,或綜合不同的案例組成一個故事,藉此保護當事人的隱私。也因為是真人實事改編,所以這些故事裡,都有我和孩子們生命交會的真實經驗流動著。在寫這本書的同時,這些情節和畫面在我心中不斷出現、迴響,有許多時刻是享受又動容的,彷彿又把這些美好時光回味了一遍。我要說的是,這些美好動人的時刻,對我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不論是在助人工作或是回到自己的生命裡,這些故事常常能給我智慧和能量,支持我繼續往前走。
當我們在敘事的氛圍裡,聽見孩子心裡的美妙歌聲,這樣的歌聲常常就會回過頭來,滋養著彼此的生命。我們陪伴著孩子,同時也向孩子學習。
講題三:美好人生的心理維他命(下)
日期:5月22日(二) 9:00-11:30
演講者簡介:張德聰教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現任救國團主任、「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曾任空中大學教務長、生活科學系主任、「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中國輔導學會祕書長等職,也是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專業訓練師;知名企業(中鋼、台電、台銀、南亞、華碩等)受邀講師。
演講內容簡介:
26群心理維他命讓你擺脫家庭、人際、生涯的高壓地帶,活出自在人生。
全書運用英文字典的創意,以字母A~Z的心理解壓維他命逐一開展,除了重新整理A~M的內容,新增N~Z延伸出面對生活及困境的處事哲學和實用方法,讓讀者自助輕鬆紓解壓力、認真過生活。
講題四:不完美的父母:親情四步曲(下)
日期:5月29日(二) 9:00-11:30
演講者簡介:楊瑞珠教授
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諮商員教育哲學博士,美國國家諮商師,現任教於伊利諾州立州長大學(Governors State University)諮商與心理學系教授,同時是伊利諾州諮商協會(ICA)的準理事長。她畢業於台彎台南師專及淡江大學,曾是國小美術老師,並在美國從事諮商員教育前,是一位職業重建諮商師。此外,她曾分別在位於旭朋斯堡的賓州州立大學以及位於夫勒斯諾市的加州州立大學任教,也是台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創所所長。她的研究興趣包括生涯發展、學校諮商、親職教育,是台彎華人十六種性格測驗工具之開發者。她在台灣及美國諮商心理學期刊與書籍出版了有關高危險群青少年、靈性議題以及文化層面實務工作之學術文章。她以曾為「阿德勒式」的單身母親並同時擁有兩位樂於分享教育、音樂、友愛、家庭、社會平等及上帝的寶貝為傲!
演講內容簡介:
人的一生,都具有克服困難的傾向,也就是「追求卓越」。
──阿德勒海平面的另一端 楊瑞珠的「勇氣」之旅
二十七歲那年,她緊握著父母到處周轉借來的八千元美金,縱身一躍,跳上了比輪船還要快的飛機,飛向人生地不熟的美國。她選擇到伊利諾州立州長大學的諮商與心理研究所進修;也是在那裡,首度遇到生命中最大的貴人和心靈導師:阿德勒。
穿越時空之牆,阿德勒走進了教室,一步步帶著楊瑞珠探訪人性的星球,「當我研讀著阿德勒對於社會平等的觀點,既震驚又興奮。他的很多論點,讓我對於以往生命中許多的不公平和壓抑,有了深度的理解。」曾經,那些性別上不平等的對待、傳統社會價值觀的束縛、貧窮的卑微、外貌的歧視……,陰影緊緊纏繞的生命;在此時,她開始在生活中實踐阿德勒的理念,內心自卑的厚繭隨之一層層地剝落,同時長出療癒的新肉。
「當我們願意傾聽害怕,不誇大它的影響,而是利用它來促成改變時,害怕,往往就成了一個禮物。」楊瑞珠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的確,許多年之後,她終究帶著兩個孩子經營出一個快樂又健康的單親家庭。更在許多許多年之後,輪船把她載向另一個美好的情感島嶼。
※各場次地點確認後,將另發送E-mail通知各認輔團隊團長/班長,也會公佈在基金會網站中,造成不便,還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