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校園」:生命的復原力與守護娃娃

心是良田耕不盡,善為至寶用無窮。
一顆熱忱友善的心,是給人最高的禮物,當你給的愈多,你就擁有愈多


人在剛出生的時候,本性原來都是很善良的。這種純真的天性,每一個人都很相近;但是由於學習與生活的環境不一樣,所以起初大家都相近的本性,就相差得愈來愈遠了。古聖先賢的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為社會工作的百態現象做了很清楚的註解。當了將近二十年的志工,從當初的青少年上線工作,到不幸少女及家暴婦女庇護家園的服務,再到社區認輔工作的14年投入,最讓人心疼不捨的是;孩子無從選擇他要出生的父母,因此,他必須學會許多自我保護的防衛機轉,來確保自己求生的安全感。然而,當孩子因求學進入了校園,遇到了師長成為他生命的重要他人,生命的腳本有可能被重新調整,乃至於改寫,這是我對「人性本善」的信念,相信友善的力量與循環會為孩子帶來祝福和契機;這也是社區認輔築愛心靈希望工程的使命與目標。

人生再怎麼順暢也難免會遭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壓力和困境,尤其這幾年,來自自然災害的地震、颶風、海嘯、洪水、火災以及人為的暴力事件、恐怖、戰亂、仇恨和衝突,已經造成不少家破人亡,以及恐懼的傷心事件和逆境感受。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很從容面對生命中的困難挑戰與考驗;並得以在困阨的逆境中再出發;但也有少部分的人卻連最小的挫敗也無法面對,乃至自我傷害或戕害他人等。所謂「復原力」就是當我們遭逢到生活困難的挑戰時,知道如何找到資源協助自己、增能自己、安定自己,並展現出正向思考力及人際互動的能力,協助自己編織生活的資源網絡,邁向愉悅及自我實現的人生。是本期週報所要討論的主題。由於篇幅有限,復原力的範圍、案例、既深且廣,tipus只能根據切身的有限經驗及走過的心路為例說明,並以此和大家一起探究生命復原力的方法,如何將它落實在校園的品格與生命學習的體驗活動中,和小朋友共學、共創友善的學習校園。

讓生命中的學習、改變,有意義!◎tipus

《勇於真實》是奧美廣告集團董事長白崇亮先生的自傳,他的父親是五○年代知名導演-白克,也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白先生在「關於父親的那塊拚圖」,如下描述:「突如其來的事件,頓時冰封了我們的人生。那一天之後,這個家裡將像一座死城,沒有歡笑,沒有哭泣,也沒有人問為什麼。隔年,父親被處以極刑,三顆子彈穿胸而過。日後,母親曾經說過,父親只要肯認罪,就可以不用死。得知這樣的事實,我的心中充滿疑惑與怨忿:父親為什麼不留下生命?難道他不知道,有一天他的孩子會迫切需他嗎?這樣的心結持續困擾著我,讓我看似順遂的人生,不斷出現危機,即便出了社會工作、結婚成長,也無法走出年少時的陰影。我到底該追求什麼?

藉由周慕蓮修女心理劇的帶領,白先生在自我探索與覺察中和真正的自己相遇。有一天,他和修女談起了父親及對父親印象時;周修女以冥想放鬆的方式,引領他回歸內在,聆聽那個內在的自己,並用心去看,在這樣的過程中,他不能自已的嚎啕大哭的起來;此時,周修女只是紅著眼眶說:「你哭吧,盡量的哭吧!」在那當下,白先生感覺到自己失去的最重要的一塊拼圖,並不是什麼偉大的工作,而是「父親」這個角色。在心理劇的舞台上,白先生親自走過父親的受難之路,才能領悟「父親的靈魂,不屑屈服於對他人生的指控」,「從死亡裡面得到安慰與自由」,最後他「終於了解父親,人生無法彌補的遺憾仍能尋回完整」。這是白崇亮先生的生命故事。

另一個生命故事是來自於我的母親。母親自小失怙,在年幼時被人收養,歷盡了生活的苦難與折磨,好不容意找到好的歸宿生養五個孩子;卻在三十歲的壯年期遭逢突如其來的喪夫、喪子之痛。小時後,總覺得母親就像一本書,一本陰晴不定、讓孩子又愛又怕的書。有時候,我讀著她的堅強;有時候,我也讀到她軟弱枯竭的臉龐,我的生活隨著母親情緒的高低起伏,澎湃盪漾著。當母親進入她的第二段婚姻時,父親給她無的限的愛、接納與包容。但是,這樣的安全感並無法彌平她早期受創的內在心靈。尤其是在父親失業、哥哥生病,貧病交迫的日子,母親內在不安的孩童以躁鬱和憂鬱的疾病方式侵蝕著她的身心,讓我們全家歷經了苦痛和潛能開發,也在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影響,更型塑了我要堅強、要努力、要完美的內在趨力與好勝的人格特質。

童年的生活記憶左右了我的前半生,負面的生命腳本常常讓自己生活的不快樂,間接的影響到親子互動、夫妻關係和家庭氛圍。當我進入親密的婚姻關係裡,我花了將近二十幾年的時間,才蓄積了足夠的能量去面對過去,藉由信仰、書寫和參與心理療癒工作坊等,幫助自己克服了童年的陰影;也將童年的負面腳本轉化、昇華為生命的能量,去關懷那些和我有同樣經歷的家庭、兒童,那是「復原力」。它讓我坦然接納那個內在不安的孩童,讓我知道如何與它對話、疼惜、同理、安撫它,並坦然面對生活的許多困境,發展應變的潛力及持續的個人成長力。也許,人生的難處,也正是人生最值得之處。詩人葉慈說:『人生時有一個接著一個而來的意外,當你身歷其境時,覺得它是一場一場的災難,但多年後,當妳再回顧它時,那些意外往往正是塑造了你現在生命的泥土。』

找到生命復原力的方法

白崇亮先生認為;人生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最大的挑戰在勇於真實;如何卸下過重的防衛盔甲,勇敢面對生活、面對真實的自己、家人、朋友,和對生命本身的真實,我們才能認清自己本來的面貌,誠懇接納自己,學會與人建立真誠和諧的關係,並找到生命中真實的力量,跨越傷害、走得過痛苦。 透過心理育療課程與藝術人文的體驗學習和陶冶,人會不自覺的打開內心的視界,並從更多元的角度看世界與自己的聯結,找到真實的自己;也唯有透過信仰的力量和正向思維及支持性團體相互扶持,人們才得以看見許多尚未實現的潛能與希望。在疏離水泥叢林社會的年代裡,我們需要更多友善的行動與愛的聯結,讓愛流動瀰漫、循環在人間。從二個故事中探究學習,找的生命復原力的方法如下:

一、一個正信屬靈的信仰

人生充滿著異想不到的驚奇,人會有軟弱的時候,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建立自己的信仰,信仰對人的關愛與接納感有極大的作用;從健康角度,信仰對一個人,一個家庭和一個社會都很重要。因著上帝的感動與帶領而來,白崇亮先生透過上帝的建造,走出白色恐怖陰影,在愛與信仰中發光,完成與父母親的關係連結。這就是信仰最好的明證。

二、一個支持性的學習型團體

社區認輔服務學習,就是典型的支持性團體。
參閱:關於認輔系統 http://www.liteoncf.org.tw/system-1.php

三、正向思維和ABC練習法 (詳閱第二期光寶電子報)

四、五感開發:生活美學的閱讀、體驗、書寫
(詳閱光寶認輔季刊:耕芯園25、26、27期內容,http://www.liteoncf.org.tw/data.php

五、自信、滿足的助人事蹟:日行一善,讚美、肯定的傳愛行動
(詳閱第一期光寶電子報)

好書閱讀與推薦:《教育應該不一樣》 嚴長壽/著 天下文化出版

向一位敢說實話的「豬頭」致敬◎tipus

這是一本怎麼樣的書呢?只有看過的人才會知道。每個人所處環境、教育和成長背景等都不一樣,所以每一個人的認知、觀點絕對是多元豐富的。嚴先生在自序中說自己是一個"豬頭",他以一顆關懷青年熱心和無可救藥的使命驅使,說出了很多人不敢說的台灣教育現況。他認為本末倒置的教育現象與決策,讓許多多元智能的學生愈來愈學不到真才實學,以致對自己所學沒信心、自信,將人生最美好的年歲,虛耗在未知中,造成許多孩子的挫折感。這些現象大家都心知肚明,卻眼睜睜的看著問題持續在發生,卻沒有人勇氣戳破,承擔、阻止。他認為這是一個大家都有責任的「共錯結構」,是生命共同體,沒有一個人可以逃得掉的。因此,唯有面對問題,承擔責任才能改變。

這本談台灣教育的書,讀來讓人心疼不捨,但也產生了許多潛能開發的契機,它和認輔這些年來極力推動的生活美學、五感開發體驗學習的理念,不謀而合。帶著天生的社會使命感,嚴先生仍願意選擇再做一次豬頭;就如同社區認輔的夥伴們一樣,明知道未必可以有所改變,卻願意撥時間服務學習,只為相遇的孩子點一盞溫暖的心燈,守護著孩童純真的心靈。

《教育應該不一樣》經典導讀:chapter 07

在這個章節裡,嚴先生主張;『台灣過去的文化優勢,必須轉變成未來的台灣核心教育元素。』他以作家白先永先生,2011年初春,受邀在台大開了一門「崑曲新美學」通識課吸引著二千四百人熱門選修為例,說明文化的學習、欣賞到了大學階段已經太晚太遲。如果能在小學教育就注入台灣多元文化的豐富元素,我們才有機會和別的國家不一樣。因為,這是一個高感性、高體會的手感經濟年代,一個地方的文化建設,必須透過教育的淬鍊,文化的累積,當地愛鄉土的人,一磚一瓦的堆疊方可成就,文化是台灣最有潛力的軟實力。

嚴先生列舉了台灣文化三大「精神樑柱」分別是知識份子、宗教家和藝術家。如果沒有他們披荊斬棘,就沒有今天台灣文化與文明的高度。也只有當台灣經濟、人文發展累積到一定程度,人的心才會安靜下來,面對無常及許多生命無法解釋的原因,宗教家用他們的語言適時扮演了社會安定的力量,也讓社會賢達們身體力行回饋社會。此外,同樣讓人無法遺忘的是一群早期來台的外籍宣教士,他們用愛、用醫療、辦教育等方式,散播神聖的種子,半世紀以來,依然在台灣各個角落發芽、開花。在藝術家的部分,他以雲門舞集林懷民先生為例,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不斷地萃取各種東方文化,融合台灣文化的精神及對宗教「禪定」的體悟,找到屬於東方人的舞蹈。優人神鼓的劉若瑀則是;從茶和禪定的元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這些都是讓台灣藝術精進非常重要的元素,就連台灣的茶人也將這樣的人文融入在茶文化的元素裡。

吸收、交融、轉化是台灣多元文化生命力展現的特質,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背景,一方面交融早期的荷葡歐洲文明,一方面、萃取自中國、日本文化,另一方面再加入原住民文化,以及其後的知識份子、宗教家、藝術家們的辛勤耕耘,才有今天花繁葉茂的榮景。從台北市許多日據時期所遺留下的西方建築和原有的傳統閩南式建築,在在讓台灣的建築人文,呈現出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混搭之美,這樣深厚的人文底蘊,也只有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才能浸淫在這樣獨特的人文之美裡。嚴先生對「教育不是照亮青年人未來的探照燈,而是不斷重複過去的後照鏡。」而焦慮憂心。因此他提出;台灣未來必須追尋「自願性的簡樸單純」減少對物質的慾望,向上提升精神的靈性層次的追求與修鍊。努力成為生活者的大國和文化美學大國,創造出在地的人文與生活價值。這些都是台灣人文的亮點、優勢,顯現出無比的珍貴耀眼,我們應該好好善加利用與珍惜!

 

【友善校園的手作美勞延伸活動】

元氣的守護娃◎tipus

觀音,在許多佛教徒的心中是守護神;
媽祖,在台灣或中國大陸沿海是漁民的守護神;
百步蛇是台灣排灣族及魯凱族的守護神。
每個族群都有屬於自己的守護神,守護著人類、大地與永續的生靈。

曾經聽過一則"分憂玩偶"的故事。故事是說;『住在瓜地馬拉高山地區的印第安人,都會製作一種身高一釐米的小玩偶。當生活中遭逢到困難、煩惱、擔憂而陷入低潮、沒元氣的時候,他們就會對小玩偶傾訴,找到一個安全的出口,並且在睡覺之前,把小玩偶放在枕頭底下,這樣,第二天醒來的時候,玩偶就會把煩惱和擔憂全都帶走了!這種小玩偶叫"為我分憂的玩偶"。

生命是如此短暫,不容我們把時間耗費在過多負面的想法或情緒裡。有太多煩惱睡不著的話,你也可以嘗試一下,為自己或家人手做一個分憂的玩偶,那是給孩子或家人最美的禮物,是安全的傾訴出口。它就像小時候,陪伴我們的洋娃娃或小棉被、枕頭的寶貝一樣,充滿著溫馨、安全、依附的親密連結。

1987年,社會心理學家Hazan與Shaver突破性地把原本應用在兒童期親子關係的「依附」概念,延用至成人的親密關係。他們認為早期的依附關係會在孩子腦中形成一「運作模式」,孩子帶著這運作模式長大,並進而影響他與人際互動情形,心理學家指出,這些社會關係若經營得當,一個人的身心也比較健康。

親愛的朋友;今天也許你的處境並不好。也許你的婚姻不美滿,工作不令你滿意,孩子讓你擔心,人際關係和健康又亮起來紅燈。但要記得喔!不要陷在你的問題中。如果你沒有正向思維,你就不會有好的生活。美好關係,幸福人生的經營就從;做一個為我分憂解勞的守護娃開始;一個擺放在玄關,專門收集與家人、孩子互動的具體讚美箱, 一個隨身攜帶,相互砥礪鼓舞的元氣袋,隨時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喝采加油………。

*參考書目*
白崇亮(2008)。勇於真實。台北:天下文化。
嚴長壽(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台北:天下文化。